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乐大典 2-第18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废,入阳春罗、今化州石龙县高、恩、雷、崖、琼、振、今吉阳儋,万、安、潘、今高州地滕是也。十年,又以漳潮二州隶岭南经略使,元和元年,复领潘、辨二州今化州地宋潘美平岭南,得州六十,兼邕、桂所隶言也。开宝五年,诏省岭南郡县领州十五,贺州复隶广西,实领韶、潮、梅、循、惠、连、封、新、南恩、南雄、英德、肇庆、德庆凡十四郡。圣朝混一,至元二十七年,大籍户定,广、惠、潮,为中路总管府;肇庆、南雄、韶、德庆为下路总管府;英德、南恩、新、封、循、梅、惠连为散州。后以英德控制山獠要冲,升为路,而连之桂阳县,以诸王投下食邑,得升州。今为路八,州七。属县县以部言之,不可胜载。今以州所领者疏后。前汉县六:番禺博罗中宿今清远龙川四会揭阳后汉县七:番禺博罗中宿龙川四会揭阳增城晋以揭阳为义安郡、以中宿属始兴郡,统县六:番禺博罗龙川四会增城平夷宋以四会为绥建郡,统县十:番禺博罗龙川增城酉平熙安怀化绥甯高要始昌齐县十三:番禺博罗龙川增城高要酉平绥宁新罗揭阳河源安远熙安怀化按,隋开皇十年,以熙安,怀化入番禺。隋废始兴郡,以曲江始兴翁源、乐昌、隶广州,又废氵匡州,以氵含氵匡涯后避宋讳改氵含光来属,统县十五:南海宝安即东莞增城四会化蒙曲江始兴翁源乐昌光清远政宾怀集义宁新会唐以政宾入清远,以四会、化蒙置南绥州,以义宁、新会置冈州,寻废,属广州。统县十三:南海番禺东莞增城四会化蒙怀集氵存水清远氵含光真阳义宁新会南汉分南海、置常康、咸宁二县,复以真阳属英州,宋开宝四年,以光属连州,五年,以义宁入新会,以水入怀集,以化蒙入四会,以常康咸宁复为南海。熙宁六年,以四会属端州。绍兴二十二年,始分四县地,置香山,统县八:南海番禺东莞增城清远怀集新会香山至元十六年收附广州,时荆湖行省兵马先取怀集,遂附贺州,今统司一,县七:录事司南海番禺东莞增城清远新会香山南海县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
秦番禺县地,属南海郡。隋开皇十年,析置南海,属广州。大业初置郡于此,仁寿元年,改属番州。唐属广州。宋开宝四年,仍并番禺县入焉。元为倚郭县。本朝因之。
【图经志】
秦本番禺地,属南海郡。宋永和六年,分置兴安、怀化二县。隋开皇四年,废兴安、怀化二县入番禺。十年分置南海县,隶广州。唐开成五年,升为紧县,会昌中,升为望县。五代南汉分南海置咸宁、常康二县。宋开宝五年,废常康咸宁二县,并为本县。
【郡县志】
本汉番禺县地,属南海郡,后汉以来因之。隋改为南海县又分置番禺县,寻废入焉。仁寿元年,隶番州。大业初,隶南海郡。唐隶广州,伪汉置咸甯、常康二县。宋开宝五年省入本县。
【寰宇记】
元二十三乡本汉番禺县,属南海郡,分番禺置南海县,先是,广州伪命日,析南海县为常康、咸甯二县,及永丰重合二场。宋平南越,开宝六年并二县二场,依旧为南海县,并废番禺县入。
【舆地广记】
本番禺县地,为南海郡,二世时,南海尉任嚣,召龙川令赵佗谓曰:“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此亦一州之主,可为国。”佗后遂自立为南越武王。汉末,立交州牧。吴立广州,后改番禺为南海县。隋曰番州。唐曰广州。宋开宝五年,省咸甯、常康二县入焉。有罗浮山。
【元一统志】
