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袁世凯传_2 >

第8章

袁世凯传_2-第8章

小说: 袁世凯传_2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3'尚秉和:《德威上将军正定王公行状》。

  '4'《张怀芝履历单》,光绪二十九年。

  '5'袁世凯:《新建陆军兵略录存》卷2,页44。

  '6'吴生:《北江先生集》,卷9。页32。

  '7'《阮忠枢讣文》(未刊)。 


控制士兵的办法

  在新建陆军中,袁世凯是具有无限权力的统治者。镇压和欺骗是他维持自己统治地位的两种手段。

  袁世凯“酷慕古之申商”(申不害、商鞅),喜欢使用“恩威并济”的一套权术。他定出各种“条规”、“章程”,如《兵丁驻扎营内暂行章程》、《操场暂行章程》和《行军暂行章程》等,命令士兵遵守,并经常亲自检查。对严格执行者,或记功赏银,或提升;对违章者,即加以惩办,如打军棍、插耳箭示众、罚扣薪水等等。他又以湘军的军律为蓝本,吸收了德国军律的精神,定出《简明军律二十条》,“刊发各营,使兵丁皆得持诵,并遴派执法营务处秉公纠查”。①简明军律中有十八条斩罪,都是针对士兵的。如:“有意违抗军令及凌辱本管长官者斩”;“头目战死,本棚兵丁并无伤亡者,悉斩以殉”。他最怕士兵秘密结社,特别规定:“结盟立会、造谣惑众者斩”。②对对付不堪受压迫的逃兵,他又制定了《查拿逃兵法》,规定于小站附近各道口隘派员设卡,专门捕抓逃兵,每拿到一名,赏银二十两。逃兵被抓回,都“以军法从严惩办”,非杀即打。袁还常常集合全军处决逃兵,杀一儆百。

  袁世凯懂得要牢固地控制士兵,单有严刑峻法是不够的,还需要从精神上进行麻痹和毒害,使“兵丁各存一不屑犯法之心”,“临阵亦各能争先效命”。③正是从这一意义上,袁世凯提出了他所谓的“训兵”政策。

  针对“兵丁多不识字”的特点,袁世凯经常颁发“训词”,要各级军官召集士兵训话,他还网罗一批封建文人,炮制种种口诀和歌谣,如《劝兵歌》、《对兵歌》、《行军歌》等等,命令士兵背诵,“熟习于口,牢记于心”。“训词”和“歌词”的每一句话,都是根据封建统治者的利益捏造出来的。例如:为使士兵效忠朝廷,袁在一篇“训词”中说:“历代抽丁征戍,而本朝无之,外国编民入伍,而中国无之,国恩厚矣。尔之祖若宗,食毛践土,沐浴深仁厚泽,垂数百年,乃尔之身,优游太平,自顶至踵,何莫非朝廷所赐……今肯应募而来,坐食厚饷矣,不知效忠,何以对尔祖父?……古人一饭之惠,终身不忘,受国厚恩,讵止一饭?且尔果有功,必有一功之赏,尔果有劳,必有一劳之酬,国不负尔,尔何负国?夫犬马之贱,尚知报主,人不如物,尔又何甘?”接着又威吓说:“苟或不忠,甘自暴弃,大义一亏,神明共鉴,宪典即可幸免,天理亦断难容。”④

  为使士兵俯首帖耳地任其驱使,袁世凯又说:“营内设官,皆所以统摄尔也,平居事之,宜如子弟之敬父兄,临事卫之,应如手足之卫头目……上下有礼,斯为有制之师”,“能儆官,斯能用命,能用命,斯能效忠”。袁还用“宿命论”鼓动士兵为他卖命。他说:“人之生死,皆由命数……尔等战阵之时,须持定见,谓命由天赋,敌何能为?弹雨枪林,视若无睹,且前进者未必即死,后退者必有严诛,与其死于法而贻笑于人,曷若死于敌而流芳于世。”⑤等等。

  袁世凯所编的《劝兵歌》,全面地反映出他对士兵进行政治灌输的内容,照录如下:

  谕尔兵,仔细听:

