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72-兵以诈立-第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编制,设官分职,配备各级军吏,统于将帅(这两条也可算作一条);第三是养兵,让士兵有衣穿,有饭吃,建立各种后勤保障;第四是治兵,即用金鼓旌旗和徽章,建立指挥联络系统,利用农闲,借助田猎,校阅士卒,教民习战。这四条属于长期备战。临战,也有四件事,第一是庙算,即用算筹,比较敌我,预测胜负;第二是卜战,即用龟策,占卜吉凶,去犹豫,下决心;第三是拜将,即选择将帅,授命专征;第四是授甲授兵,即把国家武库中的车马兵甲发给军队。这四条属于紧急动员。这里只讲庙算。
庙算是计,也是谋。古代的谋分好几层。治国、用兵,合起来讲,这样的谋最大。比如《六韬》,就是两者都讲,也叫“阴谋”。其次,是庙算。庙算的谋是“权谋”。权谋是用兵的谋,战略层次的谋。还有一种,是用于实际战斗的谋,即“形势”家的谋。《孙子·谋攻》说“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庙算之后,野战、攻城之前,还有外交战。今天也是这样。美国发兵伊拉克,五角大楼先进行庙算,主意定了之后,要进行穿梭外交,到各大国和联合国走动。古人把庙算决胜叫“庙胜”,说“庙胜之论”先于“受命之论”、“逾垠之论”、“深沟高垒之论”、“举陈加刑之论”(见《尉缭子》的《战威》、《战权》),即先于拜将受命,先于率师越境,先于修筑工事,先于列阵交战。任何战争,都是为了胜利。任何胜利都是积小胜为大胜。庙胜就是设想中的大胜,这是第一步。庙胜之后,才有其他各步。
《计》篇的主题是庙算。定计是庙算本身,用计是庙算的延伸。最后一章是总结,还是紧扣这个主题。庙算很简单,全看实力。一般说,得算多的必定战胜得算少的,这是明摆着的事。
第三讲 (始)计第一《战争论》笔记:全书结构和警句名言(1)
附录
《战争论》笔记之一:全书结构和警句名言
——与《孙子》比较
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特点是理论性强。前人把它看作一部古典军事哲学。此书带有19世纪的特点,德国人的特点。黑格尔生于1770年8月27日,卒于1831年11月14日。克劳塞维茨生于1780年6月1日,卒于1831年11月16日。他比黑格尔小10岁,但死于同年同月,只比黑格尔晚两天。当时,很多著名人物都是染霍乱而死,他们都是死于霍乱。两个人是同时代的人。20世纪不同,学术专业化是主流,无所不包的大体系式微,后来的读者,往往不太重视他们的哲学思考。
兵书的读者是军人。军人对哲学不感兴趣,感兴趣的,是他对军事的具体论述。战争是个充满概然性和偶然性的领域,军人依靠的是快速反应和判断力,他们对所有貌似规则的东西都不太相信,认为把不确定的东西讲成确定的东西,根本不可能,就算可能,也是条条框框,束缚手脚。因此,很多人都不读兵书,也不写兵书。克劳塞维茨想把战争现象中多少带有规律性的东西,用尽量务实的态度和尽量清晰的语句描述出来,总结出来,但没有写完他的书,就过早去世了。死前,他留下说明,预言此书会不断遭到误解和批评。事实上,德国军人,从老毛奇以来,一直看重的是他对绝对战争和纯军事因素的推崇,对武器、实力和彻底打垮、暴力无限的强调。
《孙子》和《战争论》,背后依托的军事传统不一样,互相都是解毒剂。
(一)内容概述。
此书未完成,分八篇。作者留下话,这八篇,只有第一篇第一章是写定的稿子,其他都有待修改。特别是最后两篇,仍是草稿。作者的苦衷是,战争充满不确定性,用清晰的语言讲这些不确定的因素,有必要,但很难。
(1)前两篇是一组,带有绪论的性质,讨论比较宏观,比较抽象。
第一篇,《论战争的性质》,是讲战争。它的头一章,内容最重要,主要讲战争和政治的关系。作者给战争下定义,战争是扩大的搏斗,暴力是手段,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敌人,才是目的。战争分两种,一种是绝对战争,一种是现实战争。绝对战争,是理想战争,政治的努力和外交的努力都无效,国际法也管不了,感情用事,暴力无限,双方顶牛,不断升级,有如脱缰野马。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在现实中,它会追求更有限的目标,使暴力降级。绝对战争,目标是彻底消灭敌人。现实战争,退而求其次,才是各种有限目标。他不相信,纸上的计算可以代替实际的战斗,只有彻底消灭敌人,才能根本解决问题。这类看法,背后有西方传统的影子。《孙子》正好相反,它是把“不战而屈人之兵”当理想态,把破国破军当不得已,放进现实,才逐步升级。