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水火中原 >

第79章

水火中原-第79章

小说: 水火中原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辛兴命令:“进城!通知到每一个进城的军民,如有违纪扰民者,军法无情!”

让俘虏辨认县衙里的那具穿着官服的尸体,原来这是县令的一个家仆。真正的县令应该已经逃掉了。再审俘虏,果然有人说有一个穿便衣的人在第一批出城的十几个骑兵簇拥下,向北跑了。这家伙,真够狡猾。

在县衙里还意外发现了整箱整箱未开箱的滑膛式步枪和一批弹药,很奇怪,这些枪敌人在守城的时候为什么不使用?那样的话,对我军的威胁可就大多了,这些枪比那些鸟铳、弓箭的射程、准确性都强多了。问了俘虏才知道,这些枪支是昨天才从安徽运过来的,这个县令以保境安民的名义向全县摊派购买洋枪的款项,几乎刮尽了商城县的民财,可是洋枪运到后,请的洋教习没有到,这些枪没有人会使用,暂时躺在了县衙睡觉。腐败的清朝各级政权成了洋人倾销淘汰旧式装备,牟取暴利的最好的帮凶。

不过这批装备倒是改善三团装备的一批好礼物,辛兴安排占领县城后的各项事宜。派人向王平报告情况。

正文 第一百零一章占领固始

  现在,辛兴和总部对信阳地区敌人的兵力情况了解得几乎一样多。甚至有可能更多一些。这个老侦察兵占领商城后立刻就向固始和淮滨派出了骑兵侦查人员。

光山、新集被我军占领的消息传到商城时,辛兴已经让齐岳带领攻击商城的大部分骑兵返回了建军村,只留下一个班担负侦察、联络的任务。因为三团一营已经奉命调往商城,而泼皮山一带的防务是不能有丝毫大意的,齐岳这些骑兵的战斗力足以弥补三团一营调走后的空缺。这些人中有经验的老兵占了大的比重。泼皮山一带也补充了一些各地方新招的兵,总人数并不少,缺的是有经验的军官和老兵,好在教导队在泼河镇。好歹可以帮上些忙。

崔明贵和齐岳一起回了一趟建军村,坦克和两外两个坦克手留在了商城。崔明贵回去的主要目的就是要把两门山炮带到前线。下一步继续出击扩大占领区已经是明了的事情,坦克向北和向东攻击的地形都不有利,再说这唯一的一辆坦克也不宜过于频繁投入战斗,以后还有大用,比如攻击信阳之类的,那可是有瓮城的州城。

果然,崔明贵和一营一起回到商城的时候带回了总部要求继续出击攻击固始县的命令。

商城县要求参加中华军的人多的出乎想象。固然,很多人出于贫穷,基本的想法就是要吃饱肚子,但是也有很多人是怀着对清政权的深仇大恨要求参军的,对于他们而言,中华军是干什么的并不重要,只要有一点,它是反清的,要和清朝的皇帝对着干的,就足够了,这些人本来就是想和官府拼命的,但是官府对于他们实在太强大。现在,只要有反对官府的力量,自然义无反顾地参加。清廷腐败,不得人心到如此地步,后来怎么还能支持的下去?可见个体的、分散的普通百姓的发言权是多么微不足道,无论是口头的,还是实际作用上。

新参军者虽然大多数没有明白中华军的政治纲领之类的,但是为了推翻清廷悍不畏死者却大有人在。

攻击固始县,辛兴只带了50名三团的士兵,全部是缴获的洋枪装备的。10个齐岳部下的骑兵以及催命鬼带的两门山炮也一并在进攻的队伍之中。进攻的部队总共有近三千人。

固始县的敌人应该不会超过300人,而且没有正规清军。

县城刚被包围,攻击者尚未做好攻城准备,固始县城头竖起了降旗。乞降的使者很快也出城来到了辛兴的面前。

占领固始县,兵不血刃。虽然没有达到辛兴战场上锻炼队伍的目的,但是这个结果也不坏。只是那些投降的清军当地武装倒是不好处置,辛兴可不想把这些个家伙编入自己的部队,简单甄别了一下,大部分发给路费遣散了事。反正这些钱也不用辛兴出,缴获的钱财足够用了。那些投降的大小官员可不能就这样遣散了事,辛兴让人把他们护送到泼河镇,先让李守业“招待”他们,以后看政委和军长的意思处置吧。

