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哈耶克传 >

第21章

哈耶克传-第21章

小说: 哈耶克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问:你能不能概括一下大意。    
    答:我觉得,当我第一次形成那些想法时真正重要的、而我又不能弄清的问题是,阐述清楚我试图要回答的问题,而不是去找到其答案。什么决定着不同的基本感觉属性之间的差异?我是要将其归结为某种因果连结或关联,在这里,某种具体的感觉———比如蓝颜色等等———实际上是它在引导人们采取行动的可能的连结体系中的位置。从理论上说,你可以画出某种图谱,描绘一个刺激如何调动起另一个刺激,以及其它更多刺激,从原则上说,你可以重现整个精神现象的过程。③    
    在另一个场合,他这样说到他的心理学著作,在这本书中,他“试图为解释心理过程如何生成我们的感觉所反映的如此繁复的属性提供一个最基本的纲要。(这本书)最后的结论是,我们可以解释它据以运转的原则,但我们不可能对细节作出解释,因为我们的大脑就是一个分类机构。每种分类机构都要比它所要分类的对象更复杂;因此,它永远不能对自己进行归类。人脑不可能解释自己的细节”④。    
    在研究哈耶克的心理学著作的时候,考察一下维也纳小组和逻辑实证主义的背景是有益的。维也纳的逻辑实证主义小组创建于1925年,由莫里茨·施利克创建,他继承了恩斯特·马赫在维也纳大学担任的归纳科学的历史和哲学教授职位。这个小组完全是施利克组织的私人讨论组,其成员都是应他本人邀请而来。哈耶克听过施利克的课,尽管他从来不是维也纳小组成员,也不是逻辑实证主义者。    
    不应将逻辑实证主义与哈耶克在《科学的反革命》中所批评的法国19世纪奥古斯特·孔德的实证主义混为一谈,但孔德的实证主义有助于我们理解20世纪的实证主义。孔德所说的实证主义(positivisme)一词源于法语的positif,在法语中,这个词比起英语中对应的positive一词,更多地意指物质现实。法语中实证主义一词的词源更多地指有形的物质,这可以解释这个术语后来的哲学词源学。孔德试图构建一门以严格的物质———与形而上学或神学相对立———知识为基础的的关于社会的科学。他一点都不关心真理或知识本身的性质,而20世纪的逻辑实证主义则对此比较关心。它关心的是它的理论的社会意义。    
    在后来的逻辑实证主义中最关注的问题包括:验证对于知识的决定性意义;只有数学、逻辑、科学才具有知识的意义;(从知识的角度)拒斥伦理学、形而上学和宗教。逻辑实证主义者关心的是知识的根据:何以某些东西是真理,或者说,真理是如何与相应的感官印象/感受对应的?他们从大卫·休谟这样的英国早期经验主义者那里获得了很多启发,休谟相信,知识最终必须可以化约为感官印象;他们也汲取了维特根斯坦、罗素等晚近的数学、逻辑、科学哲学家的思想。施利克的一句话最集中地体现了维也纳小组和逻辑实证主义者的观点:“一个命题的意义就在于证明它的方法。”⑤证明是逻辑实证主义研究纲领的核心所在。只有能在经验上获得证明的命题,才是科学的命题。    
    哈耶克反对逻辑证实主义,其理由可以部分地从《自由宪章》中的一段话中看出来,他说,他“不想低估18世纪和19世纪的人们与事实证明为错误的种种信仰进行不懈而顽强的斗争的功绩,但把迷信概念扩大使用到所有不能证明为真的信仰上,则缺乏同样的正当性,并且通常是有害的。我们不应当相信任何被证明为错误的东西,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相信可以被证明为真的东西”⑥。    
    哈耶克所理解的知识比逻辑实证主义更模糊,但也更宽泛。哈耶克相信,真理并不仅限于能被经验证明的东西。事实上,他跟波普和弗里德曼一样,认为根本就没有什么绝对的证明这回事;我们所能获得的最好的那些真理,总是要不断地进行修正。从某种程度上说,这种比较含糊的真理观与他的其它观点是相关联的:并不是所有的知识都可以用言词来表述,社会是在无人指挥的情况下自发演进发展的。    
    


第三部 剑桥(1940…1949)第19章 心理学(2)

