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人生-乔冠华-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几个学生。乔冠华和乔冠鳌当然不能幸免,而他的二哥 是初三应届毕业生,遭到了校方扣发毕业文凭的处罚。
这是乔冠华第二次被开除。
值得一提的是,乔冠华在亭湖中学的一年当中,学习成绩突出,在同学中威望颇高,大家推 举他出任学生刊物《强报》的主笔,发刊辞是由他写的。《强报》一连出了好几期,内容主 要是破除迷信、反对神权和封建习惯。乔冠华的文章说理性强,很有气势,时常有“鬼神不 可信,迷信太愚蠢。国家太孱弱,列强动脑筋”诸如此类的警句。
乔冠华思想倾向进步,积极参加革命斗争。当时盐城的中共地下党领导进步群众积 极筹备欢迎北伐军,抵制军阀孙传芳部队从盐城过境。1926年6月,北伐军开赴阜宁,群情 激昂,在地下党的领导下,盐阜地区的革命运动如火如荼,蓬勃发展,同封建顽固势力展开 了殊死的较量。乔冠华精神抖擞,斗志昂扬,他同广大进步学生一起上街游行。他们还捣毁 了城隍庙中的泥塑菩萨,占庙宇为校舍。这一行动导致了当地顽固派的大肆反扑,制造了震 惊盐阜地区的火烧城隍庙事件。由于学生们坚守城隍庙,拒不撤出,反动势力竟然放火焚烧 了城隍庙,当场烧死一名学生,多名受伤。这一事件,激起了广大进步知识青年的义愤。乔冠华接连参加这些进步活动,在不到二年的时间里,先后被两所中学开除。
第一部分第2节 三度开除(2)
乔冠华两次被学校开除回家,父亲很生气,关照他不要出门,好好自学。
春节快到了,东乔庄外出上学的学生都回家度寒假。乔冠华秘密召集村里一二十个学生聚会 ,成立“奋斗社”,号召大家在村子里破除迷信,移风易俗。
乔冠华为奋斗社写了题为《洋鬼子已在叩门》的宣言,语气激昂,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
,号 召乡村的劳动大众赶快觉醒。他在宣言中,引用了晚清诗人陈玉澍的《戏题寺壁》的诗句: 愚者藐不畏,焚香拜土偶。
高堂无甘旨,丛祠有肴酒。
设遇塑像人,大言出吾手。
尔拜木居士,先向吾稽首。
众人聆此言,恍然应却走!
接着,乔冠华笔锋一转:事实难道不正是如此吗?人世间一切泥塑木雕的偶像,都是工匠制 作的,向神佛磕头,不过是向工匠磕头罢了。他还在宣言中嘲笑了人们给死人烧纸的陋习, 中肯地指出:“东汉始有纸,纸乃蔡侯作,何以无纸时,不闻鬼穷饿?”在这篇宣言的最后 ,乔冠华饱含激情地大事疾呼:“同胞们,快觉醒吧!”
