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禅宗诗歌境界 >

第38章

禅宗诗歌境界-第38章

小说: 禅宗诗歌境界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联系五家七宗的宗风来论析禅诗,可以从较深层次把握禅诗的内涵与特色。 
    三、从对禅宗哲学的体证与理解出发。在充分理解禅宗哲学象征体系的基础上论析禅诗,具有高屋建瓴的效果。 
    四、从对佛典与禅思之联系的体证与理解出发。禅宗诗歌有一部分是自铸新辞,有一部分则沿用了大乘佛教经典中的意象,因此在论析禅宗诗歌时,了解禅宗思想受佛教经典的影响,就显得非常重要。本书在这方面给予了应有的注意。 
    五、从对禅本义的体证与理解出发。本书论析禅宗诗歌所使用的批评术语,相当部分采用了禅宗的规范性表述。禅宗在表述“不可说”的禅时,运用了独特的语句。借用这些表述,在“解析”禅宗诗歌的同时可以尽量保持其原真性,不破坏禅宗语境,站在比较“客观”的立场,尽可能以禅说禅,避免与描述“对象” 的疏远与隔膜。唯其如此,才有可能最大程度地“融入”描述“对象”之中。本书常用的术语有:“涵盖乾坤”、“返本还源”、“归家稳坐”;“圣凡一如”、 “即凡即圣”、“净染不二”、“真妄一体”、“一超直入”、“啐啄同时”、 “能所俱泯”、“截断两头”、“截断众流”、“声色俱泯”、“回归人位”; “一切现成”、“本来现成”、“触目菩提”、“般若无知”、“无心是道”、 “水月相忘”、“珠光交映”、“涵容互摄”、“圆融互摄”、“体用圆融”、 “相即自在”、“直觉意象”、“现量呈显”、“随缘任运”、“日用是道”、 “无事是贵人”、“无位真人”、“无依道人”、“随波逐浪”、“立处皆真” 等等。 
    在具体分析了禅宗诗歌文本之后,第十章对禅宗诗歌境界作一总结性揭示。禅宗诗歌表达独特的禅悟体验,其审美境界的范型是触目菩提的现量境、水月相忘的直觉境、珠光交映的圆融境、饥餐困眠的日用境。禅悟体验剿绝情识,不容凑泊,形成了触目菩提的现量境;禅悟体验要求主体以空灵之心原真地直观审美对象,能所俱泯,形成了水月相忘的直觉境;禅悟体验是万物圆融互摄,处于重重无尽的缘起中,形成了珠光交映的圆融境;禅悟体验圆融得脱落了圆融念,形成了饥餐困眠的日用境。现量境触目菩提,不容拟议;直觉境能所双亡,色相俱泯;圆融境珠光交映,重重无尽;日用境饥餐困眠,脱落身心。 
    第十一章论李商隐诗歌的佛学意趣,表面上看似与本书其他章节的内容不尽一致,研究的是“纯文学”中的禅趣。之所以收录进来,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是因为这里面有一段殊胜的因缘。1998年元旦,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的余恕诚教授来信,与我探讨李商隐诗歌与佛学的关系问题。我写了长信作答,恕诚师读后,当即推荐给《文学遗产》编辑部,承陶文鹏教授不弃,发表在《文学遗产》1999年第3期上。这是我研究文人禅诗的第一篇文章,虽然还不成熟,但它受到的呵护与关爱,却使我终身难以忘怀。恕诚师为人光风霁月,与学楷师长达二十多年的良好学术合作,成为学术界盛传的佳话。恕诚师对后学的提携更是不遗余力,因此将此文收录为本书第十一章,一方面是表示我在研究禅宗哲学、禅宗诗歌的同时,将仍然从事文学研究;一方面则是以恕诚师这种光风霁月的襟怀,作为我学术探索永远的鞭策与鼓励。 
