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正版语文 >

第7章

正版语文-第7章

小说: 正版语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很显然,和尚无疑是男性,里面所提到的“经官人之妻氏”无疑是女性,这两人是可以合称为“姊妹”的。

  但是,姊妹尽管可以指男性,在不同的方言中,用法也不尽相同。在很多地方,一家中的平辈如果全是男性,就用“兄弟”指称,反之,如果全是女性或者有男有女,就用“姊妹”。在广州话中,“姊妹”可以指姐妹、姐弟,但不指兄弟、兄妹,即兄弟姐妹中年纪最大的是女性,就统称“姊妹”。比较极端的是江西话,我一位江西的哥们儿告诉我,他的外婆老是叫他跟他弟弟为“两姊妹”,搞得他很郁闷。

  为什么姊妹也可包括男性呢?有人大胆推测,这母系氏族社会遗留下来的语言痕迹。这种说法,因年代久远,几乎无法考证。

  其实,这是古代汉语称谓词的性中立化留下的“语言化石”。据考证,春秋时,“孙”可以当“孙女”讲,在佛经中“兄弟”也指哥哥和妹妹。“姊妹”可以包括男性,“兄弟”可以包括女性。因为有些称谓词在使用中并不注重性别的区分,只需要概而言之就够了。

  (完)

    
/* 34 */
  电视剧呀,求你饶了我吧!     

  文/王佩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近来为了接一部电视剧编剧的活,我不得不改变对电视剧的成见,老老实实坐在电视前观摩起来。不看不要紧,越看越郁闷,我不得不承认,那些动辄就弄出三、四十集电视剧的人,确实有超人一等的素质。这素质就是电影《普通嫌疑犯》里所说的:“做常人不愿意做的事。”

  有一部反映警察生活的电视剧,里面一位女警官分配到派出所,跟老所长经常闹别扭。老所长壮烈牺牲,女警眼含热泪跑到派出所门口,仰天长叹:“真是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啊!”这都是哪跟哪儿啊!

  还有一部电视剧,一个女人在吃方便面,另一个女人跑进来,问她为什么要吃方便面。吃面的女人说:“这就是现代意识。”

  最近看的一部电视剧,讲的是《封神榜》的故事。一个儿子派人给老爸送饭,在饭里面藏了一册竹简。我心想:不错,这部电视剧的编导还挺尊重历史的,没有放一张A4纸进去。我倒要看看这竹简上写的什么。只见此人的老爸拿出竹简,电视里响起了儿子的画外音:〃爹,你一定要当心啊,某某某是叛徒。。。。。。〃我差点喷饭,原来古代的竹简上,写的都是这种大白话!

  目前正在热播的一部反映下岗女工的电视剧,女主人公深情地问一个百般刁难她的女人:“你知道什么是理解和爱吗?”拜托了,编导,你对白再有深度,也该照顾一下观众,你以为这玩意是《哈姆雷特》呀!

  不知有多少部电视剧里,编导为了让观众明白剧中人物的心理活动,总是安排他们自言自语,跟个神经病似的。一般是某个对头刚走,剧中人就开始咬牙切齿地道白:“王小山啊王小山,看我怎么收拾你!”或者“这小子,真够恨的,哪天落到我手里……嘿嘿!”

  不过,也有比较聪明的编导,遇到不好处理地对白就巧妙地绕开。我看过这样一集电视剧,一个女人吃醋,男人走后,女人没有自言自语,而是背对着镜头,把小腰晃一晃,屁股扭一扭,坐下,镜头停留10秒钟。

  最绝的是前几天看的一集电视剧,一个犯罪分子,雨天在家里对天发誓,一定要发财。他的老婆孩子害怕地躲在墙角,犯罪分子转过身,开始对老婆孩子演讲,用北京人的话说,开始debi debi。。。。。。编过剧本的同志们都知道,这个时候他老婆孩子应该做出反应,他两人的对白很难写。你猜人家编导是怎么处理的?说出来能把你气死――这俩人是一对哑巴!

