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现代史下卷 >

第74章

现代史下卷-第74章

小说: 现代史下卷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欧安会和中欧裁军会议 早在1954年11月,苏联外长莫洛托夫就曾 

提出召开欧洲安全会议,但被西方国家拒绝。60年代中期,苏联再次提议召 

开欧洲安全会议。事实上,勃列日涅夫的“缓和战略”就是围绕策划召开欧 

安会展开的。苏联积极策划欧安会,主要目的是通过会议确认战后欧洲国家 

边界有利于自己的现状,使目前东欧地位合法化;分化西欧国家同美国的关 

系,排挤美国在欧洲的势力,并利用缓和的有利条件,发展同西方的经贸关 

系。美国从反对到同意召开欧安会,原因之一是担心被置身于全欧会议之外; 

二是想通过会议,否认“有限主权论”,削弱苏联对东欧的控制,实现东西 

方人员和思想的“自由交流”,向苏联、东欧国家进行思想文化渗透,以促 

其“和平演变”。 

     1972年5月尼克松访苏期间,双方就召开“欧洲安全与合作会议”和“中 

欧裁军会议”达成协议。同年11月,33个欧洲国家以及美国、加拿大的大 

使在赫尔辛基开始举行“欧安会”筹备会,以后又开了多次会议,最后于1975 

年7月3日—8月1日,35国首脑在赫尔辛基举行正式会议,签署了《最后 

文件》,又称《赫尔辛基宣言》,其中包括《指导与会国之间关系原则的宣 

言》、《关于建立信任的措施和安全与裁军的某些文件》、《人道主义和其 

他方面合作》、《经济科学技术和环境方面的合作》等。在固定欧洲边界现 

状方面,《最后文件》特别提出了“边界的不可侵犯性”,“禁止使用武力 

或以武力相威胁”;但又写上了“边界可以根据国际法,以和平手段和通过 

协议加以改变”。在信任措施方面,提出了与会国在距离同其他与会国共有 


… Page 312…

的边界250公里以内地区内举行25 000人以上的军事演习,应以自愿为基础 

在3周前通知与会国家,并邀请他们派观察员观看演习。在贸易和人员往来 

方面,希望与会国注意彼此给予最惠国待遇,并“促进各国人员、机构和组 

织之间更自由地往来和接触”等。 

     中欧裁军会议第一次筹备会议,于1973年1月31日在维也纳召开,北 

约13国(法国拒绝参加、冰岛未参加)和华约7国代表参加。经过4个多月 

的争吵,才于6月2日商定了正式会议名称和参加国范围。会议定名为“关 

于在中欧共同减少部队和军备以及有关措施的谈判”。同年10月30日,谈 

判开始。截至1983年11月,谈判进行了31轮,355次。北约主张“均衡裁 

军”,华约主张“对等裁军”。虽然1979年后双方军力各有削减,但各方都 

想利用谈判,夺取在中欧的军事优势,限制削弱对方,因而没有取得任何实 

质性进展。 



                      五、从僵硬对抗到第二次缓和 



     里根的新遏制政策 1981年里根担任美国总统,执政到1988年。他上 

台后,对美国的政策作了重大调整。在整顿国内经济的同时,在对外政策方 

面提出了一套新的“遏制”政策。其基本方针是,以抗击苏联扩张为中心, 

重振国威,奉行“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造成一种足以在必要时去取胜 

的力量”。从其前后两任来看,第一任主要表现为与苏联的强硬对抗;第二 

任时,美国更多地运用软的一手,利用“缓和”局面,促进苏联自身的变化。 

     里根上台之后就一再强调,面对苏联“实现统治世界”的战略目标,“西 

方文明”进入了“最危险的十年”,美国在抵御苏联扩张方面是“唯一能够 

担任领导的国家”。因此要进一步增加军事开支,大力加强国防。里根提出 

了“新灵活反应战略”。其实质是,同时发展核和常规力量,全面增强军事 

实力,重新夺取军事优势,使美国具备同苏联打各种形式和各种规模战争的 

能力。1983年3月他提出了“战略防御计划”(SDI)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 

企图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和科技实力,通过这一计划,既大大提高核威慑力 

量,又带动美国科技经济的发展,还可造成对苏联的技术和经济上的压力, 

从而拖垮苏联。 

     除军事实力外,里根的“以实力求和平”的战略还包括政治、外交、经 

济和情报等各种手段的应用。特别是美国经济自1982年第四季度起开始摆脱 

最近一次严重经济危机后,连年持续增长,为与苏联争霸提供了物资基础。 

里根当局还特别强调对外政策中的意识形态因素。1982年6月,里根在美国 

国会发表演说称,“我现在要叙述的长期计划和希望——自由和民主的前进, 

将使马克思—列宁主义弃置在历史的灰烬之中,正如它曾将其他压抑人民自 

由、禁止人民表现自我的暴政弃置一样”。里根发表演说后,美国国务院举 

行了一次所谓研讨共产党国家民主化运动的会议。公开把希望寄托在苏联等 

 “共产国家内”的“和平演变”上。 