奋斗社的青年在乔冠华的鼓动下,决定采取两项行动:一是砸土地庙,不让村民们拜神求佛 ;二是出墙报宣传反帝、反封建思想。他们选定在农历除夕之夜行动。
到了除夕这天夜晚,以乔冠华为首的奋斗社社员们悄悄在半夜时分赶到街上,用事先书写的 反封建标语,将各家贴的大红对联覆盖起来,同时又把宣传文章贴在乔氏宗祠的大门和墙上 。当时乔冠华只有15岁,而他的侄子乔宗秀比他仅小一岁,当时也参与了这些活动。数十年 过去了,乔宗秀对此仍记忆犹新。他说,大年初一清早,东乔庄的惯例是由族长带领,先去 祠堂 拜谒祖宗,可是万没想到家家户户开门一看,先看见的是一张张书写革命口号的白纸,长者 们气急败坏,妇女们惊惶失措。大家觉得非常倒霉,生怕得罪了祖宗神明,将大祸临头。得 知是乔冠华领头干的,纷纷要求严惩乔冠华等“肇事者”。由于乔冠华与奋斗社社员的坚持 斗争,他们并未受到惩处,神明也并未因此降下什么灾难。
这次行动,轰动了东乔庄全村, 还产生了一定的效果:从那以后虽然烧香叩头、求神拜佛的风气并未杜绝,但比从前却 还真是少了许多。村中未外出读书的青年也从中有所觉醒。
不久之后,乔冠华又带领二十多名青年学生展开新一轮行动。他们先去村里的土地庙,把庙 里供奉的土地爷神像、香炉、烛台砸了个稀巴烂,统统抛入河中。他们不仅砸了本村的土地 庙,还顺势而上,一路高歌奋进,直捣湖垛镇(今建湖县城),把沿途的十几座土地庙全部砸 光。乔冠华提出“不靠神明土地爷,全靠自己去奋斗”的响亮口号。东乔庄的老人回忆起当 年去湖垛镇沿途中有个张王庄,本来就与东乔庄结下了宿怨。乔冠华带领一群青年砸了张王 庄的土地庙后,该村庄纠集了一帮壮年,手持棍棒,准备在乔冠华他们归途路经张王庄时 拦 截痛打。幸而,当乔冠华等人回程时看到天色已晚,临时改乘小船从水路回村,否则难免一 场皮肉之苦……
这些事情发生后,左邻右村的乡亲们纷纷找乔冠华父亲告状,这使乔守恒很恼火,一气之下 决定不让儿子再继续上学,要他到镇上的一家店铺去当学徒。乔冠华坚决不从,先是恳求父 亲,还是得不到宽恕,最后把自己反锁在家里的磨房内,绝食以示抗议。只要父亲不答应 他继续上学的要求,就不出来吃饭。乔冠华说,那次绝食半真半假,因为他侄子乔宗秀每天 从磨房后面悄悄地送进干粮和饮水,使他不至挨饿。他的几个哥哥、姐姐都来劝父亲,没有 用 。两天后,父亲听不见声响,便打开磨房门,发现乔冠华已经略显憔悴,后来在叔叔乔守清 的调停下,才使父亲收回成命,同意送乔冠华至淮阴的淮安中学读书。
淮安中学教学设施上乘,教师人才济济,在当地是不错的中学。再加上乔冠华有位舅舅当时 正在淮阴县政府做事,他父亲希望舅舅能够对乔冠华严加管束。
乔冠华到了淮阴,自作主张跳级插班进入淮安中学高一年级。经过入学考试,分数及格了, 他便开始读高一。在这所学校,乔冠华如鱼得水,饱览各种读物,眼界又开阔不少。他第一 次读到外国名作家巴尔扎克、雨果、左拉、托尔斯泰、高尔基、泰戈尔等人的作品,迷上了 郭沫若办的刊物《创造日》,他还订了几期。
在淮安中学,乔冠华读书用功,才华出众,又被同学们推选为学生会宣传部长。舅舅不时来 问问乔冠华,逢到过年过节,找他过去,吃顿饭。可是不久,乔冠华受到革命思潮的影响又 闹起学潮来。当时淮安中学的校长叫王中慈,是个专制霸道的小官僚,在学校里对师生实 行家长式统治,终于引起大家的不满,于是学生们开始罢课示威,要求撤换校长。乔冠华担 任了学生会的宣传部长,这次学潮中的有关文字的东西都由他负责,他起草了反对校长专制 的 大字报、声明、宣言。结果,学校当局勾结县政府教育局出面镇压,把领头闹事的乔冠华等 十几个学生开除了。虽然他舅舅在县衙门当个小官,也无法挽回。
这是乔冠华第三次被开除。