    由于本书带有跨学科的性质,需要将佛典、禅思、诗情融为一炉,难度较大。但我既然选定了这个题目,还是做好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严肃与通脱、凝重与飞扬、推理与直觉、解剖与融入、哲思与诗情,成为灵台古镜的两面。笔者无意人云亦云,无意哗众取宠,无意标新立异,大胆地涉足这个为时贤很少注意的领域。笔者试图使本书具有较强的新创性,在努力汲取中国佛教史、禅宗思想史、中国诗歌史领域最新成果的基础上撰成此书,着重论析禅宗诗歌的禅悟内涵、运思特点、取象方式、美感质性,试图体现出禅诗研究的基本框架、批评理念、美学范式,以填补禅宗诗歌研究的空白,为研究禅宗诗歌尽微薄之力。当然,禅宗诗歌是一座含蕴丰厚的精神宝藏,本书所作的,仅仅是初步尝试。笔者非常欢迎、期待在理解基础上的对话,欢迎各种形式的批评。但愿有更多的同仁来关注这个领域,开拓禅宗思想、禅宗哲学、禅宗诗歌研究的新天地。 

  后记
 
    本书既是笔者博士学位论文《禅诗研究》的一部分,也是笔者博士后研究工作的一部分。《禅诗研究》由“佛典与禅思禅诗”、“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三编组成。进入博士后流动站后,对三编作了进一步充实,现将三编独立出版,名为《禅宗思想渊源》、《禅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 
    禅学三书是我多年来研究佛教文学、体证佛心禅韵诗情的一个总结。当我画上本书的最后一个句号,西安的云雾已渐渐散去,樱花已繁茂压枝,北京也已不再是沙尘满地,而是风和日丽,艳阳高照了。 
    生命中的春天已经到来。 
    我与佛禅的缘分由来已久,这在我过去的一些涂鸦之作中留下了印迹—— 
    作为从事中国文学研究的学者,我与佛禅结缘是从1990年开始的。受北京一个朋友之托,撰写《宋诗百科大辞典》中《宋诗宗教》部分,当时我对佛教比较陌生,花了好几个月时间翻阅《四部丛刊》中的宋人诗文集,作了近万条卡片笔记,写成了十余万字的稿子,才算是对佛教有初步了解。然后又为《中国禅诗鉴赏辞典》撰写了几十篇文章,对禅宗也有个基本印象。这时,一件意料不到的事情发生了,那就是在写作过程中,我对禅宗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在这之前我读唐诗宋词,曾为那份纯挚的感情所打动,并由此变化气质,以致于后来非常执着于此。但情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巨大反差,使我从唐宋诗词的理想国中醒悟了过来,我意外而惊喜地发现,在执着的情感世界之外,还有一个超越的悟性世界,那便是佛禅的世界。《圆悟大师传·后记》,台湾佛光出版社1997年版 
    确实,在接触禅学之前,我对情感世界的体验相当执着,诗词的采香径曾印下了一串串屐痕—— 
    窈窕石城女,柳下垂霓裳。拂水琴声润,翔洲鹭羽光。肌寒姑射雪,袖暖月支香。惆怅西征翼,涛声起白杨。《无题》,《岳麓诗词》1992年2期 
    又是东风牵柳线,隐映纱窗,依约桃花面。欲觅玉人浑不见,月华肠断飞流霰。拟把心香焚一瓣,烟锁高楼,难遂芳菲愿。百啭黄莺衔绪乱,踏青独向天涯远。《蝶恋花·春思》 
    芳心揉损诀去,恨连山错铸。纵银汉、铅泪横流,不洗襟抱酸苦。怎堪对、寒蛩哽咽,梧桐叶落潇潇雨。忆春时,红袖添香,惘然无绪。  数载幽庐,寂寞顾影,但恓惶独旅。陡惊得、环佩丁东,杜兰香降天宇。映华灯、桃腮晕泛,樱唇颤、绵绵馨语。蹙双蛾,长憎飞光,泼窗天曙。  仙凡道隔,憾海难填,搜寻枉急遽。碎首叩、玉闺兰扃,贮怨含辛,欲嗔还住。芭蕉未展,丁香犹结,愁痕空惹青衫袖,任相思,岂是名花主。横生雾瘴,狂风夜折纤枝,阆葩旋付泥土。  危栏倚遍,室迩卿遐,漫肺肠沸煮。怅日暮、桑榆云碧,塞雁声沉,倦鸟依林,汜人何许?瑶琴挂壁,梁尘凝梦,酡颜鬟浪曾浸枕,便麟胶、能续同心缕?茫茫千里烟波,抱柱憨生,羁魂万古。《莺啼序》,《禅的梦》第137页,三秦出版社1992年版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我与禅宗的契机就此植下。于是,当我接触到禅宗文献时,立即被她的神奇美丽所陶醉倾倒: 