  我咧苍天啊!电视剧,求你饶了我吧!

    
/* 35 */
  变态语文试题     

  文/王佩

  古代焦仲卿上吊,是他妈给逼的;现在孩子们接受语文应试教育,却是整个社会给逼的。现在的语文试题,可以作为谜面打两个《西游记》人物的名字,谜底是:刁钻古怪、古怪刁钻。

  前些日子,网上流传一个帖子《天才学生的天才回答》,里面讲到这样一道语文考题:“请写出鲁迅先生的作品《藤野先生》中藤野先生的全名。”学生给出的答案五花八门:藤野菜菜子,藤野英二狼,藤野武大郎,藤野花道,藤野五十六,藤野内丰,藤野隆史等等,最绝的答案是:藤野大色狼等……结果气得老师在广播里骂学生们“无知”。

  学生们的回答确实好笑,可再一想,真正好笑的是这个题目。藤野先生的全名?大学中文系毕业的人未必都能答得出是“藤野严九郎”吧?凡是读过高中的人,大都会记得藤野先生,但问题是,我们有必要记住藤野先生的全名吗?有利于中日邦交?有利于加深中日人民的友谊?

  老师骂不知藤野先生全名的学生“无知”,看来出题的人真是“有知”,连这些鸡零狗碎的事都知道。但是这样的“有知”有什么用处吗?能够提高阅读能力?能够培养写作水平?还是能够“塑造美的心灵”?依我看,这种“有知”最大的用处就是用来扼杀学生语文的兴趣。

  前些日子,北大中文论坛上来一名中学生,向哥哥姐姐们请教了十道选择题。面对标准答案,北大学子们都傻眼了,这题目如果让他们去考,及格就算幸运。请看试题

  ――利用紫外线的光激发光的特性,可以将在可见光下看不见或看不清的细微痕迹、图案花纹、文字和细小物质(A。 显示B。 显现)出来。正确答案:A,为什么不选B呢?老师的解释是:〃显现〃太书面化,不如〃显示〃通俗。我K,直接用东北话〃整〃岂不更通俗吗?

  ――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A。 不止B。 不只C。 不仅 D。 不光)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正确答案:B。老师解释:A、B是同音近义词,A太书面化。D是纯口语词。〃不仅〃跟〃而且〃是平等的,不能跟〃更重要的〃呼应。我K,这一会儿要口语,一会儿要书面语,还让不让人说话了?这道题目出得不仅混乱,更重要的是变态!

  唉!不用再举更多例子了,我知道现在的语文水平普遍下降的缘由了。整天面对这样的变态试题和弱智答案,你能指望学生学到什么东西?有人说,再过几十年,现在的语文考卷将会成为后人的笑柄,我要说,那简直是一定的!

    
/* 36 */
  年终总结     

  文/王佩

  年关将至,单位里领导要做述职报告,普通员工要写年终总结。在中国,写总结是一门大学问。总结写的好,短处变长处,总结写不好,优点也会变成缺点。套用一句广告词,工作干的好,不如总结写的好。

  单位领导的述职报告会在富丽堂皇的报告厅举行。领导历数了自己一年来的业绩,把单位的形势概括为八个字:“心齐、气顺、风正、劲足”。当然最后,领导也忘不了谈谈自己的缺点和不足。“缺点之一:有时候为了工作,对下属要求过为严格,工作方法不够和风细雨;缺点之二:整天忙于工作,忽视了对先进科学技术尤其是网络新技术的学习;缺点之三:一年来为大局操劳太多,在某些具体事务上没有事必亲躬……”我在下面听着,心里嘀咕:咳!这哪里是什么缺点?分明都是优点和长处嘛。严格要求下属说明领导雷厉风行,没掌握网络技术,说明领导上班时间没有QQ,没有事必亲躬正是运筹帷幄的体现。。。。。。这样的领导,连缺点都这么闪光,我等群众怎能不〃一百个满意、一千个放心〃呢?

