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女人的心灵城堡 >

第18章

女人的心灵城堡-第18章

小说: 女人的心灵城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内在情感体验发生“共鸣”。    
    在音乐或戏剧的欣赏中,可以看出审美历程的“沉积岩景观”:    
    传统的戏剧总是一个故事或者一个特有的情节,一定要告诉人们一点什么《铡驸马》一定要看到陈世美死在龙头铡下,《白毛女》一定要看到黄世仁戴上手铐。这种“警世”或“训世”之作,是戏剧的一种叙述方式。    
    通俗歌曲,更多是一种生活的感受。而且,这种“生活”一定是“爱得死去活来”的生活。从“爱不明白”到“说不明白”,从“把根留住”到“无言结局”,从“只要拥有”到“何必苦苦相求”……它们从各个侧面反映了少男靓女的一种情感的“突变”和“流动”,一种情感的“无奈”和“空蒙”。这种“感世”和“叹世”之作,是感悟,不是故事。    
    交响音乐,不是对“俗事”、“俗情”的咏叹,而是人类情感的“抽象运动形式”。或风、或雨、或恐怖、或宁静、或激越、或空灵。是审美的高级形式,它不是“一个故事”或“一种感受”,而是人类特有的精神“感觉”。一个人很难说得清楚的“感觉”,连上帝也说不清楚。    
    人们说,贝多芬的交响曲是大海,你能看到多深就有多深,你能看到多远就有多远。人对自身情感运动的领悟,有时就像茫茫宇宙,看不到边,望不着底。音乐形式与情感关系,说它像就像,说它是就是,“情感运动”有着不确定对应物。    
    传统戏是老人的事,流行歌曲是青年的事,交响乐是音乐人的事。不管这事那事,总之,它已经不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事,而是人类审美需要的事……    
    走上金字塔    
    当人们从“生存发展”爬上了“审美需要”的台阶之后,自然就进入了“自我实现”的阶段。这是那些下海南、闯非洲、斗纽约、荡巴黎的青春女性所追求的终极目的。    
    ——希望成功。    
    人类的需要,遵循从低级到高级、从物质到精神,再从精神到物质的循环法则。    
    人们把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作为实现自我的终极目标。成功背后包含了两个目的:社会的尊重和“道德的赞许”。    
    所谓“荣华富贵”,就是每个人心中的“大观园情结”。    
    传销之所以在短暂时间内,像瘟疫一样地席卷中华大地。细味现象背后,不仅暴露了人的愚昧心态,不择手段的致富渴望;另一方面,传销恰恰利用了每个人“希望成功”的心理需要。    
    传销的布道者们,营造了一个“传道”的环境,就像中世纪的教堂。采用心理的“暗示”及“感染”,以近乎宗教狂热的情感宣泄方式,猎取每一个自愿或不太自愿的猎物。    
    在那些“总裁、总裁、我爱你”的吼声中,在那些扭曲而变形的脸上,在那些颤抖的躯体里,看到了传销布道者如何“强奸”了心理学,这也算是“商业”与心理学联姻的一次“创造”。    
    如果每个人都了解自己的需要,又较为平静地对待这种需要,那么,我们的社会就成熟一些。渴望成功仅仅是需要,把需要变成现实,除了汗水,还要知识、能力和灵气。


