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幸福之路 >

第60章

幸福之路-第60章

小说: 幸福之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为。只要这种态度存在,就不可能使人们认识到智力比人为制定的传统的“美德”对人更有用处。我所说的才智包括实际的知识和获得知识的能力,无知的成年人是无法教育的。对于卫生学和饮食学这类东西,他们根本不可能相信科学所说的。如果一个人没有受过古板的教条主义教育的话,那么他学的越多就越容易多学。无知的人从来就是拘泥于顽固僵化的态度,不可能强迫他们改变其心理习惯。他们往往在应产生怀疑的时候笃信不疑,但在应该接受新思想、事物的时候又疑神疑鬼。无疑,“智力”这个词的意义可能更偏重于获得知识的能力。但我认为只有通过大量练习才能掌握它,就好像杂技演员和钢琴家一样。当然,不通过培养智力也能传授知识,而且这样更容易,也正是人们经常所做的。但想不通过传授知识就培养智力是不可能的。没有智力我们这个复杂的现代社会就不可能存在,更不用说取得进步了。因此,我把开发智力看作是教育的主要目的之一。这看起来很普通,实际却并非如此。灌输被认为是正确的观点的愿望使得教育家们不怎么重视智力的培养。为了把这个道理说的更清楚,就有必要把智力解释得更细致一些。因此,我将谈谈获得知识的能力的问题,尽管实际已掌握的知识也是智力定义中的一部分。 
  思维的基础是好奇心,其简单形式动物也具有,智力所要求的只是一定形式的好奇,那种使得村民在黑暗中窥探别人的好奇没有什么价值;对闲言碎语的兴趣不是因为热爱知识,而是因为心存怨恨。因为没有人说到某人好的品德,全是议论他人个人的不是。大多数闲话都不是真实的,也就没有必要费心去纠正它。邻居的罪过就像宗教的慰藉一样使某些人感到愉悦,不由得他们不津津乐道了。与此相反,所谓好奇,就是对知识的一种天生的热爱。如果把一只小猫放在一间陌生的房子里,它会对每一件家具、房子的每一个角落都细细闻闻,这时你就可以发现好奇心的最原始、简单的形式。当一个小孩发现平常都是关着的抽屉或柜子突然开着时,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这也是一种好奇。动物、机器、雷雨以及各种形式的手工制品,都会引起孩子的好奇心。他们对知识的渴望会使最有理智的成年人都感到惭愧。这种冲动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退,到最后不熟悉的事物只会引起人的厌恶而不会产生任何进一步了解的愿望了。这时人们经常说国家大不如前,或者说“一切都跟我们年轻的时候不一样了”。其实与遥远的从前并不一样的是他们的好奇心,我们认为没有了好奇心也就没有了活跃的智力。 
  尽管童年以后的好奇心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所减退,但在质量上可长期得到提高。对概括性命题的兴趣比对特定事实的兴趣更能体现出较高的智力水平,大致说来,某则概论的层次越高,所需要的才智也就越多。(当然,也不见得就应严格遵循这条规则)。超越个人利益的好奇心与和食物联系在一起的相比,又是更高的一个发展阶段。在一间新房子里四处闻的小猫并不是一个真正的公正无私的调查者,因为它只是可能想发现附近是否有老鼠。或许认为公正无私的好奇是其最高形式并不完全正确,但可以认为那种与并不直接明显而需要一定才智才能发现的兴趣联系起来的好奇是最高级的表现。不过这一点我们并不需要那么肯定。 
