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女人的心灵城堡 >

第2章

女人的心灵城堡-第2章

小说: 女人的心灵城堡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伟大的女性,造就了一个时代,造就了伟大的男人。    
    迟来的公道    
    上帝并不公平。    
    男人们喜欢编造故事,把本已负重不堪的女性,重重地压在“雷峰塔”下。封建社会的“三从四德”,什么嫁夫随夫、夫死随子、子死随孙,这哪有一点儿公正?    
    即使现代“文明”的西方,妇女仍受着不公正的待遇。社会以一种“恩将仇报”的方式去对待女性,能说公平?    
    在日本,人们推崇淑女形象。其实,淑女不外乎是一种“家奴”和“性奴”的代名词。男人一个劲地夸奖日本女性的温柔、日本女性是如何相夫教子、日本女性如何弃业持家等等。殊不知,日本女性正是以牺牲自己为代价,让男人及其孩子能更好地活着。    
    上帝说,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有平等生活的权利。    
    我想到一个有趣的现象,或许是因为我喜欢动物世界的缘故。雄性动物在“组建”家庭之后,也有两种天职:负责保卫和觅食。    
    当敌人进入自己的领地时,以身殉职是雄性动物;当长途跋涉遇到险境时,雄性动物勇为先行;当夜晚休息时,担任警戒的是雄性动物。    
    而在人类社会中,有些男人还真不如非洲丛林中的狮子,他们对家庭没有责任感,成天过着“吃点儿麻辣烫,打点儿小麻将,看点儿歪录像”的生活。他们更不承担对子女的教育,什么“男主外,女主内”,结果是男人既不主外也不主内。你说,如果女人遇上这样的男人,活得累不累?    
    人们常以“昭君出塞”的故事,述说女性的伟大。我们究竟细想过没有,一个女子远嫁他乡与一个陌生男子一起生活,这是政治联姻,还是爱的结合?皇上不过把女人当作了一种礼品。    
    大凡男人做官做到垮台的时候,大凡男人闯荡江湖闯得头破血流的时候,男人才想起自己的女人。你说,女人是人还是物?    
    香港歌手唱的《驶回平静的港湾》,我想,恐怕是男人在外混不下去的感概。为什么男人在他不可一世、飞黄腾达时,很少想到“港湾”?为什么在失魂落魄时,才会想起温暖的“港湾”?    
    女性的奉献和男人“编织”的奉献,从来是两码事。    
    我以为,女性的奉献是值得推崇的,而“编织”的奉献,可以停止了:社会不要在女性柔弱的肩膀上再放上一付沉重的担子。应还给女性做人的尊严,还给女性自由,还给女性自我发展的空间……