隋开皇十年,析置南海县属广州。《隋志》南海县下注云:分置番禺县,寻废。大业初,置郡于此。仁寿元年隶番州,先隶南海郡。唐隶广州。南汉置咸甯、常康二县。
【宋九域志】
云:开宝四年废常康咸甯二县,依旧为南海镇。
【寰宇记】
云:仍并番禺县入焉。元因之。番禺县。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
秦旧县,故城在今西南二里、其地有番禺二山故名,属南海郡。汉三国,晋,宋,齐并因之。隋开皇十年,改置南海县。长安三年,于江南洲上别置番禺县。宋开宝五年,并番禺入南海。皇佑五年,复置与南海分治郭下。元仍其旧。本朝因之。
【图经志】
秦地有番禺二山,属南海郡。前汉始立番禺县。隋开皇十年,分置南海县。长安三年,于江南洲上别置番禺县。宋开宝五年,并番禺入南海。皇佑三年,分南海番禺两县。
【舆地广记】
秦汉旧县。后改为南海。隋平陈,分南海置,寻省入,后复置,与南海分治郭下。有番禺山,尉陀葬于此。
【南海志】
下县。县有番禺二山,因以为名,互见清远县二禺山,属南海郡。汉以来因之,《宋志》云,汉立番禺县,故两汉志,及晋宋齐志,南海郡下,并有番禺县。隋开皇十年,改置南海县,即今县是也。长安三年,于江南洲上别置番禺县,取旧名也,其洲周回约八十里。唐因之,分治郭下。宋开宝五年,并番禺入南海。皇佑三年,一作五年分南海为番禺,以五乡为籍焉。县治旧在洲之东一里紫泥巷。熙宁二年经略王靖度地东北徙建,今因之。东莞县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之书】
汉南海县。晋成帝咸和六年,置宝安县,属东莞郡。隋开皇十年,省郡,以县属广州。唐至德二年,改宝安为东莞。宋开宝五年,省入增城县。六年复置。元仍其旧。本朝因之。
【图经志】
秦,地属南海郡。三国吴甘露二年,始置司盐都尉于其地。晋咸和六年,立东莞郡,领县六,宝安其一也。义熙九年,立义安郡。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隶广州,复为宝安。唐至德二年,更名东莞。宋开宝五年,并增城入本县,六年,复分立增城。
【寰宇记】
东南水路三百二十里,无陆路,元七乡。按《南越志》云,水东流入海,帆道三日至东莞。汉顺帝时,属南海县地。吴孙皓以甘露元年,置始兴郡,以其地置司盐都尉。晋立东莞郡。隋为宝安县。唐至德二年,改为东莞县。
【南海志】
中县。本汉南海郡地。吴甘露三年,始置司盐都尉。晋成帝咸和六年,立东莞郡。领县六:宝安、安德、兴宁、海丰、海安、欣乐是也。晋安帝义熙九年,分立义安郡。宋齐又云,东官太守治宝安县。而《南齐志》亦云:东官郡有宝安,而治怀安。是晋宋齐皆尝于其地置郡明矣。《元和志》又言:隋开皇十年,废郡,以县隶广州。然隋犹以宝安名县。详见《寰宇记》。李唐至德三年更名东莞。宋开宝五年,省入增城,六年复置。今因之。
永乐大典
卷之一万一千九百六
卷之一万一千九百六
十八养广
广州府二
新会县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
汉南海县地。晋分南海立新会郡。宋齐并因之。隋开皇十年置新会县,属冈州。大业初,州罢。唐武德四年,以义宁新会二县复置冈州。开元二十三年,州罢。以新会、义甯属广州。宋元并仍其旧。本朝因之,
【图经志】
秦,地属南海郡。晋恭帝时,立新会郡,分南海地。隋郡废。开皇十年置新会县,属冈州。十三年改亢州,又改冈州,寻废。唐武德四年,以义甯、新会置冈州。正观十三年州废,寻复旧。开元二十三年并义甯为新会县,属广州。
【寰宇记】
