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280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280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们要不归心净土,那这个人头脑有问题。如果他头脑没有问题的话,我相信他要是看到这个现象,肯定死心塌地归依净土。李老师当年,非常可惜他没有把《华严经》搬出来给我看,那我真的就相信,没有话说了。实实在在是不思议的法门,当生成就的佛法。当生不是普通成就,是究竟圆满成就。也是这一句经里面讲的,「种种庄严皆具足」。
  『流光布迥』,流光是讲他的影响力;迥,是深远,他的影响力展开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彩云』是比喻,就像空中的彩云在天空当中展布,放出异彩。我们从这个比喻来看,佛法修学、弘扬,特别是佛在经典上常常嘱咐我们的,「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就是「流光布迥若彩云」。受,完全接受,不容易!在日常生活当中,起心动念都接受佛菩萨的教训,就像善导大师所说的,佛菩萨教我们怎么想,我们就怎么想;佛菩萨不教我们怎么想,我们就决定不能想;佛菩萨教导我们怎么说、怎么做,我们就依教奉行;佛菩萨说这个不能说、不能做,我们连念头都不能生,这叫随顺佛陀教诲。把自己的妄想分别执著、成见统统放下,为什么?我们知道那是造业的东西,造业的东西要不放下,你就不能随顺佛菩萨的教诲。诸位要晓得,随顺佛菩萨的教诲是随顺性德,性德就是智慧、就是德相。现在时间到了,我们这个意思还没讲完,下一堂我们接著再说。
  诸位同学,我们接著看第九首,末后两句:
  【流光布迥若彩云,於此刹海咸令见。】
  『流光布迥若彩云』,这是说菩萨现身说法影响所及,这个影响的面非常广大,影响的时间很长。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间示现作佛,这个示现不是一次,《梵网经》上跟我们讲得很清楚,这一次的示现是第八千次,常常到世间来演戏。这一次示现影响的面多大?在我们这个地球上影响到全球;时间多长?一万二千年。释迦牟尼佛灭度到今年,中国史书里面的记载,三千零二十几年;外国所传说的是二千五百多年,中国跟外国记载差不多相差六百年。这个我们姑且不论,总而言之,他影响时间这么长,我们学佛要懂得这个道理。
  我们的形象重要!现在的佛教,在社会上不受大众的重视,换句话说,社会大众瞧不起你、看轻你,什么原因?我们学佛的人,无论在家、出家,疏忽了形象。本来这个形象是自自然然的庄严,清净庄严,用不著修饰,济公长老穿的衣服破破烂烂,看他的举止好像疯疯癫癫的,你仔细观察,他自然有一副庄严的相,令人尊敬。宗门教下,你看看祖师大德们,他们法相庄严,我们今天讲形象好、招牌好,他不是修饰的、不是化妆的,他是自自然然的。服装整齐清洁就是庄严,不必华丽。但是这种形象,我们就是想学也学不来的,为什么?人家修持上得来的。你没有修持的功夫,你哪有这个庄严相?菩萨作佛还要用一百劫的时间去修相好,去修因,好因他才得好相,相好是果报。一百劫不妄语、不两舌、不恶口、不绮语,才能够修得广长舌相,他的舌头伸出来可以把脸盖住,一百劫不妄语!
  每一个相好它都有业因,他要去修因。所以这个相不是装扮的,是自自然然流露的。我们没有这个德行,过去没有修,现在也没有修,但是总要记住,至少出门或者是在家里面、道场里面接触大众,尤其是宾客来参访的这些学人,我们的服装要整齐,这是最低的限度。服装穿得邋邋遢遢,人家怎么能够看得起你?对你怎么能够生起信心?大的道场像佛光山、像慈济,他们对於这些就很重视。行住坐卧四威仪他们很讲究,一点都不含糊。这个作法是正确的、是对的,我们千万不要产生一个错误的观念,「我们要实质,不重外表」,错了!我们重实质不重外表,你要晓得,诸佛菩萨还重外表!重实质是自行,重外表是化他,那不是为自己。戒律精严,生活规律,在一个老修行来讲这是化他;自己?自己已经成就了,因戒得定,因定开慧,自己定慧已经具足,还要装模作样干什么?利他!做给别人看的,「为人演说」,演是表演。释迦牟尼佛在世是为别人表演,不是为自己,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是为别人说,不是为自己。懂得这个道理,你才晓得自己修学要重视什么;接触大众,那要讲影响,「流光布迥」这是影响。令一切众生看到、听到、接触到,对於佛法起恭敬心、起仰慕心,这就对了。
  如果一切众生看到我们这个形象,对於佛法生起疑惑心,或者是排斥,甚至於造成误会,我们有罪!他为什么谤佛、谤法、谤僧,毁谤三宝?是因为我的形象不好,让他怀疑而生起毁谤三宝的念头、毁谤三宝的行为。我把他引起来的毁谤,我的罪!我的罪重,他的罪轻。特别是出家人,古谚语里头讲得好,「地狱门前僧道多」,什么人堕地狱?出家人堕地狱。出家人为什么堕地狱?造成社会大众对三宝的误会,不信三宝、怀疑三宝、毁谤三宝,这个重罪是出家人造的,所以要堕地狱。由此可知,佛弟子形象不能不重视,现前的社会重视形象、重视包装,我们对於这一点千万不能够疏忽。如果更有实质的修行,那当然你的影响力大,你的影响深,影响是深入人心,影响到全世界,影响到几十年、几百年,这个功德不可思议。我们读这一句不能不知道,读这一句要晓得怎样来学习。
  学佛,实实在在的话,这些年当中我们在各地方讲经,用的总题目:「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这两句话我们要常常记在心上。我们的点点滴滴是社会大众的模范、是社会大众的表率,师是表率,范是模范。所以常常要想、要检点:我动念头、起心动念,这个念头能不能给社会大众做模范?我这个样子、我这种行为,可不可以给社会大众做表率?这两句话念念不能忘,常常放在案头提醒自己:我有没有做到?我要分秒不舍;你的道业当然有成就。你要是把这两句话忘掉,你的道业怎么会有成就?
