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永乐大典 2 >

第148章

永乐大典 2-第148章

小说: 永乐大典 2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吾尝食于十浆而五浆先馈,内诚不解,形谍成光,使人轻乎贵老。夫浆人,其为利也薄,其为权也轻,而犹若是,而况万乘之主乎?彼将任我以事而效我以功,吾是以惊。伯氏瞀人曰:汝处己,人将保汝矣。无几何而往,则户外之屦满矣。伯昏瞀人不言而出,《庄·列御寇篇》:子列子居郑圃四十年,人无识者,国君卿大夫视之,犹众庶也。《列·天瑞篇》。列子师老商氏,友伯高子,进二子之道,乘风而归。尹生闻之,请蕲其术。列子曰:自吾之事夫子,友若人,九年之后,亦不知夫子之为我师,若人之为我友,内外进矣。而后心凝形释,骨肉都融,不觉形之所倚,足之所履,随风东西,犹木叶干壳竟不知风乘我邪?我乘风邪?《黄帝篇》。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旬有五日而后反,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也。《庄·逍遥篇》。
  【群书足用】
  事对凝寂,静虚顺性忘怀,秉要执本。
  艾子
  【文献通考】
  《艾子》一卷:陈氏曰:相传为东坡作,未必然也。
  【曾忄造类说】
  《艾子》:公孙龙、魏牟生于列御寇之后,其事乃见于列子之书,说者谓列子弟子以其义无垂统而有所发问,故类而附之,无嫌也。艾子事齐宣王,而书之所载亦多后世之事,岂为艾子之学者务广其道,凡论不诡于统叙者,皆存而不去耶?览之者以意逆志,则艾子之学可明,姑置其时之后先可也。
  【李戴埴鼠璞】
  《艾子》:世传艾子为坡仙所作,皆一时戏语。亦有所本。其说“一蟹不如一蟹”,出《圣宋掇遗》,陶谷奉使吴越,因食蝤蛑,询其族类,忠懿命自蝤蛑至蟹凡十余种以进。谷曰:真所谓一代不如一代也。
  【北窗丛录】
  世传《艾子》乃坡戏作,予亦以为然。比见吴思道云:是襄阳魏道辅所作。未知孰是。
  关尹子
  【仙传】
  姓尹,名喜,周大夫也。善内学,常服精华,隐德修行,时人莫之识。老子西游,喜先见其气,知有真人当过,物色而遮之,果得老子,老子亦知其奇,为著《道德》上下篇授之。后与老子俱之流沙,服巨胜实,莫知其终。今陕州灵宝县大初观,乃古函谷关候见老子处。终南宗圣宫,乃关尹故宅。周穆王修其草楼,改号楼观,建老子祠。道观之兴,实祖于此。老君授经后,西出大散关,复会于城都青羊肆,赐号文始先生,即庄子所谓博大真人者也。其注书九篇;一宇,详宇字二柱,详柱字。三极,详极字四符,详符字五鉴,详鉴字。六七,详七字七釜,详釜字八筹,详筹字九药。详药字
  【玉海】
  《关尹子》:《汉志》道家,九篇。名喜,为关吏。老子过关,喜去吏而从之。刘向校《关尹子》,永始二年八月庚子上。《列仙传》著书九篇,名关令子。今本九卷,一宇至九药。
  【胡氏致知编】
  《关尹子》:周关尹喜所撰,九篇:曰宇,曰柱,曰极,曰符,曰鉴,曰匕,曰釜,曰筹,曰药。
  【关尹子序】
  汉刘向校正上其书《序》曰:右新书著定《关尹子九篇》,护左都水使者光禄大夫臣刘向言,所校中秘书《关尹子九篇》,臣向校雠《大常七篇》,臣向本九篇,臣向辄除错不可考,增缺断续者九篇成,皆杀青可缮写。关尹子名喜,号关尹子,或曰关令子,隐德行,人易之,尝请老子著《道德经》上下二篇,列御寇庄周皆称道家书,篇皆寓名,有章,章皆首“关尹子曰”四字。篇篇叙异,章章义异,其旨同;辞与老列庄异,其归同。浑质崖戾,汪洋大肆,然有式则使人泠泠轻轻,不使人狂。盖公授曹相国参。曹相国薨,书葬。至孝武皇帝时,有方士来,以七篇上,上以仙处之。淮南王安好道聚书,有此不出。臣向父德因治淮南王事,得之,臣向幼好焉。寂士清人,能重爱黄老清静不可阙,臣向昧死上进。