    禅语是象征性的诗的语言,精警凝练,清新优美,孕含着电光石火的机锋、生动活泼的禅趣、幽微深杳的禅意,使人如痴如醉,如醍醐灌顶,如甘露滋心。然而,这些格言似的禅语,却是从一座山峰到另一座山峰的巨人式的跳越,思维跨度很大,所以对她人们向有难窥其面以一亲芳泽的怅憾,纵知无限风光在险峰,却苦无攀星摘斗的天梯。阅读本书,你将轻松愉快地步入禅门,欣赏那真空中万有的舞韵,疑情困结,冰消雾散,整个的你一片空明澄澈,在身心脱落的颤栗中顿悟人生的真谛……《禅门妙语·著者如是说》,陕西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而当我接触到一则则壁立万仞的禅门公案,也立即为它的冷峻孤峭所折服—— 
    据说公案有一千七百则,可谓洋洋大观。有人认为,对于参学者来说,只要理解了几则甚或一则公案,即可大彻大悟。 
    但说到“理解”,按照通常的看法,就是要经由智性的努力。然而,当你这样看时,禅师就会给你当头一棒: 
    “入此门来,莫存知解!” 
    正如铃木博士所说,公案是挡住去路的铜墙铁壁,是截断后路的万仞悬崖,它威胁着要折服我们每一种心智的努力,引发疑情并将之推到最大的极限。只有到了“死巷”或“山穷水尽”的地步,才是学禅的真正起点。这好比爬一根百尺的竹竿,当你达到尽头,却还得更进一步——那便是使你身心脱落臻于悟境的致命一跃。这致命一跃,永远不可能由智力达成,或由事物的逻辑性达成。用智性的方式解决公案并不是禅的方法。 
    因此,超乎智性层面的公案便显得扑朔迷离:像云,捉摸不定;像梦,忽远忽近;像谜,总是看不清。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暂时还不懂禅师的苦心。这些看上去莫名其妙的公案,实际上具有丰硕的意义。当我们试图用智性来理解它的时候,就像蚊子叮铁牛一样,哪里是下嘴处呢?然而,不必灰心,你只管啃、啃、啃下去!投入你的整个人格,至情至性,如渴鼠求水、游子念母一般,永不间断地参究,勇猛精进,纯一不杂,以致于心识双亡,能所俱绝。到后来,忽然之间,你与所参究的公案打成一片,这才陡然发现,你就是铜墙铁壁,就是悬崖,就是铁牛!于是你身心脱落,心地一片澄明,久久困惑你的疑团顿时打破,悟境也奇迹般地出现,你便彻见了你的本源自性!《禅门公案·前言》,台湾圆神出版社1993年版 
    当我体证到禅宗充实而空灵,存在而超越,热情而恬静,不忘人性而又超乎人生的底蕴,我处在凤凰涅槃的巅峰体验中—— 
    这就是禅,有血有肉的禅。她不是深山古寺里的敛襟枯坐、闭目冥想,而是大千世界的水流花开、鱼跃鸢飞。世界上比海还宽的是天,比天还广的是禅。禅,是春花,是秋月,是夏云,是冬雪。是新透绿窗纱的春虫的颤鸣,是映射碧波了无痕的娟娟新月,是桃花潭水般的万斛深情,是身心脱落的饥餐困眠。禅,一言以蔽之,就是那个未受污染时的纯真人性。 
    是的,人类在童年时代与他们所栖居的这个世界浑然一体,扬眉瞬目,一颦一笑,酣饮太和,纯乎天籁。随着自我意识的产生,人们从与世界的本真合一状态中分离出来,追名逐利,趋乐避苦,刻意钻营地度过了短暂的一生。于是,在生命的路途上,到处是疲惫倦怠的旅人。我们常常无望地叩问苍穹: 
    “‘我’是谁?是谁?” 
