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11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六识分别,第七识执著,换句话讲,恒在分别、执著微尘之中。「一一有情各有藏识」,每一个人都有,「故云各有无边大身」。
这个身量确确实实周遍法界的,大乘经上常说「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是事实,不是幻想,不是推测,完全是事实,现量境界。如果我们真相信佛所说的,回过头来想想自己现在的状况,不要说佛菩萨讲「可怜悯者」,自己也感觉到很可怜,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各有无边大身」,这个意思就是说明平等,众生跟佛是平等的。一切众生,这里头讲到微尘、讲到毛孔毛端,都不是我们凡夫能想像到的境界。微尘我们肉眼见不到,肉眼能见的那都是许许多多微尘积聚在一起,已经是很粗很粗的相。如果见的功能没有障碍,微尘能见到。佛在经上告诉我们,阿罗汉的能力能够见到微尘,微尘并不是最小的,佛在经上说微尘可以分,分为七分,七分之一那就很小,叫「色聚极微」。色聚极微还可以分,再分成七分之一就叫「极微之微」。佛说极微之微就不能分了,再分就没有了、就空了,所以极微之微也叫做「邻虚尘」,意思就是说跟虚空非常接近了,几乎是没有了。这是不是今天科学家讲的原子、粒子?是不是这些东西,我们不知道。总而言之,佛经里面讲的极微之微是不能再分的;还能够再分,不是极微之微。
极微之微那么小的依报,里头含藏著无量无边的刹土,无量无边的广大身云,我们怎么会知道?微尘没有放大,世界没有缩小。常常听大乘经上讲「芥子纳须弥」,我们都感觉到很茫然,芥子是芥菜子,芥菜子很大,比微尘大得多,须弥是须弥山,须弥山藏在芥菜子里面,须弥山没有缩小,芥菜子没有放大,它怎么藏得进去?须弥山不来,芥菜子不去,如何藏进去的?实在讲,我们用眼来见就稍稍能体会到这个道理。我们眼球的瞳孔不大,我们要是看喜玛拉雅山那么一座大山,你看得清清楚楚的,喜玛拉雅山进了你的瞳孔,它进去了。我们这小小瞳孔怎么能容纳一座大山?这小小瞳孔又如何晚上观察这个太空?晚上我们看银河系里面的星星,全都入进去了。实际现相就像这样的,重重无尽。这个情形到底下一品经还要细说,「世界成就品」、「华藏世界品」,给我们讲宇宙,广大的依报,我们活动的空间,那是自己心性变现出来的。
清凉《钞》里面,他举古德所说的,「色等五尘界」,色声香味触这是五尘;法,法不是物质,「是现量境,五识亲证,都无尘相」。我们眼见色、耳闻声,五根接触外面五尘,没有感觉得有尘这个相。「如来藏中,顿现身器,而无尘相」,这一句话就是《华严经》里面所讲的「唯心所现,唯识所变」,心现识变好像也不见尘相,尘相到底从哪里来的?底下讲,「六七妄想」,第六识的分别,第七识的执著。分别是妄想,执著也是妄想,无明还是妄想,无明是妄想的根,所以我们称之为根本无明。真的是天下本无事,事从哪里来的?事从妄想分别执著里头来的。由此可知,离妄想分别执著,现前的境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在哪里?真妄和合。你起妄想分别执著,这个境界就是梦幻泡影;你离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世界就是一真法界。一真一切真,一妄一切妄,真的里面不能夹杂丝毫的妄想;夹一点点妄,全都变成妄境了。
所以佛法的修学,古大德常说「但除其妄,莫更觅真」,除妄除什么?除妄想分别执著而已矣!没有其他的。除掉之后,你六根所看的六境不一样了。妄除了以后,我们眼见那就不是眼识见,是见性见的。见性见外面是什么?色性,不是色尘了。耳闻声,不是用耳识去闻,用闻性闻,闻的也不是声尘,是声性,这就是宗门里面讲的明心见性。见性,真现前,妄没了!哪些境界是妄?六道是妄,十法界是妄,六道、十法界都没有了。永嘉大师《证道歌》上说得好:「梦里明明有六趣」,梦是迷,迷的时候明明有六道轮回、有十法界;「觉后空空无大千」,觉悟之后,明心见性之后,六道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我们要问,是不是真的没有了?那个没有,六道没有了,十法界没有了,六道十法界还在,对他来说没有了;对别人、没有悟的人,有!迷人跟悟人生活在一起,排排坐,一桌吃饭,境界不一样!悟的人他现前这个境界是一真法界,迷的人是十法界、是六道轮回,它重叠在一起,但是一点都不杂。这是我们无法想像的,我们总是重叠它就混杂,太多的重叠像我们照相一样,如果有十几张底片重叠洗出一张照片,就模糊,什么都看不见了。迷悟境界里面的重叠,再多的重叠,真是无量的重叠,他清清楚楚,一点都不夹杂,这个妙!不可思议的境界!
