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诸葛亮大传_2 >

第5章

诸葛亮大传_2-第5章

小说: 诸葛亮大传_2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为篡,桓公以管仲为伯,秦王以赵高丧国。此皆以趣同而事异也,明者以兴治,暗者以辱乱也。 
  
  范蠡是春秋越国人,他在帮助越王勾践复国后,辞去高位独自经商。虞卿是战国时人,受赵王重用,被拜为卿相,后辞相离开赵国,著书立说。太伯是周古公的长子,但将继承权让给弟弟季历。燕哙是战国燕王,因信用子之,将王位让他,自己为臣,结果酿成燕国大乱。尧、舜是远古时代的氏族领袖,他们禅让王位之事早已为人们所熟知。孝哀即西汉哀帝,他宠爱佞臣董贤,封他为大司马,还要把帝位让他,遭到群臣反对。武王即周武王,他率军攻进殷商首都,推翻商朝。王莽是西汉末人,他曾代汉建立新莽王朝。桓公即春秋时的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下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王即秦二世,他信任赵高,最后终被赵高杀死。诸葛亮对于让夺的论述,涉及到了远古、商周、春秋战国、秦汉,相对诸葛亮所处的时代,简直是一部古代、近代的历史。不阅读大量的史书,是不会有这么丰富的历史知识的。 
  
  读书固然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然而对于像诸葛亮这样的心怀远志之人,决不会仅仅满足于读书一种方式。从兴平二年(195)到建安十二年(207),诸葛亮在隆中生活了整整十二年。在这十二年中,他始终活动于襄阳、隆中地区,向师友们学习活的知识。 
  
  在诸葛亮的师长辈中,对他帮助最大的要属庞德公和司马徽了。   
  庞德公是襄阳地区在野士人的领袖,是德高望重的名士。他多次拒绝刘表让他出来当官的邀请,认为在乱世当中确保自身与子孙安全的方法不是出仕,而是退隐。这种思想对诸葛亮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诸葛亮和他在一起,思想日益成熟,学问日益精进,久而久之,便从庞德公那里获得了〃卧龙〃的雅号。 
  
  司马徽也并非像刘表所说是个〃小书生〃,而是一个大学者。庞德公对司马徽的认识与刘表绝然不同,他送司马徽一个雅号〃水镜先生〃,夸他学问渊博,有知人之鉴。事实上确是如此。 
  
  据说庞统第一次去颍川见司马徽时,正遇上他身背箩筐,准备去采桑。庞统想试试司马徽的学问,便从车中探出头来,问道:〃来者可是司马先生?〃〃正是。〃司马徽答道。庞统说:〃我有一个问题想向先生请教。我听说丈夫处世,当带金佩紫,怎能够屈洪流之量,却干些织妇之事?〃司马徽见问,知道对方也不是凡庸之辈,便说:〃你先从车上下来。〃待庞统下车之后,司马徽便开始给他上课:〃你只知道小路近捷,却不想会有迷路的危险。想当初伯成耦耕,不慕诸侯之荣;原宪桑枢,不易有官之宅。何有坐则华屋,行则肥马,侍女数十,然后为奇?此乃许、父所以忼慨,夷、齐所以长叹,虽有窃秦之爵,千驷之富,不足贵也。〃 
司马徽这番话,不但阐明了自己关于富贵的观点,而且句句都有历史典故。他说的伯成,是尧舜时的伯成子高,后来禹坐天下,他便辞官回家种田。他说的原宪,是春秋时宋人,孔子的弟子。此人生活十分贫困,但始终学而不辍。他说的许、父、夷、齐,即许由、巢父、伯夷、叔齐,都是古代不求富贵的隐士。他说的〃窃秦之爵〃,指的是吕不韦。此人曾利用手中的财富,帮助秦太子子楚回国登位,被封官赐爵。他说的〃千驷之富〃,指的是春秋时的齐景公,据说他有马千匹,但无使民称颂的德政。庞统听了司马徽这番话,对他的学问和见识都佩服得五体投地,说道:〃我生在边野之地,少见大义之人。如果今天不来叩洪钟、擂响鼓,便不能领教其声音的洪亮。〃说完,便步行随司马徽来到郊外采桑,二人一个在树上采,一个在树下装,边采边谈,一直聊到深夜。 
        

