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149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149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要这样事情打听,那个事情知道,你就烦死了。你不死,谁死?你怎么死的?烦死的。都是佛教我们的。但是无论什么事情,我说也晓得一些,怎么知道?同学们告诉我的,他们看报纸、看广播,重要的事情,像灾难什么的,他们会告诉我。他一告诉我,我就明了,我无需要去打听。我看的这个世间,世出世间一切法是什么?因缘果报,种善因得善果,种不善因,一定得不善果报。除这个之外,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何必当庸人?这样树立形相。
  我到日本这是第一次去,以前那是二三十年前跟道安法师去的样子。我在日本一个人不认识,得到他们这样的礼遇是什么原因?形相。「汝已严净此法身」,这一句话比什么都重要。如果不走弘法利生这一条路,关系不大。如果要真正发心弘法利生,第一个要把你的形相树好,形相能够摄受人心。现在时间到了。
  诸位同学,请看大众赞请偈颂第二首:
  【一切佛刹众会中,普贤遍住於其所,功德智海光明者,等照十方无不见。】
  这一首清凉在注解里面跟我们讲的是「赞遍住佛刹」,这个也是不思议的境界。普贤菩萨有能力同时现无量无边身,住无量无边佛刹。这个无量无边诸位应该能体会得,法界是无量无边无数的重叠,普贤菩萨有这个能力遍住。颂文有四句,清凉大师说只有第三句讲的是因,「遍住之因」,其他三句是讲「遍住之相」。
  经文并不难懂,境界不可思议,我们要怎样学习?这是我们现前重要的课题,学校的术语讲重要的作业。我们怎样学习?至少我们也要学到在这个地球上,无论我们在哪一个国家地区都能受人欢迎,这也是小的「遍住之相」。这一桩事情就是佛法里头常说的法缘殊胜,你能得到大众欢喜爱戴。我们在这一首偈里头,至少要能学到这一桩事情,对於我们这个身体住在这个世间,帮助一切众生就能收到实际上的效果。
  『一切佛刹众会中』,这个「一切佛刹众会」,意思一定要很清楚很明了,法界遍一切微尘、毛孔,重重无尽。『普贤遍住於其所』,你看看这个境界!这第三句就是讲因,什么原因能得这样殊胜的境界?这个经文里面告诉我们,第一个是『功德』,第二个是『智海』,第三个是『光明』,这三桩事情。智慧不能没有,智慧如海,智慧在什么地方显示出来?在功德。功是修功,就是修行,德就是果报。功是因,德是果。功德要依智慧,没有智慧就没有功德。没有智慧修的是什么?我们世间人讲的福德,三界有漏福德。有漏就没有智慧,要有智慧那就是无漏,无漏就叫做功德,有漏就叫做福德,就这么回事情。所以与智慧相应的,你一切断恶修善是属於功德;与烦恼、情识相应的,你断恶修善是福德。这个我们要搞得很清楚很明白,不能把修福当作功德,那真的是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所以学佛的人,最重要的是念念与智慧相应,如何能够摆脱情识,这比什么都重要。情识是什么?是烦恼分别执著。而这个根,我常讲的自私自利,凡是起心动念都想到与我有没有利益,与我有没有好处,这最糟糕!这个念头是所有一切恶业的根源。大小乘经教里面,佛都教我们断烦恼,这是烦恼的根,起心动念想「我」。法相家讲「我执」是八识里面的末那识,末那叫意根,八识分为四大类。阿赖耶是含藏,像仓库一样,储藏习气种子,叫藏识。末那是执著,执著里头的根,我执,再有法执,两大类的执著。意识,第六意识是分别。前五识是随著五根起「了别」的作用。那我们要离妄想分别执著,妄想是阿赖耶,分别是第六意识,执著是第七末那,能够离妄想分别执著,就是法相宗所讲的「舍识用根」。
  交光大师在《楞严正脉》里面也是用的这个方法,「舍识用根」。「舍识」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用根」是用六根的根性,根性是真心!用眼见性,见色性,不用眼识,眼识见的是色尘。耳闻性,闻的是声性,如果用耳识,闻的是声尘,这个差别太大太大了。你能舍识用根,那是功德,见闻觉知全是功德。如果不会,还是用「八识五十一心所」,你在日常生活当中,根境相接触的时候,随顺善心所,这修的就是善业;随顺恶心所,造的是恶业,离不开六道的果报。你纵然修的是善,那善是世间有漏福德,你得人天福报。你造的是恶,那你是三途苦报。
  世出世法里头,起心动念是因,一切造作是业,业因感得的果报就是你受的,这个是佛在经教里面,把宇宙人生的真相给我们说出来了。我们怎么办?佛劝我们积功累德,我们要做功德边事,不要做福德边事。功德跟福德在事相上几乎没有差别,差别都在用心上、在念头上。所以念头里头夹杂著有我,我就是私,夹杂著我的名、我的利益都错了,名闻利养,名利两个字全包括了。换句话说,你这种做法,你是有所为而为者,你修的不是净业,是染业,你没有离开意,没有离开末那。意叫「染污意」,只要没有离开意,你所修的全是染污,染业不是净业。
