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人生-乔冠华-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乔冠华,笔名乔木、于怀、于潮,1913年3月8日(农历二月廿一日)出生。《中国人名大词典 (当代人物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年12月第1版)等书说他是江苏盐城人,其实他的出生 地是在建湖县的东乔庄,现属庆丰乡福初村。改革开放以后,盐城地区改为地级市,建湖县隶属于盐城市,因而现在说乔冠华是盐城人,也无可 厚非。
乔冠华的家庭是一个略有资产的地主,他的祖父没有文化,因为不识字,曾被当地一个
秀才作弄过,因此下决心要让儿孙辈读书学习、断文识字。他的父亲名叫乔守恒,是当地的 一个开明绅士,从小就上私塾,读过不少诗书,只是每次考秀才都名落孙山,乔冠华的叔父乔守清的遭遇与乃兄相去不远。因而乔冠华的父亲和叔父决意要在子侄辈中培养一个人才“ 光宗耀祖”。乔守清没有子嗣,所以倾力相助侄子乔冠华三兄弟上学读书。
乔冠华的父亲乔守恒前后娶过两个妻子,前妻刘氏是乔冠华的生母,生育了三男七女共十 个孩子,冠华是最小的一个,他3岁时丧母。父亲又续弦,继母生了一男两女,这样,乔家 成为十多口人的大家庭。当时,家里大概有两三百亩地,都是分给佃户种的 ,收成一半归乔家,一半归佃户。由于人口众多,乔守恒还曾教些私塾维持生活并供三个儿 子上学。
在乔冠华的记忆里,父亲是一个相当开明、宽容厚道的好人。他曾说过:“我父亲是个有文 化、知书达理的人,从小念过书、上过私塾,写一手好字,画一笔好画,也能做几句旧诗。 他 在中国的士大夫阶层是属于那种较开明的人。不像我的叔父属于那种强调礼法,一副死板的 孔夫子派头。父亲虽然也很严厉,但毕竟有相当开明的一面。我3岁时母亲就去世了。父亲 给我的印象很深,他喜欢画中国画,喜欢自己做诗,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对我的教养、教育是 很有影响的。”“父亲没有娶后妈以前,我跟我父亲的关系很好,睡都跟他睡在一起,小孩 嘛!”
乔冠华:《口述自传》,见乔冠华、章含之:《那随风飘去的岁月》,第 122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乔冠华自小聪慧过人,活泼伶俐,十分讨人喜爱。他常常跟着父亲背古诗、学吹萧。说起吹 萧,至今在当地乡亲们当中还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乔家旁边有一条把村子一分为二、横贯 东西的小河,河宽不过二三十米,河上架着一座木栏杆的小桥,名叫“启明桥”。桥的栏 杆雕刻精细,在乔冠华看来称得上一件艺术品,所以他十分钟爱。他外出读书后,每年暑假 回 家,总爱在夏日夜晚,邀集村里青少年聚此桥上,吹萧弄笙,欢歌笑语,尽情而散。老人们 说他的萧声在村里是有名的。打小乔冠华就和四邻小朋友在桥上玩耍,有时高兴起来,索性 跳进河中游泳嬉水。
童年的生活是无忧无虑的,也是短暂的。乔冠华6岁时,父亲让他进私塾开蒙。老师就是叔 父乔守清, “所谓学生就是我们这一家和我叔父一家的孩子们”(乔冠华语)。开学第一天, 乔守清让乔冠华在纸牌位面前行三跪九叩的大礼,上面写着“大成至圣先师”的孔子灵位。 然后再拜师,老师给他一本《三字经》,这是当时儿童的启蒙读物。
放学回家以后,姐姐就问:“你今天上学了,老师给你起了名字没有?”
