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类西安事变-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蒋公以他个人性格,又何尝不想把倭寇(自九一九後,蒋公在他日记中,深恶痛绝的称日本为倭寇,)赶出国门。
蒋公一九三一年九月十九日日记云:
昨晚倭寇无故攻击我沈阳兵工厂,并占领我营房。顷又闻已占领我沈阳与长春,并占领牛庄消息,是其欲乘此粤逆叛变,内部分裂之机会,据有我之东三省唉!内乱不止,叛逆毫无悔祸之。而况天灾匪祸,相逼而来,速我危亡乎!余所恃者,惟此一片血诚,明知危亡在即,亦惟有鞠躬尽粹,死而後已。
蒋公二十日日记:
闻沈阳、长春、营口被倭寇强占後,心神不宁,如丧考妣,苟为吾祖吾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北,无人格矣!
蒋公日记又云:
成败利钝,自不能顾,惟有牺牲一己,表示国家之人格与发扬民族之精神,不能不与倭寇决一死战。
但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中国,百年沉疴,风雨飘摇,内忧外患,工业生产远远落後於日本,以当时中国的军力,〃徒凭一时之奋兴〃,单独与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当时世界上第一流军队日军作战,〃不惟於国无益,而且徒速其亡〃。
蒋公一九三一年九月二十日日记又云:
内乱平定不遑,故对外交太不努力。卧薪尝胆,生聚教训,勾践因之霸越,此正我今日之时也。
蒋公二十八日写下:
持此复仇之志,奋吞虏之气。……,坚忍刻苦,生聚教训,……。
期於十年之内,湔雪今日无上之耻辱,完成国民革命之大业。蒋公十月三日记云:
徒凭一时之奋兴,不惟於国无益,而且徒速其亡,故无可恃也。从蒋公的日记可看出:蒋公的国策是〃卧薪尝胆〃,像越王勾践那样建设国家,以能像越王勾践那样,把入侵者赶出国门,并像当年越国成为当年霸主那样,使中华成为世界上强国。
在蒋公的旗帜下,以胡宗南为代表的黄埔精英,〃国难如此,何以为家〃,胡宗南虽已年过三十五岁,但仍未成家,以军营为家,与士兵穿一样的衣服,一同吃饭,一同娱乐。既使在左倾记者范长江笔下:〃住破庙,睡门板,放几块砖头就是坐位,他的手、脸、额、耳都已冻成无数的疮伤。问他,人生究竟为甚么?他笑着避开,却滔滔不绝的谈他的部下。〃胡宗南等黄埔精英,以身作则,呜鸡起舞,把满腔爱国热血,凝聚在练兵场上,苦练劲旅,以能报仇雪恨。
直到一九三六年六月中旬,正如毛泽东所说:〃满纸联合抗日,实际拒绝我们的条件,希望红军出察绥外蒙边境,导火日苏战争〃。毛泽东这段话,清楚的告诉世人,西安事变前,蒋公劝说中共,不要坚持在西北地区挑动内战,并让他们出察绥,以能用和平的方法,结束内战,且想方设法把日本这股战争祸水引走,使中国避战祸,减轻同胞的苦难,并争取宝贵的时间,为抗战做准备。
面对强敌,不管是国家还是个人,正确的方针是忍耻负重,发愤图强。远例如越王勾践的〃卧薪尝胆〃;救赵氏孤儿中的忍耻负重;以及韩信的胯下之耻等。倘若越王勾践在处於劣势时,图一时之快,而玉碎,何来复国扬威;救赴氏孤儿也一样,倘若当年公孙杵臼、程婴抱着婴儿〃大无畏〃的勇撞仇敌,只不过是毫无意义的牺牲,何来报仇雪恨;韩信当年若不忍胯下之耻,与市井无赖纠缠,两败俱伤,将自己降为市井无赖之列,何来後来成为我国历史上名将。近例如列宁面对强敌德国,不得不签订耻国丧地的《布列斯特和约》即《布列斯特——-里托夫斯克和约》,割地赔款,以换取巩固政权所需的时间。今天的中共不也是宁可将本属於中国的江东六十屯,以及黑瞎子岛一部证给俄国,以换取和平建国吗?