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一切皆有可能--李宁:冠军的心 >

第13章

一切皆有可能--李宁:冠军的心-第13章

小说: 一切皆有可能--李宁:冠军的心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耐克公开指出,〃收购是公司打压对手的最好方式〃。现在,耐克当初花8 000万美元买下的Cole Haan已经实现销售额约3亿美元,成为耐克未来增长的动力之一,匡威公司被收购后由销售额下滑变为出现25%的增长。
  耐克的行为说明,公司的规模化与专业化都可以通过收购予以推进。
  为了和耐克一样推行多品牌策略,李宁公司做过许多努力。最为著名的,同时也颇具戏剧性的一次是在2005年9月,当李宁本人走进英国老牌运动服企业茵宝(Umbro)大门时,英国《泰晤士报》兴奋地抛出了一个爆炸性新闻:〃来自中国的李宁将收购英国茵宝。〃据此,外电将〃李宁〃描述为〃中国服装界的联想和明基〃,予以关注。以当时的股价计算,茵宝公司当时市值约为1。9亿英镑(约26亿元人民币)左右,而当时李宁公司的市值约为40亿港元左右,并持有约7亿元人民币的现金。这显然会是一次大胆的收购行为。时隔不久,李宁公司发表声明澄清收购行为,称〃目前而言李宁公司与茵宝公司之间并无收购计划〃,但外界立刻猜测:〃这番话不过是想让市场放松警惕,让他们产生虚假的安全感,最低限度,也不要在事情没有办成之前给'李宁'太多压力。〃但是,最后的事实证明,〃李宁〃没能如愿与茵宝达成合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场交易最终再无下文。
  2005年年底,李宁公司在多品牌策略上终于迈出了新的一步:与法国户外运动用品品牌AIGLE建立合资公司,双方各持50%股份,合资公司拥有AIGLE在中国50年的专营权。
  李宁公司的第二个多品牌项目直到2007年4月才开始实施:推出旗下第一个子品牌〃新动〃,这是一个平均价位在200元左右、针对中低端市场的品牌,主要销售渠道是超市卖场,以此拓宽李宁产品的渠道覆盖和消费人群覆盖面。
  这些品牌延展只是牛刀小试。李宁公司一直没有停止过寻找可收购的对象,以及积极与潜在对象进行洽谈的工作。到了2007年,这项任务显得更为迫切。在这一年,安踏与中国动向先后上市,其招股书里的收购计划赫然在目。市场资源有限,如果最早在股市上获得资金优势的李宁公司反被后来者赶上,这对于李宁公司而言将是不小的打击。2007年,张志勇加快了寻找并购目标的计划和谈判。
  终于,时近2007年年末,李宁公司一举将红双喜收入囊中,其收购计划才算是有了实质性的进展,这让张志勇面对前去采访的媒体时不禁笑逐颜开。
  看起来,红双喜是一个很好的收购对象。早在1961年,红双喜乒乓球便被国际乒联批准为国际比赛用球。2000年,国际乒联通过改革乒乓大球动议,宣布以红双喜标准作为国际标准,由此,红双喜确立了在世界乒乓球领域的龙头地位。现在,红双喜在乒乓球领域是行业龙头,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是国际乒联合作伙伴,在国际上也有很高的知名度。除乒乓球外,红双喜在另外两个支柱项目羽毛球和举重上也颇有建树。此外,红双喜手中还握有〃李宁〃所迫切需要的〃奥运牌〃:红双喜已经成为2008北京奥运会乒乓球、羽毛球、举重三个项目的奥运指定器材商。拿下红双喜,就相当于同时拿下了这三个权利。
