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2004年第18期 >

第5章

2004年第18期-第5章

小说: 2004年第18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新诗诞生以来,许多诗人都把自然看成是诗的原型,甚至把呈现自然视为诗的最高境界。历经几代诗人的吁请,关于“诗的自然”的观念,已经深深地渗入新诗写作的肌理。在诗歌的批评领域,和“自然”有关的诗学似乎从不需要反省自身,它抱有一种不证自明的感染力,以至于这感染力本身含有多少说服力已经不重要了。对批评而言,自然,意味着一种超历史的道德。在任何场合,谈论自然基本上都不会触犯人文禁忌。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对诗歌而言,自然也是一种非常古怪的道德。它所具有的道德优势很可能是一个陷阱。
  对诗的写作而言,需要经常温习的立场是,绝对没有诗的自然这样一回事情。有的只是,不同时代的诗人在特定的人文语境谈论自然。而且,多半这样的谈论只是作为一种风格意识来展开的。诗的自然,假如有的话,它最多只涉及一种特殊的诗的趣味。对写作这样一种实践而言,必须明确的是,诗歌和自然的关系其实只是一种隐喻关系。站在诗的角度上,我们可以谈论自然,甚至用诗的方式触及自然。但是,站在自然的角度上,我们却无法谈论什么是诗。理由很简单,诗是由诗来定义的。诗歌的伟大在于它不仅矛盾于自然,而月.矛盾于人们喜欢谈论的传统。
  不自然,是诗的最基本的存在方式。绝不自然,则涉及到我对诗歌持有的一种理想的态度。绝不自然,并不是说,诗是反自然的,诗要变成自然的对立面。在内容上,在立意上,诗歌可以亲近自然,表现自然。但需要明确的是,诗之所以是诗,绝非自然所能定义。甚至在批评的意义上,诗也不是由自然来说明的。


瓷的光泽
■  李志强
  2004年6月11日,星期五,晴
  像是一个小型座谈会。21次旅客列车上,林莽、臧棣、树才、徐伟我们一行几人坐在小桌旁,谈起近年《诗刊》组织的一些诗歌活动和诗歌讨论,说到了“新诗标准讨论”、“月末沙龙”、“新年诗歌朗诵会”,还谈起“春天送你一首诗”和“华文青年诗人奖”以及这次汝州诗会……大家都认为当下新诗应该提倡一种创作导向,权威刊物和有实力的作者、有眼光的评论家应该有这个责任感。而这恰是这次汝州诗会的初衷。选在中原古城汝州举办诗会,不仅因其丰厚的文化底蕴,更缘于汝瓷之光与诗歌之韵有着默契的珍贵品质。在这里,与会诗人、诗评家要以“新世纪文化背景下我的诗歌选择”展开自由的研讨。
  
  2004年6月12日,星期六,晴
  汝州诗会开幕式简朴而热烈。林莽、耿占春、陈超、臧棣、树才、张曙光、刘翔、大解、蓝蓝、森子、李志军、李志强、李双、扶桑、沈娟蕾等与会诗人分别向汝州市委、市政府、市文联赠书,宾主两方简短的讲话之后,林莽、陈超、耿占春分别为坐满了会议室的二三百名学生和文学爱好者讲课,从听众亢奋的目光中不难感知诗的魅力、文学的魅力。
  上午,来到汝州学宫和汝瓷博物馆参观。汝州自古有“中州名郡”之美誉。夏商属豫州之域,东周为王畿之地,秦属三川郡,隋设汝州,1913年改为临汝县,1988年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建市。历史悠久的汝州,文化积淀厚如汝河两岸的黄土。汝瓷始于唐,盛于宋,为宋代“汝、官、钧、哥、定”五大名瓷之首。由于战乱等原因,汝瓷自北宋以降已断代800余年,现存的汝瓷真品已若凤毛麟角,为海内珍存。建国后,汝瓷研究人员在继承、恢复传统工艺上取得可喜成果。汝州这个名字渐渐地如静静的瓷,在我心中慢慢发出光来。
  见诗人们意犹未尽,刘部长又带我们去了新发现的张公巷窑址参观。个把月前,这里刚刚被中外专家初步鉴定为北宋官窑。进了一所普通居民院落,两处十几米见方的窑坑如两尊巨大的胎模。那丈余深土层中隐匿近千年的砖块与一双双诗意的目光邂逅,偶然中含着必然。大解、陈超二兄望着窑坑不发一言,想必宋代窑工汗流浃背的劳动场面在他们的脑海中复活了,那窑口的火苗还在呼啦呼啦的风箱声里舔着的小舌……
  下午3点,座谈会开始(前有详文,此不赘言)。
  
