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人生-乔冠华-第4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同时,我们也决不承担必需和平解决台 湾问题的义务,正符合乔冠华在谈判 中说的“不是前提”的含意。台湾问题上的艰难谈判,至此终于有了突破。
此时,周恩来进来参加了半小时谈判。尼克松了解到中国人不喜 欢搞小动作,喜欢诚挚坦率,他就坦 率地在与周恩来的会谈中摆出了自己的难处。他说:“ 如果公报在台湾问题上措词过于强硬,势必会 在美国国内造成困难。我将受到国内各种各样 亲台湾、反尼克松、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院外集团和既 得利益集团的交叉火力的拚命攻击。 整个的对华主动行动就有可能成为两党之间的争议问题。到时候 ,如果我不论是否由于这个 具体问题而落选,我的继任就可能无法继续发展华盛顿和北京的关系。”
周恩来了解了基乔会谈的突破以后,表示可以考虑美方经过修正的论点。周恩来请示了毛泽 东,得到 了毛泽东的批准。尼克松也同意接受中方经过修正的论点。基乔在当晚尼克松的答 谢宴会后,于10时 半再次会晤。这次谈判十分顺利,只花了15分钟就解决台湾问题的措词 问题,行文如下
双方回顾了中美两国之间长期存在的严重争端。中国方面重申自己的立场 :台湾问题是阻碍中美两国 关系正常化的关键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的一个省;解决台湾 问题是中国内政,别国无权干涉;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必须从台湾撤走 。中国政府坚决反 对任何旨在制造“一台一中”、“一个中国、两个政府”、“两个中国”、“台湾独立”和鼓 吹“台 湾地位未定”的活动。
美国方面声明:美国认识到,在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 国的一部 分。美国政府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它重申它对由中国人自己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关心。考虑 到这一前 景,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在此期间,它将随着这个地区紧 张 局势的缓和逐步减少它在台湾的武装力量和军事设施。午夜,毛泽东批准了关于台湾问题的这一段。尼克松也批准了。
接着,基乔两人继续会晤,把关于贸易和交流的部分加以扩充,把公报重新逐行研究了一遍 ,至深夜 两点,也就是第五天的凌晨两点,公报文本落实了,大功终于告成。几天以来, 乔冠华、基辛格几乎 没有睡觉。他俩都觉得如释重负,压力一消失,这才突然意识到疲倦、 劳累和瞌睡,可是心情格外轻 松和愉快。2月26日,飞往杭州以前,尼克松与周恩来在机场审阅了公报。尼克松是乘坐中国的“伊 尔-18”涡轮 螺旋桨飞机飞往杭州的。总统自己的“波音707”专机也跟着起飞。在起飞 之前,公报的打印工作刚结 束。
