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情人生-乔冠华-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阿拉伯代表团的招待会。到达后 我们四面观察,告诉冠华今晚爱丽斯没有来。谁料,不到半小时,陈楚同志走过来,拉拉冠 华的袖子 ,诡秘地用他的山东调笑着说:‘老乔啊!那个画地图的又来了!’我当时是冠华的 翻译,急忙四处环 顾,只见爱丽斯在不远处,眼睛正凝望着冠华。我们没有找到她是因为那 天晚上她换了装束,一袭金 黄色绣花的阿拉伯长袍,长头发散落在肩上,与平时的职业女性 形象大不相同。”“爱丽斯的故事一 直延续了两三年。她每逢冠华生日都会寄来贺卡,也不 知她从哪里查出的。记得有一年她的贺卡是一 张通红闪亮的画面,远处半个光芒万丈的太阳 正在冉冉升起,近处的沙滩上,一对泳装情侣的侧影手 牵手踩着海水在漫步。整个画面都是 红色的,热烈壮丽。爱丽斯会算星辰,她在贺卡中说冠华生日之 夜的几点几分,她和他的19 92年在哈佛大学任访问学者两颗星辰将相会。我那时真的觉得爱丽斯这样 痴情挺让人感动的 ,不过冠华说这是胡闹。有时,我觉得女人的心要比男人柔弱得多。”这件事还没 有完,前 几年,章含之“在纽约遇到一位与联合国关系密切的朋友,谈起旧事,她居然认识爱丽斯, 说她已退休,终身未嫁,现在独居在纽约。她还说爱丽斯曾多次打听乔冠华后来发生了什么 事。我不 胜感慨,不知她是否是为了冠华终身不嫁?!我有种冲动,想把乔冠华后来的故事告 诉她,但又想一个 美国人又何以能懂得中国几千年历史形成的复杂的政治斗争呢?还是让当 年征服联合国的那个乔冠华 留在她的心上吧!”章含之:《跨过厚厚的大红门》, 文汇出版社2002年7月版,第274页。
1972年第二十七届联合国大会的前夕,毛泽东在临行前的指示谈话时,给 了正准备随中国代表团前往 纽约出席会议的章含之一项特殊任务,要她去看望国民党前外交 部长、驻美大使顾维钧先生。主席说 他很敬佩顾维钧的外交才华和为人。当时,顾老先生已八旬高龄,退休后在美国当寓公。毛主席嘱咐章含之说不要用官方名义去 看他,也 不必提是毛主席要她去的。因为顾老先生与她父亲章士钊也可称是世交,可以用晚 辈名义去看望他。 顾老先生的女儿是当时在联合国工作的一位局长,可以请她安排。毛主席 说要她向顾维钧先生介绍大 陆的情况并且邀请他回大陆来看一看。毛主席还要她告诉他统一 祖国是海峡两岸爱国人士的共同意愿 。
根据毛主席的指示,章含之于这年10月5日在纽约顾老先生女儿住所拜访了他并共进晚餐。 那时顾维钧老人虽已高龄,但精神极好,并步履矫健。故人之女的到来使他异常兴奋,他极 有兴趣地 询问了大陆的许多情况。但对来自祖国的热情邀请,他既兴奋又遗憾。因为一年前 我们刚刚取代台湾 恢复了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在此时计划访问大陆的确时机尚不成熟。可 惜的是,一直到顾老先生逝 世,他都未曾有机会回到故土亲眼看一看家乡的变化。在身居美国的几十年间,顾维钧始终未加入美国国籍,他的心一直牵记着那太平洋的彼岸, 他曾深情 地说:“我常心怀中国,我知道,中国将会统一的。”10月9日,章含之从纽约刚到北京,马上就接到通知,要她第二天晚上去毛主席那里 汇报与顾维钧会面 的情况。这是章含之到外交部工作后惟一一次与毛主席单独在一起谈话。 毛主席对会见问得非常仔细 ,也很谅解顾维钧暂时不便回大陆访问。他说要向这些国民党的 元老们做工作,介绍大陆的发展。从 这次联系到次年5月毛主席建议93岁高龄的章士钊重 访香港,与台湾老友恢复联系,共议两岸统一的大 计,章含之深感毛主席在七十年代国际舞 台上取得辉煌胜利之后,他已开始运筹帷幄,构思祖国统一 的蓝图。1972年乔冠华率领代表团回国时,顺道访问了英国和法国。11月14日,他在从纽约赴伦 敦的飞机上, 写了题为《纽约楼》的诗歌,用以勉励代表团诸同志:
