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别邀请了英国驻瑞士武官前往观看。在试验中,一发炮弹命中靶板后爆炸,并把很
厚的靶板击穿。瑞士人这次表演的主要目的是想使英国人对这种新型的反坦克炸药
感兴趣,并能购买这项技术。由于瑞士人要价很高,并对其详情秘而不宣,因此,
英国武官没有当即表态。但英国武官并不是无动于衷,而是暗中进行窥察,他发现
这种新型炸药不过是市场上可以随意买到的诺贝尔黄色炸药。为了进一步探明这种
炸药之所以具有如此巨大的穿甲威力的奥秘,在第二次表演试验时,英国武官专门
请来伦敦伍利治兵工厂的爆炸专家前来瑞士观看。瑞士人为了防止机密外泄,把黄
色炸药染上了其他颜色,但是却没有瞒过英国同行,英国爆炸专家从迷离的色彩中,
发现了其中的奥秘。
mpanel(1);
正当瑞士人还在为其精彩的表演未能打动英国武官而感到懊恼时,英国人已将
其技术用到了新式反坦克武器上。英国人在探知了这一技术秘密——“门罗效应”
原理后,很快就研制出了一种反坦克枪榴弹,并把它应用到英国制造的弗尔德步枪
上。英国的反坦克枪榴弹是世界上第一种使用空心装药原理的反坦克武器。瑞士人
在失望和愤懑之余,又把希望寄托在美国人身上。
1941年,一名瑞土设计师带着全部技术秘密来到了美洲大陆,把空心装药技术
出售给了美国。
其实,空心装药技术源于1888年美国人门罗在炸药试验中发现的聚能效应(通
常称为“门罗效应”)。其原理是带锥形孔的空心药柱爆炸时,能量沿药柱轴方向
高度集中,能击穿很厚的钢板。1930年,伍德进一步改进了门罗的实验,在药柱的
圆锥孔腔表面镶上金属罩,可使穿甲能力大大增强。但不知为什么,瑞士人掌握了
这一技术,而美国人却对祖先的这一发明一无所知。美军在获得瑞士的这项技术后,
立即着手执行了一项应急计划,即利用该原理给制式步枪研制了一种M —10型高爆
反坦克枪榴弹。为了使弹药的形状科学合理,由国防研究委员会出面,请匈牙利籍
的数学大师诺伊曼(后来的计算机发明人)审查这种空心弹药爆炸造成的冲击波的
复杂流体力学问题,结果令人满意。 1942 年,斯克纳意外地得到了使用空心装药
的M10 型枪榴弹样品,这真是雪中送炭。斯克纳很快将M 一10型枪榴弹的结构用到
他的反坦克火箭弹的战斗部上,并根据M10 型枪榴弹的弹径把火箭筒径扩大到72毫
米。后来又赶制了整体式的发射筒,筒长1370毫米,筒重6 公斤,并安装了肩托。
手柄和一个采用手电筒电池的电击发机构,又安装了机械瞄准具,这就是MI型72毫
米反坦克火箭筒,它的射程为100 米,能穿透80毫米的装甲。由于这种武器与当时
美国著名喜剧演员鲍勃·彭斯吹奏的自制管乐器——巴祖卡很相似,且在发射时能
发出一种奇特的声响,因此射手们就将这种火箭筒称为“巴祖卡”。
正当美国第一军团在北非战场与德军装甲部队进行浴血奋战之时,首批反坦克
火箭筒运到,并立即投入了战斗。反坦克火箭筒首次参战就大显神威,被打中的坦
克立即起火,并发生爆炸,有的坦克甚至连炮塔都被炸飞了。反坦克火箭筒优越的
性能大大增强了步兵打坦克的信心,也挫败了德军装甲部队的锐气。第一军团在一
份战报中这样写道:“一次一支德军坦克分队向我阵地发动进攻,由于火箭筒操作
手的精神过于紧张,以致当坦克还在火箭筒最大射程之外时,就开了火,但随着火
箭弹的爆炸声,德军坦克分队居然打出了白旗。事后审讯俘虏时,这支德军坦克分
队的指挥官说,他当时以为坦克正遭到105 毫米榴弹炮的射击,再坚持下去也没有
用,于是就乖乖地投降了。”
“巴祖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一亮相,就身手不凡,名噪一时。更令人吃惊
的是,它的结构独具特色:一根管子,一枚火箭弹,采用空心装药战斗部。这样简
