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356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356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佛在经上答覆的这些话,我们一般人读了还是不懂。你要真正懂了,你就超凡入圣。但是佛讲的话确确实实讲得非常好,不懂也没有关系,多读,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只要你以恭敬心去读诵。恭敬心里头不能有疑惑,有疑惑就不恭敬了。恭敬心去读,读经也是修行的方法,专心去读还是修定,定久了开智慧。佛讲的这个话,天天去念,忽然明白了,过去读也不明白,听人家讲也不明白,看古人注解也不明白,忽然之间你明白了,开悟了,要会读经!这个我过去讲得很多,读经是戒定慧三学一次完成,那真有功德。我们现在人是一面读一面打妄想,一面在猜经里面的意思,戒定慧三学统统破掉了。把读经当作阅读世间普通书一样,你怎么会开智慧?你得不到戒定慧。所以你懂得读经方法的时候,读经是修戒定慧,你得戒定慧。最浅的是得戒,最深的是开慧。
  这一段都是从众生如来藏上来说的,下面第二段那就佛果地上来说。就诸佛来讲,诸佛没有如来藏,转如来藏为大圆镜智就成佛了。众生有如来藏,就是第八识(阿赖耶识)转不过来。菩萨能够转八识成四智,就成佛了。清凉大师在此地说:「约诸佛,谓以大愿风,持大悲海,生无边行华,含藏二利染净果法,重叠无碍,故所感刹,相状如之。」这个话说得好,当时后世都赞叹清凉大师为华严菩萨。我们听他老人家这一段的开示,我们也会点头,以华严菩萨称赞清凉大师,他老人家应该是当之无愧!众生只要有阿赖耶识就有业力,阿赖耶识里头含藏著业力,现在菩萨转阿赖耶成大圆镜智,业力没有了。业力没有了,什么动力来推动他?他能够在九法界现身说法,普度众生,什么力量在推动?愿力,所以他说这是大愿风。前面众生是风轮,风是运动、动力,诸佛如来果地上是愿力。众生的业力不可思议,诸佛的愿力也不可思议,因为愿力这个大的动力,使他的大慈大悲(这大悲海)永恒不失。不像我们凡夫发心,叫露水道心,或有或无,有的时候慈悲心生起来,过一会儿忘掉了,这不管用,而诸佛如来的大慈悲心永恒不失。
  我这些年来总结经论里面的教诲,我写的这十个字:真诚心、清净心、平等心、正觉心、慈悲心,试问问我们有没有?有,个个人都有,但是这种真心现前的时间很短,忘掉的时间太长,所以它不能起作用。不像诸佛菩萨,菩萨,特别是法身菩萨,他们这十个字永恒不失,刹那不离,这了不起!这是我们应当学习的,念兹在兹,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统统相应,不起心动念也相应,修行功夫要在这个地方找一个安住。如果不能与这个相应,一定是反面的。你起心动念虚伪,不是真心,你的心一定染污,被什么?被烦恼染污,被七情五欲染污。你一定不平等,不平等怎么样?就享受特权,「我跟别人不一样,我比别人高,别人不如我」,贡高我慢的心就生起来了,肯定愚痴没有智慧,自私自利,没有慈悲心。
  我们要常常想,古人教导我们「静坐常思己过」,一个人坐在这个地方,常常想想:我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是跟哪一边相应?要是跟自己烦恼习气相应,我们在造业,造轮回业。跟烦恼习气相应,这个心是轮回心,轮回心学佛也造轮回业,所以生生世世脱离不了轮回,原因在这里,不能不知道。如果自己有相当程度的警觉,常常回头,这个像拉锯战一样,进进退退的。所以古人讲:「不怕念起,只怕觉迟。」要常常觉悟,常常把自己拉回来,拉回来要靠近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我要与这个相应,与这个相应是与自性相应,与性德相应,与诸佛菩萨相应,这个是菩提道。念念不舍慈悲心,念念不忘四弘誓愿,这个愿就是我们走的这条路,我不能偏离轨道。四弘誓愿是轨道,像坐火车一样,一定要在轨道上,越轨就出乱子,就翻车了。我们一切时一切处,是不是在四弘誓愿轨道上行驶?有没有出轨?有这样的警觉,时时刻刻做这样的反省,这个人在行菩萨道;十法界是十道,你行菩萨道,你行佛道。如果出了轨,你所行的是六道,六道里面最可怕的是地狱、饿鬼、畜生,地狱饿鬼畜生是贪瞋痴,慢是修罗道,这四个很不好。修罗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但是这一道的众生心地不善,福报享尽了没有不堕地狱的;他不是堕饿鬼畜生,他堕地狱,不是善道。