(中国今天经济优於俄国倘且如此,更何况一九三零年代,那时的中国经济,远远落後於日本呢!)特别那时,是广大人民,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生活境况,远远恶劣於今天台风吹袭下的重灾民,甚至南亚海啸中的灾民,水、旱、蝗灾,不绝於中华大地,大批同胞饿殍、冻死於道,惨不忍视,作为当时的政治人物,明知战争不仅不能把强敌赶出国门,(中共与张学良也深知这一点。因而,他们内部商讨真实计划时,张学良明确的表示:〃特别是立即与日军接触,条件也不成熟,靠自己单独抗日很难成功〃。)相反,只能使已痛苦不堪的同胞雪上加霜,特别是像毛泽东这类政治人物,他不但自己不准备与入侵者拼杀。相反,毛因当时的〃中国是蒋介石的〃因而祈求:〃中国失败得越惨越好,中国的领土被日军占领得越多越好〃。如此心态下的毛泽东,所设计的抗日只能是:千方百方的把日本这股战争祸水,引向中国,实观他〃中国是蒋介石的,因而中国失败得越惨越好,中国的领土,被日本占领得越多越好〃的战略目标。以能让日军缚住中央军,为他夺取最高权力,创造有利的条件,不惜把已痛苦不堪的善良同胞,更进步推进战火中,为他火中取栗。(日军也只有陆军的北进派,进攻苏联,夺取地大物博,人口稀少的西北利亚资源;以及海军的南进派,夺取南洋的丰富资源;并没有想背上供给四万万五千万人粮食重担,而吞并中国的计划。)他们有意把水搅混,使常识性的问题,成了争论不休的问题。人类历史上,多少罪恶假正义而行,在中国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多少罪恶假抗日而行。西安事变就是此类罪恶的代表作。毛泽东巧妙的用〃未来的政府首脑〃、〃军队统帅〃以及〃每月三百万元俄援〃,诱使张学良帮助他取得胜利,使蒋公的战略方针胎死腹中,把中国历史引向完全相反的航道。
笔者愤笔写此书的目的,是为那些在中华民族最困难的时候,为了减轻同胞的苦难,忍耻负重,想方设法把日本这股战争祸水引走,使中国免遭战祸的先贤们,他们的良苦用心,仍没有为世人所认识,笔者深为他们感到不平,籍此书为他们辩冤,让他们的在天之灵得安。并将乱世枭雄的罪恶面目,呈显於光天化日之下,以儆後尤。
'*注'目前海峡二岸,以及海外学者(几乎)都认为,〃张学良与日寇无论在公在私上都有不共戴天之仇,国难家仇,使张学良矢志抗日,西安事变是张学良'抗日情切'所致。〃他们之间的不同之处,仅仅是对西安事变的影响评价不同,中共认为张学良是〃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对於维护中国传统文化来说,也仅仅因西安事变使中共坐大,而共产党又使中国陷於很大的痛苦,因而对西安事变的影响做出不同的评价,後者也没有否定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的目的是〃爱国抗日〃。
正文 第一章
西安事变的诱因本章内容摘要:
本章回答了以下问题,究竟甚么原因牵动张学良的心弦,诱发张学良爆发 出如此惊人的勇气,发动震惊世界,改变中国命运的西安事变。杜重远被认为是对张影响最大的人,杜重远也是公认的 〃西北大联合〃 的设计师。杜重 远当年设计 〃西北大联合〃〃鸿图〃 的 〃灵感〃 来自何方?
一、 引 言西安事变是在极其错综复杂的历史背景下发生的,其後的〃合纵〃 与〃联 横〃,虽苏秦、张仪在世。也会瞠目结舌,惊叹不已,更给西安事变研究者们,带来了巨大的困难,不少学者虽追索多年,仍未能入其门槛,只有像胡适先生 这样的思想家,站在哲学的高度,以其特有的犀利目光,窥其内幕,做出合乎 逻辑的结论。不少学者认为西安事变的诱因,是中共的 〃二 个口号〃、〃一支 流亡曲。〃 '注1'张学良本人自辩:〃共产党之停止内战,高唱入云,实攻我 心。〃'注2'果真如此吗?