第三篇、发展“距离”美

    魅力是女人的力量,正如力量是男人的魅力。    
    ——艾理斯    
    距离,指人对空间的占有。有距离才有空间,有空间才有生存。    
    生 存    
    日本人懂得空间的重要性。他们对一个单位的职工人数、职位个数以及男女比例都有明确的规定。    
    例如,他们一般不设副职,不设职能交叉的管理部门。因人设事的“闲差”,会相互挤占彼此的生存空间,不仅相互扯皮,也使人际关系变得十分紧张。    
    设想,一个局(科级)有5个副局长,再加15个股长,你说怎么工作?除了扯皮和聊天之外,还有一种疾病会大肆漫延,就是“无事生非”。由于无所事事,每个人都蓄存了过剩的能量。过剩能量自然要寻找排遣的“喷发口”,你说,这怎么不“无事生非”?    
    动物生存,都遵守必要的“空间法则”。    
    “空间法则”是:设法保持个体生存发展所需的必要的领地。狮子是以粪便标示自己的领地,狼则以尿液标出自己的生存空间。    
    从根本上讲,“领地欲望”就是满足动物个体延续和繁衍的“空间法则”。    
    人类对生存空间的相互戒备,虽然不像动物那样以牙齿和爪子决一雌雄,但人类比动物的生存竞争更为残忍和更为隐蔽。    
    请看一个事实:当一个官员只身调往另一个陌生的单位,如果任副职,常常将你“闲”着,万事没有你插手的余地。如果当一把手,则往往号令不行,指挥不动。    
    于是,免不了要罢一些、提一些,这部机器才会正常运转。除了其他方面的原因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你介入并挤占了你前任“编织”起来的“部落”空间,打乱了原有的权力与财产分配的平衡。    
    当一个男人调入女性较多的纺织厂,女性表现可以容纳,男性则表现出不那么友好;相反,如果一个女性调入男性较多的单位,诸如钢铁厂,男性表现为容纳,甚至友好,女性则表现得不那么宽容。    
    这是人类以自己的言语或行为,标示了各自希望的“生存空间”。    
    情 爱    
    男女的“距离原则”,更为微妙。    
    这种距离包括了身体的距离和心理的距离。其中,重要的是心理的距离,因为心理距离支配了身体的距离。    
    先读一自小诗:    
    我看云,太近,    
    云看我,太远。    
    我看月,太远,    
    月看我,太近。    
    这首小诗,不是抒发人们对山峦和月亮的情思,而是标识男女的“心理距离”。    
    我们的农民兄弟,不用那么文雅的语言去表述这首诗的主题。他们说得更直白:炉子和水缸,你热我不热。    
    人们常有如此的体验:一个与你共事多年的同事,除了彼此招呼点头之外,你真的不知他在想什么?喜欢或反对什么?这叫“心灵隔膜”。而与你共同生活了十几年的丈夫(或妻子),虽然同在一片屋檐下,真的不了解对方心灵深处究竟翻滚着什么波涛?    
    女性的“矜持艺术”,就是要与男性(即使是自己的丈夫)保持必要的“心理距离”。    
    罗曼蒂克的青年人,在写情书的时候,喜欢选用时髦的词语来表白自己的心迹:“爱情是什么?爱情不是一颗心对另一颗心的敲打,爱情是两颗心相碰的火花。”    
    物理学家告诉我们:物质材料相同、体积相等的物体,最容易产生“共鸣”。这种“共鸣”,指受到外力打击时发出频率相同或相似的音波。    
    而人类爱情生活的轨迹,也存在一种“爱情物理”:爱好、嗜好、脾气甚至心灵感应都十分相似的一对男女,在爱芽刚开始萌发时,他们情感的“共鸣”很快会达到完满和谐。但过不了多久,这种“和谐”就使双方都感到“共鸣”的痛苦。因为,情感材料会因“共振”而疲劳,标志了男女“筑巢期”的结束。    
    爱情,是人类情感的运动。    
    有运动就有休止,没有休止符的歌曲是无法演唱的。所以,男女的爱情生活不会永远“共鸣”。永远“共鸣”,即使金属都可能出现“物理疲乏”,何况人类?    
    爱情,也没有计算机设计的程序,按照模式去体验。    
    必要的距离,则是保持情爱持久的关键。    
    铁轨与铁轨之间,总有一点间隙。这种“装置”是抗拒热胀冷缩和外物撞击的设施。男女情感生活,也需要有这种间隔“装置”。一对夫妻就像两根连接的铁轨,彼此热胀时,不至于弯曲;彼此冷却时,又不至于折断。    
    西方的婚姻理论,十分推崇“互补婚姻”。    
    “互补”理论的核心,就是彼此应有合理的距离。西方人的口头禅虽然说得十分动人,“亲爱的,我是你的。”如果真的像天真少年所想像的那样,“你是我的,我也是你的”,那么,情感的载体就已经死亡了。    
    合理的距离,可以产生情爱奇观:    
    ——男女相对独立,带来彼此的尊重。    
    不要强行进入对方的“领地”,留一些思索的空间给对方,爱就会永远是“新”的。没有一个顾客进商店会在第一个柜台“出手”。总是走了一圈之后,经过比较,最后回到货物最好的柜台。恋爱者须知,千万别强迫对方在“第一柜台”前出手,留点空间让他在商店里转上一圈。    
    ——距离可以带来想像。    
    想像可使对方形象在想像中升华;想像也可以使猜疑“放大”,导致因爱而恨。    
    误解,是情爱生活的调味盐。女人和男人“吃醋”,反映了人类童年的天真。一旦前嫌冰释,将会更加珍视现在。古人不是也说,“和好如初,其乐融融”吗?    
    懂得生活的人,就懂得男女间“进一步和退两步”的原则。情爱是“节奏”,是“生活之舞”。老进不退,这怎么跳舞?老退不进,又怎么跳舞?爱情舞蹈所遵从的法则就是:退二进一。    
    ——距离带来合理的补偿。    
    情感补偿的原理就是“合理距离”。人们懂得“久别如新婚”。除了生理的需要之外,重要的是“久别”(合理的空间距离),使双方的“记忆”进行一次“理智筛选”:摒去非本质的“不愉快记忆”,重新拾回最本质的“快乐记忆”。人是一种十分善思的动物,用想像去“放大”或“缩小”情感生活,恰恰属于情感运动的形式。    
    我听一个女友说过一个故事:她为一点小事与丈夫争吵后离家出走,发誓永不再见那“千古罪人”。    
    当夜阑人静,初冬的寒风拍打着客厅的窗户,毛毛细雨飘落在窗外枯黄的原野,此情此境,使她想起两年前的一幕:她的丈夫曾在初冬的寒风中,停留于她母亲的墓前,那脸颊上的泪珠,就像今晚这淅淅沥沥的细雨……她终于决定明晨买飞机票回家。整整一个夜晚未眠,她眼睁睁地看到黎明爬上了窗外的围栏……    
    你说,这“距离”重不重要?