  我们要学佛,知道在哪里学习。学佛的存心,真诚清净平等正觉慈悲是佛心,我的心要跟佛心一样。然后再发愿,我的愿要跟佛的愿一样。佛的愿,一切诸佛所发的大愿,把它综合起来就是四弘誓愿:度众生、断烦恼、学法门、成佛道,这个是我们一生行道的方向,行道的目标。从这个地方生无边行华,万德万行。行,实在讲,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行为。起心动念是心理的行为,在佛法讲意业,言语是口业的行为,身体动作是身业的行为;行为无量无边,不出这三大类。这个三大类都如法,为什么?与诸佛大愿相应,与诸佛的心相应,这个行为叫菩萨行。
  菩萨行无量无边,佛说法把它归纳为六大类,无量无边的行为总不外乎这六大类,这个六大类叫六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总不会出这六大类。《华严经》说得详细,把般若再详细的讲,开成五条,这五条都是般若:方便、愿、力、智。所以《华严经》讲十波罗蜜,十波罗蜜跟六波罗蜜内容是一样的,不增不减。六波罗蜜里面,把方便、愿、力、智统统包在般若波罗蜜里头,说十波罗蜜,无非把般若波罗蜜再展开,展开为般若、为方便、愿、力、智,说成五条,一个细说,一个略说。无量无边的行为,不出十波罗蜜,我们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统统跟十波罗蜜相应,菩萨行!这叫行华。
  你有这样的行,有心、有愿、有行,这个行就是我们讲的落实,我们的心愿落实,落实在生活,落实在工作,落实在处事待人接物,就是你的心、你的愿落实变成十波罗蜜。你种这个因,当然有果报。因里面含藏著果报,那就是藏,你修十波罗蜜,这是华,华藏,这华藏就出来了。含藏著什么样的果报?自利利他,染净的果法。自利利他没有问题,我们不会有疑惑。如果讲染净果法,我们又迷惑了:凡夫有染净,如来果地上哪里还会有染净?如来果地上纯净不染,这个地方的染净是什么意思?一定是表演的,舞台表演。诸佛菩萨应化在世间,跟一切众生和光同尘,有时候表演染法,让聪明的这些众生染中看到净。迷惑颠倒的众生,没觉悟的众生:「佛清净,佛怎么也会做这个事情?菩萨怎么也会做这些过失事情?」净中看到染。所以在这个地方看自己修行的功夫,迷悟的程度。有相当觉悟,你才能真正看到那不是染法,是佛度化众生的善巧方便,权智。
  这种示现、这种教学,重重无尽。由於这样的一个原因,才像上一品「世界成就品」里面我们看到的,一一世界海中,一一世界入一一微尘,这个境界出现了,这就是重叠无尽、无障碍的刹土。这个现象从哪里来的?而这个现象,确确实实很像莲花表法的意思,所以称之为华藏,称之为大莲华。由此可知,它并不是真的一个大莲花,是这个义趣跟莲花里头的表法非常相似,称之为华藏。清凉大师对华藏世界这个名词解释得好!
  末后他老人家说:「是以出现品中,多将世界以喻佛德。细寻文意,乃由佛德,世界如之。」「出现品」还在后面,第三十七品。《华严经》总共三十九品,「出现品」里头有这个意思,有这些经文,把世界比喻佛德。佛德,用我们现在的话,容易懂的话,加持世界。如果没有佛德,凭著众生,世界不能建立。这个道理,老修的同学应该明了,初学的同学很难理解。所以,怎么能不靠佛加持?我们一般讲靠佛菩萨保佑,那是实话。
  我们求佛菩萨,佛菩萨保佑,不求佛菩萨,佛菩萨也保佑。佛菩萨绝对不是说,你不求我,我就不理你了,没有这回事情。你说:为什么佛菩萨要加持、要保佑?法尔如是,自自然然他就是这样的,我们一定要懂这个道理。为什么?法性如是。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法性所现的、业识所变的,是一不是二。我左手这里痒了,右手去摸摸,替它搔搔痒,还要谈条件吗?右手还要等左手去请求吗?这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你要懂得同体大悲,你就明白了。什么人证得「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法身菩萨。所以法身菩萨对一切众生,经上佛讲「作不请之友」。权教菩萨、声闻、缘觉不行,你要请他,你要求他帮助,他很慈悲,他一定帮助,你不求他,他不会来找你。法身菩萨不一样,同体大悲心现前了,不求他,他也来。品题的意思我们就介绍到此地。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七七二卷)  2002/7/15  香港佛陀教育协会  档名:12…17…0772