东北水路三百三十里,无陆路,元四乡。汉南海郡地。晋新会郡。隋改置封州。又改亢州。又为冈州。隋末并入广州。唐武德四年复置刚州。旧治盆光城。贞观十三年,废冈州。县属广州。其年复置州于今所,开皇二十三年废冈州,县属广州,其年复置州于今所。开皇二十三年州废,县入广州,遂移县于废州城,前临大海,后枕群山。
【元一统志】
本汉南海县地。《晋志云》:恭帝分南海立新会郡。《宋志》云:晋恭帝元熙二年分南海立新会。宋齐志有新会郡,而无新会县。《元和志》云:隋开皇十年置新会县,属冈州。王象之《舆地纪胜》云:意其郡虽置于晋,而县则置于隋耳。《隋志》云:旧置新会县,平陈,郡废。又并孟台、永昌、新建,熙潭、化召、怀集六县,入为封州。十二年改为允州。后改为冈州。大业州废,封乐县入焉。《唐志》:武德四年,以义甯、新会二县置冈州新会郡。贞观十三年州废,以新会、义甯属广州,是年复以二县置冈州。开元二十三年州废,以新会、义甯属广州。宋因之,元不改。
增城县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
汉以番禺县地析置此县,因昆仑山有阆风增城,故名。属南海郡。晋宋齐并因之。隋初置东莞郡,后罢。宋开宝五年罢县,六年复置。元仍其旧。本朝因之。
【图经志】
秦本番禺地,属南海郡。后汉建安六年始置增城县,县命名以昆仑山有阆风增城,又云地有增江。宋开宝五年,废县,入东莞。六年复立本县。
【舆地广记】
汉番禺县地,吴置。及晋,属南海郡。成帝分立东官郡。宋以后因之。隋平陈,郡废,属广州。唐因之,有猊山增水。
【南海志】
中县。本汉番禺地。后汉建安六年置,故后汉志南海郡下有增城县。晋宋齐因之。然《宋志》虽有东莞郡,云咸和六年分南海县立,乃治宝安县,非治增城县也。《隋志》增城县下注云:《旧志》东莞县,平陈废。然不明言置于何时。《寰宇记》云:至黄武中于此置东莞郡而立增城县。王东阳《舆地纪胜》辩云:增城已见《东汉志》,非立于吴也。或云县之命名,以昆仑山有阆风增城故名。亦谓有增江云。宋开宝五年废增城县,六年复置,今因之
香山县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
宋本东莞县香山镇,元丰五年升为县。元仍其旧。本朝因之。
【图经志】
秦地属南海郡。宋本东莞县香山镇。绍兴二十二年始置县。
【元一统志】
本东莞县香山镇。宋元丰五年,转运判官徐九思请建为县。《宋会要》云:绍兴二十二年又升为县,不同。恐建请于元丰,而创置于绍兴耳。不然则元丰创县,中间复废,至绍兴而复置,二者弗同。《新图经》云:元丰徐九思请建为县,止置寨官一员。绍兴二年东莞县姚孝资请州闻于朝创立县也。元不改
清远县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
汉中宿县,地属南海郡。三国吴属始兴郡。晋因之。梁于此置清远郡。中宿县属之。隋开皇十年郡罢,置清远县,属广州。唐武德六年,省正宾县入焉。宋元并仍其旧。本朝因之。
【图经志】
秦地属南海郡。前汉立中宿县。三国吴隶始兴郡。梁以县隶清远郡,郡即今韶州翁源县地。隋开皇十年废清远郡为翁源县,别置清远县属广州。唐武德六年并政宾县入本县。
【舆地广记】
属南海郡。晋宋属始兴郡。后立清远郡,平陈郡废,置清远县,属广州。唐因之。
【南海志】
下县。本汉中宿县。以地有中宿峡故名。属南海郡,吴晋并隶始兴,故《晋志》始兴郡下有中宿县。梁改为清远郡,中宿县属之。隋开皇十年,废郡置清远县,属广州。唐武德六年,省政宾县入焉,今县有政宾乡。宋因之,今仍旧。连州自此以下,二府二州,一十一县,属广东布政司