    对本我的追寻,构成了禅学的终极关怀。重现“本来面目”,回到相对认识产生之前的绝对境界,是禅学的主要目标。《禅的梦·序》 
    迄今为止,这一思想仍是我研究、体证禅文化的起点和终点,并成为贯穿我研究禅宗思想、哲学、诗歌的一根红线。 
    自1990年开始接触禅宗文化以来,我经历了一个漫长的体证的过程—— 
    1992年,出版《禅的梦——人生的顿悟与回味》、《禅门妙语》、《禅门公案》。 
    1993年,《禅门公案》由台湾圆神出版社再版。 
    1995年,出版《苏轼黄庭坚诗词评注》、《浮生六记校注》。 
    1996年,开始编审《中国百名高僧全集》中的51本。 
    1997年,出版《圆悟大师传》。 
    1998年,出版《临济大师传》。 
    1999年,出版《佛缘丛书》,丛书由《娑罗馆清言译注》、《幽梦影译注》、《菜根谭译注》、《小窗幽纪译注》、《围炉夜话译注》、《小窗自纪译注》组成。 
    由此可见,我所从事的禅宗研究,是建立在充分体证的基础之上。 
    1998年,犬子大林呱呱坠地。我在《回归生命的源头》《佛缘丛书序》 中曾称为“灿烂的邂逅”。小家伙烂漫发天真,使我充分观察、体证到初婴赤子的纯真本心,为撰写禅学三书增添了生机。顺便一提的是,荆妻王鸿相夫教子,为禅学三书的顺利撰写、如期出版,提供了保障。 
    为了使禅学研究进一步深化、系统化,1996年读文学博士学位时,我将学位论文定为《禅诗研究》。在各种殊胜因缘的推动下,论文于1999年6月撰成并圆满通过答辩。论文评审委员会由霍松林、钟振振、董丁诚、费秉勋、郗政民、马歌东、杨恩成、李培坤、师长泰、张新科、张学忠等诸位先生组成。虽然论文还有很多地方有待改善和提高,诸位评委却都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如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博士生导师钟振振教授指出: 
    吴言生同学的博士论文《禅诗研究》,是迄今为止第一部全面、系统而深入地研究禅宗诗歌的专著,具有填补学术空白、拓开研究领域的重大意义与重要价值。 
    作者潜心涵泳佛学经典,悉心体悟禅思,并以慧心参透禅宗公案,入乎其中而出乎其外,发为文章,在在见出严峻而圆通的理性与聪颖而灵彻的悟性。所论《楞伽经》、《楞严经》、《金刚经》、《维摩经》与禅思禅诗之关系,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杨岐、黄龙等七宗禅诗之特点,皆鞭辟入理。而所发现并阐明之“禅诗的象征体系”,尤多创获。 
    总而言之,这是一部厚重笃实与飞扬隽逸相得益彰的高质量的博士论文。充分体现了作者深厚的佛学、哲学理论修养,深邃、缜密的思辩逻辑,坚实的文献学基础,文字表述也条达而顺畅。论文完全达到了博士论文的高标准。 
    论文指导教师、陕西师范大学文学所霍松林教授指出: 
    吴言生同学多年来研究禅宗思想与禅宗文学,基础紥实,故于攻博期间确定以“禅诗研究”为题撰写博士学位论文。论文分上、中、下三编,分别论述了佛典与禅思禅诗、禅诗哲学象征、禅宗诗歌境界等重要问题。其突出之处在于: 
    第一、已出版的许多同类著作,大抵脱离佛教经典而论述禅宗思想、禅悟思维、禅宗公案机锋及禅宗诗歌,流于避难就易、舍本逐末。言生同学则从研究佛教经典入手,专题论述了《楞伽经》、《楞严经》、《金刚经》、《维摩诘经》等多部经典对禅宗思想、禅宗诗歌的影响,高屋建瓴,颇多创获。 
    第二、已出版的许多研究禅诗的著作,主要研究文人们的禅诗,对禅宗本身的诗歌则少有涉及。言生同学认为,禅诗研究的基点应是禅宗本身诗歌的研究。因此,他的这部论文,对禅宗诗歌的禅悟内涵、运思特点、取象方式、美感质性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的研究,显示了深厚的佛学、诗学功力。 
    第三、针对当前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