第15节:第二章十年砥砺(9)         
  司马徽不但有学问,而且还是荆州地区古文经学的领袖人物。司马徽到荆州以后,和刘表的五业从事宋忠一起授经讲学。宋忠是当时与古文经学大师郑玄齐名的学者,他与郑玄虽同是古文经学的宗师,但两人的治学方法和特点又有所差异。宋忠和司马徽教出的学生李仁、尹默、王肃等都〃依准贾、马,异于郑玄〃。这就反映了宋忠、司马徽的学问与郑玄确有区别,这种区别大致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宋忠、司马徽的学问约简,而郑玄的学问深芜。总的说来,东汉时的古文经学要比今文经学约简得多,正因为如此,郑玄的古文经学在东汉末期占了上风。但郑玄学通今、古各经,他的古文经学中吸取了一些今文经的内容及观点。而宋忠等所撰写的《五经章句》,在当时被称为〃后定〃之学,鲜受今文经学影响,因而与郑玄是不同的。在南北朝时,宋忠、司马徽的学生王肃所注的《周易》在南方流行,郑玄注的《周易》在北方流行,而《隋书·儒林传》所说〃南人约简,得其英华;北学深芜,穷其枝叶〃,正概括出宋忠、司马徽所代表的荆州学派与郑玄的古文经学各自的特点和优劣。第二,宋忠、司马徽的学问主张学以致用,与现实结合得比较紧密。前面我们说过,进入荆州的人士有的是为了避难图存,有的是为了待机择主,有的是为了发展学术,不论何种动机,其现实性都是很突出的。宋忠、司马徽学问注重现实的风格自然会受到这些人的青睐,这反过来又会加重荆州学派的学以致用的现实色彩。而且荆州学派注重新解,不囿于成说的学风,对学人们步入仕途,适应政治变革的需要颇为有利。 
  
  司马徽治学约简、学以致用的学风,对诸葛亮是有深刻影响的。历史记载诸葛亮读书,不是〃务于精熟〃,而是〃独观其大略〃。这不能理解为诸葛亮读书粗疏,而是说明了他在读书时比一般人多花了分析综合,从中抽象出最本质的东西的功夫。这种提纲挈领化繁为简的本事,正是诸葛亮把治学约简的学风用于读书的最好说明。诸葛亮读书注重领会精神实质,正是出于思考、解决现实问题的需要,因为只有最普遍、最抽象的道理,对理解现实具体问题才有理论的指导意义。诸葛亮的《论诸子》,很能体现他学以致用的现实主义风格: 
  
  老子长于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于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于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于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长于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于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于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于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者也。 
  
  在这里,诸葛亮对各家理论与经验的评判,完全是以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来分其短长的。   
  向同辈朋友学习,是诸葛亮获得知识、增进学业的又一途径。诸葛亮在荆州有许多同学好友,最著名者有博陵人崔州平,颍川人徐庶、石韬,汝南人孟建,襄阳人庞统、马良等。崔州平是簪缨官宦子弟。庞统是襄阳名人,史称他〃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马良亦以才学显名乡里,是马氏兄弟五人中才学最高者。因其眉间有白毛,所以乡里有一首谚语说:〃马氏五常,白眉最良。〃孟建、石韬、徐庶都曾与诸葛亮游学于荆州。特别是徐庶,出身贫寒,少好任侠击剑,曾因为人报仇而被捉受辱,此后便决心弃绝刀戟,折节学问,终于〃听习经业,义理精熟〃,后来在荆州一见到刘备,便受到刘备的器重。可见诸葛亮的朋友,都是些学有所成、才华出众的青年。诸葛亮隆中隐居时,仍和他们经常来往,一起交流思想,切磋学问,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后来,诸葛亮在回忆这段往事时还不无感慨地说:〃昔初交州平,屡闻得失。后交元直,勤见启诲。〃 
  
  向书本学习,向师友学习,向社会学习,诸葛亮以极大的努力通过各种途径汲取着一切可能学到的知识。   
  然而,诸葛亮并不想做一个学富五车的学者,不想当皓首穷经的儒生。他有更加远大的志向。他有更高的人生目标追求。         

