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才情人生-乔冠华 >

第35章

才情人生-乔冠华-第35章

小说: 才情人生-乔冠华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根据当时的国际形势,中央决定成立一个国际问题宣传小组,乔冠华也是这一小组成员之一 。其时任 《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在他的中苏关系回忆录中有如下一段话:从19 59年4月14日开始,“《人 民日报》就准备写反击国外反华叫嚣的评论。也从这时候起, 周总理指示我主持成立一个国际问题宣 传小组,参加的有乔冠华、张彦、姚溱和浦寿昌(周 总理的外事秘书)等同志,每周开会一次,地点在 人民日报社,由我主持,商量近期和中期 的国际问题的报道和评论。重要的报道和评论都送周总理审 定。”吴冷西:《 十年论战》(上卷),第195页,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    
      在他的印象中,他 们经常应召去中南海,一起讨论用新华社或《人民日报》记者的名义写国际评论。     
      1960年夏天,中央决定在北戴河召开政治局扩大会议,即中央工作会议。中央各部门和各省 的主要负 责人都来了。因为要起草文件,这次来的“秀才”比较多。吴冷西、姚溱、熊复、 邓力群、胡绳、许 立群、王力、张香山、范若愚等都住在一起。在北京的时候,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邓小平交待,所有参加起草反修文章的秀才都到 北戴河去,在 那里起草对苏共在布加勒斯特会议上散发的《通知书》的答复,在当时被简称 为《答复书》。据吴冷西回忆,参加起草《答复书》工作的人员比较多,除了上面提到的以外,还有外交部 的乔冠华 、余湛(曾任外交部副部长),中联部的伍修权、刘宁一,调查部的孔原、冯铉。他 还说道:    
      “其实,起草反修文章的人,从1960年初起草《列宁主义万岁》三篇文章的时候起,队伍 就慢慢形成 了。那个时期做的主要工作是收集、编辑马恩列斯关于时代、关于帝国主义、关 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 产阶级专政、关于战争与和平、关于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独立运动等等 问题的论著,搞清楚他们对这 些问题的主要论点是什么,是在什么情况下,对什么问题、跟 什么人讲的,后来把每个问题的论述分 别编成了小册子。同时,我们也收集世界各国党特别 是苏联党,尤其是赫鲁晓夫对这些问题的言论, 分别打印成一份份材料。同时也收集我们中 央负责同志过去在各种公开场合、会见外国客人时,在这 些问题上讲过一些什么观点。    
      “在撰写《列宁主义万岁》三篇文章以后,我们就更加注重收集各国党和我们自己对国际共 产主义运 动的言论。这样,在我们自己写文章的时候,对对方的言论(主要是根据苏联和各 国兄弟党他们自己报 刊登载的领导人讲话或者是他们中央做的决议等)比较熟悉,辩论起来 有 根有据。这个工作从长远来 看是很有用处的,因为写文要有针对性,要搞清楚对方的论点。     
      “除了注意收集上面三部分的材料以外,我们还有意识地收集美国总统、国务卿、国防部长 等主要人 物关于这些问题讲过一些什么话,英国从丘吉尔起历任首相讲过什么话,法国的戴 高乐讲过什么话。 当时主要是收集美、英、法这三家,特别是美国的材料。因为那个时候 日本和西德在国际问题上还没 有发表什么特别的议论。除了收集这些国家的领导人和政府高 级官员的讲话外,还收集这些国家一些 主要报刊的评论。    
      “这样一来敌、友、我三方面的论点弄清楚了,写起文章来就掌握比较充分的事实,有根有 据,针对 性较强,有所谓而发,而不是无的放矢,夸夸其谈,又不是脱离现实,坐而论道, 说些学究式的议论 。    
      “参加这个材料收集工作的有外交部、中央联络部、中央宣传部、中央调查部、新华社、人 民日报社 、马恩列斯编译局、《红旗》杂志社等单位,另外还有全总、青年团、妇联也参加 工作,因为他们同 世界工联、国际妇联、国际学联、世界青联等国际民主组织经常来往,掌 握不少材料。所以收集的材 料相当齐全,数量相当大,近千万字,后来把这些言论分类编成 摘录。”吴冷西:《十年论战》(上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303 页。    
      在北戴河,乔冠华他们不分上下,打成一片。总是在一起协商研讨,一起娱乐休闲,营造 一副其乐融 融的工作氛围。    
      1960年11月7日十月革命节前夕,以刘少奇为首的代表团飞抵莫斯科,参加了苏联庆祝 十月革命节的活 动,接着出席莫斯科会议。会议于11月10日至12月1日在克里姆林宫的圣 乔治大厅举行,出席会议的共 有包括苏共、中共在内的81个国家的共产党和工人党代表团, 史称“81党莫斯科会议”。据说,会议前夕,苏共就向所有的会议代表散发了一封长达127页的苏共中央给中共中央的 信。此信写 于11月5日,是对中共中央9月10日信的复信。西方学者披露说,“在这封信中 ,俄国人极力反驳中国 对他们总的外交政策特别是赫鲁晓夫本人的攻击”。 转引自孙其明:《中苏关系始末》,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年3月版,第424页。    
      但中国方 面后来则说,这是一封“更加粗暴地攻击中国共产党的长达六万余字的信件,挑起了更加尖 锐的争论”。 [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河北人民出版社19 89年版,第396页。    
      中国共产党出席81党莫斯科会议的代表团是一个庞大的代表团。以刘少奇为团长,邓小 平为副团长, 正式成员包括政治局委员彭真、李井泉,候补委员陆定一、康生,书记处 候补书记杨尚昆、胡乔木, 还有三位中央委员,他们是刘宁一、廖承志和我国驻苏联大使刘 晓。除了这些正式成员以外,还有一 大批顾问,包括乔冠华、吴冷西、冯弦、熊复、姚溱、 张香山、王力等。另外,还有一些工作人员, 主要是一批翻译人员,俄文翻译、英文翻译都 有好几个,还有法文、德文、日文、朝文和西班牙文、 葡萄牙文的翻译,为的是便于在会议 期间和各兄弟党交换意见。    
      81党会议开得并不顺利,会议一开始,就爆发了激烈的争执。西方学者说:赫鲁晓夫首先 拉开了辩论 的帷幕,在会上重申了苏联的立场。然后,苏斯洛夫介绍了声明草案,声称这个 草案如能作为大会讨 论的基础文件就是成就。起初,苏联人还比较克制,“但是,这种讲道 理的辩论气氛很快消逝。一些 在野的共产党,其中大部分是来自第二世界,立即对中国共产 党的立场进行攻击,使中国人处于明显 的不利境地,因为中国人本来就把这些代表团看成是 自己的支持者”。    
      [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河北人民出版社19 89年版,第397页。    
      西方学者还说:大会期间,“作为中国代表团主要成员的邓小平以 严厉的措词回敬了那些对他的党的 立场的攻击”。    
      [英]罗德里克?麦克法夸尔:《“文化大革命”的起源》,河北人民出版社19 89年版,第397页。    
      虽然多数党的代表在会上攻击了中 共,形成了类似布加勒斯特会议期间对中共“围攻”的势态,但也 有一些党的代表表示“坚 定地支持中共”。    
      然而,尽管争论激烈,中苏双方最终还是就声明的草案达成了妥协,都在“声明”上签了字 。中国方 面后来解释说:“由于中国共产党代表团和其他一些兄弟党代表团坚持原则、坚持 斗争、坚持团结, 由于大多数兄弟党代表团要求团结、反对分裂,会议最后还是达成了协议 ,取得了积极的成果。”《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论战》,人民出版社196 5年版,第78页。    
    


