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语文-第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幸惶欤鹤窒В旎岵换崧湎陆鹩辏砘岵换嵩诎字缋锍瑁
自白话文运动以来,关于汉字存废兴亡的争论就一直没有平息过。近几年,这场论辩又转战到互联网上。兴派和亡派各执一端,争得你死我活。兴派认为汉字是世界上最高级的文字,亡派认为拉丁化才是一切语言最终的归宿。平心静气地分析两造陈辞,你会发现,他们与其说是在说服对方,不如说是在说服自己。心理学家认为,人只相信他愿意相信的东西。汉字归根结蒂是一种信仰,正像《圣经》中所说:“在信的人凡事都能。”对于不信的人而言,说破天也没用。
那么,汉字会亡吗?理性的人们说:会的。理由是世上万事万物都会灭亡,不是越高级越能幸免,而是越高级越容易灭亡。但理性说到底也只是一种信仰。
“汉字不灭,中国必亡”,每当想到鲁迅这句话,我的心头就猛地一颤。这好像一句谶语,始终悬在我们头上。为什么只有这两种极端的选择,灭或者亡?终于,我明白了,鲁迅说的是信仰的代价。也许有一天,信仰的灭和肉体的亡,两样之中,我们只能选择一样……
/* 88 */
VS是个什么东西?
文/王佩
近来报章的标题,越来越喜欢用两个字母:VS。《体坛周报》奥运期间一篇报道的标题写到――两门炮VS六条枪:中俄女排决战前“火力”大比拼。《市场报》今年6月份的一个标题――电子报vs印刷报,谁将笑到最后?
那么VS是什么意思呢?VS是versus的简写,versus是拉丁文,表示“相对照、相对立”的意思。这个词及其简写,后来被英文采用,又辗转流入了汉语之中。在英语中,VS是个介词,它有以下三种典型的用法。
1、 体育报道中,表示谁跟谁进行比赛。例如:罗马VS国际米兰。
2、 一般报道中,表示两个对立的事物。例如:国家安全VS个人自由。
3、 法律文书中,表示谁跟谁发生了诉讼。例如:“布朗VS教育会议”案
VS进入汉语之后,只继承了英语中的前两种用法。在法律文件中,人们一般都把“VS”翻译成“与”。
汉语为什么要借用这个外来的字母组合?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汉语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词翻译它;第二,它有比汉字更直观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VS都可以翻译成“对”,比如可以说:“今晚的球赛是罗马对国际米兰。”但表示两种事物对立的时候,“对”往往无法传达“VS”所包含的“对抗,对立”的意思。有一部关于美国性书大亨的电影,名叫《人民VS拉里?弗林特》,我们翻译成《人民反对拉里?弗林特》,其实不尽准确。因为VS只表示两者对立,并没有说明谁反对谁。当然,要是翻译成《人民对拉里?弗林特》,那就不知所云了。正因为“VS”没有一个确切的汉字与之对应,所以才原装进口过来。
另外,即使在“VS”可以翻译成“对”的场合,人们也更喜欢用这两个字母。因为VS放在汉字中非常醒目,起到了分词的效果,从而给人们的阅读带来了方便。不信?咱们回过头来分析《体坛周报》的标题。“两门炮VS六条枪”比“两门炮对六条枪”看上去更清楚、明白。
汉语是一门鲜活的语言,兼容并蓄是其的特长。既然WTO,CEO这些词都大摇大摆进入汉语殿堂,一个小小的VS,又有什么可怕的呢?所以我说,VS是个好东西。
/* 89 */
网络说“客”
文/王佩
随着电脑网络技术的勃兴,相关词汇和术语潮水般向汉语涌来。常言说:萝卜快了不洗泥,骡子快了不等驴。语言这种生猛的东西,往往不等规范制定出来,就已经蔚然风行了。
科技语汇的翻译引进,最主要依赖于民间智慧。肉食者鄙,不足与谋,这话说得很有道理。前些年,有专家把Internet翻译成“因特网”,以为“信、达、雅”俱备,作为规范大力推广,结果还是被约定俗称的“互联网”一词给废黜了。
在电脑网络术语中,以“黑客”、“骇客”的翻译最值得称道,既符合汉字规矩,又具有时代气息,体现了中国网民的智慧。
“黑客”的英文是“hacker”,内地称为“黑客”,台湾译为“骇客”,香港两者都用。“hacker”本来是个褒义词,指那些计算机技术高手。后来,个别高手开始在电脑网络上搞一些破坏,连累得所有hacker都背上了黑锅。当中文引进这个词的时候,原本高贵的hacker在公众眼里正变黑变骇,所以才有了这个叫法。