  又制奥赞曰:尹喜抱关,含德为务。挹漱日华,仰玩玄度。候气真人,介焉独悟,俱济流沙,同归妙趣。至元四年正月赠无上太初博大文始真君,制曰:朕惟无为之教,有宗有元;众妙之门,惟精惟一,虽渊乎道德之旨,亦资夫羽翼之功。其著书者阐蕴奥于一初,其执御者妙飞游于八极,既垂世而立教,盖殊途而同归。所以与造物者为徒,于以长上古而不老,琳宫琼馆,亦侑坐以媲玄元,绛节金蕤,时驭风而从紫气;神易固无方而无体,太上有立德而立言。庸锡徽称,以恢玄躅。於戏!乾坤之用成于六子,如道之传叙而得人;国家之统垂于万年,尚相其清静而成化。式降景祚。允迪繁禧。丹阳稚川葛洪《关尹子后序》曰:洪,体存蒿艾之资,偶存乔松之寿,知道之士,虽微贱必亲也,虽夷狄必贵也。后遇郑君。郑君多玉笈琼笥之书,服饵开我以至道之良药,呼吸洗我以紫清之上味。后属洪以关尹子,洪每爱之诵之,藏之拜之。宇者,道也。柱者,建天地也。极者,尊圣人也。符者,精神魂魄也。鉴者,心也。匕者,食也。金者,化也。筹者,物也。药者,杂治也。洪每味之,泠泠然若蹑飞叶而游乎天地之混冥,沉沉乎若履横杖而浮乎大海之渺漠,超若处金碧琳琅之居,森若握鬼魅神奸之印。倏若飘鸾鹤,拿亦作怒若斗虎兕。清若浴碧,惨若梦红。擒纵大道,浑沦至埋,方土不能到,先儒未尝言,可仰而不可攀,可玩而不可执,可鉴而不可思,可符而不可言,其忘物遗人者之所言乎?其绝迹去智者之所言乎?其同阴阳而冥彼此者之所言乎?何如此之尊高?何如此之广大?又何如此之简易也。洪也幸亲受之。咸和二年五月朔。丹阳葛洪炷薰敬叙。《希征子·王夷序》曰:愚闻三教鼎立于天地间,如三光在天,相须为明,不可偏废也。三家经文,充府满藏,其间各有精微极至之书。吾儒六经皆法言,而最精微者,《易》也;释氏大藏累千万轴,最精微者,《楞伽》也;道家大藏累千万轴,最精微者,《关尹子》书也。三书之在三教,如三光之在三才。三光虽明,人无眼目,无由见其明;三书虽妙,世无慧哲,无由知其妙。故三书虽存,旨昧久矣。《传》曰:苟非其人,道不虚行。信哉!呜呼!儒更三圣之后,《易》变而为象数卜筮之书;释传四灯之后,《楞伽》变而为象教之文;道历秦汉而来,《关尹子》书付淮南方术家矣。况乎道隐小成,言隐浮伪,至人不常生,至言不常行,宜乎《关尹子》书秘而不传于世矣。虽然,天地至虚之气发而为文,载道之言,阴有神护,终不可泯,行之有时尔。《易》自孔子之后数千年,至陈希夷始传心法;《楞伽》自瞿昙涅盘数千年,至达磨始传于中国;今《关尹子》书自老子西征出关亦数千年矣,抱一先生始发明此书玄奥。然此书句读且难,况通其义也。先生证悟道真,慈愍后学,乃探老关骨髓,述成《言外经旨》。或因言而悉旨,或转语以明经,或设喻以彰玄,或反辞而显奥,或句下隐义,或言外漏机,或指意于言前,或显微于意外,大率多《关尹子》言外之旨。故总其多者目之曰《言外经旨》。是书也,真所谓剖大化之秘藏,增日月之光明泄,大《易》未露之机,述《楞伽》秘密之蕴,即伏羲之本性,尽姬文之神思,探仲尼之精微,究诸佛之命脉,穷诸子之骨髓,显黄帝之机缄,露老蚺之肺腑也。学者得见此书,诚为不世之遇,岂可不知其幸耶?愚蒙师亲授,得悟道真,无以报称师恩,敬锓于梓,传之无穷,使天下后世志道君子,得遇此书,言下打发,了悟道真,皆吾师抱一先生无穷之德施也。是书在处,当过于佛乘之经,阴有神天护持,岂可轻慢耶?学者当藏拜庄诵,如葛稚川可也,故为之叙。
  【黄氏日抄】
  《关尹子》九篇:其一曰宇,注云道也。其二曰柱,云建天地也。三曰极,云尊圣人也。四曰符,云精神魂魄也。五曰鉴,云心也。六曰匕,云形也。七曰釜,云化也。八曰筹,云物也。九曰药,云杂治也。《序》以为关尹喜之书,汉有方士来上,则其伪可知矣。且其文陋弱,其言道皆归之于无,果无则又安有所谓道,而为是费辞哉!如曰:为者必败,执者必失,故闻道于朝,可死于夕,此为粗可晓者。然与《老子》《论语》本旨不合,此袭之而不善用者也。如曰:一日死者如一息得道,十年百年死者如历久得道。是人生惟以速死为幸,而不欲天下之有生也。何等立言哉!