  2004年6月13日,星期日,晴
  天气好,去参观千年古刹风穴寺。风穴寺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与白马寺、少林寺、大相国寺并称中原四大名寺。该寺打破北方建筑中轴对称格局,错落天成,列冈峦之体势,体现出江南园林的特征。古文云:风起于青萍之末,看来此语有误,原来风也是有巢穴的。合影时,我仰头看见古树上有一蚕状小虫,悬丝而下,通体透明,轻轻悠荡。我猜它心中的快乐不会小于诗人心中的快乐。
  看了怪坡,吃过中饭,去参观铸钢厂、淀粉厂、污水处理厂等几家企业。车间里,通红的巨大铸件散发着阵阵热浪;搅拌池中,银白色的粉浆荡起涟漪;过滤机边,浑浊的污水渐流渐清……只要用心留神,生活中的场景,什么能与诗无关呢?“汝州资源丰富,交通发达,经济基础雄厚,已初步形成能源、建材、冶金、食品四大支柱产业。”望着车窗外绿油油的庄稼,刘部长又兴致勃勃地向大家谈起汝州的农业,汝地盛产小麦、玉米、红薯、大豆、烟叶、棉花、花卉苗木等。近年,无公害蔬菜、食用菌、林果业三大产业迅速兴起……
  
  2004年6月15日,星期二,晴转多云
  今天,诗友们就要踏上归程了。时光无情,此次精心准备的诗会,仅几天,就由盼望变成了回味。想汝州市委宣传部、汝州市文联、作协的朋友为这次诗会的真情付出和周密安排,想诗友们认真、热烈的探讨,快乐尽兴的游玩……昨日,诗友们在东道主的盛情安排下,饱览了雨雾中羞美的石人山奇景,雨湿了纸笔,那情那景权且记于心中罢。
  车上走神,不觉到了三苏祠,三苏者,乃唐宋八大家中的苏洵、苏轼、苏辙父子。挨上近前,端详宋代的三尊彩塑,但见泥塑安然大度,姿态生动,栩栩如生,虽历数百年沧桑,浮尘之下的色彩于陈旧之中平添了内容。这是货真价实的原版,仿不来的。穿过殿堂,三座墓冢石漫青苔,芳草如冠。周围柏林郁郁勃勃,树身皆倾西南,遥望主人故乡峨眉山。谁说草木无情呢?
  车到郏县一地,名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乡。这里竟是四十年前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发源地。一段兹兹拉拉的录相片把人们的思绪扯回了几十年前。看着发黄的报纸、鲜红封面的知青日记和铭刻那个时代烙印的老照片,有那个年代亲身经历的人,谁能不想一点什么?
  感谢这个中原故城,感谢诗歌,给了我们这个邂逅古典、碰撞现代的机会。汝州诗会,会给记忆留下几道痕迹,几缕光芒。