单的武器居然能摧毁坦克这样的庞然大物,怎么能不深受欢迎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巴祖卡”得到广泛使用,仅苏军就得到几千具。在
交战中,有几具落人德军手中,后来德军进行了仿造,制成了44毫米的“潘策浮士
德”无尘力型火箭筒。在 20 世纪 50 年代的朝鲜战场上,美军仍然使用“巴祖卡”。
不过后来被88.9 毫米反坦克火箭筒(也被称为“超巴祖卡”)取代。
实践证明,火箭筒作为一种发射火箭弹的步兵近程武器,具有重量轻、体积小、
威力大、反应快和使用灵活等优点。不仅可以对付坦克及轻型装甲车辆,也可用于
摧毁工事,杀伤人员,实施燃烧、照明和烟幕等,是值得步兵依赖的反坦克利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不少国家在总结坦克作战经验教训的基础上,相继推出了
装甲厚度在 100毫米左右的新坦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为了对付这些坦克,20
世纪五六十年代,许多国家争先恐后地研制大威力的反坦克火箭筒,全球共装备了
约30个型号的火箭筒,它们的直射距离多在150 ~300 米之间,破甲厚度竞达300
毫米左右。
1976年,美国开始研制“蛇”火箭筒,它综合了当时世界的最新科技,其发射
筒由玻璃钢制成,为套筒式结构,平时内外两筒套叠,长为685 .8 毫米,战斗时
将内筒从外筒中抽出,长为1117百毫米,筒上装有击发的板机和可自动坚起的照门
与准星。火箭弹装于发射筒内,发射筒一次性使用。“蛇”的火箭弹战斗部直径为
70毫米,破甲厚度有了大幅度提高。火箭弹初速达290 米/ 秒,飞行300 米距离只
需互.1 秒。由于飞行时间短,提高了对运动目标的命中率。发动机采用两级排气
抑制装置,噪声很小。美国用了5 年时间,耗资上亿元,将“螟蛇”研制成具有80
年代先进水平的一流火箭筒。但有趣的是,此时坦克的防护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先
进的“蛇”仍对付不了70年代末出世的苏联T72 坦克前装甲。美国只好放弃“蛇”
计划,另求性能更佳的反坦克火箭筒。
尽管新式装甲似乎给坦克铸就了“金刚不坏之躯”,但是火箭筒的设计师们并
没有气馁。80年代初,法国研制出了AC300 “朱庇特”火箭筒。该火箭筒具有极高
的毁伤能力,破甲厚度可达700 ~800 毫米,可对付80年代的主战坦克。“朱庇特”
火箭筒的发射方式为平衡抛射与火箭增程结合型。先用平衡抛射原理将带有增程火
箭发动机的破甲弹推出筒口,并赋予破甲弹180 米/ 秒的初始速度。弹出筒口 4~
10米时,增程火箭发动机开始工作,将弹的飞行速度增大到275 米/ 秒。该火箭筒
不仅具有平衡抛射型火箭的优点,而且还提高了射程。
进入70年代以后,在设计师的精心设计下,由两个以上的火箭筒联装在一起的
集束式火箭筒诞生了。目前世界上比较有代表性的集束火箭筒是美国的 XM202型 66
毫米的4 管火箭筒。它是美军70年代末使用的武器,主要配有燃烧弹、毒气弹,也
配有破甲弹。设计师们把4 个发射筒固定在一个长方形框架内,内装4 发火箭弹,
火箭弹以每秒一发的射击速度连续发射,燃烧弹和毒气弹的最大射程为700 米,破
甲弹的最大射程为1000米。发射器重量仅为5 .2 千克,装上4 发弹后,重量为10
.8 ~12.互千克。
罗马尼亚的40毫米3 管火箭筒是近年来研制成功的产品,配用燃烧弹。它是在
苏联Pf-2 型火箭筒的基础上组合、改进、发展而成的。3 管成等边三角形布置,
通过前后两个“Y ”形体焊接为一体。右筒上装有电击发扳机,每击发一次依次发
射出一发燃烧火箭弹;左筒上装有光学瞄准具,前“Y ”形体上有一个可调高度、