二、 谁在西北地区挑动内战?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当年西北的情况,早在一九一四年二月,就连被认为 〃一介 武夫〃 的冯钦哉也提出:〃恳荒、栽树、设银行、辨平民工厂〃 的治西北方 案。'注3' 西北各地方势力,经过多年较量、重整,胜利的经验,失败的教训,使他们深深体会到,要能维护他们的统治地位,只有:〃稳定人心、二分军事、三分政治、五分经济,经济有辨法,一切有辨法。〃 '注4' 到了上世纪三十年 代,西北不少地方政府,都在励精图治。如山西阎锡山政绩显著,成了全国著名 的模范省。青海、甘西的马步芳,也在致力於本地区的建设,并获得本民族的拥 护,因而具有相当大的战斗力。此时,西北地区本来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地区。
不幸,自从中共一九三五年进入西北后,频频挑动内战,破坏了西北地区安定 的局面。如中共 〃向南要夺取甘泉、宜川两城,赤化宜川、洛川两县,向东要 占领黄河西岸五县以上。〃 '注5'挑起与井岳秀、高桂滋等地方势力的内战;〃在 山西创造比陕北更大的根据地。〃'注6'而 发动 〃东征〃 战役,挑起与阎锡山的内 战;〃开僻我们的苏区到甘、宁等省去。〃'注7'而进攻 甘、宁等,挑起与五马 的内战。破坏了本来相对安定的西北地区和平的局面,恰巧是中共把内战的战火 烧至西北。
中共甚至不以挑动以上内战为满足,还拟定了割据西北,挑动更大内战的计 划:〃首先要进行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主要是在川西的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与 陕宁的红一方面军合力廓清陕、甘、宁、青四省的反共部队……。〃 '注8'面对中共频频挑动内战,当张学良把他自己摆在国家将领的位置时,自然得 出:〃我们国家已到了万分危急的时期,内忧外患,重重逼来,今日唯一的先决 问题,是在安内,能安内,才能产生一个健全的、统一的政府。有了健全的、统 一的政府,才能攘外,才能谈到收复失地。〃'注9' 〃共产党永远在我们的後方捣 乱,使我们无法集中实力与敌国作战。〃'注9'(中共如此频频挑动内战) 因而, 〃赤匪存在一天,经济的建设、政治的发展,便都无从做起,而外侮的排除,更 不能言及了……想攘外,须从肃清赤匪,造成统一的民族战线做起。〃'注9' 甚 至,直到西安事变前不久,即一九三六年十月三日,对英国记者的谈话 (见一九三六年十月五日,) 仍认为:中共频频挑动内战,是御外的最大障碍,因而只有赤匪能觉悟自新而投诚……统一工作早日完成。〃 以能〃一致对外。〃'注10'可惜,此时张学良实际上将自己摆在枭雄的位置上,绝大多数时间,从枭雄 的利益考虑问题。中共在西北地区频频挑动内战,对於作为枭雄的张学良以及杨 虎城的影响又如何呢?请看看中共的情报人员以及中共派往东北东、十七路军的 代表给中共中央的报告:〃杨虎城一方面在前线与红军签定互不侵,以保存实力的协定;一方面又极力避免与中共有任何联系,这是因为共产党曾一再破坏其部 队,并屡屡发动兵变,其部下骑兵团团长王泰吉组织一次兵变,几乎把他的骑兵 团整个端走了。〃'主11' 一九三三年六月二十四日,杨为自保,秘密地与刚刚在 川北建立根据地的红军第四方面军,达成以巴山为界的协议,没想到(等)红四方 面军(站稳脚跟後),大举进攻陕南,歼灭了十七路军达四个团之众,仅俘虏就四 千人,更让杨不信任共产党的是,一九三五年杨为自保,派共产员张汉民率警备 三旅去与红二十五军接触,试图与红军实现互不侵犯,没想到不仅警备三旅被消 灭,被俘的张汉民也被中共杀害了。