整个理解是反着来。孙子是先礼后兵,不服才打,逐步升级;克劳塞维茨是先兵后礼,打服了才谈,逐步降级。前者比后者更政治,后者比前者更军事。战争与政治,是交替出现的变奏曲,“不战而屈人之兵”,是战争的一头一尾,要么是未战,用伐谋伐交,“不战而屈人之兵”;要么是已经“屈人之兵”,打得差不多,可以坐下谈判,研究怎么收摊了,所以“不战”。其实,一旦开战,就谈不上什么“不战而屈人之兵”。孙子是拿未战和已战当理想态;克劳塞维茨是掐头去尾,拿中间一段当理想态。两者貌似相反,其实只是侧重点不同,谈话的角度不同。《孙子》的话,我们也误读,我们也滥用,有不少人以为,在激烈的战争中,真的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这是大错误。已经打开了,还有什么“不战”?作者说,战争充满危险、劳累、不确定性和偶然性,情报难以判断,各种阻力,难以计算,最像赌博。军事天才是智勇双全,经常依靠的不是深思熟虑,而是特殊的智慧和勇气,即在黑暗中发现微光的眼力和追随这些微光前进的果断。《孙子·计》论将,以智为先,勇是放在五德的第四条,此书却把勇气放在智慧之前。
第二篇,《论战争理论》,是讲兵法。兵法是军事艺术。这种艺术分两种,广义的军事艺术,是组建军队、装备军队和训练军队的艺术,类似我国的军法;狭义的军事艺术,是使用军队、部署兵力和实施战斗的艺术,类似我国的兵法。狭义的军事艺术又分战略、战术,战术是实施战斗的艺术,战略是组织战斗的艺术。作者认为,兵法很特殊,不是科学,不是技术,甚至也不是艺术。科学依赖知识,技术依赖能力,艺术不守规则。战争理论和它们都有区别,它既靠知识,也靠能力,而且并不是不讲规则,只能勉强叫军事艺术。哲学最该研究的就是这类问题。
(2)下面五篇是一组,讨论具体问题。作者的讲法很简单,很实用。
第三篇,《战略概论》,主要讲战略要素。作者说的战略要素,包括五种:精神要素、物质要素、数学要素、地理要素和统计要素。精神要素,是军队的武德、统帅的才能和政府的智慧,见于此篇的第三至第七章,作者特别看重的是胆量和坚忍。物质要素,是军队的兵力配置,见于此篇的第八至第十八章和第五篇的第一至第八章。数学要素,是兵力配置的几何形式,见于此篇的第十五章。地理要素,包括地形和地区,制高点和战略要地,见于第五篇的第十七和第十八章,第六篇的第十五至第二十一章和第二十三章,第七篇的第八、第十一和第十四章。统计要素,和给养有关,包括行军、宿营、作战基地和交通线,见于第五篇的第九至第十六章。整个论述比较乱,有些见于此篇,有些见于后面的四篇,的确是未完成稿。这些要素,大体相当《孙子·计》的“五事七计”。作者讲物质要素和几何要素,和《孙子》的第二组(《形》、《势》、《虚实》)比较接近,也是讲军队的组成、指挥、阵法和兵力配置,也是强调数量优势、出其不意、诡诈和集中兵力。中国传统,尚谋轻力,《孙子》重诡诈,但作者却有所保留。他更强调简单的行动,认为廉价而带冒险性的诡诈,如假情报、佯动,很少有效。他说,兵力越少,才越重诡诈,这一看法很重要。
第三讲 (始)计第一《战争论》笔记:全书结构和警句名言(2)
第四篇,《战斗》,战斗是真刀真枪的实战,以彻底消灭敌人为目的,这是战术研究的对象。战斗之后,还有追击或退却,也很重要。作者强调,进攻有顶点,胜利有顶点,胜败既分,交战双方,伤亡惨重,疲惫不堪,胜而不追,功亏一篑,是最大遗憾。胜方,乘胜追击比胜利更重要;败方,组织退却也是弥补失败。这个后续过程有时比战斗本身更重要。最大胜利或最大失败,往往取决于它。最大限度地消灭敌人,最大限度地保存自己,比什么都重要。在危险的环境里,复杂的计划不如简单的行动,有时,勇气比智慧更重要。《孙子·军争》讲“穷寇勿迫”,没有讲是不是追。《司马法·仁本》说,“逐奔不过百步,纵绥不过三舍”,追击逃跑的敌人不超过139米,跟踪退却的敌人不超过415公里,深怕追猛了,自乱阵脚,为敌所乘,被敌人打反击,其实是反对和限制追击。
第五篇,《军队》,军队是实施战斗的主体,也是战术所关注。作者主要讲五个问题,一是军队和战斗空间、战斗态势的对应关系(即军区、军团和战局的关系),二是兵力的分配和战斗队形,三是行军、宿营和补充给养,四是与第三条有关的作战基地和交通线,五是地形和人地关系。兵力分配,包括三大兵种,步兵、骑兵和炮兵的比例。步兵是战斗主力,骑兵、炮兵是辅助兵种。骑兵长于“走”,炮兵长于“打”,可增加机动性和打击的力度。当时的比例,是五名步兵顶一名骑兵,步兵千人配两门(或更多)火炮。宿营,包括野营(住在野外)和舍营(住在营房里)。给养,分四种,一种是靠村民供应,一种是靠强迫征收,一种是靠正规征收,一种是靠仓库储备。速决倾向前两种,持久倾向后两种。拿破仑主张掠敌继食,孙子也是,克劳塞维茨不完全赞同,他更理解守方的立场。
