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火炮 >

第5章

火炮-第5章

小说: 火炮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办法,悄悄逼近了旅顺口。
    当俄军发现这一情况时,日军已近在眼前,形势非常危急。用一般火炮难以射
击这样近的目标,用机枪等轻武器射击,又伤不着躲在堑壕里的日军。在无可奈何
的情况下,俄军驻旅顺口基地炮兵技术副主任戈比亚托想起了他研制的“水雷臼炮”
及一种超口径长尾形炮弹,于是他命令将口径为47毫米的海军炮装在炮架上,以大
仰角发射蘑菇形的大头弹,将战壕里的日军打死打伤很多,日军只好暂时撤退。这
种迫击炮弹质量为11.5 千克,从炮口装填,弹体在炮膛外部,仅将弹尾部装人膛
内,射程只有50~400 米。这种应急中使用的炮和炮弹就是最早出现的迫击炮和迫
击炮弹。
    这种炮虽然威力不大,却让人们认识到它是近距离支援步兵的一种有效火力。
    早期的迫击炮在结构上与臼炮相似,它的射角一般都大于45度,因此弹道像抛
物线一样弯曲,是一种典型的曲射武器。由于弹道弯曲、初速小、射程近,因此能
打击加农炮和榴弹炮射击不到的隐蔽目标,它较好地解决了威力与机动性的矛盾。
同时由于射角大,发射时所产生的后坐力经由座饭直接传至地面,因此不需要反后
坐装置。迫击炮弹飞行时靠尾翼稳定,落角大,威力也大。
    早期的迫击炮还一直沿用那种大脑袋的炮弹——超口径长尾形炮弹。这种炮弹
从炮口填装,而将尖锥形的大脑袋露在外面。由于这种炮弹在膛内受火药气体压力
作用时间短,并且密闭火药气体的性能差,所以这种迫击炮初速低,射击精度差,
射程只有几百米。然而,它能在起伏的山地和难以通行的复杂地形条件下伴随步兵
作战,并且具有杀伤其他枪炮的低伸火力不具备的杀伤遮蔽目标的能力,因而在作
战中备受重视。
    由于战争的需要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欧美各国相继研制和发展迫击炮,迫击炮
的生产技术也日益成熟。1917年4 月,法国在进攻爱恩河时,就集中了1650门迫击
炮。这时,迫击炮已一跃成为和加农炮、榴弹炮相并列的主要炮种了。迫击炮的结
构也有很大的改进,炮架可以分解,以便用人力负载,迫击炮的机动性大为提高。
    到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期,迫击炮弹已由超口径弹改为同口径弹,炮的重量也大
幅度减轻。1918年,英国人斯托克斯又制成81毫米迫击炮,其结构与外型已接近现
代迫击炮。它由炮身、座饭、瞄准具三大部分组成,取消了脚架,全重仅为6 .2 
千克。后来,世界各国大都以此炮为典型,进行仿制和改进。法国将此炮的炮身与
炮架的刚性连接改为缓冲器连接,提高了迫击炮的战斗性能,使它完全具有现代迫
击炮的基本特征。
    迫击炮与无后坐力炮一样,具有结构简单、重量轻、使用方便等特点,并能在
较复杂的地形和恶劣的气候条件下灵活可靠地使用。同时它比无后坐力炮的射速更
快,火力更强,在历次战争中表现突出,发挥了重要作用。
    1935年5 月,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来到水流湍急的大渡河。前面沪定桥的
桥头和要道上碉堡密布,有重兵把守;后面有敌兵追赶,形势非常严峻。5 月29日,
飞夺沪定桥和强渡大渡河的战斗打响了。工农红军派出突击队直逼桥头,17名勇士
攀着碗口粗的铁索匍匐前进。对面敌桥头堡不断喷出火舌,企图阻止我军的进攻。
在激烈的战斗中,有的战士身负重伤,有的跌落在奔腾咆哮的河水中,但他们仍然
冒着炮火向前冲。