  普通员工的年终总结,篇幅没有领导的长,成绩没有领导的多,缺点也没有领导的有创意。但是在格式上却跟领导的述职报告没什么两样。先谈思想认识,再谈工作成绩,最后说说缺点和不足。百分之八十的总结都是这样写的:“本人思想认识端正,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经常加班加点,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在工作中取得了以下成绩:……。但是也存在着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只注意认真做好自己的工作,为领导分忧不够,对同事帮助不足。”看到这样的总结报告,领导还有什么可说的?只有大笔一挥,在总结上批示:“望再接再厉,更上层楼!”

  员工的思想究竟端正不端正?靠现在的科学手段,还测试不出来,只能听任他自己说吧。日常工作大家倒是有目共睹,但一个事实,可以有不同的说法。比如,一个人业务能力差,别人一个小时能干完的活,他吭哧吭哧一天还干不完,实际上是“效率低下”,但也可以总结成“勤勤恳恳”。所谓“经常加班加点”,往往是两种情况造成的:上级管理无方,布置给下属的工作太重;下属自己太笨或太懒,该在上班时间完成的工作没有完成。从管理学的角度看,这都不是什么成绩和优点。至于是不是“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停发他的年终奖试试便知。至于辅佐上级、帮助同事,那不在他的职责范围之内,他不越俎代庖是对的,这算是什么缺点啊!

  年终总结类文体,反映出汉语的多面性和欺骗性,而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被这样的文体蒙骗了许多年。

    
/* 37 */
  汉字是象形文字吗?     

  文/王佩

  有这么一个笑话。许慎的《说文解字》中说:“士,事也。数始于一终于十,从一从十。孔子曰:推一合十为士。”郭沫若研究甲骨文之后,说许慎解错了,古代的“士”字没有上面一横,应该是个象形字,为牡器之形”,也就是“男性生殖器”。按郭老的观点,管你能不能推一合十、举一反三,只要长了小鸡鸡的都叫“士”。后来有人反驳说:“郭老诗云:井冈山,革命母胎盘。此作一兴,或有下联:甲骨文,汉语公睾丸。”

  关于“士”字的解释,许慎、郭老都见仁见智,孰是孰非我辈所能判断。我要说的是,“士”的争议其实引出一个有趣的话题,汉字究竟是不是象形文字?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要先搞清楚两个概念“文”和“字”。在中国古代,文和字是不同的,“依类象形”谓之文,“形声相益”谓之字,二者总称为“书”。《说文解字》书名就是由此而来。汉语言发展的规律是:先有文后有字,字是文孳生的。

  我们现在使用的文字定义都是从西方学者那里拿来的,西方人认为,对语言的符号化记录就是文字。但按中国的观点,记录语言,只不过是“记言”、“录音”,并非“文字”。文字应该是意义符号,即表音又表义。汉语文字的义,望而知之,不需要特别的规定和思维的转译。所谓望文生义,其本义就是指这个意思。

  许慎的最大贡献就是发现了“文”和“字”的区别,从而确立了汉语“形声”构字的基本理论,使汉语文字走向“音形义”三位一体的统一。

  汉字虽然是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最终却超越了象形,成为真正的文字。苏美尔人的楔形文字,以及其他民族的象形文字,却没有发展到这一步,最终都变成了拼音文字。而拼音字母并不是真正的“文字”,只不过是记言和录音的书写工具而已。拿英语字母表为例,我们完全可以用“01-26〃来代替〃A-Z〃写成〃01-26〃,English这个单词可以写成〃050712091908〃这组数字,而不会发生读音和理解上的歧义。

  记言和录音的“文字”,还可以举个活的例子,比如“女书”,这是古代流行在妇女中的语言记录,她们创造了一整套对“音节”记录的符号,与日文很相似。这能算严格意义的文字吗?不能算吧?而拼音文字顶多只达到了“女书”的水平。

  总而言之,汉字绝不是象形文字,而是有意义的符号,可惜的是,这一点很多搞语文的人可能至死都没弄明白。

    
/* 38 */
  歌词为什么会有歧义?     