正文 102。淮滨(1)

  炮弹越过淮河在南岸炸响,腾起阵阵烟雾,泥土和被击中的人体时而飞上半空。惨叫声声。逼近河岸的农军纷纷向后乱跑。最初冲到河边时被这些农军俘获的几个清兵被拖出来乱刀砍死。

辛兴占领固始县城后几乎没有停顿,立即将部队向北部署。新增加的近三千新兵分为二十队,委派了二十名三团的战士临时带领。这三团本来也是以新兵为主的,现在有的兵入伍还不到一个月就成了带百多人的“军官”,指挥、控制能力相当薄弱。辛兴也实在是迫不得已。这些新建农军用在商城和固始缴获的冷兵器武装起来。壮壮声势也好,有需要大量兵员的时候,他们会派上用场的。等暂时安定休整的时候再训练吧。从新兵中挑选出120名身强力壮又机灵的编成一个连由辛兴直接掌握,辛兴身边其余的三十名原来三团的官兵都混编到了这个新的连队,充当了班排长的角色。一营一连的纪连长临时充当了这个新编直属连的连长,这个新编连和骑兵侦察班还有催命鬼的两门山炮构成了辛兴占领固始县后的骨干力量。

处理这些纷繁的事务只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占领固始后的第二天,辛兴就部署向淮河方向出击。新编骨干连队大部从固始乘坐缴获的木船沿史灌河北上,这史灌河从固始县城向东北方向在豫皖交界处注入淮河,辛兴的意思是先在淮滨的下游控制一段淮河,截断淮滨敌军粮船逃路,而且乘船行军可以让自己的主力路上休息一下,物资也便于携带。两门山炮以及骡马分别上了不同的船只,崔明贵对辛兴的这个安排也相当满意。骑兵侦察班在河两岸担任警戒任务。

同时让纪连长带领农军向固始西北方向与淮滨县分界的白露河进发,沿白露河布防制造声势。固始县城只留了一个排的兵力驻守。已经派人传令在商城的一营主力开往固始,再从建军村调二营大部分兵力进驻商城县。侦查报告的情况,建军村、泼皮山一带并无敌情,这主要是指东面和南面的方向,北面、西面大部地区已经为中华军占领。有齐岳的骑兵不断侦查,如有敌人进犯,建军村、泼皮山,部队大可以迅速回防,即使回防的慢一些,王平、朱贵、刘奋战他们也足可以坚持到援兵返回的。巩固和扩大占领区,需要兵力,特别是经过训练的老部队。三团,其实真的还算不上老部队,但是此时也只能当作老部队使用了。

相比新招的农军,三团也确实像是军队的样子,虽然没有进行过射击的训练,但是队列训练让三团有了军队的外在形象,突击的政治教育让他们有了点内在的东西,而最起码的一点,三团的官兵们知道服从命令听指挥,学会了唱《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首歌。

那些农军却不知道守纪律、听指挥,他们的头领也不知道,这指的不是辛兴委派的二十个战士,虽然他们多数不具备指挥一个连队能力,何况是这样临时拼凑的队伍,但是他们还是知道服从命令听指挥的。问题是他们下面的临时指定的或者自发形成的“班排长”甚至“连、营长”们不知道什么叫纪律,这里支的是那些信参加队伍的“能人”,有些是有武艺的。有些是能说会道的,有些则是原有的某些反清秘密团体的头目,总之,这些人都是在部分农军中有些号召力的任务,有些人在队伍中的号召力显然还超过了辛兴选派的临时队长。而纪连长本人参军也还不到半年,现在陡然间指挥两千多人,又是这样的队伍,结果向白露河的进军总体上只能用乱哄哄来形容了。

正文 103。淮滨(2)