第一篇、思考寻找的代价

    只有在他感到欢喜或痛苦的时候,人才认识到自己。    
    ——歌德    
    俗话说,“要得小儿安,还得三分饥和寒”。这话的意思:“七分”是生存需要,“三分”是不满足原则。    
    生命的健康,需要不满足原则。满足是生命的停止,是社会的睡眠。    
    挫 折    
    不满足机制在于:饥饿,使人奋起,人们就会去耕耘,去播种,去创造。古书说,“置之死地而后生”、“两军相斗勇者胜”。这虽是兵法,也是生活法则。    
    绝路逢生,恰恰是人在“绝路”时。意识“死亡”是求生的向导。人是一种“短视”的动物,本能就具有“享乐欲望”,而享乐会折断人类预感危险的触角。    
    换句话说,人仅凭直觉认知世界,就会缺乏“居安思危”的意识。大凡濒于绝境,大凡死亡临近,大凡泰山将倾,大凡长河将泻,这时呼唤出的是求生本能,而不是理性预感。    
    不满足机制的优势,可以使人的情感发生挪移,从而“激活”人类自身特有的创造力。    
    心理学家把这种现象叫做“异质同构”现象。人们常谈论“性饥渴”,当“性”得不到满足时,体内的“力比多”就会寻找新的突破口,从而发生兴奋点的转移。    
    詹姆斯在《心理学原理》中说道:“即使在物理学中的强度和响度、简单与复杂,也同我们情感中的流畅与阻塞、安静与骚乱具有同一性。”    
    艺术创造中的“异质同构”,就是“不满足”通过转移方式寻找“满足”的体现。    
    西方绘画理论大师西蒙·尔特说过一句名言:“建筑是人类必要的物质建设,音乐和绘画则是人类过剩精力的产物。”弗洛伊德也认为:“绘画和音乐体现了性的创造力。”    
    体内的“力比多”聚集到一定程度时,必然会寻找喷发口,这就是艺术的创造。    
    西方心理学家把人对食物的渴求、对事业的渴求、对成功的渴求,对性伙伴渴求的不满足,看成一种“受挫心理”。这与人们“游戏规则”完全一致:汽车越野赛,必须穿越险峻的山崖、泥泞的弯路以及崎岖的小道。而3000米障碍赛,必须跑过平衡木,跳过水坑,跨过那不高不矮的木栏……这些人为的“障碍”,体现“受挫心理”训练的特点。    
    古人也懂得这一点。    
    俗话说,“与子黄金满盈,不如教子一经”,古人十分看重“千金难买少时艰”。诸如“老三届”的人,虽然年轻时遭受了多种磨难,但事隔多年后,觉得“磨难”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古诗云:“从来慈母多败儿,自古纨绔少伟男。”    
    只有经过受挫而获得成功的人,才会有一种喜悦和成就感。    
    “受挫训练”是一种“应变潜能”的训练。没有模式、没有榜样、没有提醒、也没有警告,惟一依靠的是自己的临危处置能力。这种能力,在未来社会的生存竞争中,将是非常重要的。    
    走过山间小路的人,再弯曲的公路也会觉得平坦。受过磨难的人,即使承受千斤压力,也能应对自如。    
    满足是惰性的温床。    
    笼中的鸟,园中的兽,少奶奶客厅里的狗,它们不知道获取食物的劳动是什么滋味。    
    满足产生出闲情。    