第五部分第16节 参与中苏论战(2)

    “树欲静而风不止”。历史正以它特有的惯性前进着中苏两党的分歧不可避免走向公开 论战。从苏共二十二大开始,尽管社会主义阵营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已出现了公开分裂,实际上形 成了分别 以苏联、中国为首对立的两派,苏联和阿尔巴尼亚也已公开地争吵,但在中苏之 间 ,双方还有保留, 很多争执仍主要在内部进行,并没有公开论战。然而,当1962年快要过 去 ,1963年即将来到,苏联及 其控制下的一部分欧洲国家的共产党再一次掀起攻击阿尔巴尼亚 的浪潮,并波及中国时,公开论战终 于不可避免。中共除了在有关       
    的代表大会上进行反击外,从1962年12月15日起,中共中央开始连续在《人 民日报 》 和《红旗》杂志上发表文章,批驳苏联和亲苏派对阿尔巴尼亚和中国的攻击,批驳所谓 的 各种修正主 义的观点,阐明中共对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看法。到1963年3月8日止,这样重要 的 文章一共发表了7篇 ,分别题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反对我们的共同敌人》、《陶里 亚 蒂同志同我们的分歧》、《列 宁主义和现代修正主义》、《在莫斯科宣言和莫斯科声明的基 础上团结起来》、《分歧从何而来? 答多列士等同志》、《再论陶里亚蒂同志同我们的 分歧关于列宁主义在当代的若干重大问题》、《 评美国共产党的声明》。 乔冠华参与了上述重要文章的起草工作。    
      1963年2月在北京举行的中央工作会议上,邓小平 发表讲话, 他指出,从苏共“20大”大反斯大林开 始的7年 间,我们党曾多次做工作,批评他们的错误,同他们的错误进行斗争。1957年的莫斯科会议 是这样,后来1960年的莫斯科会议也是这样,但是,都没有能够阻止赫鲁晓夫修正主义的 发展。苏共 “22大”以后,赫鲁晓夫修正主义进入一个新的时期,把争论推向新高潮, 从内部争论发展为公开争 论。    
      这次中央工作会议总结了在前一个时期的反修斗争,同时为下一阶段的斗争 提出了方针、策略和步骤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起,中共中央正式决定成立“中央反修文件起 草小组”,直属中央政治局常委。 组长是康生,吴冷西任副组长。小组的成员包括廖承志 、伍修权、刘宁一、章汉夫、孔原,另外还有 原先写作班子的一些“秀才”,有乔冠华、许 立群、姚溱、王力、范若愚、胡绳、熊复(最后两位因病 都没有参加这个工作)。不久,乔 冠华在中苏两党会谈开始后被指定为这个小组的副组长。    
      中央反修文件起草小组的运作过程是:“写成的反修文稿都先由邓小平同志主持会议 讨论修改,然后 送常委审定。小平同志主持会议时,参加的还有彭真、陆定一、罗瑞卿、梁 必业等同志。乔木同志因 为身体有病,从1961年夏天起就完全离职疗养。毛主席叫他不要 做任何工作,专心休息。所以他没有 参加这次反修文稿的起草工作。    
      “其实这个小组从1962年11月份就开始工作,从1962年12月起,写作班子就集中在钓鱼台, 到1963年2 月毛主席从外地回到北京后,才在政治局常委会议上决定正式命名。一直到1966 年5月开始的所谓文化 大革命之前,写作小组集中工作。‘文化大革命’暴风雨来临前夕, 这个班子就散了。”吴冷西:《十年论战》(下卷),中央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 版,第540~541页。    
    