  好奇要想产生某种结果,就必须同时掌握一定获得知识的技能。应该养成观察习惯,相信知识,还要具备耐心、勤奋等品质。如果有好奇心和正确的智力教育作基础,上述习惯和品质就会很好地形成。但由于我们的才智只是平常活动的一部分,好奇心又总是会与其它的感觉发生冲突,就需要我们具备某些好的品质,如心胸宽阔。我们逐渐从心理上和习惯上都不客受到新的真理的影响,我们发现很难改变自己多年来深信不疑的看法以及部长们应该自尊或者其他一些很重要的感情,因此,心胸宽阔应该是教育的目标之一。目前,这~点做得还很不够,摘自1925年7月31日《每日先锋报》中的一段文字说明了这一点: 
  因为有人指责布特尔市学校的教师毒害孩子的心灵,特成立专门委员会调查此事。其向布特尔市市政参议会呈报的调查结果认为,上述指责情况属实。而市政参议会将“属实”一词删掉,同时认为“上述指责有必要进行适当调查”。由该委员会提出并经市政参议会认可的建议认为,今后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对上帝和宗教的崇敬以及对公民和宗教机构的尊重。 
  这样看来,不管其他地方情况怎么样,但在布特尔市的学生身上可能会缺少虚怀若谷的品质。希望布特尔市政参议会尽快派代表团去美国田纳西州代顿市学习经验,取得实行这项议案的最佳办法。不过也可能没有这个必要。从这份决议的措词上看,布特尔市似乎没有必要再接受反启蒙主义的教导了。 
  勇气对培养正直、诚实的思维来说是必不可少的,同它对培养人的健壮、勇敢的作用一样,这个世界还有很多不为我们所了解。从世界产生的头一天起,我们就在不确定地进行演绎推理,但也还是没有分清自己的思维习惯和外界的自然规律。各式各样的思维体系——基督教、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都希望像孤儿的避难所一样,给我们艰难的生活以安全感的回报。自由思考的人不会像封闭在某个信条中的人那样感到温暖、舒适并获得社会的认同。因为教条给予人的温暖感受就像风雪交加时坐在炉火旁一样安逸。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到底美满幸福的人生应当自由到何种程度?我犹豫该不该使用“约束的本能”这个词,因为对于它的正确性有些争论,但不管怎么解释,它所描述的现象都是相似的,我们往往都站在愿与之合作的、感觉是同一类的人一边,如家庭、邻居、同事、政党、还有国家等。这很自然,因为没有这种组合,我们不会感到任何生命的乐趣。此外,情感是易于感染的,特别是当很多人都产生同样的感受时,在一个令人激动的会议上几乎没有人不同样感到激动,即使反对的人,他们的反对情绪也变得激动起来。而且只有在得到另一群人的支持和赞许的情况下,这种反对情绪才可能存在,这就是“圣者相通”所以给被迫害者以安慰的原因,我们是赞许这种附和大众的愿望呢,还是通过教育来削弱它?不同的意见很多,正确的答案是必须找到一个合适的比例,而不是简单地认同某一方。 
  我个人认为希望获得愉悦和愿意和人合作的愿望应该是正常而且强烈的,但在某些特定的场合也应该能够由其它愿望压倒。希望获得愉悦的愿望通常被认为与敏感性有关。没有它,我们都会是一些行为粗鲁的人,家庭以上的社会组织也将不会存在,如果孩子不愿意听取家长的意见,那么对他们的教育也就无从说起。情绪感染性也有其作用,特别是从一个有头脑的人传到~个愚策的人的时候。但在没有理由的恐惧和愤怒的情况下,感染的确是无益的。因此说容易受到情绪感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即使在纯粹的智力问题上,这个问题也很含糊,伟大的发觉者不得不抗拒众人的不同看法,承受因他们的与众不同而招致的敌意。但众人的意见比一般人的意见又要聪明一些,比如在科学上,至少人们对权威的尊敬总是有益的。 
