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订人间词话 广人间词话-第2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聘三方伯作《作,一为王三方伯作《鬻医篇》,一为《陶然亭诗》,而
去年还嘉兴诸诗议论尤佳。其《卫大夫宏演墓诗》云:“亡虏幸偷生,
有言皆粪土。”今日往谈,称此句,乙云:“非见今日事,不能为此语。”
——《致罗振玉》(1916 年12 月28 日)
沈乙庵绝笔楹联“奕奕有生气”
东轩先生:弥天四海之量,拨乱反正之志,四通六辟之识,深极研
几之学,迈往不屑之韵,沉博绝丽之文,虽千载后犹奕奕有生气,矧在
形神未离之顷耶?此书作于易篑的数小时,而气象笔力如是,先生之视
躯体直是传舍耳。涉降以往,无乎不在。箕尾星耶?兜率天耶?对此遗
迹,谁调先生不在人间耶?世有唱“神灭论”者,诸以此难之。
——《沈乙庵先生绝笔楹联跋》
《人间词》在词史中的地位
余之于词,虽所作尚不及百阕,然自南宋以后,除一二人外,尚未
有能及余者,则平日之所自信也。虽比之五代北宋之大词人,余愧有所
不如,然此等词人亦未始无不及余之处。
——《自序》(二)
《人间词》易名《履霜词》
光宣之间为小词得六七十阕,戊午(1918)夏日小疾无聊,录存二
十四阕,题曰《履霜词》。呜呼!所以有今日之坚冰者,非一朝一夕之
故矣。四月晦日国维书于海上寓庐之永观堂。
——《履霜词》自跋(据周一平《王国维的号“人间”辨析》,
见《近代史研究》1985 年第4 期,下同)
病中录得旧词二十四阕,末章甚有“苕华”“何草”之意。呈请教
正并加斧削之(为?)幸。
——《致沈曾植》
《颐和园词》“追步梅村”
前从《日本及日本人》中见大著《哀情(“清”?)赋》,仆本拟
作《东征赋》,因之搁笔。前作《颐和园词》一首,虽不敢上希白傅,
庶几追步梅村。盖白傅能不使事,梅村则专以使事为工。然梅村自有雄
气骏骨,遇白描处尤有深味,非如陈云伯辈,但以秀缛见长,有肉无骨
也。
——《致铃木虎雄》(1912 年5 月31 日)
《颐和国词》“于觉罗氏一姓末路之事略具”
《颐和园词》称奖过实,甚愧。此词于觉罗氏一姓末路之事略具,
至于全国民之运命,与其所以致病之由,及其所得之果,尚有更可悲于
此者,拟为《东征赋》以发之,然手腕尚未成熟,姑俟异日。尊论梅村
诗,深得中其病。至于龙跳虎卧而见起伏,鲸铿春丽而不假典故,要唯
第一流之作者能之。梅村诗品自当在上中、上下间,然有清刚之气,故
不致如陈云伯辈之有肉无骨也。
——《致铃木虎雄》(1912 年6 月23 日)
《蜀道难》为端方而作
前日于《艺文》中得读大著《哀将军曲》,悲壮淋漓,得古乐府妙
处。虽微以直率为嫌,而真气自不可掩。贵邦汉诗中实未见此作也。近
作《蜀道难》一首,乃为端午桥尚书(方)作,谨以腾写板本呈上,唯
祈教之。
——《致铃木虎雄》(1912 年12 月19 日)
《隆裕皇太后挽歌辞》“非为一时而作”
昨奉赐书并大稿《山陵輓诗》五律二首。读至“地老鹃啼血,天悲
鹤语寒”,因忆去岁除夕作“可但先人知汉腊,定闻老鹤语尧年”,竟
成谶语,岂不异哉!拙作排律(雏按,《隆裕皇太后挽歌辞》)用通韵,
法古人,似们订一二字出入。若全首通押,现未能发见其例。惟国维平
生于诗最不喜用僻韵,致使一诗中有骈枝之语、不达之意,故大胆为之。
且其中“髯”“金”二字(以今日已无闭口声,故亦放胆用之)■入“盐”
“咸”闭口韵,尤为从古所无。劳玉老曾以是相规,心知其非而不能改
也。要之,此等诗非为一时而作,但使后之读此诗者惜其落韵,斯亦足
矣。诗止于九十韵,亦由此故。若必敷衍成百韵,则难免无谓之语插入
其间。先生以为何如?