〃'注11'〃孙蔚如军长更是直截了当地对中共 代表说:'(你们如此频频挑动内战)不仅政治上要受不好影响。而且(受你们侵犯 的西北地方政府,一定会向南京中央政府求救,)必然给蒋介石以增兵陕北进攻 红军的藉口。'〃'注11'作为枭雄的张学良与杨虎城,尤其担心的是蒋介石有增 兵陕北进攻红军的藉口,而调动中央军进入陕西,〃犹如一把尖刀插入胸膛。〃 '注12'统一与割据,水火不容,割据势力是多么惊恐统一,并视中央军为 〃插入胸膛的一把尖刀〃 呢?请看看对张学良、杨虎城此类军阀心理了解透彻毛泽东的描 述:〃蒋仍实际控制陕、甘,先生如处瓮中,举手投足受其宰制,危险情况不可 言论。〃'11'因而当张学良获悉中央军追击入侵山西的中共而入陕时,张学良心 急如焚的要周建屏(上海中共地下组织的代表,被派赴陕北,路经洛川,张特别 约见他并要他)立即向中共中央转达,〃第一,蒋介石有命令给直属四师中央军,要求各部立即西渡黄河,张学良要求红军从山西方面加以牵制,防其西渡。第 二,张希望红军给中央军以打击,(难道给中央军以打击,也是〃停止内战,一 致抗日〃?)不要回陕北,因回陕北恐有六师部队随之西渡,对红军与对张均不 利。〃 '注14'且张学良随即与中共紧密合作,共同对付中央军:〃据查蒋、阎入陕六师势在 必行,彭德怀、毛泽东诸同志均认为东北军应速作经干谷驿、交口镇入廷川、清 涧之一切准备。〃'注14'甚至 〃要求东北军沿黄河西岸地区筑堡。〃'注15'以阻击 中央军西渡黄河。〃五月二十二日,周恩 来致电王以哲,并转张,说明红军出河南之队,已准备就绪,决取最捷道路南 下。但必须张方驻临潼部队为之准备船於北岸,方能确实无误,渡河迅速可靠,必可争取入豫先机。〃'注15' 张迅速的按中共的要求,做好准备,并给中共十 万发子弹。'注16' 让中共挑动更大规模内战,用张提供的子弹更残酷的屠杀 中国人。恰恰是中共与张学良在西 北地区策动更大规模的内战——-〃肃清蒋 系势力〃,以能据西北称雄。中共与张学良的关系,绝对不是他们各自表白的那 种〃爱国〃、〃抗日〃的关系。
〃另一些东北军、十七路军军官甚至断言:'红军到处都是帮助蒋介石解决杂 牌军队的,在四川、贵州如此,现在又是这样。'〃'注11' 面对东北军与十七路 军的责难。中共以为用抗日的口号就能掩饰过去,但是张学良在与李克农 (中 共中央的代表) 谈话中就明确的反驳:〃特别是立刻与日军接触,条件亦不成熟,不得到苏联的援助,靠自己单独抗日很难成功。〃'注11''(张学良根本就没有与 日军接触的意思,何来的〃急切的希望打回东北〃。)不难看出中共的真实行动,以及他们的 〃二个口号〃、〃一支流亡曲〃 等抗日宣传,不管是对於作为国家将领的张学良、杨虎城,还是更多时作为枭雄的张学良、杨虎城等,都没有某些学者认为的那种影响。
其实只要对张学良的行事规律稍加考查,就会发现,杀父 之深仇,尚且未能触动张学良,使他矢志抗日,更何况区区几句口号,九一八前 後,特别是一二八上海抗战,那样高涨的全民救亡运动中,多少抗日爱国文章、口号、歌曲,何曾感动过张学良,〃疾风知劲草〃,因而已喊了多时的抗日口号,已唱了多时的救亡歌曲,绝对动摇不了张学良不抗日的意志,绝对不可能诱使张 学良突然 〃爱国抗日〃,张真的有一腔热血的话,早就洒在一九二八年日寇惨杀他的父亲时,或九一八,锦州,一二八,热河,何须等到一九三六年。
有人引用中共的:〃只要国民党军队停止进攻苏区行动,不管过 去和现在他们与红军有任何宿怨,红军不仅立即停止敌对行动,而且愿意与之亲 密携手……。〃 来说明中共的诚意及感染力。恕我直言,这类文人写出的完全脱 离当时实际的文字,怎么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