    哈耶克在他的自传笔记中评论说,他对心理学的兴趣主要是由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恩斯特·马赫的著作激发出来的。正是在阅读马赫的哲学著作过程中,哈耶克“形成了一些想法,1920年他曾想在一篇简短的论文中进行解释,但这篇论文最后没有完成,最终过了32年后,才在《感觉秩序》中表达出来”⑦。    
    逻辑实证主义和哈耶克的心理学观点都是从马赫的著作中衍生出来的。哈耶克在1977年某篇文章中谈到马赫的《感觉的分析》:    
    他(马赫)精辟地分析了,具体的感官刺激所引起的、他视为基本的纯粹感觉,是如何又由通过经验所获得的局部信号之类的已经获得的属性进一步予以组织,这种分析让我突然灵光一闪,形成了一个想法,认为感觉的核心可以追溯到传入的刺激,这是一个很肤浅的认识,感觉经验的所有属性(很快我就又更进一步认为所有的基本感官属性),其实都可以根据它们在连结体系中的位置来进行解释。我逐渐明白了,在我们心目中的那同一组事件中,其实存在着两种秩序———这两种秩序在某些方面有点相似,但准确地说,它们是不同的,我们对于世界的感觉图像,与我们对其科学的认识之间,是彼此不同的。    
    我的结论是,我们的基本感官属性提供给我们的是一幅不怎么完备的分类地图,它自己的每个单位都只能存在于心理获得的系统中,但却能指导我们在具体环境中做出比较成功的反应。这一结论使我对物理和感觉领域的关系形成了某种哲学观点,当时的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刚刚复兴了这一观点,其实它最早可以追溯到伽利略,在1623年他就写道:“我认为,这些味道、气味、颜色等等,无非是一些纯粹的名词而已,只存在于具有感受能力的身体之中,因此,如果失去了生命,这些基本感官属性就没有用处了。”    
    因此,我最初得到的结论就是,心理活动是某种独特的生理活动秩序,其中,生理领域的子系统将我们可以称之为有机体的更大范围的子系统(它们是它的组成部分)与整个系统联系在一起,从而使该有机体能够存活。⑧    
    他的研究也受到康德传统的影响,康德认为,感觉经验乃存在于有机体中,而不拥有独立的形而上学地位。    
    《感觉秩序》中最有趣的、也最重要的部分,也许是最后一章,哈耶克所起的标题是《哲学后果》。哈耶克写道,本书在某种程度上就是为了揭示我们对外部世界的知识是极其有限的。个体对其感知世界的了解存在着某种限度,同样,个人对实实在在的物理世界的了解,甚至面临更严重的局限性;事实上,在哈耶克看来,归根到底,我们对于实实在在的物理世界根本就一无所知。    
    不管是在哈耶克的经济学思想中,还是在哈耶克的心理学思想中,知识的有限性,都是其关键所在。感觉领域与社会领域一样,也是复杂的。在哈耶克看来,在感觉领域和社会领域中,意识到其复杂性都是最为重要的。正是复杂性使我们不可能做出详尽的预测,从而不可能进行控制。    
    哈耶克相信,知觉是由演进的过程所决定的。在《感觉秩序》中,哈耶克指出:“我们藉以了解外部世界的机构(心理)是某种经验的产物。”⑨在《科学的反革命》中他又写道:“我们的神经中枢系统对刺激的分类可能是高度‘实用的’,也即它突出了外部世界与我们的身体间的关系中比较重要的关系那些在进化的过程中已被证明对于种的生存。”⑩演进(进化)贯穿在他的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秩序理论中。哈耶克强调说,《感觉秩序》“唤醒了我对生物进化领域的兴趣”{11},随后他就将此观念用于社会秩序研究。    
    哈耶克一直想重新着手进行他的心理学问题研究,完成二十多年前学生时代那篇论文。他在《感觉秩序》的导论中说:“当时我只是想把这件事先放开几年,结果,却放了这么长时间。”这本书是“我还很年轻的时候就蹦出来的一个想法结出的成果”{12}。    
    哈耶克觉得,他的心理学著作没有得到正确评价,除了极少数学院心理学家之外,一直没有人赏识。但在他看来,“我先是在20年代、后来又在40年代两度获得的对心理学的洞见,可能是我做出的最令人激动的研究,也塑造了我本人的思想”{13}。对他来说,这些洞见对“除了在具体的几门学科中给了我很大教益外,也给了我科学的方法论方面的教益。我论述复杂现象的理论著作,得益于心理学研究的与经济学研究的一样多”{14}。    
    哈耶克在1977年召开的一次有关他的经济学和心理学思想的学术研讨会上说,在这“两门学科中,我们碰到的都是复杂现象,所需要的都是利用广泛分散的知识的方法”{15}。以为每个人在心理中能够形成关于物理世界的一般概念,与希望获得指导社会的普遍规则,这两种想法同出一辙。个人不管是欲详尽了解外部世界,还是欲全面地控制社会,都是不可能的。在哈耶克看来,我们所能指望获得的,在前者充其量就是了解物理世界的形式,在后者则是建构某种个人可以藉以进行决策的法律框架。    
    在哈耶克的心理学、经济学和社会思想中,还存在另一种联系。海因里希·克吕维尔在《感觉秩序》的导论中说:“从宽泛的角度看,他的理论可以说是具体论证了歌德的名言:‘所有的事实都是理论。’感知总是一种阐释。”{16}哈耶克在其它方面的研究中也强调,理论先于经验观察。    
    知识是分立的、不完整的和复杂的。每个人的知识片断都是微不足道的。随着复杂度提高,惟一能够做出的预测就是越来越一般性的预测,这种观念是与下面的观念相一致的:在社会系统中,只能确立某种最宽泛的标尺。法律就是为了克服社会的复杂性。在1948年的一封信中,哈耶克形容他的心理学研究“是我做过的最重要的事情”{17};一年后他又说“迄今尚无人理解它”{18}。    
    