  『於此刹海咸令见』,「刹海」就是清凉大师讲的净刹,菩萨刹海里头那是常见的,没有一样不如法,没有一样不称性,所以它是真的庄严,我们应当努力来学习。再看最后一首偈:
  【普贤愿行诸佛子,等众生劫勤修习,无边国土悉庄严,一切处中皆显现。】
  这一首结归普贤。『普贤愿行诸佛子』是哪些人?在本经里面讲,是华严会上众菩萨。为什么?华严会上菩萨众里面班首,我们现在讲大众团体里面的班长,是普贤菩萨。副班长是文殊菩萨。佛法里面称为上首,上首一般人不好懂,我们讲这个班有班长、有副班长,大家好懂。班长领导全班的同学,他用什么领导?十大愿王导归极乐,这是「普贤愿行诸佛子」。我们虽然在娑婆世界,有幸能够遇到净土法门、能够修学净土法门,凡是修学净土法门的,都是普贤愿行诸佛子。怎么知道?你不知道,可见得你没有真修,你如果真修,那你当然知道。《无量寿经》经文开头第一句:「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想想,净土会上这些同学们是不是普贤愿行诸佛子?所以修净土就是修普贤愿行。
  前清咸丰年间魏默深老居士,把《普贤行愿品》最后这一卷附在净土三经之后,称为《净土四经》,有道理!他读过《无量寿经》,而且还做会集本。我想他对《无量寿经》开宗明义第一句话印象一定非常深刻,所以把《普贤行愿品》找出来附在三经后面,称为《净土四经》。修净土的同学,心量不大怎么能生净土?普贤菩萨跟一般大乘菩萨不同的地方在哪里?就是心量大,普通大乘菩萨心量没有这么大,普贤的心量是真正的「心包太虚,量周沙界」,一点都不假!小心量的人决定不能往生,不能容人,不能容物,即使你一天念十万声佛号,也不能往生。这个事实,求往生的同学们不能不知道。到时候你千万不要误会你念佛不灵,说念佛都能往生,你念佛这么勤苦,你都不能往生了,佛骗了你。佛没有骗你,是你自己错解佛经。
  佛经上讲的没错,「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你懂不懂?你有没有去做?普贤大士之德就是全部《华严经》,当然这个对你来讲,难!你做不到!菩萨慈悲,知道你难度,你做不到,特别提出纲领。总纲领十条,这个你好记,多多少少要去做,尽心尽力去做,你念佛往生才有希望。不能够说只念佛号,普贤行愿这个十条十大愿王,一条都不理会,这个不行!这不能往生。「礼敬诸佛」就是一切恭敬,一切人、一切物,那个「物」是包括九法界的众生,我们常讲「人物」;九法界众生包括一切动物,甚至於包括一切植物、一切矿物,我们对它有没有恭敬?这张桌子,我们对桌子有没有恭敬心?这把椅子,对椅子有没有恭敬心?没有恭敬心,不能往生。恭敬是爱心。对它怎么恭敬?桌子摆得整整齐齐、擦得干干净净,这是对它恭敬;恭敬是为它服务。对人、对事、对物一切恭敬,那叫「礼敬诸佛」。一切众生皆是未来佛,蚊虫、蚂蚁都是未来佛,你瞧不起它,你随意的伤害它,你伤害未来佛!所以障碍你往生,就这么个道理。
  「称赞如来」,这一句有差别,要赞善,不赞恶。如来,是从心性上说的;诸佛,是从形相上讲的。形相上没有差别,一定要恭敬。称赞呢?要顺心性,随顺心性我们要称赞,善事!违背心性,恶事!恶事不称赞。供养是平等的,无论是善人恶人、好人坏人,我们以平等心、真诚心、恭敬心供养,布施供养,这个没有分别,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当中落实。普贤菩萨的心真诚、清净、平等、慈悲,对一切众生真正做到如来教诲「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末后一句「普皆回向」,心量放大了。普皆是对什么?对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诸佛刹土,这里面「等法界微尘数众生」,这心量统统包括到了,这就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这叫「普贤愿行诸佛子」。
  我们要把我们的心量拓开,一家人不能包容,不能往生。这一个地区的人不能包容,你还在这里分别不同的宗教、不同的族群,所以念佛的人多,往生的人少。到底什么原因?没人知道。我这样跟大家一提示,你想一想你就明白了。然后才晓得,我们自己真的要想在这一生当中生到极乐世界,亲近阿弥陀佛,我应该要怎样修。修行,自己特别要清楚我应该怎么做,不是要求别人应该怎么做。善财童子,你仔细去看看,从来没有一个念头要求别人怎么做,总是回过头来要求自己要怎么做。自度真正是度他,自己没得度,天天要求别人得度,哪有这个道理?没这个道理!会学佛的人是修自己,成就自己,知道成就自己就是成就一切众生。为什么?成就自己这个形象就给众生做榜样。