    就在这关键时刻,我军炮兵部队架起了轻便的迫击炮筒。神炮手赵章成亲自操
炮射击。炮弹从炮口飞出,直向敌人碉堡扑去。顿时,火光闪闪,炮声隆隆,敌碉
堡被炸掉了。我军当时只有30发炮弹,全部发发命中,打得敌人无还击之力。在火
炮的支援和掩护下,战士们英勇奋战,很快渡过了大渡河,取得了战斗的胜利。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迫击炮已成为步兵作战必不可少的武器装备。
    20世纪40年代是迫击炮发展较快的时期,世界各国都相继研制出数量众多而口
径不同的迫击炮。英国研制出51毫米和76毫米迫击炮,美国研制出60毫米和107 毫
米迫击炮,苏联研制出50毫米和120 毫米迫击炮,德国研制出50毫米和80毫米迫击
炮。
    通常将口径在60毫米以下的迫击炮称为小口径迫击炮或轻型迫击炮;将口径在
60~100 毫米之间的迫击炮称为中口径或中型迫击炮;口径在100 毫米以上的迫击
炮则称为大口径或重型迫击炮。迫击炮一般由炮口装填炮弹,炮管为无膛线的滑膛
炮管,发射尾翼稳定的水滴状炮弹。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表明,用中、小口径迫击炮不足以摧毁对方坚固的防御
工事。因此,有些国家研制大口径迫击炮,如苏联研制了240 毫米迫击炮,德国研
制了420 毫米迫击炮,美国甚至试验过914 毫米迫击炮。
    大口径迫击炮身管长,炮弹重,不便于从炮口装填,改为从炮尾装填。这样一
来,迫击炮的结构就更加复杂了,重量也大大增加。为了发挥迫击炮的威力,提高
机动性,一些国家还采取了许多措施。例如,采用自行迫击炮和用牵引车牵引;改
变座饭形状和尺寸;用反坐力装置等等。虽然经过努力,炮重比以前有所减轻,但
是它已丧失了中、小口径迫击炮所具有的优点。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一些国
家已不重视大口径迫击炮,开始注重发展60毫米和80毫米的轻型迫击炮,而且尽量
在威力不减的情况下,减轻重量,提高机动性。例如,美国于 1970 年研制的 w 24
式 60 毫米迫击炮,全重20千克,只有81毫米迫击炮重量的一半,射程却与81毫米
迫击炮相同,达4500米。供单兵使用,手扶发射。
    目前,一些国家为了简化口径系列,实现一炮多用,已着手研制曲射、平射两
用迫击炮。这种炮既可以曲射打隐蔽目标,也能用反坦克弹直接打坦克;还有些国
家研制迫击炮与榴弹炮合一的迫榴炮。今后,各国除了不断改进现有迫击炮的结构、
弹药外,还将在各种炮的边缘寻找新的生长点。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全新的迫击
炮将不断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
           坚固堡垒的克星——大贝尔塔炮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越来越多的比利时人认识到,德国的人侵已不可避
免。而比利时国小兵少,他们所能凭借的只有列日要塞。
    列日雄踞在马斯河左岸高达150 多米的陡坡上,就像是一座城堡的吊闸,守卫
着从德国进入比利时的大门。这一带的河道宽约180 米,是天然城壕,方圆48千米,
都有堡垒守卫。杰出的防御工程大师亨利·布里阿尔蒙在利奥波德二世的坚决敦促
下,于19世纪80年代开始,历经25年,构筑了列日堡垒群。意图是扼守马斯河的通
道,抵御德国的入侵。堡垒群构筑在河的两岸,距列日一般是6 ~8 千米,堡垒之
间各相距约3 ~5 千米。东岸的6 座全部面对德国,西岸的6 座环列在列日的周围