“起了,叫大成子。”小冠华很调皮,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之灵位得了灵感。
姐姐声色俱厉:“你胡说八道,这是孔夫子的名字。”
小冠华瞧姐姐认真起来,忙赔不是。
冠华小时候虽然非常淘气,但又非常用功读书。老师教一天的功课,他不到一个钟头便背 熟了,然后背着老师溜出去玩。有时捉蜻蜓,有时挖贝壳;有时窜到草丛,有时奔向湖边, 能玩什么,就玩什么。有几次被乔守清发现,因为他是没有亲娘的孩子,舍不得打他(照乔 守清的习惯,动辄罚跪念书,或者用戒尺打手心),便想出办法开导小冠华。
一天乔守清领着小冠华在门前散步,他问乔冠华:“檐前台阶石上的凹坑怎么来的?”
“雨水淋的。”小冠华不加思索地回答。
乔守清让小冠华舀来一碗水,叫他滴在台阶石较平整的地方,一碗水全滴净了,再舀一碗又 滴净了,石上不见任何痕迹。乔守清又发问:
“石上淋了水,为何不见凹坑?”
小冠华稍作沉思,连忙说:“那是雨水淋了多年,石上才淋出凹坑来的呀!”
乔守清点了点头,说道:“是呀!水滴石穿全靠功夫深,你读书不肯下功夫,这可不行啊!”
曹俊杰:《中国二乔胡乔木?乔冠华传略》,第180~181页,江苏人民出版社199 6年1月第1版。
在乔守清的因势利导下,乔冠华明白了道理,渐渐地端正了学风,读书更加刻苦,也不怎么 贪玩了。
他每天总要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然后再去玩。从此以后,小冠华极少受到老师 的责备。有一次,乔冠华的父亲要他写诗,说说自己的志向,他在诗中写了这么一句:“天 下文章李杜乔”。父亲看了批评他狂妄,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和唐代诗坛的双子星座李白、 杜甫相提并论,可他内心却认为这小孩从小有抱负,将来肯定会有出息。
小冠华与父亲相处很好,不时得到浓浓的父爱。有时小冠华念书念到不解之处,竟爬上父亲 的双膝,坐在那里悠然自得地问这问那,有时问得父亲一时语塞,不得不在小冠华的脑门上 轻轻碰一下:“这孩子,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问题!”语气之中,含有宠嗔的口吻。
乔守恒高兴的时候,常把小冠华叫到身边,亲自给他讲解诗词书画,并让他背诵名诗名句。 其时他虽然对古诗不甚其解,但凭着聪明与记忆,能够流利地背诵五六十首诗歌。待到以 后爱上国文课时,他已能够将几百首古诗记熟,李白、杜甫、李商隐、李贺、白居易、苏东 坡、欧阳修、陆游、秦观等诗人的千古名篇,他都能脱口成诵。在后来他漫长的外交生涯中 ,乔冠华在与欧美人士谈判时,经常引用数句古诗,既贴切又含蓄,让仅有两百年历史的美 国人只得静静聆听,记录下来,会谈之后再查阅出处,以便了解乔冠华所引的诗词中是否包 含什么政治或外交上的意图。
第一部分第1节 少年时代(2)
时间过得飞快,转眼乔冠华已经10岁了。关心儿子成长的乔守恒心想,小冠华的四年私塾也 该毕业了(其实私塾是无所谓毕业不毕业的)。于是他取出积蓄让小冠华上高小,10岁以前读 的那几年书就算是初小。
当时,乡村没有正规学校。乔守恒把乔冠华和他的几个哥哥一起送到盐城去上新式的高等小 学。这是一所位于城里东辕门的第二高等小学,这在当地是办得很好的一所学校。
乔冠华的二哥乔冠鳌当时正在这所小学就读,所以他也进了这个学校。他和二哥都住在学校 的 宿舍里,过着集体生活。因为他第一次从乡下出来,年纪尚小,人生地疏,生活上也不能自 理,闹出了许多笑话。多亏有了他二哥的照应,洗衣、晒被全是二哥替他做。不过,他后来 慢慢适应了住读生活,从中得了不少的好处。
乔冠华读小学的时候,学校里已经开始教些新的东西,他接触的面也广了。在这里,他第一 次读到了乡土历史、地理,除了上传统的国文课之外,还上算术、美术课等。小学的语文教 师张持白提倡白话文,反对文言文。对于这些,乔冠华觉得很新鲜,比在私塾里读的书更加 有兴趣,学习成绩总在班上名列前茅。因而,乔冠华多方受到校方 的表扬,他也为此颇为得意。
但是,乔冠华不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孩子,他虽然读书很好,却十分调皮。在家里的时候常做 些“荒唐”的事情。他三姐夫人品不好,小冠华非常讨厌他。一次早上,小冠华捉到一条蛇 ,把它打死,藏在身后,见到三姐夫就说:“三姐夫,你好哇?”