  文/王佩

  网上有一个流传很广的帖子《歌词的歧义》,网友们历数了许多年来误解的歌词,像什么“我的头像山沟……”(原词:“我低头向山沟”),帖子最后,网友们把听不清歌词的原因归咎于自己的听力不好。

  究竟是我们的听力有问题,还是歌词本身有毛病?都不是!歌词之所以产生歧义,跟词作者无关,完全是作曲者的责任!

  我们知道,汉语在发声方面与外语不同,汉语有四个声调,发起声来抑扬顿挫。换句话说,汉语本身是有旋律的。在人声嘈杂的地方,你跟别人说话,对方的吐字你听不太清楚,但是你根据他发声的声调(旋律),就可以大致判断出他在说什么。中国民间有一种叫雷琴的乐器,可以模仿人演唱,利用的就是汉语本身的旋律性。研究表明,汉语的四个声调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如果用简谱记录的话,大体相当于'55'、'25'、'214' 和 '51',我们可以看出,阴平的音律比其余三个声调要高。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汉语本身就有旋律,那为汉语唱词谱曲就决不能无视这个规律。用句行话,谱曲必须要做到“按字行腔”,“按字行腔”简单地说,就是“低音低唱,高音高唱”,音律高的字不能唱成低音,音律低的字不能唱成高音。如果不遵守这个规律,听众就会听不清楚,甚至会产生误解。这一点在京剧和其他戏曲中,已是一种常识,京剧演员管不“按字行腔”的唱法叫“倒字”。

  这么一说,大家就明白了。为什么现在许多歌词听不清楚,甚至会产生歧义?原因就是这些歌曲没有“按字行腔”,歌手演唱的时候“倒字”了。

  我们看看前面举的《信天游》这个例子,“我低头”的“低”声调是阴平,曲调应该向高处走,但是在歌曲中,曲调却低了下来,听起来像去声的“地”,这也就难怪听众会听成“我的头”。再举一个例子,十多年前费翔唱过一首《故乡的云》,其中有句歌词:“归来吧,归来吆……”有人听成“鬼来吧,鬼来吆……”发生这个误会的原因就是“倒字”,“归”是阴平,应该高唱,在歌曲中却唱低了;“鬼”是上声,恰恰应该低唱。因此大家听起来,就觉得是“鬼”来了。

  “按字行腔”是京剧大师程砚秋较早提出来的,建国后于会泳写出了《论腔词关系》,对这一规律进行了系统的总结。实践证明,“按字行腔”准确揭示了汉语和音乐之间的关系。可惜的是,如今按照这个规律创作的作曲家已如凤毛麟角!这也就难怪我们会听到那么多费解的歌词,会闹出那么多误解歌词的笑话了!

    
/* 39 */
  略谈标语和口号     

  文/王佩

  一提起标语和口号,许多人就以为这是中国特色的产物,孰不知,这两样东西全世界都有,只不过在国被发扬光大了而已。

  在赤旗飘扬的20世纪60年代,西方国家爆发反对资本主义的学生运动。巴黎学生涌上街头,打出了一幅幅夺人眼目的标语,喊出了一声声振聋发聩的口号。像――〃要做爱不要作战〃、〃禁止说禁止〃、〃不为面包为蔷薇〃、〃做现实主义者,求不可能之事〃等等。这些口号在今天依然有重要的启迪意义。

  标语和口号之所以长盛不衰,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它直接了当,不绕弯子,直给。老百姓不喜欢跟你兜圈子,没那工夫。改革开放之处,某地一位种粮能手在家门口写了一幅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