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232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232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料不是堆在旁边?堆在旁边那一堆材料,那个材料是成,把材料排起来搞成一个房子,那个材料坏了,它不叫建筑材料了,现在叫房子。从房子这边看,房子是成了,那些建筑材料坏了。
  我说这个话你懂不懂?恐怕还有一部分人,还是听不懂。你要细细的去观察,细心的去思惟。为什么?这是宇宙人生的真相。譬如盖这个房子,土地、所有一切建筑材料、人工,缘!缘要具足不缺乏,缘具足这个房子就成形了,像个房子,有遮蔽风雨居住的作用了。原来这一大堆建筑材料堆在旁边,堆成一堆,我们也看得很清楚,它没有遮蔽风雨、没有居住的作用,统统都在一起,你说哪个成?哪个坏?那就是我刚才讲了,把材料统统架起来变成个房子,材料不见了,材料坏了,不见了叫坏了。房子见到了,房子成了。哪一天房子旧了不要了,再把它拆掉的时候,房子坏了,建筑材料成了。
  世出世间一切法,成中有坏,坏中有成,成跟坏是同时的,成跟坏是相即的,不相分离。你明白这个事实真相吗?要明了。为什么?明了之后,你的妄想分别执著才会放下;不了解事实真相,你的烦恼习气放不下,断不掉!明了是智慧,智慧能转烦恼,烦恼转成智慧了。你要是不了解事实真相,智慧就变成烦恼了。了解事实真相,烦恼变成智慧了。变成智慧才得正受,你才有正常的享受。方东美先生讲的,学佛是人生最高的享受,最高的享受是正常的享受。你不明了,你一切享受,一生的享受不正常,道理在此地。
  所以真正搞清楚搞明白,才晓得这个课程对我们这一生有多么重要。欧阳竟无大师所讲的,「佛法不是宗教,不是哲学,而是人生所必需」,他这个话讲得一点都不错。非常可惜在他那个时代,他那个时代民国十二年那个时候讲的,没有现在这样方便的大众传播工具。他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的讲演,用的这个题目。第四中山大学,就是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我曾经去访问过。他的学生王恩洋先生,把他的讲演做成了笔记印出来,数量不多。我是一九七七年在香港讲经看到这个本子,薄薄的,两个讲演印在一起。那年我把这个小本子带到台湾,在台湾翻印过一次,好像以后又印过一次,印过两次,数量也不大,大概一次是两、三千册的样子。他说得很好,很有道理。
  佛法确确实实是人生必读,人生必需要学习的,学了马上就管用。非常可惜,现在人不知道。现在人天天追求,我不是常说,追求财富、追求聪明智慧、追求健康长寿,全都在佛经里头。你要果然把佛经念通了,不管是哪一部经,一经通一切经通,一部经上你要是搞通了,你这三种希求统统得到。这是章嘉大师讲的「佛氏门中,有求必应」。经典里面讲,你所希求的那个「应」的道理、理论、方法都在其中。你依照这个理论、道理、方法,你去求,哪有求不到的道理!这个世间最难求的是成佛,这最难求了。最难求的都能求得到,世间的升官发财,这叫鸡毛蒜皮小事,哪有求不到的道理?轻而易举。你要懂得这个理,懂得方法,这个不容易。
  释迦牟尼佛、这些诸大菩萨、祖师大德,都展现榜样给我们看。这么好的东西。不过在从前是很难得到的,以前印刷术不发达,得到一部经书不容易。现代容易,科学技术发达了,印刷的品质愈来愈进步,价钱愈来愈低廉。在清末民初,这一部《大藏经》谈何容易,一个人家庭说是拥有一套《大藏经》,没有这个道理,再富贵的人家也不可能。在中国,那时候只有大的丛林寺院,皇帝才送一套《大藏经》。我记得我小时候,我们安徽省,这一个省好像才有两套《大藏经》,两套当中有一套残缺不齐,我们常讲这个一套半,这一个省!