第16节:第二章十年砥砺(10)         
  第三节待时高歌《梁父吟》   
  月落星稀,东方渐渐发亮,晨曦微露,引来雄鸡长鸣。晶莹的露珠挂在草尖,霭霭晨雾从山中腾起,将这山、这石、这草、这木罩得朦朦胧胧。隆中山村的每个黎明都是这样富有诗意。 
  
  在隆中山的对面,乐山东端的山脚处,有一块突兀而起的岩石,它傍山临涧,面对隆中山口,像一座天然的舞台。人们经常能听见从这里传出来的诸葛亮的歌 声:   
  步出齐城门,遥望荡阴里。   
  里中有三坟,累累正相似。   
  问是谁家冢?田疆古冶子。   
  力能排南山,文能绝地理。   
  一朝被谗言,二桃杀三士。   
  谁能为此谋?国相齐晏子。   
  这首古歌词的内容,大致是讲在春秋时代,齐景公的三个权臣,被齐相国晏婴用计杀死的故事。很长时间以来,这委婉哀伤的曲调,这如泣如诉的歌词,这雄浑深沉的嗓音,日复一日地在这山中重复着。人们渐渐知道,这首歌名叫《梁父吟》,是流传在齐鲁梁父山一带的挽歌。歌是齐鲁的歌,曲是齐鲁的曲,事是齐鲁的事,唱歌者又是齐鲁的人。于是人们纷纷猜测,这个齐鲁来的小伙子,又在怀念他的家乡了。 
  
  ……   
  第四节鱼求水以生,水求鱼以活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时,常常把自己比作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这个比喻像一个哑谜,弄得后来一些人大惑不解。   
  管仲何许人也?管仲是春秋时齐人,那时的齐国政治相当混乱。齐襄公是个无道昏君,他为了与鲁桓公的夫人通奸,将鲁桓公杀死。不但如此,他还多次诛杀无辜,欺辱大臣,长期沉溺于女色。一些有识之士看出齐国的政治早晚要出乱子,管仲的好朋友鲍叔牙就说过:〃君使民慢,乱将作矣。〃《左传·庄公八年》。为了避乱,鲍叔牙便奉齐国公子小白出奔莒国。管仲也看到了这一点,便和召忽一起辅佐另一个公子纠出奔鲁国。鲍叔牙辅佐的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是一个有见识有作为的君主。而管仲辅佐的纠,才能比不过小白,所以在继承齐国王位这个问题上,小白战胜了纠。西晋人张辅在论二人优劣时说: 
  
  管仲不若鲍叔。鲍叔知所奉,知所投,管仲奉主而不能济,所奔又非济事之国,三归反坫,皆鲍不为。     
  看了这段议论,人们不能不想,管仲奉主而不能济,所奔又非济事之国,而诸葛亮择主谨慎明智,所建功业甚多。诸葛亮与管仲之间,有什么可比性呢?   
  再看看乐毅。乐毅是战国时中山国人,赵武灵王灭中山,乐毅入赵。赵国发生动乱,乐毅又离开赵国进入魏国。后来,乐毅作为使臣出使燕国,受到燕昭王的礼遇,于是便背魏入燕。燕昭王死,新即位的惠王不信任乐毅,乐毅又离开燕国投奔赵国。乐毅像住店一样轻易去就于几个国家,而诸葛亮则不同,他不轻易择主,一旦选中他理想中的明主,便兢兢业业,始终如一。在有些人看来,诸葛亮与乐毅的区别还不仅于此。西晋人张辅《名士优劣论》比较诸葛亮与乐毅时说: 
  
  乐毅诸葛孔明之优劣,或以毅相弱燕,合五国之兵,以破强齐,雪君王之耻,围城而不急攻,将令道穷而义服,此则仁者之师,莫不谓毅为优。余以为五国之兵,共攻一齐,不足为强;大战济西,伏尸流血,不足为仁。夫孔明包文武之德,刘玄德以知人之明,屡造其庐,谘以济世,奇策泉涌,智谋纵横,遂东说孙权,北抗大魏,以乘胜之师,翼佐取蜀。及玄德临终,禅登大位,在扰攘之际,立童蒙之主,设官分职,班叙众才,文以宁内,武以折冲,然后布其恩泽于中国之民。其行军也,路不拾遗,毫毛不犯,勋业垂济而陨。观其遗文,谋谟弘远,雅规恢廓,己有功则让于下,下有阙则躬自咎,见善则迁,纳谏则改,故声烈振于遐迩也。孟子曰:〃闻伯夷之风,贪夫廉。〃余以为睹孔明之忠,奸臣立节矣。殆将与伊、吕争俦,岂徙乐毅为伍哉! 
  
