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人生-乔冠华-第3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显然,周恩来并不希望自己手下的得力干将遭到磨难,他所掌控的外交事业,毕竟还是要依 赖像乔冠 华、章汉夫这样成熟有为的外交家的。一路上磕磕碰碰,乔冠华总算安然无恙地度过了1957年。对此,知道内情的著名英籍作家韩素音在她的《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一书中 证实:“周 恩来说道:‘由我来负责……是我的过错……但斗争中确实存在一些不公正, 不实事求是的作法…… 我们必须不断进行调查。’他试图缩小反右派运动的打击面,尽可能 多 地保护一些遭到指控的人士。 其中之一就是乔冠华,乔是我的朋友、周的新闻官员龚澎的丈 夫。有人告诉我,‘乔因周的保护,才 没有打成右派。’” 韩素音:《周恩来与他的世纪(1898~1998)》: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11月版,第346页。
转眼到了1958年,这年年初,中国外交部发生重大的人事变动根据《陈毅年谱》记载: 2月11日“中 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据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的决定免去周 恩来兼任的外交部长职 务,任命陈毅兼任外交部部长。”刘树发主编:《陈毅年谱 》下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版,第732页。
在此之前,陈毅已从上海调至中央工作,他以国务院副总理的身份协助周恩来管理国家的外 交事务, 折冲于尊俎之间,积累了丰富的外交经验。随着《主席令》的发表,57岁的陈毅走 进了北京外交部街 33号的办公大楼,全力以赴主持中国的外交工作。
当时国际舆论纷纷评论。法新社评论说:“陈毅元帅完全有资格负责领导中国的外交政策。 ”但具有 35年党龄的陈毅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他对人说:“我这个人干外交恐怕不行,感 情一上来就脱口而 出。”人贵有自知之明,陈毅既然想到这一点,他一定会正确对待自己。 所以,他上任后,一如既往 ,严格遵守党的纪律,认真坚持请示汇报制度。
此时,担任外交部部长助理的乔冠华,对新部长的到任,也有一个适应过程。他和陈毅的交 往,经历 了误会而消弭、相知而相交,最后建立深厚情谊的过程,成为中国外交界的一则佳 话。章含之在《十 年风雨情》曾披露了个中原委,值得一读。这里不妨转述如下:“……冠 华和陈老总生前的友谊是不寻常的。我十分感动,自然也想起冠华生前多次对我讲过的他与 陈 老总的情谊。冠华多次对我说,陈老总是他最敬佩的老同志之一。他说老总襟怀坦荡,毫 无私心。他 对同志真诚、恳切。老总身居高位,对下级平等相待,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发现 自己的判断或做法不 妥时,他会毫不犹豫地对下级承认自己的失误。冠华给我讲了以下这段 他终身不忘的历史:1958年陈 老总来外交部接任外交部长。当时部内正在搞反右倾运动, 冠华是重点批判的对象。陈老总初来时听 信了汇报,认为冠华是外交部右倾机会主义的代表 人物之一。部党组连续开会批判冠华,说得都很重 ,因为1957年冠华就险些成为右派,那时 他被批评为裴多菲俱乐部主要成员。后来是因为周恩来保了 他,没有打成右派,否则他的才 华早在当时就被埋没。没料到一年后出了庐山会议接着批右倾,他又 成了目标。陈老总在党 组会上曾经批判冠华是赵匡胤式的人物,‘陈桥兵变,黄袍加身’。运动最后 ,冠华受了‘ 党内严重警告’处分。冠华对我说,那一次也很厉害,鬼都不上门了。有些人本来关系 很近 的,甚至是近亲,都不来看我们。然而,大约一年之后,陈老总在实际工作中观察了解了 冠华, 认为当初对他批错了。于是,他找冠华谈心,坦率地对他说当初他来外交部时认为这 里知识分子成堆 ,乔冠华是其中的突出人物,桀傲不驯。老总说听了部里反右倾运动的汇 报,就想一定要把乔冠华的 傲气打下去。现在回想,这是错误的,希望冠华不要计较。冠华 说一个老同志,政治局委员,能这样 向下级坦诚地说整他整错了,这是何等的胸怀和气魄! 从此他们成为默契配合的上下级,生活中无话 不谈的挚友。”章含之:《风雨情》 ;上海文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123~124页。
的确,陈毅和乔冠华两人的友谊,令 人肃然起敬,心向往之。
第五部分第13节 “右”的边缘(2)