  我学佛的时候,经书就非常缺乏,我们想看一本书,只有到寺庙藏经楼借它的藏经;又不能借出来,在那里头抄,在藏经楼抄。古时候读书人,他想读的这些书都是自己抄,没有的卖。你就晓得书本是多么的珍贵,多么的难得,从前人珍惜。古圣先贤留下来这些文字都是宝贝,无价之宝。现在科技发达,印刷传播非常便利,反而不珍惜了,反而不如古人。古时候代代都有传人,现在传人失掉了,不重视这个东西,为什么?太容易得到,太平常了。从这个地方来看,现在人的福报不如古人。我早年学佛,二十六岁学佛,那个时候经书很缺乏,我抄过不少本,知道这个东西艰苦。
  抗战期间在学校念书,国文课念的这些古文没有书,抄!老师手上难得有一本。在那个时候,如果是用蜡纸油印印给学生,那就了不起了。一般老师不会这么做的,为什么?那也需要钱。老师哪有那么多钱?所以老师把古文写在黑板上让学生抄,抄来读。你以为书本这么容易得到!现代人真是生活在天堂,身在福中不知福,很可惜!哪里晓得古人读书的艰难。我们现在图书馆里头藏书,是我几十年收集的,收集来干什么?供养你们大家的。
  《四库》、三藏,藏跟库的意思是一样,藏、库都有一把钥匙,两把钥匙像保险柜一样,这两把钥匙你拿到,这个宝藏你可以受用,你能得到。两把钥匙要拿不到,这个仓库门是锁的,你得不到受用。这两把钥匙是什么?第一把是文言文。我曾经劝过你们,一定要用一年的时间去背五十篇古文。可以请杨老师在《古文观止》里面去选,或者是在台湾往年出版的《古今文选》,在那里面选古文,选五十篇。要能背诵,要能够讲解,那这把钥匙你拿到了,你有能力阅读《四库全书》,文字的障碍没有了。这是从前李老师教我们的,你能够读一百篇古文,能背能讲,你就有能力写文言文。
  你们同学曾经看到过,我收藏的这些书里头,有民国初年的小学生的模范作文,过去我大概将近有十册,搬家都搬不见了,现在还有两、三册。你们看看小学生的作文,现在大学中文系的学生看不懂;不要说写了,他看不懂。小学生怎么能写得出这个文章?读!给你讲,他熟读五十篇,熟读一百篇,他就能写。
  第二把钥匙是什么?那个比这个难了,诚敬的功夫。印光大师讲的,「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真诚恭敬,这一把钥匙比前面难。真诚恭敬,实实在在讲就是「净业三福」里面所讲的「孝亲尊师」,这是一把钥匙,你能够契入境界。你没有这把钥匙,你学的是文字、是表面,表面那一层你没有问题,你要想契入境界,这个功夫,你有问题。两把钥匙,你在家是真正的孝子,在学,你是好学生。好弟子、好学生的标准,古人所著的《弟子规》你们都念过,懂了没有?做到没有?真正懂得里面的意思,了解它的精神义趣,完全落实了,这是第二把钥匙。世出世法,这两把钥匙是相同的。
  这两把钥匙拿不到,我收集这么多的典籍放在此地,你们只有看看望望而已,得不到受用。你说可惜不可惜?只要用一年的功夫,这两把钥匙你就拿到了,你要不肯干那就没有法子,无可奈何了!