【大明清类天文分野书】
亲领县二:旧一,新一,入连山阳山、旧属、桂阳州。《禹贡》翼轸之分。周春秋战国并属楚。秦属长沙郡。汉高帝五年,分长沙南境置桂阳郡,桂阳、阳山、二县属焉。东汉省阳山入氵匡涯。三国吴甘露元年,分桂阳郡之半,立始兴郡,属广州。晋析氵含氵匡复置阳山县,属始兴郡。宋明帝改始兴为广州,县仍属焉。齐复旧名。梁天监五年,分始兴置阳山郡,县属之。隋开皇十年郡罢,置连州。大业初置熙平郡。唐武德四年复改为连州,属潭州总管府,天宝元年更名连山郡,寻属岭南道。乾元元年复为连州,属湖南道。大历三年属广州。五代初属湖南,后属南汉。宋开宝三年,以连州领桂阳、连山、阳山三县,属广南路。至道中属广东路。元至元十三年置安抚司,十七年罢安抚司,升为连州路总管府属湖南道宣慰司,大德四年降为散州,属英德路。本朝洪武二年革连州,十四年复置,属广州府。
【舆地纪胜】
连州(中)连山郡军事,《九域志》,《禹贡》荆州之域。《皇朝郡县志》,翼轸之分野。《图经》。春秋时楚地。《通典》。秦为长沙郡之南境。《元和郡县志》及《通典》同。西汉有桂阳郡。而桂阳、阳山以县属焉。《西汉志》有桂阳、阳山二县。《东汉志》有桂阳而无阳山县。《元和郡县志》云:阳山县,东汉省。吴分桂阳置始兴郡,又属始兴。《晋志云》,吴置始兴郡,统县七,有桂阳及阳山二县。《元和郡县志》云:阳山县,东汉省,晋重置。宋明帝置宋安郡,后省宋安。《通典》,属广兴郡。《通典》云:宋改始兴为广兴郡。齐复属始兴郡。《通典》云:齐复曰始兴郡。而《南齐志》,始兴郡有桂阳、阳山二县。梁武帝分置阳山郡,《寰宇记》天监五年。隋平陈,郡废置连州,因黄连岭以为名。《元和郡县志》,在开皇十年。炀帝改熙平郡。《隋志》熙平郡下注云:梁置阳山郡,平陈,郡废。大业初,置熙平郡,有桂阳、阳山、连山三县。唐平萧铣复置连州。《寰宇记》,在武德四年。改连山郡。《唐志》云:本熙平郡,天宝元年更名连山郡。复为连州,乾元元年。先是郡属江南道,《十道记》云:在正观中。继属岭南道,《十道记》云:在开元天宝中。后属湖南道,《十道记》云:在乾元中。后又属广州。大历三年,五代时,初属湖南马氏,《通鉴》:马殷陷连州,在昭宗元化三年,及马氏之衰,南汉略定桂、连等郡,始尽有岭南。《通鉴》后周太祖广顺元年。南汉将吴怀恩攻桂州,略定宜连梧严富昭柳象龚等州,南汉尽有岭南之地。宋平岭南地归版图。《九朝通略》:开宝三年,潘美克贺州、昭州,下桂州,又下连州。刘钅长喜曰:四川本属湖南,北师取之是也矣。其不复南,其愚如此。仍隶广南路,《皇朝郡县志》。分隶广南东路,至道以后分广南为东西路,而连州隶广东路。今领县三,治桂阳。
【湟川志】
连之郡境,脉络湘湖,襟带交广。隋为熙平郡,犹领九县。封之开建、贺之桂岭、皆属焉。唐改连州,止领三县,疆理始狭于古云。其地在《禹贡》隶荆州,在春秋属楚地,秦置郡桂阳,在长沙郡之南境。两汉为桂阳郡。三国六朝或属始兴,或属广兴,壤制靡定。宋高祖世始析桂阳为小桂郡。梁天监中分置阳山郡。隋大业中改置熙平郡,领桂阳、阳山、连山、宣乐、游乐、熙平、武化、桂岭、开建,为县凡九。唐武德四年平萧铣。改为连州。天宝元年改为连山郡。乾元元年复为连州,领县三:桂阳、阳山、连山。在正观属江南道,在开元天宝属岭南道。乾元复属湖南。大历三年属广左。唐末疆宇割裂,马殷称楚据湖南,刘龚又名陟称南汉,据岭表。是时连为南楚所有。后刘晟陟之子继立,攻桂馆取连州又隶于广。宋开宝三年,王师平之,仍为连州,属广东。要之,连以山制名,地介楚粤之间。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