古德说得好,「六七妄想,谓有我法想所现相,是分别变」,妄想的根就是我见、我执。《金刚经》上教导我们,真正用功从这里下手,佛说得好,「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我相执著这个身是我,我的对面是人,执著那个相是人;我人之外,山河大地、森罗万象是众生,这从空间上讲的;寿者是时间,过去现在未来。这四相一展开就是尽虚空遍法界,你在这里面起了分别执著,佛说你不是菩萨,你没有觉悟。玄奘大师翻菩提萨埵叫觉有情,觉悟的有情众生。如果这四相你都有,四相是有一相就四相都具足,不能说四相我破一相,还有三相没破,没这个道理,你没有觉悟。《金刚经》的境界,给诸位说,是圆教初住菩萨的境界,别教初地菩萨的境界,它是大乘,入这个境界就超越十法界。后半部讲得更深一层,那不是相了,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这个微细。见是分别,你还有这个分别;前面那个相是执著,执著比分别严重。虽不执著了,但是你还有分别,你不是菩萨。这个菩萨跟前面那个菩萨,当然地位不一样。
如果就别教来说,你还有我相、人相、众生相,你不是三贤位的菩萨;如果你还有我见、人见、众生见,你不是地上菩萨,你这个菩萨没登地,登地我们称菩萨摩诃萨。菩萨这个阶位高下,总有《华严经》上讲的五十一个等级,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我们今天连初信位都得不到,依照一般经论上所讲,初信位的菩萨三界八十八品见惑断尽,什么叫见惑?错误的见解。对於三界错误的见解没有了。这个错误见解头一个是身见,把这个当作自己的身。我们是不是把这个当作自己的身?还有这个身见,说明我们八十八品见惑是一品也没有断,这是十足的凡夫,没有办法脱离六道轮回。脱离六道轮回,不但见惑要断尽,思惑也要断尽。思惑三界总有八十一品,三界九地每一地有九品,九九八十一品,贪瞋痴慢。这个东西统统断尽,证阿罗汉果,出六道轮回,超越三界。超越三界到哪里去?四圣法界。用现代话来讲,这是不同维次的空间,高维次的空间,声闻法界、缘觉法界、菩萨法界、佛法界;这个佛,诸位要记住,是十法界里面的佛,天台家所讲的藏教佛、通教佛,没见性。
天台大师把这种佛判作相似即佛,他不是真佛。如果把尘沙烦恼断尽,尘沙就是我们这个经上讲的分别,世出世间一切法分别的念头没有了,再破一品无明,那就超越十法界,这叫真佛、分证佛,也是我们《华严经》上讲的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这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天台家说他们是分证即佛,那是真的,不是假的。四十一品无明断尽,这是究竟即佛,就是我们讲的圆满佛。这个话不太好懂,祖师大德用比喻,让我们从比喻当中体会。他把真佛比作月亮,月亮在初三、初四有个月牙,一直到十五没有完全圆满,都叫做分证即佛,他是真的不是假的;但是那个光大小不一样,到十五那就究竟圆满,叫满月,没有一点欠缺。相似即佛,它是捏目所见。什么叫捏目?你晚上看月亮,试试看,你把手指按到你的眼睛,用力按一下,看到两个月亮;这两个月亮,一个月亮是真的,一个月亮是相似的。月亮只有一个,怎么会出现两个?用这个比喻四圣法界他们所证的果位是相似的,不是真的。