     第二次缓和的背景和具体表现 如果说里根的第一届任期,是美苏关 

系20年来的谷底,那么,及至1985年里根第二任期开始,特别是1987年以 

后,美苏关系则似乎有了很大改善,被认为进入了一个新的即第二次缓和时 

期。美苏关系由以军事竞赛和对抗为主进入了以综合国力较量和对话为主的 

新时期。 


… Page 313…

     美苏关系的这一调整有其深刻的经济背景,也有其政治背景。 

     苏联由于与美国的全球争霸,背上了沉重的包袱。自70年代中期起,经 

济增长速度明显放慢和陷于停滞,在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上,同美国的差距 

出现重新拉大的趋势。特别是,苏联在效率、质量和一系列科学领域都大大 

落后于美国、日本等西方国家。按国民生产总值计算,落后于日本而位居世 

界第三。 

     面对严峻的现实,1985年3月上台的苏共中央书记戈尔巴乔夫提出了以 

军控为中心的全球缓和战略。这一战略的主旨是要为苏联的“加速发展战略” 

创造和保持一个宽松的外部环境,主要内容体现在他的对外战略的“新思维” 

上。 

     戈尔巴乔夫指导思想的立足点是对核时代的分析。他强调在核对抗时代 

 “人类生存高于一切”,核战争“不会有胜者”。他还主张“和平共处在今 

后,特别是在核时代,已经成为全人类生存的条件”,“不把任何一个国家 

和任何一国人民当作敌人来对待”等等。他的思想恰恰迎合了美国等西方国 

家的需要。 

    从美国方面来说,80年代大规模的扩充军备,使它背上了庞大军费开支 

的沉重包袱。从1981年到1987年的7年里,美国共花去军费2万亿美元, 

联邦政府的财政收支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从 1985年起,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 

债务国,美国经济遇到西欧、日本日益剧烈的竞争。要继续同苏联对抗和扩 

充军备,显得力不从心。 

     正是在上述背景下,戈尔巴乔夫的全球缓和战略和“新思维”与美国的 

需要一拍即合。 

     美苏关系的新的缓和时期具体表现是:第一,1987年以后,美国不再强 

调拖垮苏联及其“加速发展战略”。明确表示支持戈尔巴乔夫进行改革。第 

二,由不愿同苏联达成重大裁军协议,不给苏联喘息时机,变为愿意作重大 

裁军交易。 1985年11月和1986年10月,里根和戈尔巴乔夫先后在日内瓦 

和冰岛的雷克雅未克就军备控制问题举行了两次会晤。1987年12月,里根 

和戈尔巴乔夫于华盛顿举行第三次会谈,并于8日在美国白宫东厅签署了全 

部销毁两国中程和短程核导弹条约即“中导条约”。尽管这个经过两国6年 

多艰难谈判而签署的条约,只涉及美苏两家核武库的4%左右,但它终究是 

自出现核武器以来达成的第一个削减核军备的协议,并且是美苏之间第一次 

就消除整个一种类型的导弹达成的协议,因而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关注和积 

极评价。两国还就战略核武器削减 50%举行了多次会谈。第三,美国改变了 

用阿富汗和柬埔寨两场战争消耗孤立苏联的作法,不断声称:美国无意将苏 

联拖在阿富汗,愿意与苏联寻找“共同点”,政治解决阿、柬这两个“热点” 

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从1985到1988年,美苏两国在扩大双边接触、交流 

与合作方面取得了进展,签订了43个双边协议。总之,1987年以来,美苏 

关系以中导协议为契机,进入一个有限缓和的时期。 

     美国和西方国家利用“缓和”也加强了“和平”与“人权”攻势。1986 

年3月,里根在对外政策咨文中露骨地表示,美国要对全世界“进行强有力 

的领导”。美国的目标是“促进世界的民主革命”,“按照美国的理想去影 

响事态的发展。”1987年美国等西方“七国首脑会议”发表《关于东西方关 

系》的声明,强调“我们有义务探索一个更加自由、更加民主和更加尊重人 

权的社会”。大批美国和西欧的政客文人则大肆宣扬资产阶级价值观,预示 


… Page 314…

1999年资本主义的“不战而胜”,还向美国当局献计献策,鼓吹美国要利用 

缓和的条件,抓住机会影响社会主义国家的政策。 


… Page 315…

               第二节 美、日、西欧三足鼎立局面的形成 



                   一、西欧独立自主倾向的日益加强 



     欧共体成为多极世界中的一极 西欧6国共同体的出现顺应了历史发 

展的潮流,并日益发展成为一个强大的政治经济实体,对西欧其他国家具有 

很大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国家要求加入进来。1973年1月1日英国、爱尔 

兰、丹麦正式成为共同体的新成员国。这是以共同体为主的西欧国家联合趋 

势的重大发展。接着, 1981年 1月1日,希腊正式成为其第 10个成员国; 