  为子当尽孝,为臣当尽忠。

  朝廷出利借国债,不惜重饷来养兵。

  一兵吃穿百十两,六品官俸一般同。

  如再不为国出力,天地鬼神必不容。

  自古将相多行伍,休把当兵自看轻。

  一要用心学操练,学了本事好立功;

  军装是尔护身物,时常擦洗要干净。

  二要打仗真奋勇,命该不死自然生;

  如果退缩干军令,一刀两断落劣名。

  三要好心待百姓,粮饷全靠他们耕;

  只要兵民成一家,百姓相助功自成。

  四莫奸淫人妇女,那个不是父母生;

  尔家也有妻与女,受人羞辱怎能行。

  五莫见财生歹念,强盗终久有报应;

  纵得多少金银宝,拿住杀了一场空。

  六要敬重朝廷官,越分违令罪不轻;

  要紧不要说谎话,老实做事必然成。

  七戒赌博吃大烟,官长查出当重刑;

  安分守己把钱剩,养活家口多光荣。

  你若常记此等语,必然就把头目升;

  如果全然不经意,轻打重杀不容情。⑥

  从以上歌词可以看出,除假仁假义的说教以外,袁世凯用以毒害士兵的思想鸦片,不是忠孝、天命一类封建伦理,就是赤裸裸的恐吓利诱。这充分反映出所谓“新军”的封建性及其腐朽的精神面貌。

  注释:

  ①袁世凯:《新建陆军兵略录存》,1898年刊本,卷1,页26。

  ②同①,卷3,页1。

  ③同①,卷4,页4。

  ④袁世凯:《训练操法详细图说》,光绪二十八年二月昌言报馆印行,第1册,页8—9。

  ⑤同④,页10。

  ⑥同①,卷4,页5。 


声誉隆隆而上

  袁世凯编练新军的时候,署两江总督张之洞(1837—1909)在南京正编练“自强军”,创办武备学堂。自强军十三营,一切营制训练全按德国章程,由德国军官来春石泰等任教习。1896年春,张之洞回湖广总督原任,奉命把“自强军”交给刘坤一,他在武昌又开始练湖北新军,创办武备学堂,聘请德国军官佛拉根海为总教习。同时,广东也有新军出现。这些地方新军都是督抚自行筹饷督练,只有新建陆军是由军务处直接控制,户部供饷。饷银每年近百万两,在当时各军中待遇最优,就是大力支持成立新建陆军的翁同,也曾认为“太侈”。①在新建陆军身上,清廷花了那么多钱,自然对它格外重视,对督练官袁世凯期望殊殷。

  1896年4月,监察御史胡景桂参奏袁世凯“嗜杀擅权”、“克扣军饷,诛戮无辜”,以及用人“论情面大小食鬼遗多寡”等多条罪状。②这些都是事实。以“克扣军饷”来看,袁世凯对旧军中营官吃空额及克扣军饷等积习陋规了如指掌,他便规定新军士兵月饷不许营官经手,而由粮饷局派员会同各营主管粮饷委员,于出操后在操场点名发放。这样,表面上杜绝了顶替冒领及克扣短秤等弊端,避免营官吃空额,同时,也赢得了一些士兵的好感。可是,实际上各营每月截留下来的空额军饷(当时称截旷),都入了袁的私囊或移作他可以随便开销的所谓“公费”。袁得到被参劾的消息,一时又摸不到胡景桂参奏的政治背景,深恐因此丢掉美差,感到十分懊恼。当时,他给徐世昌的信中说:“两旬来心神恍惚,志气昏惰,所有夙志,竟至一冷如冰。军事实无心详述。”③

  清廷收到胡景桂的奏折,立即派荣禄前往查办。荣禄当时已任兵部尚书,邀其幕僚陈夔龙随行。据陈记载:荣禄到小站后,见“该军仅七千人,勇丁身量一律四尺以上,整肃精壮,专练德国操,步队五营,各按方辨色,较之淮、练各营壁垒一新”,不觉喜形于色。问陈:“君观新军与旧军比较何如?”陈答:“素不知兵,何能妄参末议,但观表面,旧军诚不无暮气,新军参用西法,生面独开。”荣说:“君言是也,此人必须保全,以策后效。”④