  我认为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活当中,应该有一大部分空间是由“约束的天性”来支配,另外一小部分则应包括他自己的看法、能力,对于只有每人都喜欢某个女性自己才会去喜欢的男人,我们往往看不起。因为我们认为在选择妻子这个问题上,男人应根据自己独立的情感,而不是根据他周围人的意见。他对别人的看法与其他人大体一致并不要紧,但一旦他开始恋爱,就必须相信自己的感觉。其他事情也是如此,一个农民对自己土地的产量有自己的估计,虽然是在了解~定的农业科学知识以后形成的。经济学家对于通货问题应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但普通人最好是尊重权威的意见。在有特殊才能的地方就应该有独立性。但人也不能像刺渭那样,总是虎视既敢,与一切都保持距离,我们日常的活动应该是互助协作的,而互助协作又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基础。然而,我们都应该学会对自己非常了解的事物独立地思考,也都应该具备发表我们认为是重要的但与众不同的意见的勇气。当然,在有些情况下应用这些内容广泛的原则是很困难的。但如果人们都具备我们在这一章里谈到的品质,应用起来就会容易一些,在这样的社会里,将不再有受迫害的圣徒。正常的人将不会暴跳如雷或者神经兮兮。他的优点往往来源于他的冲动,并且与自然的欢乐结合为一体。周围的人不会怨恨他,因为他们不会害怕他。人们之所以痛恨一些先驱者的缘故在于他们鼓动恐惧,但勇敢的人不应产生这种恐惧,只有充满恐惧的人才会加入三K党或法西斯党。在勇敢者的社会里这种压迫性的组织将不会存在,美好的人生与本能的抵触也会比现在少得多。美好幸福的世界只有靠无所畏惧的人才能创立和维持。不过他们创造的世界越美好,需要表现勇气的机会也就越少。 
  最好的教育可以使人具备活力、勇气、敏感以及才智,一个由具备这些品质的男人和女人构成的社会,其各方面都会与现在大不相同。没有人会感到不幸福。当前人们并不幸福的主要根源有:疾病、贫穷、不和谐的性生活,但这些在上述社会中会很少,健康几乎是普遍的,甚至老年阶段也会推迟到来。自工业革命以来,贫穷的根源只在于社会的愚笨,敏感会使人们愿意消除它,才智会使人找到消除方法,勇气会使人们适应这些。(胆小怯懦的人宁愿痛苦也不愿做一些不平常的事情)现在大多数人的性生活都不是很令人满意,其中部分原因在于世界的钥匙。 
  教育的基本原则就谈到这里,下面我们将讨论能体现我们教育理想的具体细节。 


第三章 出生后第一年



  出生后第一年过去看成在教育范围之外。至少到婴儿会说话这一段不太长的时间里,婴儿是完全由母亲和保姆护理的,她们确信自己本能地清楚什么对宝宝好,但事实并非如此。婴儿出生头一年的死亡率相当大,幸存者中多数婴儿的健康也受到损害,由于护理不当,使之成为婴儿的恶劣的思维习惯的根源。而这一切最近才认识到。科学“侵犯”婴儿室常常使人不满,因为它影响母亲和孩子间的柔情蜜意。但是情和爱不能同时存在,热爱自己孩子的父母定会希望他(她)生活得好,为此当然就有必要借助于科学智慧了。因而我们发现,这种情感在无儿无女或像卢梭那样要把孩子送进育婴堂的人们身上表现得最为强烈,许多受过教育的父母都渴望懂得科学育儿,未受过教育的父母也求教于孕妇学校。结果表明婴儿死亡明显减少。原因在于,只要护理得好,并有足够的技巧,婴儿期死广的孩子就一定很少。不仅死亡少,而且生存下来的孩子身心都更为健康。 