第六篇,《防御》。战斗分两种,一种是攻,一种是守。战略进攻,是从外往里攻,战略防御是从里往外攻,作者叫“向心性”和“离心性”,我国兵书叫“主客”(本书《九地》也这么讲),攻方是客,守方是主。作者先讲防御,篇幅很长。这里面有很多战史经验,特别是拿破仑进攻俄国,双方的成败得失。作者讲绝对战争,讲战争的两极化和逐步升级,是以均势、对称为出发点,现实战争对它的修正,最明显就是进攻和防御。双方攻守异势,关键是力量不对称。一般看法,守方弱,消极;攻方强,积极,进攻才是战争的主流。但作者认为,防御比进攻更强有力,手段更多,体系更复杂。它可以利用要塞(包括城堡和筑垒城市)、阵地、营垒和各种地形,让攻方付出很大的代价,时间、国土和民众,也更利于守方。《孙子》是站在攻方的立场讲话,《墨子》是站在守方的立场讲话。墨守孙攻,各是一个侧面。克劳塞维茨是两面都讲,但篇幅最大,还是讲守。
第七篇,《进攻》,是草稿。克劳塞维茨是从守的角度讲攻。作者说,攻中有守,守中有攻,很多讲进攻的话,前面已经讲过,但也有一些问题,是进攻所独有。这一部分,篇幅很小,各个章节,应对着第六篇看。
(3)最后一篇是总结。
第八篇,《战争计划》,也是草稿。这是呼应第一篇。作者回到第一篇的话题,绝对战争和现实战争的关系,战争和政治的关系。作者说,战争计划,与其说是深思熟虑的结果,不如说是急中生智的判断力。他强调,战争的目标有两种,有限目标和终极目标。有限目标很多,比如对敌人国土的占领,但终极目标是打垮敌人,人最重要。
《孙子》是先计而后战,把计放在最前面,《战争论》则放在最后。
(二)克劳塞维茨论战争。
(1)摘自书前的《说明》:战争无非是国家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到处都坚持这个观点,我们的研究就会一致,一切问题也就比较容易解决。虽然这个观点主要在第八篇中才发生作用,但在第一篇中必须透彻地加以阐明,而且在改写前六篇时也要发挥作用。……(11页)
在行动中人们将永远依靠判断,而且单靠判断也就足够了。但是,如果不是亲自行动,而是在讨论中说服别人,那就必须有明确的观念并指出事物的内在联系。……(14页)
防御带有消极目的,但却是强而有力的作战形式,进攻带有积极目的,但却是比较弱的作战形式;……(14页)
佯动是比真正的进攻较弱的一种兵力运用,因此只有在特定条件下才能采用;……(14页)
只有在具有全面优势或者在交通线和退却线方面比敌人占优势时才能考虑迂回;……(15页)案:这一部分,是作者留下的修改意见,有如遗嘱。(2)摘自第一篇第一章《什么是战争》:战争无非是扩大了的搏斗。如果我们想要把构成战争的无数个搏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考虑,那么最好想像一下两个人搏斗的情况。每一方都力图用体力迫使对方服从自己的意志;他的直接目的是打垮对方,使对方不能再作任何抵抗。
因此,战争是迫使敌人服从我们意志的一种暴力行为。(23页)
如果把文明民族的战争说成纯粹是政府之间的理智的行为,认为战争越来越摆脱一切激情的影响,以致最后实际上不再需要使用军队这种物质力量,只需要计算双方的兵力对比,对行动进行代数演算就可以了,那是莫大的错误。(25—26页)
战争并不是活的力量对死的物质的行动,它总是两股活的力量之间的冲突,因为一方绝对的忍受就不能成为战争。(27页)
在军事艺术中,数学上所谓的绝对值根本就没有存在的基础,在这里只有各种可能性、概然性、幸运和不幸的活动,它们像织物的经纬线一样交织在战争中,使战争在人类各种活动中最近似赌博。(41页)
战争无非是政治通过另一种手段的继续。(43页)(3)摘自第三篇第十章《诡诈》:诡诈是以隐蔽自己的企图作为前提的,……
初看起来,战略这个名称来源于诡诈这个词似乎不是没有道理的。尽管从希腊时代以来,战争在许多方面发生了真正的和表面的变化,但战略这个名称似乎依然表示它本来具有的诡诈的实质。
……
……正确而准确的眼力比诡诈更为必要,更为有用。
……战略支配的兵力越少,就越需要使用诡诈。因此,当兵力很弱,任何谨慎和智慧都无济于事,一切办法似乎都无能为力的时候,诡诈就成为最后手段了。(216—218页)案:德文原文,“战略”作Strategie,“诡诈”作List。德语的Strategie相当英语的strategy。英语的strategy和stratagem是相关词汇,前者是战略,有别于战术(即tactics),来源是希腊文的strategia;后者词义更宽泛,不仅指战略,还指一般的计策,特别是花招和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