  荣禄查办完毕,回京后指令陈起草覆奏稿。陈“以擅杀营门外卖菜佣一条,已干严谴,其余各条亦有轻重出入”,拟“请下部议”。荣说:“一经部议,至轻亦应撤差,此军甫经成立,难易生手,不如乞恩,姑从宽议,仍严饬认真操练,以励将来。”⑤就这样,荣禄的所谓“据实复奏折”,不但改为所参各节“查明均无实据,应请勿庸置议”,把袁世凯的种种罪行一笔抹掉,而且吹捧袁说:“查该道员血性耐劳,勇于任事……于将领中间为不可多得之员。”⑥由于荣禄的庇护,袁不仅没有被问罪,反而受到清廷的慰勉。6月24日上谕说:“新建陆军督练洋操,为中国自强关键,必须办有成效,方可逐渐推广。袁世凯此次被参各款,虽经荣禄查明,尚无实据。惟此事关系重大,断不准徒饰外观,有名无实,为外人所窃笑。袁世凯勇敢耐劳,于洋操情形亦尚熟悉,但恐任重志满,渐启矜张之习,总当存有则改之无则勉之之心,以付委任。”⑦

  清廷把“新建陆军督练洋操”,视为“自强之关键”。西太后和光绪帝甚至打算去天津亲自检阅。他们以为有了这样的“劲旅”,垂危的清王朝就可望振衰起弊。1887年7月,清廷为奖赏袁世凯,提升他为直隶按察使,仍专管练兵。

  新建陆军不仅得到最高封建统治者的重视,也为帝国主义侵华分子所瞩目。他们看出新建陆军是维持半殖民地秩序的有力工具。沙俄、日本等国驻天津侵略军的头目,常常到小站“观操”,“动色欢服”,“诧其军容之盛”。⑧袁世凯为了取媚于帝国主义者,对他们无不“推诚相待”。1898年10月27日,英帝国主义分子贝思福(L.C.Beresford)到达小站。贝思福表面上是由“英国商会派遣”来华“调查商务”,实际上是英国首相派来进行政治活动的。他在北京、天津、武昌等地调查中国军情,向清廷提出了一个代练新军的计划,妄图控制中国军队。袁世凯热情地留他在小站军营住了两天,向他介绍了新建陆军的编制和训练情况,还陪他看了操练及作战演习。贝思福回国后写了一本书,盛赞新建陆军“操法灵熟,步伐整齐,以及旗帜之鲜明,号衣之整洁,莫不楚楚可观”。对于袁世凯也赞誉备至,说袁“以儒生而为名将,多学多能,亦廉亦勤,聪明胆识,兼而有之”,“忠君爱国之心,溢于言表”,等等。⑨在半殖民地社会里,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奴性十足,以受到帝国主义分子的赏识为莫大的光荣。经帝国主义分子一吹,袁的声誉鹊起,身价倍增,从此在清政府中的地位更扶摇直上。

  注释:

  ①翁同:《翁文恭公日记》,光绪二十一年九月十九日。

  ②荣禄:《为尊旨查明督练新建陆军道员袁世凯被参各节据实覆奏折》,光绪二十二年五月十一日,故宫档案。

  ③《袁世凯致徐世昌函》,光绪二十二年五月三十日。见《近代史资料》1978年第2期。以下各章节注释中袁致徐函,凡未注明出处者均见此书。

  ④陈夔龙:《梦蕉亭杂记》,卷1。

  ⑥同②。

  ⑦《大清德宗景皇帝实录》,卷390,页11—12。

  ⑧中国史学会主编:《戊戌变法》,第2册,页338。

  ⑨贝思福:《保华全书》,1899年上海广学会刊,卷3。 


混入维新运动

  在封建统治集团大力推行“练兵自强”政策的时候,资产阶级改良派大胆地提出了“变法自强”的要求。由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社会思潮早在19世纪七八十年代就出现了。甲午战后,严重的民族危机促使中国人民进一步觉醒,因此改良主义思潮高涨起来,并迅速地形成为全国性的政治运动。领导这个运动的最负盛名的人物就是康有为。