  严格地说,身体健康的问题不在本书讨论范围之内,应由医务人员探讨。我应只涉及其中有关心理的重要内容。但是,婴儿一周岁里肉体和精神很难区分。而且,护理婴儿犯下纯生理性的错误会影响数年后的教育工作。因此,我们就避免不了要涉及本不属我们的讨论范围。 
  新生儿有反射和本能,但无习惯。不管新生儿在子宫里有什么习惯,在新的环境中毫无用处,甚至有时连呼吸也得教,有的新生儿因为没有很快学会呼吸而死亡。他们发展得很完备的本能是吮吸本能,孩子吮吸时就能适应新的环境。新生儿一天二十四小时大都在睡觉,其它醒着的时候也是在恍炼迷惑中度过。两星期后,这一切就改变了,婴儿在定期重视的经历中学会了期待,他们已经学会了保守——可能比以后的任何时候更为保守,任何新奇的东西都遭致他们的不满。假如能说话,他们会说:“你以为我会改变我这一生的习惯吗?”令人惊奇的是婴儿养成习惯的速度非常之快。每个坏习惯总是影响以后好习惯的培养。因此,婴儿期首先养成的习惯非常重要。如果开始养成的是个好习惯,以后就可以免除无穷的麻烦。而且,首先养成的习惯以后会有本能之感,并且和本能一样牢固。后来养成的与之相反的新习惯就没有这样的力量了。因此,早期习惯的培养应得到极大重视。 
  探讨婴儿期的习惯培养时,有两点我们要考虑;首要的一点是健康;第二点是品格。我们希望孩子将来成为受人们热爱、能成功地对待生活的人。幸运的是,健康和品格是同一方向发展:一方有利对另一方也有益。本书特别探讨的是品格,但健康也需要相同的实践。因此,我们不至于有这种困难的选择:要么是健康的流氓,要么是病弱的圣人。 
  现在,每个受过教育的母亲都明白,喂饱婴儿的关键在于定时,而不是一哭就喂。这样更有利于婴儿的消化,而且从道德教育的角度出发,这也是可取的。婴儿的机灵狡猾已远出成人意料之外(并非在美国人的观念里);如果发现哭能产生愉快的结果,他们就会哭。长大后,当埋怨的习惯使他们招人厌恶,而不是把人宠爱时,他们会感到惊讶和木满,继而认为世界冷酷无情。如果长成迷人的姑娘,她们发牢骚时仍受到宠爱,则儿时养成的坏习惯必定有增无减了。富人的情形也是如此。除非婴儿期采用正确的培养方式,否则长大后他们将视自己能力的大小,要么怨气冲天,要么巧取豪夺。必要的道义教育应从婴儿出生时就开始。因为那时方可避免令人沮丧的期望。在以后的任何时候,道德教育都会与相反的习惯发生冲突,结果引起极大的不满。 
  因此,对待婴儿,需要在冷淡和娇惯中求得微妙的平衡。所有健康需要的事都该做,孩子应保持干燥而温暖,受风时,我们就要把他轻轻抱起。但是,如若木是重要的物质上的原因,他要哭就让他哭。要不然他就会成为一个蛮横的暴君。护理孩子时,不要太婆婆妈妈:该做的必须去做,没有过多的同情可言。任何时候都别把孩子看成比叭儿狗更有趣的宠物。很早开始就应把孩子当作潜在的大人认真对待。在成人身上不可容忍的习惯在孩子身上也许很好玩。当然,孩子不会真的具有成人的这些坏习惯,但我们应该尽量设法避免他们养成坏习惯。首要一点是,我们不能让孩子产生自负的感觉,这种感觉会与以后的经历相冲突,而且无论怎样也与事实不符。 
  教育婴儿的难处主要在于父母获得一种巧妙的平衡。不断观察并投入大量劳动,才能保证婴儿的健康。如果父母没有强烈的爱心,这两项指标就难以达到所需的程度,而且可能导致将来孩子不够聪明。对于充满爱心的父母,孩子是最为重要的,稍不经意,孩子就会感受到这点,认为自己确如父母所感觉的那么重要。以后的生活中,他的社会环境如果没有这么宠爱他,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就会使他大失所望。因此,不仅在出生头一年,而且以后也一样:父母对于孩子的一般小病,有必要采取更加实在的轻松坦然的态度。过去,婴儿既受约束又受娇惯,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