  这一次学院下个月初要举办,目的是为了要祈求世界和平,我们要办一个佛学讲座,办一个佛七,期限七十天,十个七。学院里面办佛学讲座,布里斯本净宗学会办佛七,打佛七,十个七,这七十天大家好好的用功。在这七十天当中,因为我们自己的教室还没有盖好,我们上课都是在新教堂,大家在一起上课。将来新的教室盖好之后,我们就分开来上课,就不在一起上课了,分开来上课,专修专弘。
  这一次也是我们第一次的尝试,作为一个试验,大家共同在一起学习,所以科目很多,担任教学的法师、居士有十几位。希望明年开始,我们就分班了。但是这里面还有共同科目,古文是共同科目,英文是共同科目,必修的科目。将来在德行德育,德育里面包括戒律,我们要把《沙弥律仪》也放在德育的课程里头,共同科目。
  这一次我看到你们教学课程里面没有《沙弥律仪》。哪一位菩萨来发心?如果不学《沙弥律仪》,这是戒律里头所说的,不是佛弟子。我们要多想想。我们现在发给诸位的本子是有注解的,如果没有注解这个本子很薄,分量不多,只有十条戒二十四门威仪,那是出家德行的根本。
  儒家德行的根本,我们取《弟子规》就够了。道家的,我们取《太上感应篇》,和佛法里面的《沙弥律仪》,这三种东西诸位果然能够落实,你就是现代社会的圣贤。没有这样的修养,没有这样的德行,怎么能够做天人师?怎么能够做到「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所以我希望同学们,这个合起来一共是五门东西,共同科目,不管你学哪一部经论,这个科目是一定要学。
  我们今天住在澳洲,所以要学英文,要学华文,华文是国文,要学道德,道德我就讲这三样:《弟子规》、《太上感应篇》、《沙弥律仪》。这是净宗学会的道风,诸位在这里面将来专精一门经论,那是学风。这个道场有它的道风,有它的学风,不但是社会大众对你另眼相看,实实在在能够得到诸佛护念,龙天善神拥护。我们每一天接受供养,饮食起居,自己的心才能安定下来。
  我们的供养来自全世界,他为什么供养你?我们凭什么能够接受?有没有去想想。接受别人的供养,我们以什么回报?出家修道,要以德行回报。我的德行天天在增长,你接受供养是应当的;德行不能够与日俱增,我们接受这个供养,惭愧!如果不能够依教奉行,接受这个供养,古大德有所谓「施主一粒米,大如须弥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还」,这话是真的,不是假的,绝对不是欺骗人。我们有没有想过?
  所以说到这个地方,学院在此地成立,总希望大家在这一生当中能有成就,没有空过。我们对得起佛菩萨,对得起祖祖承传,对得起这一切护法。忘恩负义,后来会有果报,果报都在三途,信不信由你,我在这里把话都讲清楚。
  说到「成坏无碍」,这个意思很深,要很细心去观察,在所有一切法里面你都能看到。大至世界,小而微尘,你都能观察得到。譬如我们常常用这个毛巾,从这毛巾的相,成,毛巾「成」。什么是坏?线「坏」了。它里头是一条一条线织的,纤维织的,线不见了,变成毛巾了。如果我们把线头拉开,整个再拉开,拉成一条线;线成了,毛巾坏了。成中有坏,坏中有成,无论是哪一法,你要了解它的真相,你不要被这个幻相欺骗了,这是智慧。哪一法都不例外,你仔细去观察。
  清凉大师在《钞》里面引用了一首偈,「一一刹种中,劫烧不思议,所现虽败恶,其处常坚固」。这一首偈好像也是在第十卷里头,《华严经》第十卷里面。如果你要是真正懂得这个道理,了解这个事实而入这个境界,那就是《般若心经》上所说的「行深般若波罗蜜多,度一切苦厄」。现在不是世界灾难很多?灾难再多,你不受了。为什么不受?成坏无碍。