“基乔会谈”大约费时20小时。对于这段难忘的经历,作为当事人之一的基辛格后来在他 的回忆录中 道出了其中的“酸甜苦辣”:“第三层会谈主要是由中国的外交部副部长乔冠华和我来起草公报,偶尔需要请示我们的领 导。这种 会谈总共历时约20小时。此外,我还同周恩来会谈了2小时,他有两次走进来 参加我们的会谈,让我向 他直接解释我方的某一观点。我们的会谈是在一幢中国人专门用来 商讨问题的宾馆楼里举行的。
“但是在举行所有这些会谈之前,我和周恩来必须安排好谁将参加哪一种会谈,以及谁应知 道些什么 内容。在我们和毛泽东会见之前,在乔冠华和我为解决这些分歧而花的20小时内, 就像在 我那次秘密 访问时一样,双方都把对方推到最后的时限,看谁的弹性更大些。巨大的决心用 极其友好的态度掩盖 起来。双方都装作好像根本没有最后时限,这是向对方施加压力的最好 办法。缓和的态度增加了紧迫 感,却不致使个人关系过分紧张。虽然在任何谈判中都避免不 了施加压力,但这些会谈还是用异常微 妙的手法进行的。双方都小心翼翼地不提什么无可挽 回的要求,也不搞似乎一方走一步必须对方让一 步的讨价还价。由于不同的原因,台湾对中 美两国来说都是关系原则的问题。如果暗示一下原则可以 出价购买,那会是唐突的。因此, 双方都显出好像必须用对问题的共同理解,而不是通过激烈的讨价 还价来解决一个共同问题 。我们非常坦率地极力解释各自国内的需要,因为我们知道,假如公报是通 过耍手腕谈成的 ,或者不被国内所接受,它就不能存在下去。我们认识到,在有些问题上,谈判双方 惟一能 做到的是以庄严的姿态争取时间。在台湾问题上,就是把最终解决留待未来,而这种未来将 由 公报其余部分建立的关系以及公报谈判的方式加以缔造。“在尼克松处理白宫事务的时候,乔冠华和我利用第一天的谈判时间逐行审查公报现有的草 案,肯定 我们已经达成协议的部分。我解释了我们在台湾问题上的需要;乔冠华表示他无权 改变中国方面原提 的建议。我决定把这事暂搁一天,利用第二天2月23日的谈判时间向中 国人介绍了我们准备在莫斯科首 脑会谈中达成的协议。“中国人显然对我们的对莫斯科政策感到不快,但他们不得不使自己适应于这个三角外交的 现实。” 《基辛格回忆录》,第三卷,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1367页。
乔冠华本人则说“从2月22日到27日,几番争执,几番协商,几个不眠之夜,加起 来是20小时。不是 亲自参与的人,不可能了解这个联合公报中的一些行文,其一词一句曾 是经过怎样的修改,最后怎样 达成协议的。例如,不讲双方都‘致力于’减少国际军事冲突 的危险,而讲双方都‘希望’如何。不 讲任何一方都‘不在’亚洲太平洋地区谋求霸权 ,而讲‘不应该在’。不讲任何一方都‘不代表’ 任何第三方,而讲‘不准备代表’。不讲 考虑到这一‘前提’,它确认从台湾撤出全部美国武装力量 和军事设施的最终目标,而把‘ 前提’改为‘前景’,等等。这些细微的差别显然不属于语言学,而 是外交学和政治学。” 引自崔奇《忆乔冠华二三事》,见《我与乔冠华》,第354页。