何处望寰球,无限风光纽约楼。四海翻腾多少事,何愁!?粪土当今万户侯,奋起古神州!高举红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帝、修!不斩楼兰誓不休!11月14日,乔冠华到达伦敦,又写了一首题为《访英》的诗:大雨倾盆离纽约,万家灯火到伦敦。问君何事最难忘?革命情谊化海深。
11月17日,乔冠华在伦敦拜谒了马克思之墓,写了如下诗句:束发读君书,今来谒君墓。四顾皆荒凉,独此多花朵。有花无花小事耳,人心向背事才大。八十九年如逝水,唯有君思翻帝座。红旗招展古神州,非君之故更谁何?我亦从君四十年,论君涕泪双滂沱。大错小错千千万,赤胆忠心信无过。迟早终将见君去,促膝畅谈当有所。来日方长吾即归,且献鲜花寄微慕!11月17日,乔冠华自伦敦到巴黎,黄镇等来迎接,他们在大使官邸畅谈至深夜。他的《 访法》诗叙述 此情此景:“黄昏微雨巴黎市,小别重逢也喜欢。往事依稀劳梦想,壮心不 已话当年。”11月19日,乔冠华自巴黎回国途中,挥笔写下《枫丹白露》游历诗:“梦里依稀翡冷翠,枫 丹白露雪 中看,云下偶窥蒙白浪,天边隐约见天山。”
1972年底,当时的党史研究部门计划整理一下1945年“重庆谈判”的情况,写报告 给参加谈判的主要 成员周恩来总理。周恩来很支持,并在该报告中作如下批示:关于“国共重庆谈判”情况,王炳南了解得比较清楚,可找他了解。
而当时的王炳南正在江西“五?七”干校下放劳动。他于1973年初,应党史研究部门的 要求,离开了干 校,回到北京。他和有关部门谈过“重庆谈判”情况之后,也没有人督促他 再回江西干校。王炳南对是否应该再回干校问题,拿不定主意,便去找了和他共事多年的乔冠华。在办公室里,乔冠华对王炳南说:“既然没有人催你回干校,你也不必主动回去。尽管外交 部没有正 式调你回京,党委也没提出安排你的工作,但留在北京等候组织上的安排也未尝 不可。况且,你已年 过花甲,又患有‘心房纤颤’慢性病,经过干校的几年锻炼,也需要在 北京调理调理,看看病,恢复 恢复。关于恢复工作只是个手续问题。此事,你必须和鹏飞那 里打个招呼。”乔冠华的这一番话,对王炳南启发很大,使他感受到关怀,感受到友情。他离开乔冠华的办 公室时, 对乔的秘书说:“老乔说得不错,既没失去原则,又体现了对同志的关怀。”没过多久,在周恩来的亲自关怀下,王炳南被任命为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王炳南欣 然接受。
详见程远行:《风云特使老外交家王炳南》,第341页。
因为对外友协 是办民间外交的,而民间外交也十分重要,它是中国人民外交的一个组成 部分。党和政 府对民间外交十分重视,一贯把发展各国人民间的交往、开展各个领域的交流 、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 了解和友谊,列为对外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王炳南从事这项工作, 可谓驾轻就熟,因为他在解放前 曾从事过多年的民间外交。