第五部分第16节 参与中苏论战(3)

    《关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总路线的建议》发表后,中苏之间又打起了罕见的“声明战”。从 6月18日开 始,双方先后发表了6份声明,相互指责。这年7月举行的中苏两党会谈的中共代表团是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总书记邓小 平率领的, 出发之前,在“政治局常委会议上,考虑到这次中苏会谈会有一场恶战,前方和 后方要密切配合,决 定把秀才班子一分为二,留下乔冠华等几个同志在北京,以便在中苏两 党会谈期间在中央领导下起草 有关评论,其余大部分人随代表团去莫斯科。”吴冷西:《十年论战》(下卷),中央       
    文献出版社1999年5月版,第598页。    
      也正是在一种日趋激烈的相互对峙和批评中,苏联方面又采取了一个加剧紧张局势的重大行 动。7月14 日,即中苏两党的代表仍在莫斯科会谈期间,苏共中央发表了一份长达数万字的 给 苏联各级党组织和 全体共产党员的公开信。与此同时,苏共中央亦按中共方面的一再要求, 在苏联的报刊全文公布了中 共中央6月14日的信,亦即《二十五条》,作为苏共中央公开信 批判的靶子。    
      这份公开信,是自中苏公开论战以来,苏共中央首次系统地、详尽地叙述两党的分歧和争论 ,首次公 开点名指责中共领导的“特殊路线”的一份重要文件。在公开信的主要部分,苏共 中央不仅回顾了中 苏分歧产生和扩大的过程,而且谈到了分歧和争执的主要内容。 公开信列举了关于战争与和平、关于 热核战争、关于和平共处、关于反对个人迷信和批判斯大林、关于世界革命、关于社会主义 阵营和国 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团结、关于阿尔巴尼亚、关于南斯拉夫等等问题,阐述了苏共中 央在这些问题上的 看法,尖锐地抨击了中共中央在这些问题上的“错误”立场。    
      苏共中央的公开信非常冗长,全文约三万余字,除了上述内容外,还在许多问题上对中共进 行指责。 它不能不激起中共中央的强烈反应,也不能不对中苏两党两国的关系造成致命的冲 击。    
      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发表5天之后,即7月19日,中国方面便以中共中央发言人的名义发表了一 篇声明, 认为苏共中央的公开信是“不符合事实的”,“是一篇绝妙的反面教材”,并表示 ,“它的观点是我 们不能同意的”,“中共中央将在适当的时候予以澄清和评论”。 根据中央的指示,反修文稿起草 班子立即投入起草反驳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的工作。 乔冠华和起草小组成员一起认真地研究了苏共中央的《公开信》,并把它的论点摘出来,加 以分类, 然后针对这些论点,拟定准备批驳文章的题目。当时他们拟了有十几个题目,其中 有关于分歧的由来 、关于斯大林问题、关于南斯拉夫问题、关于战争与和平问题、关于民族 独立运动问题、关于各国工 人运动的战略策略问题、关于和平共处总路线问题、关于社会主 义国家关系问题、关于中苏关系问题 、关于分裂主义问题、关于维护国际共产主义团结问题 、关于国际群众团体问题,等等。列出题目后 ,就分头准备。    
      其时,这个写作班子领头负责起草工作的除了乔冠华,还有吴冷西、姚溱、范若愚、王力。 他们每个 人还带了一两个助手,帮 助起草工作。大家分工,各自负责一个或两个题目,分先后次序起草。另外 还由中宣部、 中联部分担 几个题目。大家平行作业,哪个稿子搞好了就送中央审查。中央审查的程序 ,一般是先由邓 小 平主持开会,把反修文稿起草小组成员召集起来讨论,根据讨论的意见加以修改, 经邓小平 认可后再送毛泽东、刘少奇和周恩来,再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修改,然后拿到由毛泽东 召集 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