山海经(十首)
■  白 垩
  所 思
  
  花瓣有的在枝上千缩
  有的一瓣一瓣落下
  在地上干缩
  
  早晨从眼睛里落下来
  流动,在石头上
  
  山青
  是我们缺少一种信仰
  或者拥有一种蒙昧
  沉静久了
  山能生出水
  也能生出入
  
  粹然的诞生
  
  
  半筐松花
  
  晨起
  觅夜里香气
  
  床头半筐松花
  一箩白曲草
  
  
  夜 山
  
  山好像吸住了夜的黑暗
  星空和黑郁的山间微明朗润
  
  这样的夜
  一个人在深谷里
  听溪水流过乱石
  
  总疑心会有白衣的魅飘然出现
  
  深谷中没有蛙
  这村边河塘里的歌者
  似也耐不住深谷
  
  却有草本的海棠
  在悬崖草丛里
  
  山间的一切清清楚楚
  又苍苍茫茫
  草不知,水不解
  
  看到的,看不到的
  想到的,想不到的
  月色有变,星光一白啊
  
  
  无  题
  
  那边山凹里传来一声牛叫
  这边一头吃草的牛停下
  
  含着一口草抬起头
  
  
  白  鹭
  
  清平的稻田
  在村庄和缓山间
  
  一群白鹭
  飞出一个斜坡
  
  这白色的鸟啊
  一只两只尚在远处
  低头,抬头
  
  五月,正是蚯蚓鲜肥的时候
  
  
  带一群蜂流浪
  
  晚来入山的人说
  太阳落山的时候
  蜂都入箱看不见了
  
  山外放蜂的是安徽人
  带一群蜂,一条狗
  一个帐篷流浪
  到花多得流蜜的地方
  
  春天到这里放槐花
  秋天到大别山放荆花
  
  他们说槐花蜜里有参花味
  这山里有参
  
  可除了蜜蜂谁知道呢
  
  晚来入山的人啊
  带来深山里参的消息
  
  
  蛇和槐花
  
  晚来入山的人说
  看山门的人都走了
  一条赤练蛇爬过山门
  爬进了槐树林
  
  那里槐花满地
  赤练蛇会爬过白色的落花
  
  松软的落花会在它爬过以后
  酥松起来
  
  槐花落在夜里
  见动不见静的蛇
  会在夜里看见飘落的槐花
  看见槐花落在草丛,乱石里
  落在自己的身上
  落在爬过的落花里
  
  晚来入山的人啊
  带来蛇和槐花的消息
  
  
  夜 牛
  
  晨起下谷
  山路上横着树枝
  
  走进山洼
  一头老牛拴在栗树上
  
  不远处还有一头小牛犊撒着
  小牛犊立住不动
  老牛哞哞叫了几声
  
  一棵栗树,一根缰绳
  一头老牛,一个晚上
  
  风从山谷里吹上来
  一条一条栗花落下
  
  树林里飘着栗花香
  
  
  海上碑
  
  潮涨碑淹
  潮落碑出
  
  鲁东南黄海岸头
  安东卫人啊,谁为沧海立碑
  
  星没潮白
  万斜明珠
  
  层层长排摩崖礁石上
  谁铭刻:难为水
  
  南去海上十里是前三岛
  北去陆上五里是阿掖山
  
  渔村楼船环绕间
  海上碑,五百年潮来潮去
  谁执心潮头,为海立碑
  谁系船海上碑,登山阿掖
  谁解缆去岛,归去来兮
  
  五百年潮来潮去,落下多少粒沙
  浅了多少印字迹
  深了多少浪磨损
  海上碑,难为水
  
  
  成山头,无尽头
  
  山东半岛最东端
  像鹰嘴弯向大海的地方
  就是荣成的成山头
  
  那是大地走向大海最远的地方
  
  大地走到这里
  陡然一耸
  
  地血暴涨,红褐色的沙岩悬崖
  苍立潮头
  
  最好划一条小船到海里
  远远的回望
  悬崖之上秦皇汉武的青铜塑像迎风
  而立
  
  最好在八月秋潮高起的时节
  看潮水撞击悬崖卷起狂澜
  
  渔人说,船进一浪,天远
  
  分明是地尽头
  而人总说是天尽头
  
  而今四月的舒天
  无尽地融在浑红的海雾里
  
  偏偏在这苍古的一脊悬崖上