可折叠的两脚架。燃烧火箭弹的结构与PF-2 型火箭弹相似,所不同的是弹径为72
毫米,有效射程为200 米。
近年来,各种类型的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相继问世,其性能也越来越优良,
但火箭筒并没有因此而消失。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轻便、灵活的火箭筒仍将是步兵
手中对付坦克的有力武器。
萨达姆的“撒手锏”——巴格达大炮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火箭和导弹的异军突起,巨型火炮便再也没有在战
场上亮相。正当人们认为这类巨炮已退出战争舞台之际,在20世纪90年代的海湾危
机中,它又神秘地闯进世人的眼帘。
1990年2 月,英国《防务》月刊登出了一篇题为《为伊拉克造一种宇宙大炮?
》的文章,声称当今世界上最杰出的火炮设计师吉拉德·布尔正在为伊拉克研制超
级巨炮。它能把卫星或炮弹射人低层地球轨道。这一报道,如同一枚炸弹,顿时在
西方舆论界引起了一场轩然大波。布尔和它的超级巨炮,立刻成了西方军界和情报
机构最感兴趣的目标。
布尔1928年出生于加拿大安大略省的诺思贝,在10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九。3
岁时母亲去世,当律师的父亲离家出走,他由叔婶带大。童年的不幸造就了布尔敏
感。孤独并易于发怒的性格,但他在学校里却是出类拔革的学生。22岁时,他以出
色的成绩取得多伦多大学的博士学位,成为该校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博士。不久,他
便以火炮技术和创造上的杰出才能崭露头角。1953年,加拿大一家科学杂志称他为
“少年火箭专家”。1961年6 月,他被聘为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的工程学教授。1964
年,36岁刚出头的布尔已是该大学宇宙研究所的所长了。
在宇宙研究所工作期间,他曾设计过一种“超高效竖琴系统”,管筒长40米,
口径1000毫米,可把2000公斤的弹头射人低层地球轨道上。这一成就使他名声鹊起。
1965年,一位德国中年妇女悄悄来到蒙特利尔,寻访布尔教授。这位妇女的父
亲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参与“巴黎大炮计划”的工程师。她显然是带着罗森伯格设
计的“巴黎大炮”的原始手稿来的。罗森伯格在手稿中描述了这种加农炮的技术细
节。布尔是位有经验的弹道专家,他借助这份资料在制图板上复制出完整的火炮。
在她的帮助下,布尔如虎添翼,终于揭开了隐藏了近半个世纪的“技术迷宫”,想
出了改进“巴黎大炮”的途径。从此,他便与超级巨炮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总结前人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布尔认识到现代火炮设计正
面临着一场革命。他渴望一显身手。也许是他的知名度帮了他的忙,美国陆军研究
发展部、加拿大国防部相继找到了他,提出了合作项目。在美、加军方的大力支持
下,布尔在加勒比海的巴巴多斯岛建立了一个试验场,开始了代号为“高空飞行研
究计划”(HARP)的秘密使命。
此外,在美加政府的帮助下,布尔甚至在难于到达的魁北克地区建立了自己的
研究实验室。魁北克地区靠近加拿大和美国的边界,便于布尔同美国军方往来。布
尔认为,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如果巨型炮的发射物是一枚有推力的火箭,