  所以,见到一切众生善,我们要想到:我有没有?如果没有,赶快学!如果有,要保持,不能失掉。见到众生不善,立刻回过头来想自己「我有没有?」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所以顺境逆境、善缘恶缘都是自己的善知识,都是自己的恩人。真正行菩萨道、真正学佛,是佛的好学生,没有一个不是永恒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那不是一生一世,生生世世,永远生活在感恩的世界。证得究竟圆满佛果之后,还是生活在感恩的世界,希望我们同学要深深的去体会这个意思。
  底下一句说得好:『等众生劫勤修习』,劫是长时间,是时间的单位。前面跟诸位细说过,这里就不再说了。多少劫?真的是无量劫。「等众生」数,这个世间众生有多少?此地讲众生,不是我们地球上众生,也不是讲我们这个银河系里的众生,是讲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刹土里头所有众生,一个也不漏!没有法子计算。永远没有停止,永远没有休息,你要勤劳修习。『勤』是勤奋,勇猛精进。『修』是修正,把我们所有一切的过失、一切的错误修正过来。修正的标准,是自性的性德。什么是错误?违背性德就是错误,随顺性德那就是正确。我们没有明心见性,这个标准我们到哪里去找?佛菩萨就是我们的标准。为什么?佛菩萨明心见性。明心见性的人,他的思想见解、他的言语造作,都是从自性里头流出来的,那我就知道,我一看就晓得,那个样子就是自性流露,就是随顺自性。
  所以佛的言行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佛的知见把它记录下来,就叫经典。绝对不是造作的,所以佛没有说著作,这《华严经》不是说著作。佛说的,不是著作。著作是什么?我有意思在里头,那是我的著作;你有意思,那是你的著作。佛没有意思,佛没有起心动念,是自性里头自然的流露,所以它不是著作,他没有著作。自性是平等的,大乘经上佛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一切佛,这一切佛里头包括所有众生,为什么?所有众生是未来佛,十方三世佛,共一个自性。所以佛菩萨证得自性之后,我们看到,「啊!我自性就是那个样子」。随顺经典的教诲,就是随顺自己的性德,这个不能不知道。你真正知道了,我不是跟释迦牟尼佛学,我是随顺自己的性德。我自己没有明心见性,释迦牟尼佛引导我,引导我随顺自性性德。这种教学怎能不让人五体投地?还有什么话说?
  你要问:真正的老师是谁?真正的老师是自性,性德是老师。佛依它,菩萨依它,我们所有学佛的人都依它,佛陀教育跟世间所有一切教育真的不一样。我们有了标准,你才懂得怎么修正。经论修正我们错误的思想、我们对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所以经不能不读,不但要读,要多读!深解义趣,我们才谈得上修。如果你读得不多、解得不够深,你怎么个修法、修证?怎么修法?一起心动念都错了,总是随顺错误。什么人真正想到要修正自己的错误思想、行为?谁想到?然后你才晓得,学佛的人不少,修行的人不多。这话是真的,真正把行为修正的人不多!学佛不懂得修行。
  诸位要知道,修行不是在形式上。修行在哪里修?在起心动念之处。念头才起,就觉悟了。所以古德常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头起,你是凡夫,凡夫哪有不起念头的道理?要是念头不起,你是圣人,你不是凡夫了。凡夫总是妄念纷飞,所以修行第一个是把妄念止住,把妄念减少,减少到最后一个妄念都没有。其次要懂得把妄念修正为正念,譬如起心动念想到自己的利益、自己的好处,这是妄念,我要把它修正过来,修成正念。什么是正念?起心动念想到众生的利益、众生的好处,不想自己,这个念是正念。经典上所说的,佛菩萨所讲的,念念都是利益众生,没有一念是为了利益自己的。大乘经上说自己也是说众生,为什么?自他不二。生佛一体,众生跟佛是一体。
  这是把错误的念头、想法看法修正过来,念头修正了,行为自自然然就修正了,不再做自私自利的事情。自己宁愿受苦,希望别人享福,行为上变过来了。我自己生活苦一点,我能多节约一点帮助那些苦难的人,常常有这个心,常常有这个念头,自自然然他就有这个行为。自己在日常物质生活上省吃俭用,一点都不会浪费,点点滴滴节省下来帮助那些需要的人、帮助那些在受苦的人。这些受苦受难的人,不问他是不是我们自己一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