怎么办呢?乔冠华有点感到走投无路了。然而天无绝人之路,此时他忽然想起有个本家,叫 乔东凡,在中南中学当校长。于是,乔冠华便向舅舅讨了点盘缠,去南京找乔东凡。
这时是1929年初,中南中学教学质量很高,乔冠华自幼信心很强,去报考该校时,索性提出 跳班插高三最后一个学期,这是平时办不到的。但他的功课好,考试成绩优秀,当时有一位 同族叔父乔跃汉是中南的教师,帮他同校长商量,经测试最后同意他试读高三年级。这样, 乔冠华认认真真读完高三下半学期。在这半年之中,他没有闹事,他想,也不能再闹了,再 闹就砸锅了,高中不能毕业,也考不上大学了。前后算起来,乔冠华初中、高中一共只读了 三年,最后仍以优异成绩取得高中毕业文凭,其时,他才仅仅16岁。
在晚年回首青年时代的种种往事,乔冠华不禁心潮澎湃,思绪万千:“我在学校上学的时候 功课都是数一数二的。当时,我有一个名称,叫能说会道,谁都怕我。人家不敢和我争论事 情。真是可笑的青年时代,可爱的青年时代。”〖ZW(〗乔冠华:《口述自传》,见《 那随 风飘去的岁月》,第122页,学林出版社1997年12月第1版。〖ZW)〗一个人的成长是受到各 种影响的,乔冠华在青年时代接受了进步思想的影响;同时通过参与进步活动,更锻炼提高 了他的胆识和能力。
第一部分第3节 水木清华(1)
1929年夏天,乔冠华中学毕业后,准备报考大学。当时是到上海考的,就住在他的侄子 乔宗秀家里准备考试。说是备考,实际上乔冠华趁机读了不少课外书籍。当然虽说大革命已 经退潮,但国民党的一党专制还未最终确立,所以各种思潮很活跃,没有被当局统一起来。 乔冠华此时开始接触马克思主义,并且相信马克思主义是能够救中国的真理。
照乔冠华聪颖的天资,应付大学考试足矣,所以他对应考的课程看得并不多。面对十里
洋场的浮华喧闹,他丝毫不为心动,他不时地思考着祖国的将来,思考着自己的命运。他报考了 两所大学,一所是清华大学,另一所是武汉大学。考完了就等着发榜,出乎他的意料,结果 两所大学都给他发出了录取通知书。
经过一番比较权衡,乔冠华选择了位于北国的清华大学。儿子考上大学,作为父亲的乔守恒 自然十分高兴,他再三关照乔冠华:我们家上几代都是科举有功名的,家里男人都是闻名乡 里的秀才。只是到你祖父一代,因没文化而遭无赖的戏弄,到了我这一代受辛亥革命影响, 功名没有了,我也不再期待了。只是希望你寒窗苦读,完成高等教育。可是家里经济条件并 不宽裕,每年收的地租仅够维持生计。尽管乔冠华上的清华大学每月只需三块大洋的学膳费 ,父亲还是费了很大劲,想方设法凑足了数,让乔冠华带上。
红瓦高楼翠柏里,歌声未绝书声起。
名园旧被白云封,翻借管弦除荆杞。
近邻荒园过人稀,瓦砾荆棘磷火飞。
此中独有欲仙境,俯仰苍茫夕阳照。
吴宓
……
早起的少年危立在假山石上
红荷招展在他脚底,
旭日灿烂在他头上,
早起的少年对着新生的太阳,
如同对着他的严师,
背诵庄周屈子底鸿文,
背诵沙翁弥氏底巨制。
……
闻一多
我感激水木清华这美妙无比的大花园里的花花草草。在想到头痛欲裂的时候,我走出图书馆 ,才觉出春风、杨柳、浅溪、白石;水波上浮荡的黄嘴雏鸭,感到韶华青春、自由的气息迎 面而来。……
曹禺
以上是不同时代的清华校友对自己的母校清华校园的由衷赞美和诗意吟诵,它们恰如其 分地描绘了这座“水木清华”名园的无限风光及其对陶冶和哺育英才的积极影响。
清华大学地处北京西北郊,原是清末一处皇家园林。清华大学具有九十多年的悠久历史,它 的前身是二十世纪初用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创办的“游美预备学校”。初建时名为 “清华国立学堂”。辛亥革命后更名为“清华学校”。1925年9月,清华开始设立大学部, 并创办国学研究院,从此由一所留美预备学校逐步向完全的综合性大学过渡。1928年夏,学 校正式定名为“国立清华大学”,迎来了清华校史上的“黄金时代”。