其射程将得到极大延伸。于是,他在较短的时间内,将美国海军的两门大炮焊接起
来,制造出一门长达36米、口径424 毫米的巨炮。在随后的试射中,大炮成功地将
90公斤重的炮弹抛向了180 千米高的太空。这门巨炮也因其试验地而被称为“巴巴
多斯”大炮。据说这种火炮还可以将100 公斤重的炮弹发射到4000千米远的地方。
把214 公斤重的火箭增程战斗部发射到2570千米之外的地方。重量稍轻一些的载体
可以被送到250 千米以上的垂直高度。在世界上现存的可实用的大炮中,这门“巴
巴多斯”大炮所保持的纪录至今仍未被打破。这方面的工作为布尔后来的“超级火
炮”的设计奠定了基础。
布尔一直致力于新型火炮和弹药的设计,并不断地创新。他一向以打破常规为
荣。为了增加炮弹的射程,布尔还进行了一系列独特的发明创造。例如,为稳定发
射物而采用的翼状壳,为保护机翼免遭炮膛爆炸压力的损坏而设计的特殊炮弹软壳,
以及安装在炮弹上的火箭助推器等等。更为惊人的是,他还着手研制了一种由大炮
发射的三级火箭,可将小型卫星射人空间轨道。他认为用这种办法发射卫星要比用
火箭发射省钱得多。他的理想是在航天工程领域获得前所未有的巨大进展。
尽管巴巴多斯大炮取得了巨大成功,但加拿大官方于1967年6 月突然宣布终止
“高空飞行研究计划”。理由有二:一是加拿大不愿将空间计划与军事工程连在一
起;二是美加两国军方都认为,与导弹系统相比,大炮发射火箭已显得过时。也有
人认为是由于布尔本人太傲慢,得罪了很多人,尤其是一些政治家。不管怎么说,
突如其来的打击使布尔一时茫然不知所措。
1968年,布尔被授予“麦克迪奖”,这是加拿大最高的宇宙研究奖。布尔受到
鼓舞,很快振作起来,决心单枪匹马闯荡江湖,再度研制超级巨炮。
mpanel(1);
为了有足够的科研经费,布尔成立了一家专门研制并销售常规火炮的公司——
布尔太空研究公司。他以有限的代价接收了“高空飞行研究计划”的资产,包括巴
巴多斯试验基地、实验室和超级巨炮,他继续从事研究工作,但现在离地球最近的
宇宙空间已不再是这位雄心勃勃的教授感兴趣的领域。相反,他和他的工作人员开
始研制世界上杀伤力最大的火炮武器。他试图把自己的知识和技术卖给任何愿意出
钱的人,美国当然是一个慷慨的客户。不久,他便从美国军方得到了一笔价值 1100
万美元的研究合同。他设计的GC45型155 毫米口径的大炮炮筒长近7 米,射程可达
40千米,其优越的性能使美国军队的M198型加农炮相形见细。尽管美国军方最终没
有采用他的方案,然而经五角大楼的秘密安排,按照他的设计而生产的5 万发常规
炮弹最终卖给了以色列。由于采用了增程设计,用这种炮弹可以从戈兰高地打到大
马士革的市区。当时,在第四次中东战争结束后几星期,这位设计师会见了后来任
以色列炮兵司令的戴维将军。将军称赞布尔是“惟一积累了制造一种超级大炮的所
有知识的人”。
为了奖励他的杰出贡献,美国国会于 1972 年通过了由参议员戈德华特提出的
议案,给予布尔10年内随时可加人美国国籍和美国高度保密部门的特许。这对布尔
是莫大的肯定与信任。美国前国防部长莱尔德也一再赞扬布尔有“杰出的能力和明
确的思维”。
1981年,布尔利用一门GC45型155 毫米榴弹炮在中东进行试验,最大射程竟达
到了43千米!他的成功引发了世界火炮史上的“45信口径革命”,使西方国家的155
毫米火炮在半个世纪里发生了第一次飞跃。这是布尔对世界火炮发展的重大贡献。
1982年他离开了美国,移居比利时。在那里,他重建了太空研究公司,并试图通过
在南非、瑞士、西班牙和智利的分公司推销他开发的东西。
布尔的才智很快受到一位神秘人物的青睐。此人是伊拉克军事工业部部长卡迈
勒·侯赛因,萨达姆总统的外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