    晃悠悠,荡悠悠,水朝东情长流。这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萎缩了人的奋起精神和创造意志。    
    大锅饭为什么养懒人?“国企”走出困境,为什么如此艰辛?父辈的光环,为什么扼杀了子女的创造?浓密的树阴,为什么萎缩了攀爬的长青藤?炽白的阳光下,为什么看不见蜡烛的光影?    
    路不要太平,床不要太软,奶不要太甜,饭不要太香。七分饱三分饿,七分暖三分寒,这是保持“进击状态”的训练方式。    
    球王贝利说过一句很有一点哲理味的话:“诺贝尔奖,是死亡之吻。压垮了自己,吓倒了别人。”荣誉是个好东西,但荣誉也是一杯“毒酒”。为什么世界上只有少数几个科学家,能第二次获得诺贝尔奖?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怪圈?    
    直面人生    
    先天的残疾,后天的伤残,父母的离异,双亲的早亡,贫困的家庭,卑微的出身,都不是什么坏事。人类有一条通向成功的秘密,那就是——“不幸的铁”可以铸就通向天堂的“金钥匙”。这“金钥匙”永远属于自己,不属于别人的恩赐。而纨绔子弟的悲剧,恰恰是用“黄金”铸就了通向“地狱”的钥匙。这也属于他,不属于别人。    
    磨难是成功的母亲。    
    古语说:自古英雄多磨难。磨难造就了头脑,磨难锻炼了意志,磨难增长了能力。只要走过泥泞的沼泽,跨过崎岖的山峰,过湍急的河流,前方才是一片碧绿的草地,    
    大自然有一个秘密——代偿原则。    
    一个器官废弃了,另一个器官就会强化自己的功能:瞎子的耳聪,聋子的眼明,又聋又瞎的人鼻子灵。手残的人脚好使,脚残的人手好用。家贫出孝子,患难见忠臣。    
    边远山区的穷孩子,常成为高等学府的脊梁,而官宦人家的后代,大多一代不如一代,“君子之泽,五世而堑”。    
    “代尝”包括了“修复”。    
    森林火灾,留下了大片焦土,大自然会用十几年的时间去弥合烫伤。大气中的浊流,也会在自我循环中净化。    
    万物相生相克,生生死死,死死生生,弱肉强食,物竞天择。其实,动物间的杀戮,就是求得物种数量和质量的平衡。强者和弱者,从生物链上讲,它们是孪生兄弟。    
    不幸常常是有幸,有幸也会变成不幸。强者不会永远是强者,弱者可能变成强者。    
    这是生命的辩证法则。    
    心比天高    
    社会需要“不满足”。    
    有了“不满足”才有革命,才有变革。一个腐朽的平衡打破之后,社会将建构一种新的平衡。没有永远的平衡,没有永远的完美,没有永远的和谐,也没有永远的勃勃生机。    
    不满足原则,是造就新平衡的杠杆,是创造新完美的转化剂,是新旧连接的音符,也是新生命的催产素,    
    社会需要不满足原则,生命潜能才被唤醒,社会才有求新与创造,历史才会流淌着鲜活的生命。    
    不信,你看下面的事实:    
    刚出校门的大学生,国家包揽了他的生存内容:不高不低的薪金、不快不慢的节奏、不松不紧的工作。国家也包下了全部医药费,包下了住房,包下了他们的一生,也包下了他们的未来。    
    你说,这种人,他们的翅膀还会飞翔吗?他们的腿还会奔跑吗?他们的肩还会承担重物吗?    
    信不信由你,我不信。