  康有为(1858—1927),广东南海县人,出身于仕宦家庭,幼年受到严格的儒家教育,后来读了不少资本主义国家的书籍。在“进化论”和“民约论”的启发下,他总结了儒家托古改制的学说,写成《孔子改制考》、《新学伪经考》等著作,形成了自己的改良主义思想体系,成为19世纪后期中国向西方寻找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甲午战争中,老大的中国被新兴的小小的日本帝国主义打败了,这给康有为以极大的刺激。1895年5月清廷批准《马关条约》时,群情激愤,举国沸腾。康有为和他的学生梁启超(1873—1929),联合了当时在京参加会试的一千三百多名举人上书光绪皇帝,痛切陈述民族危亡的严重局势,要求变法图强。他们猛烈地抨击“祖宗成法不可变”的旧调,提出“拒和、迁都、变法”的主张。这就是著名的“公车上书”。上书虽然被拒绝呈递,但它反映了广大爱国人士救亡图存的愿望,道出了郁积在人们心里想说而没有敢说出来的话,因此得到了广泛的传颂。

  这时,袁世凯还没有得到训练新军的美差,正当宦途不得意的时候。他终日奔走权门,谋练新军。他有一套善观风向、巧于变化的本领,当看到变法维新获得军务处大臣翁同等名公钜卿的同情、有发达的迹象时,他立即决定在这方面也下一笔赌注。他不时去探访康有为和梁启超,“饮酒商谈”,大讲练兵变法,还称康有为为大哥,表示亲热。①并常常以他在朝鲜王宫与日本人打过仗和甲午战争一度主张对日本强硬为政治资本,自我吹嘘,很快取得康的信任。当时“人皆喜聆其言论,目为一世之雄”。6月,康有为又写成一份万言书,各衙门都拒绝递呈,袁世凯自报奋勇,把它交给督办军务处代递,虽然荣禄托词不收,康有为对他仍然很感激。②

  康有为多次上书,由于遭到顽固势力的阻挠,都没有结果,就决定刊行报纸,组织学会,制造舆论,集聚力量。8月底,康、梁发起成立强学会,会员有杨锐、陈炽、沈曾植等数十人,袁世凯和徐世昌(当时为翰林院编修)也都捐款入会。强学会会员每十天集会一次,每次有人演说,宣传变法图强的道理。这是中国资产阶级上层最早的一个政治结社。自此以后,各省爱国团体纷纷出现。袁世凯在强学会里很活跃,当议办图书馆和报馆时,他首先解囊捐银五百两。此后,加上其他人的捐款共得数千两,强学会遂在后孙公园设立会所。袁世凯又到处联系募捐。经他出力活动,官僚中认捐的颇为踊跃。直隶总督王文韶、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三人,每人都答应捐银五千两。李鸿章也表示愿捐两千两,但是康、梁加以拒绝,因为他对日本主和,维新派都以他为政敌。

  康有为认为用新法练兵是变法自强的极重要的一环。在他创办的《万国公报》(后改名《中外纪事》)上,接连刊载关于选将练兵的文章,如《西国兵制考》、《德国兵制考略》、《论水师》等,大力鼓吹选用年轻将帅,“练兵强天下势”。③当刚满三十五岁的袁世凯得到督办新建陆军的差使时,康有为等都以为自己的“同志”掌握兵权,改练新军,这是维新运动兴旺的吉兆,对他寄托以无限的希望。

  袁世凯虽然混迹于维新派,但他的思想与维新人物有本质的不同。当时,维新人物多是以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的知识分子,受到西方资产阶级学说的影响,思想上经历了一个否定或怀疑封建主义“旧学”、接受资本主义“新学”的转变。他们的生活际遇虽不尽相同,主张也不尽一致,但大抵都希望在不触动地主阶级根本利益的基础上,求得一些发展资本主义的条件。他们普遍认为,要国富民强,光靠仿造西方的坚船利炮是不够的,最重要的是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