  许许多多众生为什么还受这个灾难?他成坏有碍,他觉得受苦受难。你要到无碍的话,苦难就没有了,度一切苦厄,你知道「成」跟「坏」是一不是二。成坏到无碍的话,实在讲,成无所谓成,坏无所谓坏。真正懂得成是缘聚,坏是缘散,缘没有成坏。缘没有成坏,再给你讲事没有成坏,物没有成坏,理没有成坏,确实是无障碍的境界。非常可惜,你没有透彻了解事实真相,果然透彻了解事实真相了,恍然大悟。《法华经》上里头佛也说,「是法住法位,世间相不坏(常住)」,跟这个地方讲的意思完全相同。
  你要真正能体会到这个意思,你就能体会到佛法里面讲的「无生法忍」;法是指世出世间一切法,无生,佛是讲世出世间一切法不生,不生当然就不灭。给你讲老实话,世出世间一切法本来不生,当然不灭。这一切法好像我们看了都有生,树从树苗慢慢长成树,开花结果;人、动物有生老病死,他怎么不生?我们看不出来,佛菩萨看出来了,明白人看出来了,生即不生,不生即生,生跟不生是一不是二。
  我们现在想像里头,生跟不生是二不是一,我们错在这里。到底是他错了,还是我们错了?这个事情你要是参究通了,你很开心,为什么?你知道你不死了。你看一般人,连动物都贪生怕死,为什么?不了解事实真相,了解事实真相之后,没有生死,生死是一不是二。再跟你说真话,「觅生死了不可得」。你才知道,佛讲不生不灭的真正的意义,你才懂得佛讲这句话,这是给你讲真的,一切法不生不灭。
  这个道理、现象,前面我们用过很长的时间跟诸位说过,在「世主妙严品」里头、「现相品」都曾经讲过。现在我们讲的是第四品,是给你介绍大宇宙。下面第三:
  「广狭无碍,不坏相而普周故」,大师引经说,「体相如本无差别,无等无量悉周遍」,都是说的这一桩事情。在我们凡夫观念当中,广跟狭对立的,怎么会无碍?或者说广不碍狭,狭肯定碍广。怎么会无碍?这个地方所说的「相」,相狭小,普周广大。不坏相而普周,怕的是我们很难体会,大师再引经说明,这个经是第八卷里面的一首偈,没有讲完全,只讲了两句,「体相如本无差别」。为什么会无碍?无差别!把因说出来了。下面这个相说「无等无量悉周遍」,经文的意思,我们到第八卷读到这个经文时,再跟诸位细说。
  由此可知,无量无边的障碍,都是从妄想分别执著里面产生的。离开妄想分别执著,理事无碍,事事无碍。离相说起来容易,做起来是真难。难在什么地方?难在你没有定慧。所以戒定慧称为三学,戒定慧称为三宝。戒是僧宝,定是法宝,慧是佛宝。大家只晓得佛法僧是三宝,你就不知道戒定慧了。《无量寿经》上的经题,「清净平等觉」,清净是戒,是僧宝;平等是定,是法宝;觉是慧,是佛宝。所以你从《无量寿经》经题上看,三学、三藏、三宝具足,你才知道这个经的内容,这个经的价值。
  佛法称经,现在称为课程。这个课程的标准,这个课程的价值,你对它不认识,你学习的兴趣、愿望就不高;你对它了解得愈透彻,修学的意趣就愈高愈浓。世出世法没有例外,人与人之相交亦复如是,了解得愈透彻感情就愈深;了解不够透彻,了解得很浅,当然生疏。所以古人常讲朋友是老的好,交情旧的好,他有道理在。为什么?往来的时间长久,了解够透彻。
  「不坏相而普周」,《华严》里面我们处处都看到,毛孔我们没有损坏它,微尘我们没有损坏它,没有把微尘想办法把它变大,没有!不坏相。一毛孔、一微尘周遍法界,这是一般人没有法子理解的,没有法子想像的。换句话说,你跟人说,人家也没有办法接受。
  从这些原理原则应用到我们日常生活,我们在讲席当中常常说,不要认为我们起心动念微不足道,错了。你动一个念头,这个念头是善念,周遍法界;这个念头是个恶念也周遍法界。形相,这个躯壳形相没有丝毫破坏,它起的作用,我们今天讲它所产生的影响,不要讲言语造作,就是起心动念,没有不周遍法界的,你才晓得你的影响的力是多么广,是多么的深。这一句讲的是这个意思。就像一个池塘里面水一样,非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