和背后。这些堡垒好像是在地底下构筑的中世纪城堡,地面上只露出一块三角形的
顶部,顶上伸出一些拱形罩盖,隐蔽着所有的炮塔。其他一切设施全部在地下,有
倾斜的隧道通往地下室,并沟通炮塔与弹药库和火力控制室的联系。6 座大堡垒和
分布其间的6 座小堡垒共有大炮400 门,其中最大的是口径210 毫米的榴弹炮。三
角形顶部边角处有小型炮塔,塔中的速射炮和机关枪控制着堡垒前方的斜坡。每座
堡垒四周都围有一道9 米深的壕堑,并各有一座像它的大炮一样能降落至地面以下
的钢制瞭望塔,塔上装有一台探照灯。每座大型堡垒由2 个炮兵连和二个步兵连共
计400 名士兵驻守。修筑这些堡垒群的原来意图是作为捍卫边疆的前哨阵地,而不
是作为抵挡敌军围攻要塞的阵地,因此必须倚仗野战军守住各堡垒之间的空地。
    比利时人过分依赖布里阿尔蒙精心设计的这些防御工事,守军人数不足,而且
都是预备役军人,每连仅有一名军官。德国人早就指责比利时违反中立,为人侵制
造舆论氛围。比利时国王直到8 月2 日才下令挖掘战壕和架设有刺铁丝网的路障,
以保卫堡垒之间的空隙地带,并清除有碍大炮火力的房屋和树木。尽管德国人估计
比利时人不敢应战,但是还是做好了强攻列日堡垒的准备。
    早在本世纪初,德军总参谋部就要求设计一种用于攻克堡垒的能在陆上运输的
最重型大炮。日军攻陷旅顺港的经验证明,重型火炮对于进攻要塞来说,是必不可
少的。这种重型火炮应是一种短炮管的日炮,能以高角度发射,使炮弹落在堡垒的
顶部,同时又能相当准确地击中特定目标。德军将这一重任交给了“大炮王”阿尔
夫莱德·克虏伯之子菲利茨·克虏伯,并要求绝对保密。菲利茨立即组织一些有经
验的设计师与工程师进行集体攻关,在1909年秘密研制出一种巨型臼炮,并以菲利
茨母亲的名字命名,称为“大贝尔塔”炮。这种炮长7 米,炮口直径420 毫米,炮
身连同炮车重达120 吨,能将近1 吨重的炮弹发射至14.5 千米之外的目标。每发
炮弹用掉的发射药近200 千克重,需要200 多名炮手。它还能发射装有延发引信的
破甲炮弹,让炮弹穿人目标内部后爆炸。然而,它太笨重了,搬运时必须将其分解
开,各由一辆火车头拖运。还必须铺设专轨,才能把它运到炮座上。同时,由于它
发射时会产生巨大的后坐力,因而必须浇筑几米深的混凝土底座,移动时再把它炸
掉。仅安置炮位就需要6 个小时。在此之前,已知的各种大炮中以英国343 毫米口
径的海军炮和海岸炮兵的279 毫米固定榴弹炮最大。但它们却都不能和大贝尔塔炮
相提并论。在以后的四年中,菲利茨·克虏伯继续研制一种可以分成几部分、适宜
公路运输的大炮。1914年2 月,样炮试制成功,并在库默斯道夫试验场试验,应邀
专程莅临现场观看的德皇非常满意。不过,在公路上用蒸汽机、汽油马达甚至用马
队牵引的试验,都证明仍需继续改进。预定在1914年10月1 日改进完毕。到1914年
8 月战争爆发时,克虏伯已生产了5 门420 毫米口径铁路大炮和2 门公路大炮。但
这些大炮在运输方面仍需改进。8 月2 日,总参谋部发出紧急命令,要求把这些大
炮准备就绪。
    德军人侵比利时之初,德军统帅毛奇原以为不必动用这些大炮就能取胜,因此
在战前并没有将巨炮运往前线。8 月3 日,德国对比利时宣战。此时克虏伯正拼命
加紧生产,夜以继日地装配炮身、炮架、马达等,配备应急的马队、机修工、卡车
司机,并在出发前进行一次最后的炮兵训练。8 月5 日,德军冯·埃姆米希将军指
挥的5 个师开始攻击列日东端的4 座堡垒。当时守卫列日的比利时第3 师的指挥官
是勒芒。德军先以野战炮进行连续轰击,接着是步兵冲击。落在堡垒上的轻磅炮弹
起不了什么作用,而比利时人向德军倾泻的炮弹却消灭了大量德军。战斗中,有一
个堡垒莫名其妙地停止了炮击,德军名将鲁登道夫抓住战机,率领一个旅插人堡垒