这一严肃的谈判中,却也不乏幽默的火花,乔冠华以及章文晋不时说些俏皮话。曾经参与上 海公报谈 判的美国资深外交家约翰?H?霍尔德里奇在他的《1945年以来美中外交关系正 常化》一书中披露了一 些“花絮”:“我们那些人坐在桌子的那一边好几个小时,试图找到 一个能够解决中国不使用武力问 题的方案。我方一再改变提法,结果却总是发现对方提出这 种那种理由不予接受。在会谈期间,乔冠 华抽了好多支香烟。他还说医生们曾告诫他停止抽 烟或少抽一些,可是他希望在‘去见上帝’前还要 多抽些烟。章文晋时常插话,以致曾一度 引起基辛格博士的一阵恼火。章就问:‘我烦你了没有?’ 基辛格博士答道:‘你从不使人 生烦,章先生,可是有时候你真无聊。’不管双方如何有分歧,谈判 桌上的气氛还是让人感 到是友好的,因此刚才说的俏皮话都当作开玩笑,人人都笑了起来。事实上, 章精通英语, 大大有助于会谈,看来他有这个本领,善于辞令,能满足双方的需要。”上海译文 出版社1997年6月版,第116页。
第七部分第20节 改变世界历史的七天(4)
不过,想不到后来因为公报问题,美国方面又横生波澜,这把尼克松几乎“气疯”了!公报大功告成,使尼克松在杭州心情特别轻松愉快,他一想到翌日到上海后就向全世界发布 这个公报 就觉得兴奋。尽管2月底天气阴冷,并不是旅游季节,他还是喜欢这个风景美丽 的城市。他就下榻在毛 泽东在杭州度假住的刘庄宾馆里。他觉得宾馆有一股霉昧,但极其整 洁,这古代宫殿式的建筑也极其 精美。他和夫人帕特一致认为在杭州逗留的日子是这次旅行 中最愉快的。
杨柳拂水,湖波荡漾。他看到自己所送的加利福尼亚红杉树已经在湖边的小山中成活,喜盈 盈地笑着 ,拉着周恩来在红杉树下合影,让记者们一窝蜂抢拍镜头。真是好事多磨。美国方面又节外生枝了。在去杭州的飞机上,美国国务院的专家们拿到了 公报。他们 看后,一路上嘀咕这份公报不理想。他们的不满是大有原因的。这次由罗杰斯国 务卿带来中国的,都 是一些职业外交家。他们对于草拟公报的过程一点都没有参加,对 此本来就很有看法。没有参加谈判 的人不熟悉谈判所经历的艰难,往往在心中自己立了一个 理想的公报文本,并拿它们同手头的打印文 本进行对比。这样一来,意见就多了。到达杭州 以后,罗杰斯对尼克松说公报不够圆满而交给总统一 份材料,材料中列举了国务院的专家们 对公报的一大堆意见,号称要进行修改。例如,对“在台湾海 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 有一 个中国”这句话提出了异议,说这话太绝对了,或许有一些中国人 不这样认为呢。建议将“ 所有中国人”改为“中国人”。另一条建议是要去掉“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 议”句中的“立 场”二字。诸如此类的重要修改处,竟有15处之多。在刘庄宾馆尼克松套房的客厅,尼克松穿着睡衣,走来走去,气得脸色都变了。他认识到自 己在政治 上处于左右为难的境地。他要有所作为而采取了对华主动的行动,但那些保守派支 持者对访华的反应 已经搞得他够紧张的了。他害怕这些右派会攻击公报。他预见到,关于国 务院对美国所作的让步不满 的传闻,很可能成为导火线。他也知道,在已经通知中国人说他 同意公报之后,又要求重新讨论,出 尔反尔,显示他说话不算数,中国人将怎么看待他这个 总统。
晚宴开始之前,他把基辛格找来商量。基辛格也心情阴郁,坐在沙发上阴沉着脸说话:“罗 杰斯他们 提出修改的地方那么多,几乎等于推翻了重搞。他们讲你向中国让了步……”“我批准了,毛泽东的政治局也批准了,我们又单方面提出修改,我们还有没有脸?!”尼 克松近乎 在吼叫。
“你也知道,全世界都已经等着明天在上海发公报。”基辛格忿忿地说。“看我不回去把国务院那帮家伙都收拾了!”尼克松火极了,“我哪能带一个分裂的 代表团回国?天 呐!”