  第十一章 不平凡的2007(2)但是,仅仅从财报上看,会计师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笔不够划算的买卖。截至2006年年末,红双喜集团净资产约为1。34亿元,当年税前盈利为3 848万元,2006年的销售额为2。69亿元,净资产收益率为16%,而李宁公司需要动用3。05亿元之巨,方能收购红双喜57。5%股份。〃李宁〃的竞争对手之一某体育用品公司首席财务官认为:作为已经登上老大位置的著名品牌,红双喜存量够大,但增量有多大是个问题,红双喜利润上有多大的上升空间呢?如果并购付出的资金太多,而利润回馈不够大,则容易沦为〃为他人做嫁衣〃。
  划算不划算? 财务出身的张志勇显然精于计算成本收益,但他认为高额的付出并非一道简单数学题。收购结束后,他立即高调对外界表示自己对本次收购的满意:〃为此'李宁'花费3。05亿元人民币,一半买了品牌,另一半看好红双喜管理团队的经验和成熟度。相信通过合作,能将乒乓球项目真正国际化。〃张志勇主要不是看支出,而是看收益:〃中国人的体育类消费中,乒乓球项目排第四。'李宁'如果不与红双喜合作,要在乒乓球领域重新起步,比较困难。在中国,乒乓球是国球,是中国人最喜爱的运动项目,也是本土文化的最好寄托。〃 张志勇的信心基于这样一个市场预测:乒乓球项目在中国具有较大的市场潜力,市场容量(包括器材、服装和鞋)超过35亿元;预计未来乒乓球市场的年增长率将保持在15%左右。在此基础上,李宁本人也表示了对收购的足够信心,他认为此举可以〃有效地加强李宁集团在快速增长的乒乓球、羽毛球等室内运动产品市场的地位。鉴于中国一直在各项世界级乒乓球和羽毛球赛事中名列前茅,预计2008年奥运会将进一步刺激中国人对这两项运动的热爱。这为集团带来了极佳的机会〃。此外,红双喜旗下的王励勤、王皓、马琳、王楠、夏煊泽、龚睿那等球星资源,都将为李宁品牌添砖加瓦。
  红双喜董事长黄勇武则开玩笑地称此举是李宁公司〃重新进城〃的标志之一。红双喜的海外市场比较成熟,欧洲、日本、东南亚和美洲都是其传统的稳定市场,海外市场占总销售额比例达近25%,而〃李宁〃的海外市场较小,尚待开发,合作之后,〃李宁〃可以加强对海外和国内一线市场的掌控力度。
  和耐克的经营方式一样,李宁公司也打算在收购之后给红双喜足够的独立管理权。怀揣3亿元人民币进项和〃新婚甜蜜感〃的黄勇武也庆幸自己找到了好的买家:〃这么多年来,红双喜一直要打造世界级品牌。作为国产品牌,又面临奥运会,我们再不动,就有可能落后,而落后就要挨打。现在红双喜要走出自己的一条路,真正打造国际化体育器材品牌。〃显然〃李宁〃会为此提供足够支持,已知道的支持就包括,李宁公司将提供其4 000多家门店中的1 400家,作为红双喜品牌的销售终端。而此前,红双喜所有的销售点只有约700家。此举将红双喜终端猛增一倍,销售量值得期待。奥运会期间,李宁公司在6个奥运城市的旗舰店都将出售红双喜产品。按照双方的合作计划表,到2008年年中,李宁公司将推出〃李宁+红双喜〃品牌的明确战略。而北京奥运会后,双方将有一个为期5年的战略计划。黄勇武相信这次合作的前景,他告诉媒体:〃因为红双喜和'李宁'一样,都想打造世界品牌〃。
  即便是善于计算数据的投资银行,也更多站在产业和市场的角度来赞扬这次并购。李宁公司宣布并购之后,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维持李宁公司〃持有〃的投资评级,称此次收购将有助其扩大产品组合,给乒乓球与鞋类产品带来交叉销售机会,并预期红双喜可受惠李宁公司强大的市场网络及平台。美林则维持对李宁公司的〃买入〃评级,认为李宁公司能将内地著名品牌收入囊中,将有利于李宁公司的战略性发展。
  张志勇很有信心地认为,通过合作,能将乒乓球项目真正国际化。就在收购红双喜不久,〃李宁〃就一口气推出了4款设计前卫、充满科技感的全新羽毛球专业运动鞋,价格分别是599元、469元、399元、299元,这种对不同层级消费者〃一网打尽〃的做法,显然是准备在乒羽市场大干一场的前奏。