  【文献通考】
  《关尹子》九卷:陈氏曰:周关令尹喜,盖与老子同时,启老子著书言道德者,按《汉志》有《关尹子》九篇,而隋唐及国史志皆不著录,意其书亡久矣。徐蒇子礼,得之于永嘉孙定,首载刘向校定序,末有葛洪《后序》,未知孙定从何传授?殆皆依托也。《序》亦不类向文。
  【国朝宋濂文粹】
  《关尹子》一卷:周关令尹喜所撰,喜与老聃同时,著书九篇,颇见之《汉志》。自后诸史无及之者,意其亡已久矣。今所传者,以一宇,二柱,三极,四符,五鉴,六匕,七釜,八寿,九药为名,盖徐蒇子礼得于永嘉孙定,未知定又果从何而得也。前有刘向《序》,称盖公授曹参,参薨书葬,孝武帝时有方士来上,淮南王安秘而不出,向父德治淮南王事,得之。文既与向不类,事亦无据,疑即定之所为也。间读其书,多法释氏及神仙方技家,而藉吾儒言文之。茹变识为智,一息得道,婴儿蕊女,金楼绛宫,青蛟白虎,宝鼎红炉,诵咒土偶之类,聃之时无是言也。其为假托,盖无疑者。或妄谓二家之说,实祖于此,过矣。然其文虽峻洁,亦颇流于巧刻,而朱象先之徒,乃复尊信如经,其亦妄人哉!
  【江湖续集】
  《竹溪十一藁》林希逸《读关尹子》:青牛车后抱关翁,师已西游道却东。著论九篇今独在,命名一字古无同。九篇皆一字名。不知身老传谁氏,可爱文奇似考工。博大真人庄所敬,寥寥千载想宗风。
  亢仓子
  【仙传】
  一名庚桑楚,一名亢仓子,陈人,为老了之遍,役得老子之道,居畏垒之山。其臣之画然知者去之,其妾之洁然仁者远之,拥肿之与居,鞅掌之为使,居三年,畏垒大壤。后游吴,隐毗陵盂峰,道成仙去。后有汉辅元张天师,唐张果老,相继隐修,因号张公坛福地。古建洞灵观,宋改天申万寿宫,著书九篇,号亢仓子。一曰全道,详全字。二曰用道,详用字。三曰政道,详政字。四曰君道,详君字。五曰臣道,详臣字。六曰贤道,详贤字。七曰训道,详训字。八曰农道,详农字。九曰兵道。详兵字。
  【隋志】
  《亢桑子》二卷:天宝元年诏庄子为《南华真经》,列子为《冲虚真经》,文子为《通玄真经》。然《亢桑子》求之不获,襄阳处士王士元谓庄子作《庚桑子》,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取诸子文义类者补其亡。
  【郑樵通志】
  《亢仓子》三卷:老聃之徒庚桑楚撰,王士元注音略一卷。
  【玉海】
  《亢仓子》《史记·庄子传》:畏类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唐志》王士元《亢仓子》二卷:天宝元年二月丙申号庄子“南华”,庚子号列子“冲虚”,文子“通玄”,亢桑子“洞灵真经”,然亢桑子求之不获,王士元谓庄子作《庚桑》,太史公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取诸子文义类者为二卷,补其亡。今本五卷九篇,自全道至兵道。何粲注。柳宗元曰:首篇出庄子,而益以庸言。刘向班固录书无之,今之为术者始为传注。《书目》三卷,首篇与庄子《庚桑楚篇》略同。
  【亢仓子序】