“吃饭了吗?”
“吃过了”
正说得高兴时,小冠华突然把死蛇拿出来,伸到三姐夫脸上,差点把他吓了个半死。三姐夫 气喘未定,心有余悸地马上跑到父亲那里告状。
父亲非常生气,“这还了得,一定要好好管教管教。”
说完,乔守恒就用绳子把小冠华捆吊起来,然后用鞋底打他的屁股,小冠华哇哇大哭。
哭声惊动了全家人,姐姐们跑来,跪劝父亲不要这样,放了弟弟。父亲说不行,非要揍不 可,这样下去可不行。
姐姐们都恸哭起来,想起妈妈来了。要是妈妈在的话就不会这样,妈妈不在没人管,小孩 子才调皮,应该原谅他,讲到这里,全家大小都哭了。他父亲就说算了、算了,才把小冠华 放了。
其实,乔守恒是很疼爱乔冠华的。他家虽是中等地主,但苏北地贫,要凑那么多钱供他上学 ,一直到清华毕业,又送他去日本留学,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举个例子,有次小冠华生了一场大病,手脚都冷了,几乎死去。村上一个会扎针的本家老妈 妈用长长的针给他扎在心窝上,乔冠华一口气才缓上来。父亲疼小冠华是没娘的孩子,在他 大病之后,亲自跑到镇上买回几个苹果。苹果在彼时彼地可算是希罕物,乡下孩子从来没有尝过苹 果的味道,小冠华怀里揣着那几个比海棠稍大一点的苹果,左瞧瞧右闻闻,甚至放在枕头边 闻它的香味,就是舍不得把苹果吃掉。
晚年,乔冠华回忆家庭出身、童年生活,笔下不无无奈和苦涩:“苏北的一个地主在生 活上不如上海的一个小贩,那个是很落后的,当然有几种情况。你不要看有些地主穿得很旧 ,吃得简单,用得很破,但他有存钱。而我们家的情况,日常生活比较简单。确确实实小时 候没有吃过苹果。……可以想见,实际上像我们家这样的地主,生活水平并不高,饿肚子是 不可能的。在那么多佃户里,地主家还可以有点文化,有点钱去念书,能够不挨冻,有时候 过年过节还能够吃点好的。所谓好的就是杀只鸡,养猪的人家就杀只猪,或者是到街上去买 点肉,就是很盛大的了。平时吃得很一般,一天三餐,粗茶淡饭。我相信其他地方可能也差 不多,但例外是有的。”乔冠华:《口述自传》,见《那随风飘去的岁月》, 第124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
就是在这样的家庭里,小冠华对“革命”已产生些许朦胧的意识。那时已是辛亥革命爆发之 后,尽管小冠华对此毫无所知,有时他的四姐、五姐给他唱一些当时流行的革命歌曲,他听 着听着,也会跟着哼哼了,过后不久就忘了。但小冠华对两位姐姐讲的“革命”一词印象却 极深,一直缠着两个姐姐,要她们给他讲什么叫革命,两个姐姐讲不清楚。小冠华很失望, 说了一句:“以后我自己去弄清楚。”这或许是乔冠华长大后追求真理、投身革命 的原因之一吧。
还有一件事,小冠华爱得很深的四姐出嫁后遭难的经历使他终身难忘。四姐奉父亲和继母之 命,嫁给了一个地主的儿子。地主儿子不争气,整天胡闹,加之夫妇俩未生儿子,四姐夫对 四姐经常拳脚相加。四姐整天泪流满面,在他丈夫娶了小老婆后,不久抑郁而终。每当四 姐向他诉说这些不幸的事情时,小冠华张着嘴,睁着双眼,仔细地听四姐的诉说,幼小的 心灵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创伤。