翌年,乔冠华北上考进这所心仪已久的高等学府,入校便受到著名的清华校训“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的良好薰陶,他以此为鞭策,努力树立完整的人格,发愤学习,奋发图强。他 深情地说过:“我上清华那年只有十六岁,清华的四年是我后来一生道路的起点,那时候的 许多事是忘不了的。”转引自章含之:《风雨情》,第262~263页,上海文艺出版 社1994年12月第1版。
第一部分第3节 水木清华(2)
清华大学收费不高,比教会学校燕京大学少得多,只比北京大学略微多一点,在校学生 住宿、伙食条件不错,乔冠华每月只需花三元钱(三块大洋),就吃得很好,早餐有豆浆、油 条,有时还有个荷包蛋,稀饭则不限量。
当时考清华大学,不分专业,只分文、理两科,乔冠华报考的是文科。进了清华以后,马上 就面临选哪一个系的问题。第一年,乔冠华选择了中文系,之所以如此选择,是出于如
下的考虑:第一,他对中国古典文学一向十分爱好;第二,中文系设置的必修课相对较少, 他可以有空余时间多看点各方面的书。
这时,清华中文系的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名教授有陈寅恪、刘文典、杨振声、朱自清、杨树 达、黄节等,系主任先是五四时期写过白话小说《渔家》、《玉君》的作家杨振声,后是朱 自清。听了他们的课,乔冠华觉得眼界大开。中文系一年级比较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修养, 特别是写作训练,所以乔冠华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都有更进一步提高,文章写得精炼深邃 ,富含哲理。
在中文系,乔冠华与国文教师朱自清建立了密切的关系,彼此很谈得来。他既佩服朱自清深 厚的学养,又深膺他的人格魅力。朱自清,1898年生,散文家、诗人、古典文学研究家。早 年参加文学研究会,创作了《毁灭》等多部新诗。1925年来清华任教后,专攻散文 ,成为当时文坛上著名的散文家。他的散文表现了较强的政治倾向性和正义感,意境清新幽 雅,语言简朴亲切。早在念中学的时候,乔冠华就读过不少朱自清的作品,其中像《背影》 、《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荷塘月色》等名篇,乔冠华甚至能够背诵。朱自清散文朴实 近人 、委婉细致的风格,深深地感染着乔冠华。到了清华,他更愿意听朱自清的课,有时还就文 学写作、时政大事展开讨论,互为引援。
清华大学对教授们很优待,它靠着庚子退款的余额,在校园南园建造了教授住宅,薪金也很 优厚。工作到了一定时期,就由学校出钱让教授到国外去参观访问。这年,朱自清获得了公 费出国游历的机会,他利用11个月漫游了欧洲的英国、法国、德国、荷兰、瑞士、意大利等 六国,考察这些国家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他在饱览异国风情的同时,也在同时思索人类 的文化发展。
朱自清从西欧考察归来,乔冠华与几位同学相约去看望恩师,并了解国外情况,因为外国毕 竟对年轻人有吸引力的,特别像意大利这样的文明古国,在乔冠华心目中地位很高。他问朱 自清:
“威尼斯究竟是什么样子?”
“威尼斯嘛,当然很有名啊,不过你去了呢,你就会感觉到,也不过是一个寻常的城市,有 一点像我们的苏州吧,不是威尼斯美到高不可攀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