第一篇、思考女性的觉醒

    若要把感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惟一的途径是先使他成为审美的人。    
    ——席勒    
    觉醒是生命复苏的标志,是“自我意识”的唤起。    
    不仅女人;当然也包括男人,甚至整个民族及国家,都应该有说“不”的权利。说“不”,表达自己的意志,标识自己的真实存在。    
    历史的回声    
    中国百年近代史,我们就没有听见中国皇帝对侵略者说过“不”字。在历史的回声中,至今听起来还觉得如此沉重,如此屈辱!    
    1840年,英军到达广东海面,1842年强行割去了香港,1898年又强行“租”去了新界以内的土地,中国皇帝没有说“不”。    
    中俄战争中,1858年签订《瑗珲条约》:黑龙江北岸6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划归沙俄,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地域为中俄共管,中国皇帝没有说“不”。    
    1860年签订《北京条约》,沙俄正式掠取了我国乌苏里江以东4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中国皇帝没有说“不”。    
    1895年,日本人在《马关条约》中,夺去了辽东半岛、澎湖列岛和台湾,中国皇帝也没有说“不”。    
    庄严做人    
    国家不能说“不”,是民族的悲哀;女性不能说“不”,是社会的悲哀。    
    妇女的问题,是全球的问题。全球遭受各种形式虐待的妇女约占妇女总人数的23。8%,尤以非洲、西亚为甚。就连自称最发达最文明的美国,每5分钟就有一名妇女遭到强暴或杀害。    
    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其破坏力和残忍程度有时超过了其他哺乳动物。我常说,人有点像猴子,甚至不如猴子。    
    动物同类或异类的相残,仅以生存为前提。俗话说,吃饱的狮子不伤人。但吃饱的人,却常有伤害同类的记录。    
    在中国一个边远山村,一个8岁的小女孩,为还父债,竟被卖给一个30多岁的光棍当童养媳。当你看到这则消息时,心里是什么滋味?人啊,你有什么权力蹂躏一个娇嫩可爱的生命?    
    如果社会没有教育、道德以及法律,人类社会将不如猴子的社会。    
    法兰西女性的丽质,日本女性的温顺,美国女性的艳丽,阿拉伯女性的娇羞……其实,这是男人“教育”的结果。或者说,这是按男人的审美标准编织的“金丝鸟笼”,而女人从未说“不”。    
    女人不说“不”,将是什么样的后果?    
    一篇目不忍睹的报告,看后令人七窍生烟:“一个妇女被她丈夫性虐待整整18年。她的全身没有一块完整的皮肤,没有一颗完整的牙齿。每天晚上声嘶力竭的喊声惊动了邻里,但也仅仅是“惊动”而已。    
    愚昧的人认为:这是“两口子”的事。似乎“两口子”的事,外人过问叫“多管闲事”。在中国人眼里,夫妻间从来不存在“性虐待”。更有甚者,海南省的一个小小乡官,可以拥有“三个老婆”,而三个老婆没有一个说“不”。    
    然而,一个宝鸡市的老人,敢于在他人虐待妻子时站出来“多管闲事”,虽然他受了伤,而法院的判决书认定老人的行为是“见义勇为”。应该说,这是我们法律的进步。    
    女人呵,你是平等的生灵。你的生命不是他人的附属品,也不是男人的“性工具”,更不是“炊事员”兼“勤杂工”,你首先是人。    
    男人总有点“阿Q”的东西:欺软怕硬。    
    “和尚摸得,我为什么摸不得?”这种男人还多着呢。只要妇女不惧怕讹诈或者恐吓,相信社会的良知,相信法律,相信正义,多一点“相信”,多一点“不”,那种“欺软怕硬”的男人就会变得听话一些,正常一些。    
    在动物世界中,生存竞争的本领是“力”;人类社会里,生存竞争的本领是“智”。智慧来源于文化,有了文化就懂得法律,有了法律就有了胆略,有了胆略就有了自卫的手段。    
    在婚姻恋爱中,既不能勉强,也不能凑合。    
    当你对你的男友已经有某种“不对路”的感觉时,千万要说“不”。    
    第一次说“不”,显示你人格的独立;    
    第二次说“不”,对方再不敢小看你;    
    第三次说“不”,你会赢得别人的尊重。    
    男人常说,我喜欢有“个性”的女人。就是说,男人不仅承认女性有说“不”的权利,而在内心深处,往往尊敬敢于说“不”的女人。    
    女性朋友,自由、独立及人格完整,是自己挣来的,而不是别人恩赐的。    
    狮子从不惧怕狒狒。但狮子也怕失去幼子的雌性狒狒。失子的狒狒在狮子攻击时的拼命反抗足让狮子止步,尤其是狒狒的反抗成为群体行为的时候。为保护幼仔,它们以死相争,其吼叫声的威力,远远超过自身的力量。    
    我想,当正义的声音变成呐喊的时候,群体意志是不可触犯的。虽然女性个体弱小,然群体力量却是强大的,尤其在拥有正义和真理的时候。    
    


第一篇、思考上帝少装了“闸门”

    人最后在事物中找出的东西,只不过是他自己曾经塞入的东西。    
    ——尼采    
    上帝在女性身上少装了“理性”的闸门。女性,尤其是青春女性的成长常表现出一种“性别本能”的记号。通俗一点说,直觉支配了她们的思维。    
    感 觉    
    女性随着文化积淀与阅历的加深,会变得理性。而豆蔻年华的青春女性,其生活特点几乎是一种自然的“直觉形式”。    
    女性所追求的美,常表现为纯粹“精神的满足”。    
    青春女性并不十分喜欢实质的“性”,更多追求男性的“格调”与“形式”。她们与异性交往中,侧重于“交往”,而不是“性”。换句话说,青春女性注重一种精神的愉快,即人们常说的“神交”。    
    苏珊·朗格说:“理性,满足人类的解释、归纳的需要,而直觉满足人类表现欲望的需要。”这是说,女性心灵的自我满足,即女性特有的“自怜”心态,不是靠理性认知方式,而是靠直觉的“精神愉悦”而获得满足的。    
    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