第三部 剑桥(1940…1949)第19章 心理学(3)

    哈耶克晚年几次表达过这种看法:在“40年代中期———我想我有点过于自负了———我觉得,我很有名,是两位打过一场大笔仗的经济学家之一,一位是凯恩斯,另一位就是我本人。现在,凯恩斯已经去世?穴1946年4月?雪了,成了一位圣人;我则由于出版了《通往奴役之路》而臭名昭著”{19}。哈耶克在另一个场合又说:“凯恩斯只要还活着,就是个有争议的人物———很有争议———但他去世后,则被吹捧为圣人。大约有二十多年时间,我只有一次很不好意思地对我妻子提到,在凯恩斯去世后,我可能是在世的最著名的经济学家了。然而,10天以后,就不是这么回事了?穴大笑?雪。那个时候,凯恩斯成了大人物,而渐渐地,没有人还记得我是个经济学家了。”{20}    
    哈耶克觉得,凯恩斯去世的时候,他是两大著名经济学家之一,但其它人可不这么看。科斯说,在英国,“其它人都不这么想”{21}。据弗里德曼说:“在美国也没有人这么想。据我所知,在美国,从来没有人把凯恩斯的名字与哈耶克相提并论,认为他们是同一档次的。事实上,我倒宁愿说,在美国,人们更多地把凯恩斯与罗宾斯相提并论。”{22}哈耶克一生中获得的最广泛的关注是1945年春天在美国和英国。他自己无疑认为,《通往奴役之路》对他早期的研究的一种自然延续,但不管是他的论敌还是朋友都不这么看。在工党以压倒一切赢得1945年的大选后———在美国巡回演讲和英国选战期间遭受批评之后———用一些“比他左一些的熟人”的话说,他“已经不再是一位科学家了,而退化成了一位宣传家”{23}。1945年工党在英国获胜后,不管是在美国还是英国,哈耶克不再是思想家了,而被视为某种教条的象征。    
    哈耶克当时的书信似乎显示,他后来觉得战后继续留在英国是个失误。他跟伦敦经济学院的同事们的关系也疏远了。整个20世纪30年代和40年代早期,他在《经济学》上发表了很多文章,但自1946年2月号上发表那篇论述历史的文章后,他在伦敦的最后四年,竟然没有在《经济学》上再发表一篇文章。1947年11月,他写信给政府研究局的L.B· 米勒说,他觉得在英国不受重用,无用武之地,教的课又太多,他的观点被认为太极端,他的建议根本没有人听———然后又说,他当初应当接受美国提供的职位。{24}    
    1948年,哈耶克考虑给《通往奴役之路》写一篇后记,谈一下自它发表以来的变化。他对战后工党政府的种种做法,尤其是政府对英国经济的很多重要部门实行国有化和严厉管制,深恶痛绝。有意思的是,哈耶克本来打算用一段阿克顿爵士的话作为这篇后记的题记,他最终用了《自由宪章》的《跋》的题记:“在任何时代,热爱自由的人总是罕见的,自由的胜利靠的是少数人,他们又是靠与盟友们的合作而取得胜利的,尽管他们跟这些盟友的目标存在差异;而这种合作总是危险的,有时甚至会导致灾难。”{25}他晚年的著作的结构这时候可能已经初步形成了。    
    《哈耶克文集》的第九、第十卷编者布鲁斯·卡尔德威尔写道:“哈耶克在英国的最后结局令人伤感。在政治上,他曾反对的一切东西都逐个登场了。”{26}随后的变化导致《通往奴役之路》只是在人们回顾历史时才被记起来。工党第一次组成多数政府反映了、同时也导致了某种新的气氛,在这种气氛中,《通往奴役之路》不再那么吸引人,而是有点反动了。英国和美国一般公众发现了纳粹的种族灭绝,也使人们觉得这本书太极端了。与苏联的战时联盟终结,战后进入经济繁荣期,这些都使它变得没有针对性了。哈耶克逐渐被人看成一位昙花一现的保守分子。    
    《通往奴役之路》出版后立即被翻译成几种欧洲语言,随后译为全世界二十多种语言。哈耶克注意到,“纳粹后那一代德国人特别热情地接受”{27}这本书。战后在德国的一次研究是他“最感动的一次经历”。他发现当德国还没有出版《通往奴役之路》的时候,人们在传阅手抄本。他还曾到欧洲大陆其它国家讲过课。    
    1946年,哈耶克战后第一次回到奥地利,看望他未来的夫人和其它亲戚。他一般都是一个人旅行。有一次访问斯坦福大学时,他被安排住在一间很大的公共宿舍中的一个铺位,他猜想是行政管理人员不喜欢他的政治观点而故意冷落他。    
    


第三部 剑桥(1940…1949)第20章 波 普(1)

    哈耶克在英国的最后一年离了婚,这件事让他跟罗宾斯的友谊令人痛心地破裂了。在战时致卡尔·波普的一封信中,哈耶克曾形容罗宾斯是“他最亲密的朋友,他非常珍视他的意见”①。但这种愉快的状态没有持续下去。1949年,哈耶克离开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