  辛兴并不担心淮滨的敌人向固始反攻。既然在围攻商城和固始的时候,淮滨的敌军主力都没有一点要增援的迹象,现在反攻更不可想象了。白露河与淮河之间的淮滨县南部三角地带的敌军数量也很少,作为侦察员出身的辛兴造就把这个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况且辛兴亲自带领的部队将于中午弃舟登岸转向西直奔白露河口,下午三点左右就应该可以到达。淮滨的敌人如果真的要进攻,渡过淮河和白露河都需要时间,此时商城增援过来的三团一营应该可以赶到的,而已经占领潢川的我军也不会坐视不管,如果沿着潢河出击,反攻的敌人必将在潢河、淮河、白露河之间被消灭。

农军乱哄哄地到达白露河右岸的时候已经是中午了,行军速度实在不够快,到达的地点主要集中在河口以上15公里间的地带,一伙一伙的陆陆续续到达。弓箭和零星的步枪向对岸射击,喊杀声更是让对面的清军胆战心惊:对面密麻麻不知道到底要来多少人。没有反击,对岸守军很快就向淮滨县城方向逃去,驻守白露河口的敌军则乘船进入淮河,从水路逃向淮滨。

一些农军跳下水,游过只有几十米宽的白露河,对岸一些没有被敌军破坏的木船被划了过来。农军们争先恐后上船渡河。这一队的队长此刻也忘记了沿河布防的命令,跟着他的这些新部下们过河追击。邻近的其他几队农军也纷纷效仿,来来往往地忙着渡河。先过河的也不等后面的人到达完毕,就在一些临时头领的带动下,呼喊着追了下去。此时根本就不要谈什么建制了,只是一群一伙地跟着临时的头儿往淮河方向乱跑,每一伙三五十人不等。

仇恨,爆发出来的仇恨。对统治者的仇恨驱使着这些人,尤其是那些自发带头向前的人。世代受异族、受官府的欺压,种种屈辱,种种仇怨,忽然间爆发了。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卖儿卖女,苦役兵役,苛捐杂税……,洪水灾害,不但不救济灾民,苛捐杂税丝毫不减免,淮滨囤积了大批的粮食,洪水中封闭了城池,填塞了厚厚的护城大堤的入口,任凭外面的百姓在洪水中挣扎不许进入。灾害后,任凭百姓饿死也不出一粒粮食救济,一船船的粮食沿着淮河运往江北大营,靠近粮船的渔夫和农民又有多少被无辜打死、打伤?淮滨的官兵骚扰、抢掠,大小官佐哪个没有几个小妾?军营中还设立了军妓营,清军营里的狂笑震动着淮河滔滔的河水,河水中有多少百姓的血泪。

忽然间来了中华军,要跟清军、官府拼命的人手里有了刀枪,,天神般的辛天将派天兵领着大家去打万恶的淮滨大营,大伙怎能贪生怕死不敢向前?难道什么都要辛天将亲自出马?况且有天兵天将在,小小清妖还能如何?白露河边看见以往穷凶极恶的清兵望风而逃,农军的士气更加高涨,不由分说,纷纷渡河追击,杀声震天。纪连长见状急得乱搓手。只有十几个人跟在他的身边,看来他控制一个班的能力还是有的。

正文 104。淮滨(3)

  忽然看见不远处河堤上有一队人在列队集合,急忙过去。正在整队的战士背着燧发式步枪跑步迎了上来:“报告连长,一连五班班长张玉祥正在集合队伍,请指示!”

纪中强说:“好,好,张玉祥,你带的队伍怎么在这里集合?”

“报告连长,出发时接到的命令是到白露河布防,刚才我的队伍里有人报告说,这里就是白露河,所以我集合队伍待命布防。连长,难道这里不是?那,我马上组织渡河。”

“不,这里就是白露河。”

“那,团长又来了新命令?”

“没有,张玉祥,你做得对,回头我报告辛团长。其他各队都是不听命令擅自渡河的。”

“那,要赶快阻止他们。”

“这个,张玉祥,你有没有办法?”

“连长,你看这样好不好,让我这一队人分头在附近河岸传你的命令,让没有渡河的人都到这里集合,另外把渡船也尽量都集中到这里来。”

“好,就这样办,赶快!”