乔冠华在这次“反右倾”运动中,受到伤害,心情抑郁。这时一向善解人意的夫人龚澎,给 了他无微 不至的照顾和呵护,给了他家庭的温暖,帮助他早日走出困惑的阴影。龚澎建国后一直担任外交部新闻司司长,工作相当出色。乔氏夫妇在外交部素以琴瑟甚笃 、相得益彰 而著称。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尚少,对国际的信息交流还 不十分畅通,那时龚 澎领导的新闻司了解各国的情况是很重要的渠道。毛泽东过一段时间就 把龚澎叫去汇报一次各国情况 ,后来乔冠华也一同前去,汇报并议论国际问题。对“反
右倾”以后乔氏夫妇的一些情况,他们在外交部的同事张颖九十年代曾有一段回顾, 她深情地 写到:
1949年后,因工作各异,接触少了。但我们还很有缘分,1956年我调来北 京工作,我们一家和龚澎一 家始终住在同一宿舍大院,从无量大人胡同到报房胡同都是近邻 。虽然平常往来不太多,但当心里装 着无处诉说的话时,很自然就会去找她倾诉,她也是这 样。记得1960年时,我患心脏病在家休息。那 是在“反右倾”后,她心情不好,有天来探望 我,谈起“反右倾”,她心中并不平静,却表现得很大 度,别人对她的不公平批评,也都谅 解。但她却带着一些忧虑谈起乔,说他受不得一些委屈,也受不 得一点批评,常为此而饮酒 过量。我只好让她劝乔少喝酒,怕伤身体。还开玩笑地说你家阳台上的茅 台 酒瓶都 堆积如山了……程湘君主编:《女外交官》;人民体育出版社1995年2月版,第468 ~469页。事实上,乔冠华并没有因此而消沉,他对工作还是孜孜不倦。
1958年3月9日,乔冠华根据毛泽东在《工作方法六十条(草案)》(现载《毛泽东文集》 第七卷)中要求 各级党委“培养秀才”的指示,专门召集一个“改进外事文稿写作”的座谈 会。当时外事文稿写作存 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为:框框多,从内容、结构到语言,成套设 备,搬来搬去,不敢越雷池一步; 求全、繁琐,宁多勿滥;概括性不强,抓不住中心,不区 别对象,该虚而实多,该实而虚多。乔冠华 认为:“如不改变这种状况,就混不下去了,首 先是压得喘不过气来。”他对症下药,讲了自己的看 法和体会。就在这次座谈会上,乔冠华首先讲了起草文件的一般方法问题。对此,他指出,首先,要把 每一个有 关材料认真、仔细、反复地搞清楚,彻底掌握敌、我、友三方面的情况和前后左右 各方面的关系。特 别是写辩论性的文章,一定要彻底掌握对方的论点,否则就不能击中敌人 的要害。要想做到这一点, 就必须下苦功夫,没有别的捷径。他说,1953年搞中印边界问题 的文件时,我把尼赫鲁的有关材料反 复地读,上床睡觉时都去想。
其次,要从材料中跳出来,动脑筋想一想,要像害了相思病一样地想,然后才能发挥,才 能使 材料和 观点结合起来,和我们政策要求结合起来。为什么1月10日关于印尼退出联合国的声 明和最近关于越南 问题的几个声明,都能有些生气呢!就是因为这个缘故。再次,每个文件都是战斗,争取谁、反对谁、孤立谁,要有对象。反对敌人,要在具体问 题上 具体反 对,不是空谈反对,要提出矛盾,解决矛盾,这才有力量。根本问题是要带着政治感 情去 写,这样才 不致冷冰冰,才能有战斗性,气势才能壮。乔冠华举例说,第二次关于越南问题 的声明(2月13日 ), 是我晚上看了游行,在心情激动的情况下写出来的。不看游行,有几句话是编不出来的 。因此,写文 件的人一定要参加些对外活动。
接着,乔冠华就日常面广量大的几种外事文稿,分别讲了如何改进的意见。“关于来往电报 ” ,乔冠 华说:“我们起草的电报,长得很,不得要领。最近总理(周恩来)要求外交部每天搞 电报 摘要,就是 因为电报太长了。从我这里过手的电报,我的主要工作是删。批复电报,把击中 要害的话,说一句两 句就可以了,不应该把来电照抄一遍,或把不必要的话硬往上加。其次 ,还 要提倡是非分明,什么该 干,什么不干,这就是毛主席说的旗帜鲜明,否则对大使毫无帮助 。在起 草给使馆的复电时,需要慎 重,原则的、刀口上的问题,一定要说清楚。我们考虑到,不能 从北 京指挥一切,不能对使馆提出的 一个个具体问题都发指示,这是对大使的不尊重,也很难办 。这是一个革命化的建议,希望大家认真 研究。”
“关于内部请示报告”,乔冠华说:“司里写的请示报告,对象是部,是中央。一般说来, 中 央领导 同志只希望看到概括情况,用不着具体细节,因此要简明扼要,生动活泼,如见其人 。如果罗里罗嗦 ,对中央领导同志是个大灾难。”“关于起草对外讲话稿”,乔冠华说:“一句话,要写得短些。写出来要像话,不要不像话 。陈老总 批评我们一个稿子‘长句硬如铁,念稿要出血’。为什么会这样,就是没有设身处 地为讲话人想一想 ,只是认为写出的东西,政治上不出错误就可以了。这样是不行的。我起 草文件的经验是,不管在什 么情况下,事情多么急,天已多么晚,我总是在写好后,从头到 尾再念几遍,听一听,像不像话。有 人还有一个毛病,就是求全思想,一句话总要四面八方 都照顾到。我看世界上没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对这种人,只能说他是书生气。突出一个思想 ,不是排斥其他思想;把什么话都说上,等于没有思想 。”