1986年1月1日西班牙和葡萄牙加入共同体。至此,共同体增至12国,拥 

有260万平方公里土地和3亿以上的人口。1986年共同体的年国民生产总值 

高达2。6万亿美元,占世界国民生产总值的1/4,几乎与美国相等,大大超 

过苏联和日本。对外贸易占世界总贸易的40%左右,每年出口总值约6 350 

亿美元,进口总值年约6730亿美元,均为美国的3倍多,成为世界最大的贸 

易实体。 

     欧洲共同体在实施经济一体化方面逐步取得成果。继1968年7月全部取 

消关税和贸易限额,对外实行共同关税率之后,1971年2月制订了10年内 

分三阶段建立欧洲经济与货币联盟计划。1979年3月创建了包括“欧洲货币 

单位”和“欧洲货币基金”的“欧洲货币体系”。1985年,由法国提出的西 

欧联合发展,包括空间技术在内的尖端技术的“尤里卡计划”即“欧洲技术 

共同体设想”正式诞生。1987年7月1日,共同体制订的《欧洲一体化文件》 

正式生效,该文件计划在1992年将建成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关税贸易壁垒的 

 “统一大市场”。这标志着共同体“欧洲建设”事业进入了新阶段。尽管在 

推行过程中还会遇到许多困难,但共同体各国都意识到,在日本、美国、亚 

太地区经济发展的严重挑战下,谁也不能单独地应付,只有联合才是出路。 

    70年代,共同体在政治合作方面取得了较大进展。为了使西欧在国际舞 

台上“用一个声音说话”,1974年12月,9国首脑会议决定,将首脑会议定 

期化,后命名为“欧洲理事会”,作为共同体的最高决策机构,每年举行三 

次。1976年9月,共同体国家通过公民直接投票选举,产生了“欧洲议会”。 

1983年6月共同体首脑会议通过《关于欧洲联盟的庄严宣言》,表示将加强 

外交政策合作,在外交政策上力争用一个声音说话。宣言表示要继续为建立 

一个“欧洲联盟”而努力。 

    越来越多的欧洲人已经明白,欧洲已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地理概念。欧 

洲共同体代表西欧,已成为西方世界美、欧、日三足鼎立中的一足,并有希 

望发展为多极世界中的重要一极,在国际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依赖与竞争并存的对美关系 在维护美欧联盟的前提下,增强西欧的 

独立自主,是西欧对美国政策的基本出发点。通过北约,通过美国在西欧的 

驻军和核武器来“保护”西欧安全,40多年来成为西欧根深蒂固的安全观念。 

在这方面,西欧十分不愿意看到欧美“脱钩”局面的出现。1974年6月26 

日由共同体8国(爱尔兰除外)和美国在内北约15国首脑签署了《北大西洋 

关系宣言》。在美国重申对保卫北大西洋地区的义务外,宣言强调了“友好 

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以及“保持密切磋商,合作和相互信任”。这是共同体 

国家同美国开始建立“平等伙伴关系”的主要标志。在经济领域,双方既相 

互依存又激烈竞争;而且后者变得越来越突出。1973年9月,由美国总统尼 


… Page 316…

克松发起在东京开始的关税贸易总协定第七次关税减让谈判(又称“尼克松 

回合”或“东京回合”),由于各方分歧很大,到1979年4月方才达成协议。 

1987年《欧洲一体化文件》正式生效后,美国明确表示这对美国构成了威胁, 

认为这将“是一座拒美国商品于国门之外的欧洲堡垒”。目前欧洲一些人士 

已在谈论战后美欧关系正出现新的局面。这不仅可能加剧美欧之间由来已久 

的贸易摩擦,甚至可能对美欧之间的政治和战略关系产生某种影响。 

     有别于美国的对苏东政策 共同体在处理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上 

有别于美国。西欧坚持认为,同苏联相处,不能长期依靠军事力量进行对抗, 

而要发挥西欧技术资金的优势,通过政治、经济、文化和人员交流维持和平 

局面,减少战争危险。此外,西欧企图通过与苏联关系的改善,追求自身的 

经济利益。他们从70年代“缓和”政策中尝到了甜头。对苏联、东欧国家的 

出口,占西欧全部出口的7%,而美国只占2%,西欧有200多万个工作岗位 

与对苏联、东欧的出口有关。西欧对苏战略,一句话,就是“防务加缓和(包 

括经济合作)”,而更侧重缓和。当然,西欧由于与美国在社会制度、意识 

形态,价值标准等方面基本一致,它们还有联合对付苏联、特别是对苏联东 

欧各国施加压力、影响的共同需要。西德外长根舍1982年说,西欧的长期目 

标“旨在促进东欧和苏联的(和平)演变”。这是西欧一贯坚持的两手战略。 

1988年6月,当欧共体与经互会建立起正式关系后,西欧一些国家在对外贸 

易关系上更出现了一股向苏联东欧“进军”的热潮,除向苏东提供贷款、洽 

谈开办合资企业事宜外,还看准了苏联等国的改革“符合西欧的利益”。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