之间的空隙地带,对比利时军进行了突击。勒芒看到敌我力量悬殊,且保存实力是
国王的作战宗旨,遂于8 月6 日令第3 师撤出了列日。8 月7 日上午,鲁登道夫乘
机占领了列日。
    占领列日的第二天,鲁登道夫即向上级报告了战况,并要求总参谋部马上把攻
城大炮调来,因为当时市郊的各个堡垒一个也没有攻下来。
    8 月12日,德军盼望前来结束这种局面的攻城炮终于运到阵地。当天傍晚,其
中一门炮架设完毕,目击者说它有矮胖的炮管,巨瘤般的制退机筒,正张着洞穴似
的炮口等待突击蓬蒂斯堡垒的命令。炮手们俯伏在地上,以垫料护卫他们的眼睛、
耳朵和嘴,在离炮位270 多米远的地方准备发射这门电控大炮。晚6 时30分,第一
发炮弹的巨响震撼列日。炮弹的弧形弹道高达122 米,60秒钟后命中目标。炮弹爆
炸时尘土、碎片和硝烟形成巨大的圆锥形,升入300 多米的高空。炮兵观察员从教
堂尖顶或气球上进行校正,使炮弹“逐步接近”目标。比利时守军听到炮弹降落时
发出的呼啸声,感到爆炸声越来越近,像在自己头上爆炸似的。他们的恐怖也一阵
高过一阵,炮弹终于在他们头顶上爆炸了,钢弹头击穿工事,天花板坍塌,坑道阻
塞,地下室内到处是火焰和瓦斯,爆炸声和喊声混杂在一起,仿佛世界末日即将来
临。在担心下一发炮弹击中的高度紧张状态中,人变得“歇斯底里”起来。
    炮击持续了24小时,蓬蒂斯堡垒中了45发炮弹,坍毁不堪,于8 月13日为德军
步兵攻陷。同一天,另有两座堡垒也告陷落。战至14日,城东和城北两面的堡垒全
部失守。
    攻城臼炮接着前移,一门大贝尔塔炮被拖过市区去打隆森堡垒。列日的下院议
员塞勒斯坦·当布隆先生这时恰巧在圣皮埃尔广场,看到广场拐角处出现“一门大
炮,大得简直叫人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个怪物分成两部分,36匹马拖着,人行
道都给震动了。群众看见这件非凡的怪家伙,个个目瞪口呆,异常惊愕。到达阿夫
鲁瓦公园后,德国炮兵小心翼翼地把炮架起来,并审慎地作了瞄准,接着传来可怕
的爆炸声。人群前倒后仰,地动山摇,宛如发生了地震,附近的玻璃窗全部震碎”。
    战至8 月16日,12个堡垒中已有11个失守,只有隆森堡垒尚未陷落。当天有一
枚炮弹命中隆森,在弹药库上方爆炸,引爆了整个弹药库。德军打扫战场时,在一
堆破碎的装甲炮塔和冒烟的水泥工事中,发现勒芒将军被压在一大块砖石下面,看
来已经气绝身亡。其实勒芒将军还活着,只是被震昏了。他苏醒之后,被送到冯·
埃姆米希将军面前。勒芒交出指挥刀说:“我是在昏迷中被俘的,务必请在战报上
说明这一点。”
    “你的指挥刀并没有玷污军人的荣誉。”埃姆米希答道,同时把指挥刀还给将
军。
    列日之战表明,没有坚不可摧的要塞。任何固若金汤的堡垒,若没有足够的火
力和灵活机动的战术,而仅仅凭借堡垒本身的坚固,在强大的火炮面前,等待它的
只能是灭顶之灾。越是坚固的堡垒,越需要强大的火炮。因此,巨型攻城炮在20世
纪前期还很有市场,特别是尝到了甜头的德国,更是青睐巨型炮,为此,“大炮王” 
克虏伯兵工厂又发了一笔大财。
          昙花一现的狰狞战神——巴黎大炮
    1914年秋天,德军统帅部制定了一个异想天开的作战计划,即沿法比两国边界
地区建立基地,从那儿用远程火炮炮击英国,要求火炮的射程至少在37千米以上。
于是,德军统帅部将研制远程火炮的任务交给著名的克虏伯兵工厂火炮设计师、总
监弗里茨·罗森伯格教授。为了论证这一设想的可行性,克虏伯兵工厂首先在其
“麦喷”靶场进行了远程火炮发射低阻力弹的试验。试验取得了成功,但此时德军
统帅部提出要研制能炮击巴黎的射程100 千米以上的超远程火炮,许多人认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