乔冠华在这段时间,因工作实在太忙,同一些老朋友交往少了。他要跟基辛格、尼克松、田 中角荣、 瓦尔德海姆、葛罗米柯等人打交道,同这些人据理力争,缓和紧张气氛,打破僵局 ……这时李颢有一种被冷落的感觉,老乔来信少了,邀请他到北京作客的话也不说了。但是李 颢在心底里 时常思念老友,渴望同他在一起,听他高谈阔论、仰头 大笑。现在李颢只能从报刊上、电影新闻简报 中寻找乔冠华的身影,听他那熟悉的欢声笑语 。当时,李颢特地订了一份《人民日报》,以便及时“ 捕捉”好友乔冠华的行迹。在一个不 眠之夜,李颢忽发奇想:把笔记本上一张空页撕下,装上信封, 寄往北 京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乔冠华部长收。乔冠华这位阅历丰富的外交才子,可以说见多识广。他知道历史上一字信、二字信的传说, 却从未听 说过有无字信,自己偏偏遇上了。乔冠华从信封上的笔迹看出,这恶作剧是老朋友 李颢干的。这封信 使乔冠华心海掀起了波澜,他靠在沙发上,双目微闭,用自己的心默默地 读着这封信,用那充满哲学 细胞的大脑来判别这封信的内涵。他不住地默默自问:我老乔当 了官,变了吗?好友如此对待我,竟 然寄来一张白纸戏弄我。我老乔不是那种忘记友情的人 ,以前没有变,现在没有变,将来也不会变。
乔冠华知道李颢是怎样的一个人,明白中间的误会。他觉得自己也有责任,因为工作太忙了 ,好长时 间连一封信也没有写给他。于是拿起笔,在李颢寄来的那张“无字信”上签个到: 李颢李颢,不知有何好?千里送册页,要人签个到。可笑、真可笑!乔冠华8月8日李颢接到乔冠华此信后,胸中滔动着千缕思绪,万种情怀,久久不能平静。他对自己的做法 感到悔疚 ,其心里觉得自己确实“可笑、真可笑”。
梁奎峰:《人间自有真情在… …乔冠华与李颢》,见《我与乔冠华》,中国青年出版社1994年3月版,第 245~246页。
第八部分第22节 乔章结缡(1)
乔冠华访英回国后,据章含之说,他曾向仲曦东吐露了心中的情感,因为冠华第一次到章家来访是和老 仲一起去的。不巧,那晚章含之有活动不在家。9点多回到家,章士钊的老 管家高升告诉她:“来了两 位客人看你,一个戴眼镜,瘦高个;一个矮胖,都是 五六十岁。”第二天,乔冠华给章含之打电话,想去看看她。他们在电话都客气,而在客气中又流露出一 种拘谨。 乔冠华问章含之,那个大雨之夜,从纽约回来路上可好。章含之说:“挺好。三百 多位子的波音747只 坐了十多个客人,都退票了。不过大西洋的鲨鱼不要我们。
”
他说:“还开玩笑呢!我为你担心了整整一夜。一早我叫他们打电话去巴黎,知道你们 平安到了 ,我才放心。”章含之沉默,不知何以作答。他又问章含之陪同尼泊尔客人去了哪里。她说长沙、桂林。他 问有没有 拍照。章含之说新华社派了记者,拍了不少。他说是问个人有没有。如果有,找几 张给他看看。章含 之答应了。第二天她把在漓江的几张照片装在信封里送给他的秘书程远清 ,请他转交。此后,在章含之正式办离婚手续之前,乔冠华和章含之一周总要通几次电话。他们从不谈 爱情,也不 谈政治,只是聊天。但那种深深触动两颗心的感情已难以抑制。终于有一天,乔 冠华在电话中突然发 问,离婚手续办得如何了。章含之说快了,只需去一次派出所正式拿个 证就完了。
乔冠华停顿了好几秒钟,此时章含之感到很紧张。最后乔冠华说:“I love you. Will you marry me?”(我爱你,愿意嫁给我吗?)章含之握着话筒的手禁不住地颤抖,她禁不住哭了,但她说:“我知道,谢谢你,但这不可 能!”