相似前面还有一个位置,观行,观行是我们用功夫得力了。观行好比是水中之月。我们在湖边看到那个月亮的倒影,我们见到那个月,那是观行位,那不是真的,是真的影子。从这些比喻,我们稍稍能够体会到一些。如果心水不净,妄念很多,就像那个湖水起了风浪,月影不现在里头,你看不见;必须风平浪静,湖水像一面镜子一样,月光投射你才看得清清楚楚。这个意思是让我们觉悟到我们的心要清净,唯有清净心才能跟自性相应,才能跟一切诸佛菩萨感应道交。诸佛菩萨影现我们六、七识中,就是经上讲的这个境界。我们心水要是不净,就是妄念太多,佛菩萨在不在你心里头?在,不能现相。湖水起风浪,月光在不在里头?在,肯定没有离开,但是你看不到月亮的现相,这个比喻比喻得很好。所以佛法的修行心要净,一念不生,一切时一切处你能够真正保持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这就叫住三昧。
但是这个事情很难,难在哪里?那个风浪止不住,风浪是什么?烦恼习气是风浪,没有办法,你控制不了,这就产生修行上的障碍。在所有法门里面,这样你才能真正体会到持名念佛的殊胜。佛教给我们持名念佛这个方法,用意在哪里?用意是把我们心里面的风浪息掉,那就是真正的功德。功是什么?功夫,你真下了功夫。得到的是什么?风平浪静。你的清净心得到了,你心里头再没有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时候你跟一切诸佛菩萨感应道交,你确确实实能够过佛菩萨的生活。这个生活虽然不是真的,接近了,你初入门,佛菩萨的气氛你已经感受到了,那个受用就很不可思议。这是功夫得力的现象,在我们净土宗讲功夫成片。念佛人最浅的功夫,功夫成一片,心定下来了。诸位一定要晓得,这不是一心不乱,但是有很多人到这个境界,以为自己得一心不乱,那是错误的,他对於教理、教义了解得太少,把中途站误会以为是目的地。但是能往生,这个境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生凡圣同居土,决定得生。
生净土诸位要晓得,里头最重要的条件,古大德常常讲「心净则佛土净」。你心不清净,你念佛念得再多,寒山、拾得他们所说的,你一天念十万声、二十万声,「喊破喉咙也枉然」。为什么?心不清净。念是念了,没错,妄想习气那个风浪没有平息,没有压得住,这不是断烦恼,伏烦恼,你伏不住。由此可知,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应当怎么作法,对我们自己才真正有利。日常生活当中,愈简单愈好。古今中外这些大圣大贤,他们一生的物质生活真的是随遇而安,没有一丝毫强求,什么都好。你要晓得,这才能叫心定下来,才能叫心水平了,像一面镜子一样,然后你才能照见。其实真正照见,那功夫很深,我们这一生很不容易成就的。这是什么?叫观照。宗门里面叫观照,我们净土宗叫做功夫成片,你自己也会有信心,决定得生净土;再努力一点的时候,你可以预知时至。