  ……   
  第五节规划三分   
  汉献帝建安五年(200),全国政治军事局势发生了令人瞩目的变化。         

第17节:第二章十年砥砺(11)         
  在江东地区,孙策赶跑扬州刺史刘繇以后,继续向东南发展。他将严白虎、王晟等地方武装逐一消灭,又进一步占领了会稽(治今浙江绍兴)、吴郡(治今江苏苏州)等江东要地。建安四年(199),孙策开始向西北拓展势力。首当其冲的是庐江郡(治今安徽庐江西南),当时任庐江太守的人名叫刘勋。孙策为了削弱刘勋的势力,极力怂恿他攻打上缭(治今江西修水东南)。他派人给刘勋送去很多珠宝和细布,并对刘勋说:〃上缭甚富庶,愿君伐之,请出兵以为援。〃刘勋听了大喜,不顾部属的劝阻,倾巢出动攻伐上缭。孙策一面派堂兄孙贲等屯兵彭泽,以阻断刘勋的归路,一面亲自率兵端了他的老窝。刘勋在回军途中战败后,率残兵北投曹操。 
  
  同年十二月,孙策进伐黄祖,在沙羡(治今湖北武昌西)大破黄祖。紧接着,孙策又带兵征豫章。此时,华歆任豫章(治今江西南昌)太守。孙策率大兵屯驻在离豫章南昌县数十里远的椒丘,派虞翻前去劝降。虞翻见华歆后说:〃孙讨逆(指孙策)智略超世,用兵如神,前走刘扬州(指刘繇),君所亲见,南定鄙郡(指会稽),亦君所闻也。今欲守孤城,自料资粮,已知不足,不早为计,悔无及也。〃华歆听罢,立即答道:〃久在江表,常欲北归;孙会稽来,吾便去也〃。当夜,华歆便命人写下降书,第二天一早便派人送去孙策营中。孙策又兵不血刃占领豫章。 
  
  建安五年夏,孙策再次西击黄祖。此时,原广陵太守陈登乘孙策西征,招诱严白虎余党图谋起事。孙策回军欲进击陈登,兵至丹徒(治今江苏镇江东南),驻兵待粮。一次,孙策外出打猎,恰逢被他杀死的吴郡太守许贡的宾客,这个宾客为主人报仇,用暗箭射中孙策面颊。孙策伤势很重,生命垂危,便把谋士张昭等人叫来,对他们说:〃中国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足以观成败,公等善相吾弟。〃又把弟弟孙权叫过来,将自己的印绶带在他的身上,说:〃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的意思很明显,要孙权继承他的事业,在众臣的辅佐下,保住江东。 
  
  孙策死后,张昭等率领僚属,拥立孙权上表朝廷,下移属城,使中外将校,各奉其职。不久,周瑜也赶回赴丧,以中护军之职与张昭共掌众事。在周瑜的推荐下,孙权接见了鲁肃,与之相谈,甚是投机。当众人退去后,孙权把鲁肃单独留下,与他合榻对饮。孙权问道:〃今汉室倾危,四方云扰,孤承父兄余业,思有桓文之功。君既惠顾,何以佐之?〃鲁肃回答说: 
  
  昔高帝区区欲尊事义帝而不获者,以项羽为害也。今之曹操,犹昔项羽,将军何由得为桓文乎?肃窃料之,汉室不可复兴,曹操不可卒除。为将军计,惟有鼎足江东,以观天下之衅。规模如此,亦自无嫌。何者?北方诚多务也。因其多务,剿除黄祖,进伐刘表,竟长江所极,据而有之,然后建号帝王以图天下,此高帝之业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