——《致缪荃孙》(1913 年5 月13 日)
《壬子三诗》自序
壬子(按,1912)月,侨居日本京都,旅食多暇,因成此词(雏按,
《颐和园词》)。罗叔言先生见而激赏之,因为手写,付诸石印、此其
原本也。其后字句略有改易,如“方治楼船凿汉池”,“方治”改“因
治”;“后官并乏家人子”,“家人”改“才人”:“东南诸将翊王家”,
“翊”改“奉”“岂谓先朝营暑殿”,“暑”改“楚”。凡易四字。并
将夏秋后所作《送狩野博士游欧洲》《蜀道难》附录于后。是岁所作长
歌共三首,因名之日《壬子三诗》云。岁除前十日,国维识于鸭川东畔
之寓居。
——《壬子三诗》序(据手稿)
《人间词话》的重印
《人间词话》乃弟十四五年前之作,当时曾登《国粹学报》,与邓
君(按,《国粹学报》主编邓实)如何约束,弟已忘却,现在翻印,邓
君想未必有他言。但此书弟亦无底稿,不知其中所言如何,请将原本寄
来一阅,或者有所删定,再行付印,如何?(但不必由弟出名)
——《致陈乃乾》(1925 年8 月29 日)
《人间词话》手稿补校并跋
'附录'
'说明'
一、滕咸惠同志《新注》出版于1981 年,1986 年齐鲁书
社再版。陈杏珍、刘炬同志《重订》刊载于1982 年第5 期《河
南师大学报》。这两个本子均依据《人间词话》手稿加以整理,重新编
排,在揭示《人间词话》原始面目及其修订过程上,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两家所辑,互有参差:就反映手稿的全貌言,仍似有所未尽。这篇《《
人间词话》手稿补校并跋》乃是继《新注》《重订》之后,根据原稿补作
校订的产物。
二、以1960 年王幼安编《人间词话》为对校本。凡《新注》《重订》
中所未校出的字、词、句,谨于此补校。凡上述两个中个别偶误(包括
排版误植)处,谨于此补正。凡校语后需较详说明者,或与补校有关的
其他内容,谨十此另加按语补述。
三、《词话》条目依手稿次序编号,幼安本《人间词话》所编之号
码则附在后面并加括号,如:l(24)。
四、本篇旨在进一步尽可能完全地反映出《人间词话》的本来面目
及其修改提高的过程,以利于今后的研究。其中讹误、臆测处仍请读者
专家教正。
1(24)“《诗?蒹葭》一篇”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表示定稿时选用,下同。
2(26) “古今之成大事业”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罔不经过三科之境界”
补校:“罔不”,幼安本作“必”,《重订》缺。
“为伊消得人憔悴”
补校:此句下有注:“欧阳永叔”,幼安本无,《重订》缺。
“那人正(当作‘却’)在灯火阑珊处”
补校:此句下有注:“辛幼安”,幼安本无,《重订》缺。
“第一境界”、“第二境界”、“第三境界”
补校:“境界”,幼安本均作“境”,《新注》未校。
3(10)“太白纯以气象胜”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独有千古”
补校:幼安本作“遂关千古登临之口”,《重订》缺。
“差堪继武”
补校:“堪”,幼安本作“足”。
“然气象已不逮矣”
补校:“已”下原有“远”。
4(11)“张皋文谓飞卿之词”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刘融斋谓”
补校:“刘”前原有“难”。
5(13)“南唐中主词”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补校:“大”,初作,“瑟然”,“瑟”旁又加“萧”。
“故知解人正不易得”
补校:“不”下原有“可”。
6(19)“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冯正中词虽不失五代风格”
补校:“风格”原作“气格”。
“《花间》宁南唐人词中虽录张泌作”
补校:此句初为:“《花间》为蜀人之词,虽间录南唐人作”。
7(56)“大家之作”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另加“十二”,删;后加“一”。
“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
补校:“沁人心脾”初作“入人肺腑”。
“无一矫揉装柬之态”
补校:“一”幼安本无,《重订》缺。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补校:“真”,原作“深”,“也”前原有“故”。
8(33)“美成词深远之致”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美成词深远之致”
补校:“词”,幼安本无。
9(34)“词最忌用替代字”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词最忌用替代字”
补校:“最”,幼安本无,《新注》未校。
“盖语妙则不必代,意足则不暇代”
补校:幼安本作:“盖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
10(35)“沈伯时《乐府指迷》”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说柳不可直说破柳”
补校:“直”,《重订》误作“真”。
“若惟恐人不用替代字者”
补校:“替”,幼安本无,《重订》缺。
“宜为《提要》所讥也”
补校:幼安本谊”下有“其”。
11(43)“南宋词人”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俊伟幽咽,固独有千古,其他豪放之处亦有傍素波、干青云之概,
宁梦窗辈龌龊小生所可语那”
补校:“独有千古”下“初作:“白石梦窗宁能道其只字耶”。
12(49)“同介存谓梦窗词之佳者”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周介存谓”
补校:“周”,幼安本无,《重订》缺。
“有之,其唯‘隔江人在雨声中,晚风菰叶生秋怨’二语乎”
补校:“唯”,幼安本无,《新注》未校。
13(删1)“白石之词,余所最爱者”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
14(50)“梦窗之词”条
雏按:此条顶端隐约加圈。
“玉田之词,亦得取其词中之一语以评之”
补校:“亦”,幼安本作“余”,《重订》缺。
15(删2)“双声叠韵之论”条
“慢骂’二字皆从m 得声是也”
补校:“是”,幼安本无。
“如梁武帝之后牖有朽柳’”
补校:“之”,幼安本无。
“惜世之专讲音律者”