  由此可知,净业的标准是要把染污意舍掉。从哪个地方舍起?从自私自利。我常常劝导同学们,我讲的话讲得很白,不难理解。我常常劝导,一定要把对世出世间一切人一切事一切物控制的念头断掉。为什么?那是染污意的根。我还想控制它,有的时候不想,自自然然控制它,那还是你的意,你的意很细,你自己都不知道、都不能发现。对一切人事物占有不得了,你想控制它,你想占有它,你还能出得了轮回吗?你还能往生净土吗?不可能。凡是真正往生净土的人,就像古大德所说的「身心世界一切放下」,放下什么?不再控制,不再占有,我们一般人讲的不再管、不再理会,那个能往生!你还不肯放下,还要管这个闲事,还想控制,还想占有,那就糟了。
  控制占有,头一个是身体,然后才是身外之物。我要想我的身体健康,我要想我的身体不衰老,怎么不衰老?美容去。真的身体老了,去搞一副假面具戴上,他就不老了,去化装去,假的!念念都是想控制这个身体、占有这个身体,控制我所有的,占有我所有。我所有就糟了!我跟我所有都要放下。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难在什么地方?因为你的控制占有是久远劫来的习气,不是一朝一夕的。你看看连婴儿,四、五个月他会爬了,他都不会讲话,他也站不起来,你仔细观察他有控制的念头,他有占有念头,与生俱来的烦恼!你要断,真的不是容易事情。但是你要想成就道业,那是非断不可,不能不断。
  小乘的断是从事上断,真的非常困难。大乘的断是从理上断、是从心、念头上断,你要会用功夫,比小乘容易,比小乘快速,比小乘收的效果要高。小乘修学对於初学入门,打基础是很有效果的,必须的。大乘菩萨即使已经契入如来的境界、华严境界,他在事相上还是要做出小乘修学的样子给别人看,教化众生;像这一品里头,普贤菩萨入定出定,就是做样子给别人看的。他自己有没有需要?没有,自己没有这个必要,完全用不著,做样子给人看,这叫大慈大悲,这叫普度众生。你要不做出这个形相,众生怎么会知道?他到哪里去学?
  在这里我们看到了,透了这么一点消息。非常具体的,那是在这部经最后一品「入法界品」,善财童子五十三参,五十三参完全把这些形相做出来给我们看。这个五十三参里面,包括男女老少、各行各业,你看他们怎么修学的?年轻人怎么学的?中年怎么学的?老年人怎么学的?出家人怎么学的?在家人怎么学的?作官的人怎么学的?经商的人怎么学的?务农人怎么学的?统统都有!善用其心,不分男女老少,不分出家在家,不分任何一个行业,都成无上道,都入华严境界,都是普贤菩萨,不可思议!这是什么?这就是修功积德。
  用智慧也成就高度的智慧,高度的智慧应用在生活上就是权巧方便,佛法里面常讲「慈悲为本,方便为门」,慈悲跟方便就是智慧跟功德的落实。外面显示是慈悲、是方便,里面是智慧、是功德,没有真正的功德、智慧,哪里来的慈悲方便!儒家讲「诚於中而行於外」,中是智慧、是功德,外面是慈悲、是方便。所谓方便,无论哪一桩事情,他都做得恰到好处,都做得非常合适,在佛法称为善巧方便,善巧里头就含著有智慧。你没有智慧,怎么会那么善巧?我们要不能够像菩萨一样如教修行,就难了。
  偈颂第一句「从诸佛法而出生」,这一句我们决定不能够疏忽。所有菩萨修行证果的,都是依佛法修学的。佛法用现在的话具体而言就是经典,佛陀在世的时候我们听佛的教诲,佛陀不在世的时候经典是正法。三宝里面要知道,佛陀在世,佛宝第一。佛不在世,法宝第一。法宝是经论,经论从哪里修学?从理上讲任何一部经论都行,从事上讲不行。事上讲,那个经不契你的机,你修学会感觉很困难,你没有办法入门。这个时候怎么办?这个时候我们要依靠僧宝。僧是广义的,不是狭义的。现在人讲到僧,马上就想到出家人。真正佛法里面讲僧,不是指出家人,在家也称,僧是通在家、出家,是个真正依照经论修行的人,这个人是僧宝。
  当年我在台中亲近李炳南老居士,那个时候我也没有出家,我是以居士身拜他作老师的。可是他这个客堂里面有很多人送给他的字画,上面题款称李老为僧、为和尚,他的外号叫「雪庐」,孔德成先生送给他的这些字上面题的雪庐大和尚。他自己有一颗印,那个印章,他从前常常写字用那个印章,他的印章是「雪僧」,他的别号叫雪庐;雪僧,他自己称自己。所以僧这个字不一定是指出家人,在家人也能称。什么条件能称?修六和敬,持戒。至少你要能够修五戒十善,修六和敬,你就是僧宝。你要不具足这个条件,出家人也不能称僧,你称僧是假的,不是真的。在家人具足这个条件,你看他确实具足,他具足十善、具足五戒、具足菩萨戒、具足六和敬,他可以称僧。他是真的,不是假的。