第三篇、发展人生的“绿卡”

    我是江南一只燕,为衔春色上云梢。    
    ——瞿秋白    
    机遇,是历史借给聪明人的钥匙。抓住它,凡人可以进入罗马圣殿;失去它,智者也只能在圣殿之外徘徊。    
    当莫扎特穷困潦倒而踟蹰街头的时候,是教会的唱诗班为他提供了一个施展才能的机会;邱吉尔发现了戴高乐上校,这位“自由法国”运动的年轻人,最后成为法兰西共和国的总统;维拉尔角航天发射中心,在否定了诸多方案后,是道格拉斯发现了小约翰。    
    搭乘“时代列车”的旅客,只有列车的车门开启之时,才成为真正的旅行者:“历史舞台”上的演员,只有当天鹅绒幕布拉开的时候……    
    机遇只等有心人,机遇不等哀叹者,机遇不吃后悔药。    
    机遇擦肩而过    
    抓住机遇的人,如同扯住了“上帝”的衣襟。    
    ——机遇喜欢挑战者。    
    叶公天天想着与龙为伴、与龙为友、与龙为盟。他乞求、等待,虔诚胜于对上帝的崇拜。而当真龙降临时,那张牙舞爪的样子,把叶公吓得魂飞千里。    
    成语说明简单的事实:机遇不是大姑娘的花轿,坐上它幸福就会来临。机遇是挑战,只有勇敢者才能驾驭机遇。    
    ——机遇是创造者的儿子。    
    一个有趣的现象:中国人喜欢春节,孩子们更喜欢春节,习俗几千年经久不衰。尽管过春节的形式已经有了很大变化,但本质始终没有变——国家放假,可以玩;丰盛食物,可以吃;每人一件新衣,可以穿。吃得好、穿得好、玩得好,十分适合人的享受欲望,从精神到物质都符合人性的需要。    
    如果我们把春节活动改变一下:吃吃忆苦饭,挑挑忆苦担,过一种“革命化”的春节,人们一定不会答应。    
    反过来,如果遵从人本主义原则,改变一下过年的陈规陋习,去掉一些繁锁的仪式,增加一些文化氛围,人们是可以接受的。    
    惰性是人的本能:贪图享受,而不愿付出;安于现状,而惧怕陌生。喜欢沿着爷爷奶奶的路生活,不愿走出外婆的澎湖湾。不奢谈未来,未来是陌生的:享受现在,现在是熟悉的。    
    抓住机遇,就是改造“熟悉”而不惧怕“陌生”。    
    做事不演戏    
    俗话说,机会只等有心人。    
    机遇常与人擦肩而过,机遇稍纵即逝。机遇有时也与人正面相撞,倒地的往往不是机遇,而是寻找机遇的人。人们忽略了一个起码的事实:你在寻找机遇,但机遇也在选择你。    
    没有必要的知识准备,没有必要的技能积累,没有脚踏实地的真才实学,即使再好的机遇与你正面相撞,机遇也不会选择你。    
    一个天天幻想要当演员的姑娘,每天总是对着镜子端详自己的模样。幻想着终有一天,大街小巷的广告上都是自己的照片、大大小小的杂志封面都是自己的倩影。突然,机会来了,某某电影厂招聘演员。初试时,仅要她用普通话念了一首小诗,按导演的意图,演一个小品。她那惊惶失措的表情,以及那十分可笑的表演,还没到两分钟,就败下阵来。    
    我们说,青年人有“做梦”的权利,但青年人更应该有“做事”的本领。“梦”与现实的连结点:不是少女丰富的想像,不是如花似玉的容颜,不是故作姿态的媚眼,而是“做事”的本领。    
    愈发达的国家,愈开放的社会,愈文明的国度,就愈注重“做事”,而不注重“做戏”。    
    美国仅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但美国人懂得:他们的国家,是“做事”做出来的,而不“做戏”做出来的。    
    出国深造,走出国门看看,未必是件坏事。走出外婆的澎湖湾,在那风口浪尖上当一回弄潮儿,也未必是件坏事。但是,必须明白:大凡发达的国家,你没有“做事”的本领,就很难活下去;如果你没有“做事”的本领,只要有不怕吃苦的精神,虽然活得不好,但还可以活下去。如果你既无“做事”的本领,又无吃苦的精神,那就活不下去了。    
    还是留在国内的好。    
    虽然中国这几年已经有了令人欣喜的变化,由于历史原因,那“做事”和“做戏”的人,还各有空间。如果你要“做戏”,在国内倒还可以活下去。    
    所以,掌握了“做事”的本领,就是抓住了机遇的领口。当机遇从地平线冒出来,与你迎面撞来的时候,只要你有“做事”的本领,你定是成功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