“总统,要紧的是明天发布公报。”基辛格说。尼克松沉默了好一会,铁青着脸来回走动。突然,他转身对基辛格说:“亨利,宴会 之后你再找乔谈 一谈。”
“真难启齿呵!”基辛格脸有难色,但还是应允了。当晚,杭州宴会的南方菜特别精美,嗜好美食的基辛格却没能好好品味,他在心里嘀咕着宴 会之后怎 么跟乔冠华谈话。
而乔冠华还全然不知晓,他满以为即将“大功告成”,兴致非常之高。在章含之眼里,乔冠 华“看起 来比较轻松,当时没想到后头会节外生枝,以为是已经达成协议了,也就没什么 了。乔冠华这个人是 非常露于行色的,他一高兴你就看出来,他就高兴 了;他不高兴,他就面孔摆在这儿不高兴。所以看 乔冠华有时候看出来谈判顺不顺。这一点 说明他干外交,是带有激情的那种,有点诗人的气质。那天 看他谈笑风生,又喝酒又抽烟的 ,就知道他心里特别高兴了。那天大家很高兴,以为基本上定下来了 。
所以25号的气氛也 还是不错的。”转引自傅红星:《周恩来 外交风云》,文汇出版社2003年3月版,第144页。晚上10点20分,乔冠华和基辛格又开始举行会晤。乔冠华因为辛苦几天搞完了公报,心情 也很好,宴 会上喝得很痛快,脸上泛着红光,脸带笑容地坐下来谈话。基辛格将精心琢磨了好一会的话说了出来:“乔先生,在正常情况下,总统一拍板,公报就算妥了。但是这一次,如果我们仅仅宣布一 些正式的 主张,还未达到我们的全部目的;我们需要动员公众舆论来支持我们的方针……”
乔冠华用有点挖苦的口气开玩笑说:“博士,这个‘公众舆论’成了你们的法宝了, 动不动都拿出来 用。”基辛格委婉地说:“如果乔先生能够进行合作使我们的国务院觉得自己也作了贡献,这对双 方都是有 利的。”“你拐了一个大弯子,是想说贵国国务院对已经通过的公报文本有意见,要修改,是么?” 乔冠华爽 脆地说。
“是的。是这个意思。”基辛格坦率地说。乔冠华脸上的笑容消失了,尖锐地回答说:“双方已经走得够远了,而且中国为了照顾美国的愿望已经作出了很多让步,听说尼克松总 统接受了 公报,昨晚,我们政治局已经批准了公报。现在离预定发表公报的时间不到二十四 小时了,怎么来得 及重新讨论呢?”
“我们总统确有为难的地方,乔先生,”基辛格知道中国人注重实际,他惟一的希望在于坦 率,于是 ,他将尼克松的为难境地简述了一番,诚恳地说,“希望你们能认真考虑。”乔冠华只得暂停了晤谈,去找周恩来总理请示。周恩来正在给上海方面打电话,询问上海方 面接待工 作的筹办情况。周恩来放下电话后,乔冠华立即作了汇报。
周恩来实在太累了。尼克松访华期间,最忙的人就是周总理,尼克松访华的一切活动安排, 都是周恩 来亲自掌管,所有的会谈讨论都由他亲自过问,他还每天安排随时向毛泽东请示、 汇报。他几乎没有 睡过觉。顶多能够合眼皮休息个把钟头。
他听着乔冠华的汇报,瘦削的脸在柔和的灯光下棱角显得更为分明,只是眼睛还很亮。他很 不在行地 点燃一支烟,吸了一口,就摆在烟灰缸沿。乔冠华汇报完关切地说:“总理,你太困了。”“你说说你的看法。”周恩来轻轻地将烟喷吐出嘴唇。
“他们内部不统一,又要我们作让步,我们已经作了很多让步了。他们美国人自己的矛盾, 让他们自 己消化吧。”乔冠华说。周恩来的眼睛望了一下窗外,西湖岸边的灯光闪闪烁烁。今天晚宴之前,给罗杰斯那一班人 当翻译的 章含之找他作了汇报,说她了解到国务卿罗杰斯及其手下的专家们对已经达成协议 的公报大发牢骚, 还听说到上海后他们要闹一番。周恩来就一直在考虑这件事。他对美国国 情作过研究,对尼克松执政 以来白宫与国务院的矛盾是有所了解的;他由此联想到,按职务 ,罗杰斯该排在基辛格前面,毛主席 会见尼克松时,罗杰斯没能去,难怪人家有意见。他还 考虑,明天到了上海,要特地去看望罗杰斯, 补一下课。周恩来望着乔冠华,说:“冠华,公报的意义不仅仅在它的文字,而在于它背后无可估量的 含义。你 想一想,公报把两个曾经极端敌对的国家带到一起来了。两国之间有些问题推迟一 个时期解决也无妨 。公报将使我们国家,使世界产生多大的变化,是你和我在今天都无法估 量的。”
乔冠华顿时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