  栽植着艳丽的玫瑰花
  我捡拾一瓣落花
  慢慢走到悬崖极端
  放在天尽头的石碑下
  
  临碑俯视苍茫的海天
  一只玄鸟栖落在一柱悬崖上
  一条小船划过悬崖下
  
  离开天尽头
  你还是不要听那鸥鸟的啼叫


岁月插图(十首)
■  邓万鹏
  远去的房屋
  
  远去的房屋越来越远
  带走了棠槭和歌唱的长尾鸟
  
  窗子与火车什么关系
  玻璃与冰什么关系
  
  填着煤火沉默的父亲
  与陌生的司机什么关系
  
  四十年荒草覆盖梦
  怎么都够不到的云片
  
  但深冬在咯血
  炊烟仍然虚弱
  
  贫穷摔碎一屋白雪
  细碎的针尖无法收回
  葵花后面的十月  亲人的脸
  真切 无牙 并且驼背
  
  远去的房屋比我们走得更远
  就像从没存在过
  
  
  黑皮木
  
  铃声在十六岁那头晌着
  窗外  紫桐花还没长出绒毛  帆船
  在一头卷发里航行
  平原的七月  尘埃蚊子一样口亨着
  背着天蓝的行囊 去天边收集大海
  风浪洗净的鞋子已不再是鞋子
  诗 选择了透明的水路
  杜鹃从来不坐在一把椅子上歌唱
  2003年 桂花蝉与花香还在提升
  生命 在厚重的黑皮本里
  发出繁复的声音 纯粹的
  书卷很高  昂贵的建筑  隐蔽的家
  无尽的梦  米沃什  阿米亥们对你很好
  郑州西郊 一个冬天秘密走开
  收集光芒的人一生以露水照明
  多少繁华的灯火败落
  清澈 敌不住一颗露珠
  
  
  母 亲
  
  木格窗前红木梳升起的时候
  母亲的新月在云里沉睡
  启明星噗噗嘶叫  光线
  自己会准时落进瓷碗
  哈气擦薄天空 风洗的衣襟
  被山冈渐渐放大
  右手的镰刀闪亮  年代
  走动一家人的道路
  黑老鸹的喊声远去 洪水
  在一把锨的亮度里止步
  含混的季节 大雪覆盖纺车
  旋转家务 针鼻儿穿出柳丝千条
  十二个孩子 铸铁的母亲
  游移的乌云在悬崖上发白
  裸原的气脉  河流  神采飞扬
  欢跳的植物四季狂奔
  
  
  疑  问
  
  外语系为什么要与中文系合并
  教室里的脸  一堆被弄乱的照片
  一个发黄的表盘微笑
  熟悉的胖女生微笑
  片永远停在那里的操场
  小路上  遇到一位名声显赫的教授
  我的喉咙被他的姓名卡住
  他的话被傍晚卡住
  中国作协寄给我的贺卡邮到系里
  有人为我保存了很久
  红蜡烛烧在一只举起的手上
  拾起一枚飘落的叶子  为什么 抖不掉一根发丝的白光
  
  
  诗 歌
  
  感到真是有些晚了
  其实我们很久就处于
  一种饥饿 排骨 上海青
  红豆腐都吃过一些
  时辰 罗伯特·勃莱
  也坐在餐桌一边
  有一只胃口特别大的
  诗歌老狐狸 他躲进
  那本书不说话
  专门等到饭后
  吞吃我们仨
  云雾缭绕的农场
  迷路了 不远处
  下半月的月亮被吃掉半边
  把一个美国的人影
  拉向神秘的门闩
  我们必须找他问路
  行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好诗原来是这个样子
  ——我刚刚把马诗人
  拉上来  又听见宋诗人
  尖声喊叫 他陷进了
  另一个意象
  
  
  雨
  
  新娘的花轿在鼓上走了一夜
  胭脂红小村穿着草叶绣鞋
  欢蹦乱跳紫燕的双翅
  平衡早晨
  水淋淋的杨树林  想要受用
  带不走的镜子
  雨蛙  对老光棍那把祖传的唢口内
  开始产生兴趣
  
  
  西  部
  
  1
  
  我们寻找天空的居所  在海拔以上
  一种蓝色的物质  神的距离
  无法靠近
  登上天空  天空已悄悄躲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