“关于起草政府声明”,乔冠华说:“对外声明,是毛主席思想和中央政策的活的体现,要 有论辩, 要有发挥。最近一个月内发表了四次关于越南问题的声明,每一次我都把那一次的 特点、政治动向概 括进去,否则必然会重复。1月10日,关于支持印尼退出联合国的声明, 在起草的时候,来了苏加诺的 讲话,这就不能不针对苏加诺所讲的,抓住他的几句好话,用 在我们的声明上。这样文章才能有灵魂 ,才能有战斗性。灵魂就是抓住当时具体情况下的具 体矛盾,并且找出解决这个具体矛盾的办法。
“今后要搞这种文件,第一,领导上要亲自抓,必须给下面同志具体帮助。第二,必须给起 草文件的 人一定政治待遇。今后对写文件的人,要不以级别限制,多给文件看,平时多吹风 ,这不叫特殊。我 们不能单纯地只顾一方,说你起草的文件不能用。我们这些人为什么写出 的东西好一点呢?就是看的 材料多些,听的多些,别无窍门。第三,就是要有革命的顽强性 。写的东西领导上批评了或否定了, 不要泄气。泄气是一种小资产阶级思想,没有一个人下 笔即能成章。我每写一个稿子,总要反复考虑 ,即使晚上躺在床上,还要想一想那一句、那 一字用得对不对,更要反复地想,为什么要改?如果大 家每次都能这样想,时间久了,慢慢 就会进步。”
乔冠华讲话后,外交部于3月8日、19日两天,分地区司、其他单位两个片进行座谈讨论:为 什 么写不 好?怎么改进?提出了以下五项措施:一、认真学习毛主席著作的战斗风格和深入浅 出 、生动活泼的语 言文字;二、有组织有领导地学习领导上批改过的文件和一些范本,不断总 结经验;三、普及与提高 相结合,发动大家动手写、进行实践练兵,同时司、处有重点地培 养一些写手;四、目前首先要求起 草文稿做到重点突出,文字通顺,精炼简短;五、改进写 作方法,上下结合研究,然后指定一人执笔 ,反复修改,九分酝酿一分写。从此以后,外交部的外事文稿起草不断得到改进和提高,至今人们还怀念乔冠华那一次召集 的改进外 事文稿写作座谈会所给予的教益。 详见曹俊杰:《文采风流话“二乔”》;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0年2月版,第284页 。
毛泽东曾对外交部起草的文件讥为“打官腔”。此事,也只有毛泽东对乔冠华说,因为他揶 揄外交部 的文章,乔冠华当然懂得其是何所指。这时,乔冠华的才气和聪慧再次“临场发挥”。除参与草拟中国政府声明等重要文件外, 乔冠华还曾 多次替毛泽东起草文稿。比如后来在1964年8、9月间,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 总书记本?贝拉总统两 次致函毛泽东。外交部曾在9月10日请示报告中建议以毛泽东的名义 回函并附代拟稿。10月13日,毛泽 东批评复函草稿是“打官腔”:
打官腔,不能用。本?贝拉又有第二次来信。请外交部同志重新起草回信 稿,送我修改后再发去。毛泽东10月13日
5天后,毛泽东亲自点将,让乔冠华执笔起草复函草稿。他并在本?贝拉总统9月1回函的 译文上批示道 :“退外交部。”正如乔冠华所言,“打官腔就是不看对象、时间、地点和具体情况,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话讲 得太多。 ”于是,乔冠华首先把本?贝拉最近的讲话重新翻一遍;随后又把毛泽东最近与阿 尔及利亚客人的谈话 认真地看一看;最后,他再仔细想想需要讲些什么。这样就是“对症下 药”。乔冠华很快于10月23日 “交稿”,一次就获通过。毛泽东收到后即在乔的送审稿上批 示:即退外交部办,打印,下午送我签字。毛泽东10月24日15时在“即退”两字下毛泽东还特意打了重点号,其对乔冠华代拟稿的满意之意,可窥一斑。“当然,信的灵魂(几句话)还是毛主席自己加上去的。”乔冠华后来谦虚地说。
本书引录的信函参见《大地》杂志,2003年第5、6期。
第五部分第13节 “右”的边缘(3)
编写共和国历史时,1958年无论如何都是值得大书一笔的一年。这一年,发生了在总路线指引下的轰轰烈烈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三面红旗 ”虽然在迎 风飘扬,但为了这三面旗帜不倒,全国人民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违背经济规律的“大跃进”,现在普遍被认为是一场彻底失败的大倒退。这一年,中国 人在与天斗与 地斗的时候,终究没有斗过天和地,反而受到了客观规律的无情惩罚。可
是,中国人在与美国人斗争时,却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这个 胜利,便是这年8、9月人民解放军炮 击金门;这个胜利,同样也凝集了乔冠华的功劳。
这年5月中旬,黎巴嫩人民掀起了反对本国政府的斗争,美国趁机对黎巴嫩事务进行横蛮的 干涉。1958 年7月14日,伊拉克人民进行民族革命,建立了伊拉克共和国,采取了反帝的立 场。7月15日,美国在 “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