小冠华的继母来到家里之后,对小冠华和他的兄姊并不苛刻,相反还尽力呵护照顾。这位出 身农村的可怜妇女在乔家小心翼翼,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后来小冠华得知,她嫁给乔家当 继母并非自愿,而是由于自己的家庭太穷的缘故。小冠华对这件事想了好久好久。
第一部分第2节 三度开除(1)
1925年,乔冠华顺利地从盐城第二高等小学毕业,考入了也是在盐城的由美国教会办 的一家中学淮美中学。
这所学校在苏北一带很出名,它属于美国南长老会江北教区,校长詹姆斯(一说苏密夫)、教 父帕秀生,都是美国人。学校有的教师来自上海、杭州,带来了新的信息。学校里有些新 事物也使学生开了眼界。如乔冠华念高小的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是自行车,而中学的老师,骑 着自行车在操场上转来转去,令他们十分羡慕。
这时正值北伐革命风起云涌。反对封建主义、反对帝国主义列强、争取民主自由的进步思 想,广泛深入中国广大民众,特别是知识阶层。乔冠华所在的淮美中学有中共地下党组织, 学生会里有不少学生是地下党成员。党的外围组织是读书会,经常组织师生阅读进步书刊。 活跃的乔冠华深受影响,积极参加读书会的各种活动。他和进步师生一起参加革命的活动 ,上街游行,宣传反对封建迷信,反对列强瓜分中国。《除军阀》这首歌曲就是在这时传唱 的。乔冠华和学校里的大部分同学还参加了反对美国校长的活动,强烈要求取消《圣经》这门 必修课。这场风潮闹得轰轰烈烈,乔冠华等进步学生受革命思潮的影响,反对由帝国主义分 子把持学校,提出驱逐洋校长的口号,要求中国的学校要由中国人来办。 这场风 潮持续个把月,后来,国民政府下令,开除所有带头闹风潮的学生。乔冠华是当时闹风潮的 积极分子,学校毫不犹豫地将他以及他哥哥乔冠鳌、乔冠春等激进分子开除了。
这是乔冠华第一次被开除。
于是,乔冠华转入家乡的亭湖中学去念书。其时校长是宋武真。而这所亭湖中学便是由他父 亲宋泽夫创办的,宋泽夫是清光绪年间的秀才,思想进步,很早就成为国民党的早期党 员,并出任过国民党盐城县支部长。他的儿子宋武真继承父业,从事教育工作。宋武真是北 京大学毕业生,参加过1919年的五四爱国运动,思想也比较激进。他回家乡当校长,带回了 许多新思想,什么《新青年》啦,李大钊、陈独秀、郭沫若啊,乔冠华都是在这个学校里知 道的。在那里乔冠华还开始阅读鲁迅等人的作品,加上两个哥哥都属思想进步的青年,对他 有直接影响。乔冠华体会到,接触新文化、接受新思想,在亭湖中学的这一段经历,对他的 人生非常重要。
尽管当时亭湖中学比较进步,但办学还是旧的一套,特别是校长宋武真十分专横。学生们对 一位姓张的历史教员的课不满,因为他上课老是照本宣科,听来味同嚼蜡, 所以提出更换教师的要求。可是宋武真不答应。双方僵持不下,乔冠华和他的二哥乔冠鳌都 是学生会成员,他们和负责人一同商量,决定罢课三天,以示抗议。结果宋武真纠集县教育 局,强令学生复课,并开除了为首的几个学生。乔冠华和乔冠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