黑客、骇客黑不黑?且不管它,单说这个“客”字。《说文解字》中说:客,寄也。王筠注曰:“偶寄于是,非久居也。”可见客的特点不是常住,而是暂时停留,来无影,去无踪。在黑客到来之前,汉语里已有大量的客:侠客、剑客、门客、说客、旅客、乘客、麦客(替人割麦的短工)、食客、掮客、嫖客、偷渡客、必胜客(哈哈,这个不算)……黑客跟这些客们有着共同的特点:都是指人,都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汉语灵活丰富的构词法,在“黑客”的基础上,孽生出一堆网络“客”。红客(redhacker)――具有爱国主义情结的黑客;极客(Geek)――某些技术领域的狂热分子;闪客(Flasher)――制作Flash动画的玩家;博客――这个词较复杂,下次专文分析。据说,还有蓝客、灰客之说。这些“客”已没有了“寄居”的意思,但与“黑客”一脉相承,称之为“某客”也是理所应当的。
/* 90 */
“博客”有毛病
文/王佩
“博客”这个词是方兴东最早翻译过来的。方兴东是那种在证券交易所门口卖包子的人,不管大盘如何起伏,他总能稳赚不赔。早在几年前,他开了一家互联网实验室,专门为投身大潮的网络公司提供咨询服务。网络泡沫破碎,眼见着众多弄潮儿有去无回,方兴东虽没有一起葬身鱼腹,门庭却也日渐冷落起来。为走出低谷,他一直在寻找互联网新的兴奋点。
转运汉巧遇洞庭红,方兴东命该再崛起。大约在三年以前,一种叫Blog的网上新玩法在西方悄然流行。Blog,说白了,就是一种简易的个人主页发布系统,很多人用它来记网络日记和笔记。方兴东懂得古人讲究“名实之辨”的奥妙,赶紧把Blog翻译成“博客”,建起“博客中国”网站,大力倡导博客文化。
乍一看,“博客”这个译名似乎很不错。首先,它是Blog的近似音译,其次,“博”字也抓住了Blog的部分本质。Blog内容广博,玩Blog的人,博雅沉毅者居多。但仔细分析会发现,这个翻译有毛病。
问题出在“客”字上。在电脑网络词汇中,“博客”出现之前的各种“客”,都是指人,而不用来指技术,像黑客、红客、闪客等。黑客和红客会说:“我‘黑’了一个网站。”而不说 “我‘黑客’了一个网站。”闪客则说:“我创作了一个Flash。”不说“我创作了一个闪客。”唯独玩Blog的人会说:“我建了一个博客”或者“欢迎访问我的博客。”
“博客”这个词应当用来指“玩Blog的人”,对应的英语是“Blogger”。而Blog是一种技术,不是人,不应翻译成“博客”。
那Blog应该怎么翻译呢?目前还没有精当的翻译。这就是为什么很多Blog的早期玩家,今天依然叫它Blog,或者宁可叫它“博”(“欢迎访问我的博”),也不用“博客”这个译名的原因。
看来,方兴东虽然费了很多心力,“博客”直到今天还是“名不正,言不顺”啊!
/* 91 */
一步不让
文/ 王佩
今年元旦,我参加了一家电子商务网站的全体年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销售人员举着标语,绕场呐喊,气氛狂热,沸反盈天。我感觉仿佛穿越了时空隧道,回到了上世纪60年代。只见一队人马跑了过来,齐声喊着:“一部一部,领先一步!”不过他们的喊声马上被另一群人盖了过去,他们吼着:“我们最棒,一步不让!”
我感兴趣的不是这家网站的精神激励法,而是两个字的读音:“一”和“不”。
我们知道,作为单字,“一”读作阴平,“不”读去声。但在上述口号中,“一”却有两个读音。在“一部”中读阴平,在“一步”中读阳平;在“一步不让”这句话中,“不”也发生了变调,读阳平。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查阅了一些关于普通话声调的资料,我才搞明白这两个字的变调规律。
“一”有四种变调。
1、 读阴平,有几种情况:a、作为单字或在句尾时,比如:九九归一;b、作序数词时,比如:业务一部、第一;c、跟其它数字连用时,比如:九一八。
2、 在去声前,读阳平。比如:一步;一样,一个。
3、 在阴平、阳平、上声前,读去声。比如:一帆风顺,一条心,一笔钱。
4、 夹在叠用动词之间,读轻声,比如:等一等,坐一坐。
“不”也有四种变调,跟“一”的变调规律几乎完全一样。在句尾也是读原调(去声),比如:我偏不!中国可以说不;在去声前,读阳平,如:不让,不卖,不上不下;在非去声前,读去声,比如:不高不低;在重叠词中读轻声,如:好不好,跟不跟。
这两个字为什么喜欢变调呢?原来这是普通话没有入声造成的。我们知道,古代汉语有“平上去入”四个声调,但北方方言没有入声,怎么办呢?这样入声就归入其余的声调中。“一”和“不”正是两个入声字。因此它们在普通话中的读音,要看后一个字的脸色。
/* 92 */
一直以来
文/王佩