  他这一颗印章,常常诸位同修看到他写字落款,有时候你看到他盖的是这个章。这个是什么?有学有修的佛弟子!能有证,当然就更好,那是非常难得的。至少我们要亲近一个有学有修,请他帮助我们,这么多的经典,你帮助我们选一部,我们找他帮忙。通常一位善知识,他是教你自己去找。像我们在台中参加李老师的经学班学讲经,那学讲哪一部经?老师教你自己去找。到哪里找?到《大藏经》里面去找,《大藏经》里头没有的,不学。为什么?靠不住。《大藏经》里面有的,那决定可靠,以这个为标准!真的经、假的经以这个为标准。
  我们在《大藏经》里头去选择,选择的要不合适,选得太深了,老师就会给你讲,这个经你不能选,你的程度、学历不够。你再去选,总是教你选个三、四次。实在讲你都选的不合格,他再替你选一部。希望你自己能选得适合你自己的程度,就是这个经不能太长,你自己能够看得懂经的意思,好学。如果这个经的意思很深,自己看都看不懂,这个就不要学,学起来很吃力,你选得太深了,不合你的程度。所以那个时候多半我们同学在哪里选?在《阿含》里头选,小乘经里选,在经集部里头选,不会选些大乘专宗的这些经典,我们不会选。为什么?都太深了。学习按部就班,功德是随著年岁累积的。这个累积是要真干;不真干,这个功德累不起来,积德。
  我学佛,说实实在在的话,跟一般同学,我常讲我比大家幸运。幸运在哪里?我一入门,老师就把修学的纲领告诉我,我没有走冤枉路,直截了当,没有废话。老师教给我的是「看破、放下」,布施,我从这个地方做起。布施里面学什么?学舍己为人,这个收的效果很大,对於这一生修学最重要的基础。因为人最大的障碍是自私自利,帮助别人都是有限,我有多余的力量我才会帮人,先要满足自己,自己有多余的帮人一点点,都是这个观念。老师教我很有耐心,点点滴滴放下,年年都有进步,总算不错了。
  你看到馆长往生了,我们全盘放下,彻底放下。二十多年跟馆长合作经营的华藏图书馆,她走了之后,我们离开华藏图书馆,全盘放下。接受新加坡居士林李木源居士的邀请,在居士林讲经,才有现前这个境界。有一丝毫执著控制的念头、占有的念头,入不了佛的境界。现在年岁大了,回到香港来,当年香港这些老同修、老朋友,一大半都不在了。还有什么放不下的!看看那些人走了,他带什么去了?连自己的身体都带不去,这些事相给我印象太深太深了。
  最近松泉老和尚走了。早年我到香港讲经,一九七七年,我们常常在一起,往来最密切的老朋友洗尘法师、金山法师。我那个时候住在台湾,他们到台湾总要来看我,到我们图书馆作客,我到香港来一定去看他。晚年他在新界辛辛苦苦经营一个道场,生病的时候我每一次到香港来都要看他,老朋友都凋零。大光法师,好朋友!能慈法师,老同乡!聚会都话家常,都不在了。中年的法师,年岁比我轻的,也有好几位都不在了,都走了,人生一场梦。《般若经》上讲的,「一切法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金刚经》上讲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我证明、证实了,真正看破了。所以今天世出世间一切法我全放下了,才得自在。
  展开经卷,看到字字句句无量义,我常常告诉别人,真正能体会的人不多,没有!你们哪一个人能看到经里面的无量义,我会给你顶礼。为什么?这部《华严经》我不必讲了,你可以去讲了。我不必受这个辛苦了,我做你的护法,我供养你。为什么你看不出来?你积累的功德不够。换句话说,你没有真正看破,你没有彻底放下,你的心里头还有疑惑、还有忧虑、还有牵挂,这就难了。菩萨道出世法里头,最忌讳的东西,你还统统具足,你怎么能入门?不但大乘入不了门,小乘的门你也入不了!
  我常常说小乘的门是须陀洹,小乘初果你能不能证得?入小乘门的条件是要断三界八十八品见惑,见惑里头头一条身见,须陀洹绝对不会执著身是我。《金刚经》上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他确确实实「我相」断掉了,「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他也能断几分,没有断干净,证须陀洹果。不要小看这个位子很低,他怎么样?位不退,他证得须陀洹果之后,绝对不会退转到凡夫位。这个功德大,这个功德就是真实的。他要遇到有佛出世、菩萨出世,听经闻法,他能证声闻果。没有佛出世,他天上人间七次往来,他能证缘觉果,独觉,时间长一点而已;换句话说,出离六道轮回那个机缘他抓到了。如果没有能够证得小乘初果,出离六道的机会你没有,你就晓得这个自私自利害死人。
  我们的修行决定不止这一世,过去生中久远劫就遇到佛法,就依照佛法来修行,为什么今天还搞成这个样子?就是说生生世世修行,从来没有一次真正认真证得须陀洹果。学佛没有入门,证得须陀洹果才入了门,都在门外学。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