功夫再上一层,还是这个功夫,并没有断烦恼,伏烦恼功夫它里头也有浅深层次不一样。高层次那个伏烦恼,往生西方净土可以随意,可以得自在,想什么时候走就什么时候走,想多住几年也没有妨碍,生死自在。生死自在不难,你要想断烦恼难,那就是我们念佛人讲的理一心不乱、事一心不乱,难!事一心是断烦恼,理一心是明心见性,那个真难,真不容易做到。净土能够普度一切众生,就是功夫成片,伏烦恼。但是在其他法门里面,伏烦恼不能成就,一定要断烦恼。其他宗派伏烦恼只能到色界天、无色界天,到那个地方再修行,见思烦恼断尽了,出了六道,出不了十法界,重重关口。净土宗只要把烦恼伏住,就超越六道、超越十法界,不可思议的法门。诸位要晓得这个原理,一定心要清净,「心净则土净」,不可以有分别执著,分别执著是肯定障碍你往生。
这一段最后一句:
【从演说一切法理趣海三昧门起。】
前面八句都是讲的事,这一句是讲的理。事是一桩一桩的,理这讲一切法,『一切法理趣』。『三昧门起』,每一句末后都有这四个字,这四个字给我们很大的启示,你能说哪一个法门,你决定在这个法门里面得三昧,所以三昧有无量,无量无边三昧是从事、从理上讲的。无量无边三昧总有一个根,那个根本叫普贤三昧。我们一定要记住,一切诸佛毗卢遮那如来藏身,这是总,如来藏身是总的根。总根的意思,实实在在就是前面所讲的,诸佛对普贤菩萨讲的,就是你能入「一切诸佛行愿力故」,这一句比什么都重要。我在前面曾经用最简单的话来介绍诸位,一切诸佛的行是文殊菩萨的十波罗蜜,一切诸佛的愿是普贤菩萨的十大愿王,你能够修十行、十愿,十行是文殊菩萨十波罗蜜,修十行、十愿修得有成绩,那个力是有成绩,你就得十方一切诸佛加持。这个三昧起作用,就是后面经文里头所说的,从后面经文我们就很明显的看出来,对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一切事物,都以文殊行、普贤愿来对待。你要不真用功夫,你哪里来的智慧?你哪里来的德相?智慧是从文殊菩萨十波罗蜜来的,德相是从普贤菩萨十大愿来的,你们想想对不对?
自性本具的无量智慧、无量德能、无量相好,我们把这个根找到了。平常我们跟一般同学们往来,我们很少讲十波罗蜜,都讲六波罗蜜;六波罗蜜修行有了一点功夫,再进步给你讲十波罗蜜,往上提升。而六波罗蜜又必须要用四摄法的善巧方便,才能有力,有力就是我们今天讲的你有成绩可观。虽然行,拿不出成绩出来,这还是等於零,你总要拿出成绩出来。这个成绩是什么?跟诸位说,就是智慧、德能、相好,这三样东西就是成绩,成绩就表现在这个形相上。人家一看到你这个样子,就晓得你修行有没有功夫,我们平常讲功夫,经上讲的「力」,也就是我讲的成绩。说有三种,事情是一桩,我们应当把这一桩事情,看作是我们这一生当中唯一的大事。《法华经》上佛说,佛是「为一大事因缘出兴於世」,我们今天遇到佛,觉悟了、回头了,我们这一生这一桩大事因缘是要入佛境界,要求自己一定要做到「心愿解行」同佛。
心是佛心,愿是佛愿,佛愿就是十大愿王,佛的行就是十波罗蜜、四摄;佛的解,我们讲他的思想、他的见解是经教,这样学佛才会有成就。烧香拜佛只能种福,与生死毫无交涉。李老师往年常说,「该怎么生死还是怎么生死,该怎么轮回还是怎么轮回」,不能解决问题。禅宗六祖能大师在《坛经》里头说:「此事福不能救」,世间人学佛多半是修福,福不能够救你的生死轮回。什么东西能救?般若波罗蜜。所以《坛经》一开端,六祖教大家:「总净心念般若波罗蜜」。所以禅宗修的是什么?是般若智慧。般若智慧是要用禅定方法才能够得到,这个地方讲的普贤三昧,这是最高级的禅定。他高在「心包太虚,量周沙界」,高在这里,高在完全没有妄想分别执著,念念都是尽虚空遍法界。礼敬是尽虚空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