乔冠华问为什么?章含之说,我也说不清,但这个社会可能容不得我们的结合。他听了就激 动起来, 说了许多,都用的英语,大概是怕他的孩子听懂。章含之记得很清楚,“那天晚上 我的思绪乱极了。
我知道冠华要给我的这份感情是极其珍贵的,也许这就是我从年轻时代开 始一直寻而不得的那份纯情 ,舍弃它将是我终生的遗憾。但面对现实,我又极为清醒地意识 到,一旦这段爱情公诸于世,它就会 被潮水般涌来的世俗偏见所玷污。无论是冠华或我都可 能难以抵挡来自社会习惯势力的压力。”于是 ,她深夜起来给乔冠华写了一封长信。她在信 中说,“我已无法欺骗自己我对他仅仅是友情。我也相 信我们之间来之不易的爱情是极其真 挚的。但是此时此刻我们彼此更需要的是清醒和理智。我没有勇 气面对舆论的哗然,也害怕 面对社会各种人怀疑的眼光。我们此生恐怕只能成为朋友,我会永远视他 为我的良师益友。 我们最明智的决定是把这段萌芽的恋情深深埋入心底。”
章含之在信中还说,“我做出这理智的决定不仅仅是我可能经不起流言蜚语的袭击,我更多 是考虑这 种‘人言可畏’的浪潮会给他当时蜚声中外的名誉带来的损害”。她说她自幼孤独 ,没有家庭和亲情 的温暖;“我的第一次婚姻又是以失败而告终。我何尝不珍惜他给我的真 情。但世上最伟大的爱情往 往意味着自我的牺牲。……试想我们的结合会引起多少对他声名 的诋毁!无数舌头会在全北京,乃至 全中国散布着同一条花边新闻,说乔冠华爱上了一个比 他年轻22岁的章含之只是因为她漂亮,而章含 之又为了嫁给有名气有地位的乔冠华而同丈夫 离了婚。谁也不会去认真问一问这是否真实。我们俩纵 有千百张嘴也难以解释。我不能忍受 在人们见到他的形象时夹杂在议论中的是这样的诽谤。我不能像 玛格丽特那样使他恨我,但 我愿在这爱情初始之时用理智把它深埋。”章含之:《风雨情》,上海文艺出版社1 994年12月第1版,第150~151页。
章含之把信送出去两天后,就收到了乔冠华的回信。他在信里极其愤慨,简直像是在发怒! 他 说他根 本不听她那套小资产阶级情调的什么自我牺牲,那都是一派胡言。如果我们真诚相爱 ,为什么要怕别 人说三道四?他说,她那些托词根本上说是不敢去冲破世俗的锁链,去得到 自己的爱。他说他从来没 有看重他自己的官位有多高,名声有多大。这些本来就是身外之物 。如果为了爱情要舍弃一切,他也 完全无所谓。那才是真正无私的爱。他需要的是他所爱的 人的爱,而不是什么折磨他也折磨对方的自 我牺牲。这下章含之乱了分寸,不知往下该如何办。乔冠华仍旧隔一两天就给她电话。章含之则说让 我冷静地 好好想想再回答你。正在这时,大约是1973年的3月上旬,章含之与前夫最终办完 了离婚手续。
办完离婚手续后,章含之情绪很不稳定:她为这过去生活的结束,既觉得轻松,又觉得惆 怅。对于今 后的事又举棋不定。
章含之办完离婚的当天只告诉了一个人,就是她在外交部的好友唐叶文。对于唐叶文,章含 之后来这 样说道:“我忍不住要多写几句,因为她是我在外交部十年认识的众多人中最诚挚 、最善良也最不幸 的一个。我欠了她很多的情,恐怕今生也难还清。特别是后来她因为受我 牵连挨了不少整,我无法偿 还这笔债。1984年她的丈夫,当时也在外交部工作的老方又 不幸患癌症去世,她那一段的日子是凄苦 的,而我又无法给她以安慰。在我1971年入部 时,尽管我在外语学院已是出了名的人物,但到了外交 部却是从科员做起。小唐当时是我的 副处长。后来我升了副处长,小唐升了处长,仍是我的上级。再 后来,我升了副司长,小唐 却还是处长,变成了我的下级。在外交部的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