“一直以来”诞生于80年代的香港,一问世就饱受争议,到今天喧哗还未平息。支持者认为,这个屡被媒体使用,按照“约定俗成”的原则,可以结束试用期转正了。反对者则说,这个词出身可疑,因为“一直”不能与“以来”组合;表现不佳,既重复累赘,又含糊不清,应当将它立即解聘。
究竟谁有理?我们还是坐下来平心静气地讨论一下吧。
我们知道,“以来”的着眼点是说话的这一刻。它可以跟在一个时间点之后,例如:建国以来,创刊以来;也可以跟在一个时间段之后,例如:长期以来,一段时间以来。
“一直”并不表示“永远”,它只是个时间段的概念。只不过在这个时间段里,动作持续不断或状态持续不变。“一直”表示的时间起点和终点都不很明确,可表示从过去到现在(“我一直很爱你”),也可表示从现在到未来(“我会一直爱你”),还可以表示从过去到过去(“那些年,我一直爱你”)。
“一直”跟“长期”不同,它表示的时间可长可短,有点含糊,意义全靠人们按照常理去理解。比如,“刘晓庆一直是个饱受争议的人物”,这里的“一直”肯定不是从沓呱呱坠地那一刻算起的。
“一直以来”跟“一直”最大的区别在于,它指的是一段起于过去、止于现在的时间。比单说“一直”更明确。我们不能说“永远以来”,但绝对可以说“一直以来”,除非把“长期以来”也开除出汉语,否则断无厚彼薄此的道理。
其实,很多人对“一直以来”有疑问,也是可以理解的。毛病出在“以来”上,因为“以来”的用法不像“以降”那么明确。“以降”前面只能放时间点,我们可以说“清朝以降”,不能说“长期以降”。
“一直以来”根据语句环境,可以用“一直”、“长期以来”、“一般说来”等词语代替。但不能据此就说它错了。“一直以来”并不一定累赘,至于含糊不清,那也不是它的责任,因为“一直”一直就有点含糊不清。
/* 93 */
“林荫道”还是“林阴道”?
文/王佩
有一家报纸转载了一张图片,标题是“影星乌玛?瑟曼与富翁男友林荫道上缠绵”,报纸印出来,编辑部一片哗然,原来标题被校对改成了“影星乌玛?瑟曼与富翁男友林阴道上缠绵”。编后会上,有编辑大声朗读道:“影星乌玛?瑟曼与富翁男友林,阴道上缠绵。”
校对改得并没有错,他们是照章办事,其依据的是1985年出台的《普通话异读词审音表》。该表是这样规定的――“荫”通读为“yin(去声)”,“树荫”、“林荫道”应作“树阴”、“林阴道”。也就是说,“荫”字在读“yin(阴平)”时,都要写成“阴”;只有用在读“yin(去声)”的时候,才写成“荫”。
《审音表》在施行过程中,遭到了人们的质疑。如果这么改,那一些涉“荫”的地名、人名、专有名词怎么办?北京有个柳荫街,济南有个槐荫区,戏曲有出《槐荫记》,还有不少名叫“荫南”的人,难不成都要统统改成“阴”,或者改读“yin(去声)”吗?还有成语“绿树成荫”,难道也要写成“绿树成阴”?
面对这些质疑,语言专家后来做出了妥协,凡是这些专有名词中的“荫”字,都依然保留。如此说来,“阴”就对应着两个繁体字:“陰”和“蔭”。简体字“荫”,只出现在专有名词和“荫庇”、“荫凉”等少量词语之中。
《审音表》并非没有依据。《说文解字》中说:“阴,闇也,水之南,山之北也。”段玉裁解释说:“闇,闭门也,闭门则为幽暗。”也就是说,“阴”可以解释为“阳光照不到的幽暗之处”。古代汉语里,“陰”、“蔭”二字经常互通和混用,周邦彥的词中就有“柳阴直,烟里丝丝弄碧”的句子。
“荫”字,《说文》中解释:“艸阴地,从艸,从阴。”“艸”即“草”,也就是“草木覆盖荫庇土地” 的意思。这时,应读去声。不过刀来后来,“荫”已经流变为“树木的阴影”的意思。陶渊明《饮酒诗》中写道:“劲风无荣木,此荫独不衰。”
由此可见,“林阴”替代“林荫”虽有依据,但还应照顾人们长久的语言习惯。否则,人们用起来别扭,而且还会闹出“与富翁男友林阴道上缠绵”之类尴尬的误会。
/* 94 */
短信小说
文/王佩
最近,广州作家千夫长和北京写手戴鹏飞各推出一部4000多字的小说,两人都声称自己的作品是“全国首部短信小说”。国人对争第一向来是上瘾的,因为“为首”和“为副”,其影响、地位和命运,往往有天壤之别。韩非子虽然提出过“不为最先,不耻最后”,但那是是说给竞争对手们听的。用在自己身上,其实谁都想“老子天下第一”。所以,才冒出来一南一北两个“首部”,一对“第一”。
可是在短信小说这个问题上,谁是第一部并不重要。“第一”固然能引起众人的关注,为作者收获可观的稿费和名声,但如果没有“第二”、“第三”跟上来,则说明这种文体天生是短命的。以前,企业界有这样一句话:“早技改早死,不技改等死”。短信小说相对于传统小说而言,也算是一项“技改”了,如果小说作者自身素质不高、功力不够,纵使改下个天来,终究也会被淘汰。
短信能不能用来写小说?这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