  第十一章 不平凡的2007(3)至此,作为本土老大,李宁公司又完成了带领国内体育用品行业迈开并购步伐的行动。实际上,在整个中国市场,并购已经是希望快速增长的企业所普遍看好的方式。普华永道2007年的一份报告显示,包括香港和澳门在内,中国2007年国内并购交易额较2006年增长高达53%,达506亿美元。英国《金融时报》2007年10月19日以《中国企业将热衷欧美并购》为题指出了中国企业并购行为的另一个趋势。据安全数据提供商IntraLinks公司一份针对亚太地区交易中间人的调查,近60%的受访者相信,中国内地企业针对全球成熟市场的对外并购活动,将超过印度和日本等国家的对手。调查结果显示,来自很多完全不同行业的中国企业正积极考虑在美国和欧洲开展并购活动。
  实际上,李宁、安踏、中国动向等国内公司已经对国际上的知名体育用品品牌有所考虑。这是中国本土体育用品公司尽快提升品牌价值、进入国际市场的捷径。而且,上市之后,中国体育用品公司都拥有了良好的现金流,渠道上也已经在全国遍地撒网,它们现在胃口大开,就等一顿大餐了。著名的纽巴伦品牌有关人士就私下表示,曾经看到过多家中国企业伸出的橄榄枝。
  在这股并购趋势中,对于李宁公司而言,将红双喜并入旗下仅仅是开始。美林的报告认为,由于并购红双喜后仍持有超过5亿元的净现金,李宁公司可能进行更多的交易。这家著名的投资银行在此次收购之后将李宁公司的股票目标价调高25%,至32港元,充分显示出对其下一步举动的信心。
  硬币总有两面。在《中国企业将热衷欧美并购》的报道中,一些受访者也表达了对中国企业在甄别并购对象和管理收购方面能力匮乏的担忧。但张志勇并不打算让类似担忧束缚自己。他明确宣布:〃我们希望在2008年能够完成一些对我们将来战略有意义的并购,我们从来没有改变这个目标。〃 他非常清楚,好胃口的竞争对手从来不会等待他做好万无一失的准备。对于李宁公司而言,尽快集合优势资源是成为世界品牌的最佳方法。
  理想的光辉 按照常理,董事长李宁每天睁开眼的第一件事应该是:卖出的鞋子和衣服如何赶上耐克的水平?但是,如果询问这家市值高达亿元公司董事长的未来规划,李宁会兴致勃勃地谈起〃运动员希望小学〃和正在〃李宁班〃接受培训的乡村体育教师。
  具备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能更好地立足于世,这是现在欧美企业界的主流价值观。李宁证明了这一切离一家中国公司也并不遥远。
  在商场上刻意保持低调的同时,李宁在另外一个领域却相当高调,又做出了一个全国第一。
  这个领域,就是支持体育发展的公益事业。实际上,脱离健力宝至今,李宁在总体理念上仍然延续了过去健力宝〃高举民族大旗,支持国家体育事业〃的理念。
  20年前,1988年12月,在李宁告别体坛晚会结束后,一位记者曾问李宁未来的打算,李宁回答:〃无论我将来到哪儿,做什么,我都不会离开体操。我想建一所体操学校。〃李宁对当时的现状感到痛心:体操是中国的体育强项,但相比欧美国家拥有的众多体操学校和体操俱乐部,中国体操运动后备力量非常匮乏。也有业内人士评说,恐怕这是造成李宁汉城悲剧的原因之一。
  李经纬当初能够劝说李宁加盟健力宝,也是抛出了建立体操学校的诱惑,李宁才终于点头。就在李宁加盟健力宝后不久,1992年7月,由健力宝集团投资100多万美元,李宁和陈永妍在美国洛杉矶开办了〃美国李宁国际体操舞蹈学院〃。这所汇集了李宁心血的学校在当地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李宁的体操学校从白手起家到影响甚广,正是与李宁对体操的真切热爱与倾心投入有关。