补校:泄之”,原作“自石玉田诸家”,《新注》未校。
16(删3)“昔人但知双声”条
雏按:此条顶端初加”十三”,后剧。
“昔人但知双声之不拘四声”
补校:“昔”,幼安本作“世”
“凡字之同母音者”
补校:“同母音”,幼安本作“同母”,误。
17(删4)“诗至唐中叶以后”条
雏按:此条顶端有“十四”,又有“二”。
“故五代北宋之诗佳者绍少”
补校:“佳者绝少”初作‘无复佳者”。
“即诗词兼擅如永叔、少游者,亦同胜于诗远甚”。
补校:“亦”,幼安本缺。
18(20)“冯正中词除《鹊踏枝》”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冯正中词”
补校:“冯”,幼安本无,《重订》缺。
19(21)“欧九《浣溪沙》词”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20(36)“美成《青玉案》词”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21(删5)“曾纯甫中秋应制”条
“谓官中乐声闻于隔岸也”
补校:“乐声”原作“作乐”。
22(42)“古今词人格调之高无如白石”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23(删35)“梅溪;梦窗、玉田、草窗、西麓诸家”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
“梅溪、梦窗、玉田、草窗、西麓诸家”
补校:“梦窗”下原有“中仙”,《重订》未校。
24“余填词不喜作长调”条
“皆有‘与晋代兴’之意”
补校:初作:“皆有与晋楚争霸之意”。
“然余之所长殊不在是”
补校:“殊”,原作“则”。
“世之君子宁以他词称我”
补校:“称”,原作“美”,《新注》未校。
25(删36)“余友沈听伯纹”条
“归迟却怨春来早”
补校:“却”,《重订》误作‘欲’。
26“樊抗父谓余词”条
“樊杭父谓余词”
补校:“父”,《重订》《新注》均误作“夫”。“百尺朱楼”
补校:“味”,《新注》误作“高”。
27(37)“东坡杨花词”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
补校:“东坡杨花词”,幼安本作:“东坡《水龙吟》詠杨花”。
“元唱”原作“首创”。
“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
补校:“元唱”原作咱创”。
28“叔本华日”条
雏按:此条顶端有“十二”,意即拟放在定稿第12 条上。可见静安
对此条原是很重视的。
“叔本华日”
补校:“淑”前原有“德人”。
“元曲诚多天籁”
补校:“元”下原有“人”。
29(删6)“北宋名,家以方回为最次”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
“其词如历下、新城之诗”
补校:“其”上原有“读”。
30(删7)“散文易学而难工”条
雏按:此条顶端原加“△”,另加“五”。
31(1)“词以境界为最上”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另加“一”,意即置于定稿第1 条。
“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补校:原作“不期工而自工”,《新注》未校。
32(2)“有造境,有写境”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另加“三”,后定稿置于第2 条。
“因大诗人所造之境必合乎自然,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雏按:此句每字右侧均加圈,《新注》未校。
“所写之境必邻于理想故也”
补校:“必”上幼安本有“亦”。
33(3)“有‘有我之境’,有“无我之境”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另加“四”,后定稿置于第3 条。
“以我观物”,“以物观物”
补校:二语手稿无。《重订》未校。
“物皆著我之色彩”
补校:“物”上原有“外”。幼安本“物”上加“故”。
“古人为词,写‘有我之境’者为多”
补校:“写”前原有“多”;“镜”后原无“者为多”。
“然非不能写‘无我之境’”
补校:“非”,幼安本作“未始”,《重订》缺。
34(删8)“古诗云:‘谁能思不歇’”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
35(6)“境非独谓景物也”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另加“七”,后定稿置于第6 条。感情亦人
心中之一境界”
补校:“感情”,幼安本作嘻怒哀乐”,后在白选《人间词话》中
又作“情感”。(见1913 年《二牖轩随录》。
36(4)“无我之境,人唯于静中得之”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另加“五”,后定稿置于第4 条。
又按:此条够右侧皆加圈,《新注》未校。整部手稿中,字旁加目
者难此条与“有造境,有写境”条之末句耳。可知此两条在全稿中的份
量。
37(5)“自然中之物互相关系”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另加“六”,后定稿置于第5 杀。“必遗其
关系限制之处”
补校:“处”旁原有“全体”,“处”下原有“或遗其一部”。
《新注》未校。《重订》缺“全体”,“部”下衍“分”。
38(删9)“社会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善人”条
“文学上之习惯杀许多之天才”
补校:“天才”,原改“诗人”,后又改为“天才”。
39(55)”诗之《三百篇》”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诗之《三百篇》、《十九首》,词之五代北宋,皆无题也。非无
题也,诗词中之意不能以题尽之也。自《花庵》《草堂》每调立题,并
古人无题之词亦为之作题,其可笑孰甚!”
雏按:此段系后加,写在手稿第七页右半页第一行之右空行内,字
迹小,一行内写两行字,独立成条。
40“诗词之题目本为自然及人生”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十八”。
41(28)“冯梦华”条
雏按:此条顶端加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