  晋太学博士何粲《序》曰:道原于无,藏其体用,人不得由而入,恍乎无有中,扩充其神,至于天下万物织悉之理,莫不系其用。吾谓道之适变也。古之人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积是四者于内,发而为言,言而成书,以为世用者,见于《亢仓子》之谓乎?《亢仓子》,《庄》《列》之等夷,载于《南华杂篇》,本末具悉,谓遍得老聃之道,洒然真理,与夫寓言凿说,大相辽邈,可以极夫性命,至于天下国家,用为治则无有不治者。其篇有九:一曰全道,其要上为天子而不骄,下为匹夫而不闷,无以穷达自摇,使读是书者常分足以自安也。二曰用道,使人不露其用,虽福滋万物,必曰:归功于无有。读是书者,使大美不足以自擅也。三曰政道,其要主勤民则刑赏一,刑赏一则吏奉法,吏奉法则政下宣,读是书者,忍刑赏不一,而吏不奉法欤?四曰君道,君用天下爱恶者则天下安,用独爱恶则天下危,读是书者,人主安可放其私爱恶乎?五曰臣道,其要朝廷百吏,下阜百姓,上滋主德,读是书者,劝忠贤之臣有所至也。六曰贤道,其要贤止可待不可求,材慎在求不慎无。读是书者,有劝于天子之明乎?七曰训道,谓孝者人道之至德,载舜与文王、闵子骞之事,使读是书者,虽圣贤敢有以慢于父母乎?八曰农道,其要为人上者,虽天子必得躬耕,虽后妃必得亲蚕,读是书者,使人立天下之本,而舍天下之末也。九曰兵道,其说兵者人之威也,人有威性受于天。读是书者,使喜怒不私诸己,公以诸天也。散而分诸篇第,总而名之曰《洞灵真经》。刘公天从者,博鉴古书,家藏之久,一旦公然刊而传诸世,丐予为之序,前所谓此书可以极性命之理,至于天下国家用而为治则无有不治者,予无愧焉。谨序。
  【青箱杂记】
  亢仓《大唐新语》云:道家有庚桑子者,世无其书。开元末,襄阳处士王源,撰《亢仓子》两卷以补之。源为之序,序云:庄子谓之庚桑,《史记》作亢桑子,《列子》作亢仓子,其实一也。源乃取庄子《庚桑楚》一篇为本,更取诸子文义相类者而成之,亦行于世。又柳子厚《辩亢仓子》云:太史公为《庄周列传》,称其为书畏累亢桑子,皆空言无事实,今世有《亢桑子》书,其首篇出庄子而益以庸言,盖周所云者尚不能有事实。又况取其语而益之者,其为空言尤也。刘向班固录书无《亢仓子》,而今之为术者,乃始为之传注以教于世,不亦惑乎?唐《艺文志》以为王士元。
  【高续古子略】
  《亢桑子》:孔子曰:上有好者,下有甚焉。《亢桑子》之谓欤?开元天宝间,天子方向道家者流之说,尊老氏,表庄列,皇皇乎清虚冲澹之风矣。又以《亢桑子》号,《洞灵真经》,上既不知其人之仙否,又不识其书之可经,一旦表而出之,固未始有此书也。襄阳处士王褒,来献其书,书,褒所作也。按《汉略》《隋志》皆无此书。褒之作也,亦思所以趋世好,迎上意耶?今读此编,往往采诸《列子》《文子》,又采诸《吕氏春秋》《新序》《说苑》,又时采诸《戴氏礼》。源流不一,往往论殊而辞异,可谓杂而不纯,滥而不实者矣。太史公作《庄周列傅》,固尝言其语空而无实,而柳宗元又以为空言之尤,皆足知其人,决其书。然柳氏所见,必是王褒所作者。
  【柳宗元集】
  《辩亢仓子》:唐号《洞灵真经》,潘云:亢音庚,庄子作《庚桑楚》,楚名,庚桑姓也。《史记》作《亢桑子》。《大唐新语》云:道家有庚桑子者,世无其书,开元末处士王源撰《亢仓子》两卷以补之。序云,庚桑,亢桑,亢仓,一也。唐《艺文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