  李宁希望赋予自己生命更多意义,而对于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意义正是体育。这在他时隔9年的两个生日时的举措上可见一斑。1992年3月10日,李宁在佛山的体育学校成立。根据《体操王子李宁》描述,这一天〃正是李宁的28岁生日〃。该报道描述:〃从健力宝的大本营三水到佛山很近,开车半个多小时就到了,于是,只要一有空,李宁就去学校看看,辅导学生训练。这成为李宁最为开心的时刻。〃之后,李宁继续投资3 300万元建校。1997年5月4日青年节那天,李宁体操学校终于在佛山市中心的繁华地段同华一路拔地而起。站在典礼台上,李宁感慨万千地说了这么一句话:〃奋斗7年,梦想终于实现,3 000万元的筹集和调度,太不容易了……〃 时隔9年之后,李宁公司在2001年3月发布了一条措辞平淡的消息:〃2001年3月10日,李宁担任主席的'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正式在香港注册成立。〃但细心者仍然可以留意到,这一天〃恰好〃是李宁37岁的生日。显然,李宁又得到一件珍贵的生日礼物。〃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会〃成为他日后全身心投入其中的事业,这个基金会是由李宁和老朋友蔡振华、李永波等运动员作为信托人共同发起设立的,属于公共性质的慈善机构。
  第十一章 不平凡的2007(4)创办这一基金会的初衷,是因为李宁心中一直考虑的一个问题。当时中国的国家队及省市队的注册运动员约有14 000人。由于运动员从小就接受专业训练,无法正常完成普通学校的教育课程,不少运动员退役后缺少谋生技能,寻找工作时困难重重。李宁已经感受到了退役运动员的落寞和无所适从。
  能成为耀眼明星的毕竟是少数,更多的退役运动员如何融入社会?这种后顾之忧又会影响到选手的选拔。于是,这个教育基金设立的宗旨是,与运动员、教练员一起共同面对新的挑战,通过社会的力量来资助并帮助他们获得其运动项目以外的专业知识和外语技能,让他们在发挥自身特长的同时增强综合素质,帮助他们在离开竞技场后能够适应新的工作环境,能够健康、幸福地生活。出于这个目的,李宁打算开展资助高等教育进修计划、大学前补课计划以及专题讲座等。李宁的担心并不多余,在基金会注册5年后,2006年,曾打破全国纪录、世界纪录的全国举重冠军邹春兰被媒体曝光在家乡长春一家大众浴池搓澡谋生,夫妻俩住在浴室提供的5平方米的小屋内,午饭就是白菜和米饭。这位曾闪耀体坛的冠军只有不到小学三年级的文化,退役后工作和生活都陷入了极其困窘的境地。《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27日《从〃邹春兰悲剧〃反思经纪体育之弊》一文称,〃像邹春兰这样境况窘迫的退役运动员,在中国体育界并非少数,甚至包括亚洲冠军、世界冠军。〃 实际上,在没有成立基金会之前,李宁就一直把运动员看做自己的家人。在1998年7月第四届美国友好运动会的一次跳马练习中,运动员桑兰不慎受伤。后来这个体育界著名的坐在轮椅上的阳光女孩回忆说,她和李宁认识是在为2002年特奥会共同担任爱心大使时。当时李宁听说桑兰当年将换个新环境,就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关心地说:〃桑兰没事儿,我们来帮助你。〃于是,李宁回到北京就带着桑兰的父母去北京大学附近看房,最后选中一处,打算每个月花三千多元钱帮桑兰租下以方便她学习。〃他说,放心吧,桑兰,这些钱都由李宁哥替你出。〃桑兰感动地回忆说。虽然最后桑兰并没有接受这份礼物,但她回忆李宁给她的感觉时说:〃他就是一个亲切的大师兄。〃 这次,这位体操界的大师兄想要帮助更多人了。为了扩大影响,2004年10月,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会在京首次举办活动,主办了〃首届中国运动员教育基金高尔夫慈善邀请赛〃。这是基金会建成后的第一次大规模社会活动,不仅是为了把关心者集聚到一起,还是为了替基金会募集资金。李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