“是!”

张玉祥立刻点了几个人的名字,命令他们分头带人沿河呼喊传令去了。

纪中强奇怪道:“张玉祥,这些人怎么这么容易指挥?”

“连长,我出发前把人员每五人分成了一组指定了组长,每五组为一个小队,指定了小队长,全队有六个小队,把队长集中起来强调了纪律和带队要点。六个小队长要看着我行动,组长要看着小队长行动,士兵要看着组长行动。再说,这里面有捻子上的人,这些小队长和组长也都是有点威信的人。”

“好你的,有两下子!”

这张玉祥是建军村山口外的难民队伍中参加中华军的,小伙子身上有家传武艺,小时候村上的财主为了不让自己的少爷在学堂受欺负,让张玉祥充当伴读,因此也认识字,后来帮少爷打架惹了祸,全家遭难逃亡他乡。到参加中华军的时候,已经是孤身一人了。

张玉祥的部下四处招呼,附近两三公里地段未过河的部队陆续集中过来四百多人,涉及了其他七、八个新编农军连队,其中有三个三团的带队战士,他们所带的人过来集中的人数也比较多。

紧急按照张玉祥的办法重新编组将这些人分为三个中队,让那三个三团的战士担任中队长,组织沿白露河布防。本来纪连长想让这些人沿河挖掘战壕,这可是他在军队学到的简单防守的办法。后来听了张玉祥的建议,分一部分人挖工事组织防御,大部分人以集中过来的船只为基础开始在白露河上架设浮桥。一旦过河的那些人出现意外退回来,可以迅速过河,而凭借河右岸的4支燧发步枪和一支七九步枪加上一部分弓箭控制一座浮桥比控制宽阔的河岸要容易的多。即使前面没有出问题,后面的援兵到的时候,又命令过河的时候有一座浮桥也便利的多。

这座浮桥的架设的位置在距离白露河口大约1公里的地方。

这个张玉祥从此开始在辛兴的部队中崭露出了头角。

正文 105。淮滨(4)

  赫哲图的日子没有以前逍遥了。作为副将在信阳府本是最高级别的军官了,又不驻守府城,不受知府的牵制,在淮滨可是说一不二的土皇帝。皇帝也不见得有老赫逍遥,这里远离战事,又是水陆码头,干的是屯粮的美差,地位重要,油水更不少。信阳地区尚算安定,三省交界处小小山贼匪患不足为虑,在光山以及新集驻守重兵足可弹压了。

这淮滨可是集中了豫省供应江北大营前线的大部分夏粮,如果平安运送出境,说不定总兵的顶戴很快就会落到头上的。这年头像老赫这样“智勇双全”的八旗子弟实在不多见了。老赫信心满满,尤其是听到皖省苗沛霖部最近和长毛打了一仗,大伤元气的消息后,更是觉得高枕无忧了,这小子和犯境的长毛肯定是两败俱伤的。原有的禅忌现在变成了觊觎了,等军粮全部运出后,是不是带兵到寿州再去筹些粮草呢?虽然那是安徽的地方,但是那个苗沛霖不也带兵到河南来筹集过粮草吗?想想自己的几千正规官军,几百人的火器营,十二门大炮的炮队,老赫觉得底气很足。听说苗沛霖的炮队差不多全部折损了,就算他不折损,那算什么大炮,哪能和老子的洋炮比?老赫心中引以为豪的洋炮,是花大价钱托人从澳门购买的法国造5英寸大炮,几经辗转才从东部沿淮河运到军中的,老赫在这两门炮演示射击后,觉得自己的腰杆忽然间硬了许多。日夜在淮滨城里在若干买来、抢来的成年、未成年的年轻女子身上变着法子寻欢作乐。

直到潢川逃来的官员报告乱匪攻破光山的消息才把他从美梦中惊醒。接着接二连三传来邻近各县失守的消息,与信阳间的音讯也中断了。乱匪来势如此凶猛,进军如此迅速,到底是什么来路?逃来的官兵没人说的清楚。派出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