  诸位同学,请看「华藏世界品」,清凉大师《疏钞》第三段「宗趣」,这是这一品经的宗趣,宗是宗旨,趣是趣向。我们把这段文读一遍,「宗趣者,别显本师依报,具三世间融摄无尽为宗」,这是先讲宗旨。
  本师是毗卢遮那如来。在这一品经里面,这一品经比较长,一共有三卷,第八卷、第九卷、第十卷。这三卷经文里面给我们说毗卢遮那佛的依报,依报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佛的生活环境。具三世,三世是讲过去、现在、未来。我们凡夫也有三世,三世不能够圆融,也就是说过去不能把它拉回来。譬如去年,去年已经过去了,不可能把去年那个境界再拉到我们眼前;未来,明年还没到,也不能把明年提前到今年就看见。但是佛的世界就非常奇妙,虽然有三世间,它是圆融的。不但三世圆融,十方也圆融。清凉大师讲「融摄无尽」,就跟微尘里面包容刹土一样,佛在经里面给我们称不思议解脱境界。这是宗旨,这一品经的宗旨。
  「令诸菩萨发生信解,成就行愿为趣」,趣是趣向,也就是说,说这一品经的目的何在?是希望这些诸菩萨们,当然佛讲《华严》,当机大众都是法身菩萨,虽然是法身菩萨,他们所证得的还没有圆满,由此可知,华藏会上是帮助这些法身菩萨们证得究竟圆满的果位。所以这一品经一定要熟,帮助这些菩萨们生信起解,成就大行大愿,以这个为趣。
  清凉说得简略,其余的在前一品已经说了,所以在此地就把它省略掉了。李长者在《合论》解释这一品经就说得很详细,也很值得我们做参考。他解释这一品是用十个段落,十门分别。首先是讲这一品的来意,长者说这一品之来,是答覆前面三十七个问题。三十七问当中,有问到佛世界海、众生海、波罗蜜海,一共问了三十七句,这一品就是答覆前面菩萨的疑问。「此品举如来五位中行业因果报得」,这个五位就是菩萨修学的五个阶段,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细说五十个位次,略说五位。修行一定有果报,你修行到什么程度,果报就现前,因果分明。清凉大师判这个经「五周因果」,所以一定要说明这些事实真相。
  第二是解释品名,为什么叫「华藏世界品」?清凉在《疏》里面给我们说得很多,前面跟诸位报告过,我们看长者的讲法,疏跟论合起来,我们对於名题就更清楚、更了解。「释品名目者,为说此佛境报得之土」,毗卢遮那的果报。从这个地方我们就要联想到,我们这一生得人身,居住在这一块土地上,日常生活当中所感受得到的,一个是物质生活,一个是精神生活,这是我们这一生到这个世间来的果报。
  果报怎么来的?当然是过去生中修的因。如果过去生中修的因好,我们这一生果报殊胜,这是一般人讲享福。「修慧积德」,这四个字重要!享福如果不知道修慧积德,这个福报享完就没有了,苦报就来了。从果上我们就知道因,果殊胜,因一定好;果不好,因一定不好。看佛,回过头来看我们自己,就会看得很清楚。明白这个道理,看清楚事实真相,我们自己信心生起来了,也知道自己一定要修善因,你才能够感得善果。
  果报里面最殊胜的,我们在这里看到毗卢遮那佛。所以古大德常说「不读《华严》,不知道佛家的富贵」;换句话说,不读《华严》,你永远不知道成佛他那些的受用,人间天上不能为比!佛是凡夫修成的,毗卢遮那佛为我们示现,不是炫耀他的富贵,而是告诉我们:我们每一个众生都有如来智慧德相;换句话说,我们的智慧、能力、富贵跟毗卢遮那佛是相等的。相等,为什么我们今天变成这个样子?得好好想想,怎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佛教导我们没有别的目的,是希望帮助我们恢复;我们哪一天恢复了,我们的生活那就是《华严经》上所写的,这是佛法教学的目的。其他的意思跟清凉所说的完全相同,我们就不再说了。
  第三段,他讲「华藏世界因何报得」。这一段清凉也说过,长者此地所讲的可以做为一个补充。我们多学一遍有一遍的利益,所以我们还是把这一段文读一读。「从初信心,至於八地已来,恒以大愿力持,令其不退菩提诸波罗蜜海,教化饶益一切众生」,我们只看这一段。这一段我们要学,你才晓得佛是这样修成的。从初信心,当然他这个信心是初信位的菩萨,我们现在还达不到;虽然达不到,我们要努力。
  试问问,我们在这一生当中能不能达到?答案是肯定的,问题就是你肯不肯认真去学习。你为什么达不到?你的烦恼习气不肯放下,你达不到。为什么不肯放下?你不信佛!对佛所讲的很喜欢听,经典很喜欢读、很喜欢研究,就是不相信。什么叫不相信?不能依教奉行就是不相信。佛教给我们万缘放下,我们偏偏放不下,这就是不信!这些事情我在初学佛的时候,李老师常常教导我,曾经给我说过:有多少出家人到老死都不相信。我初听感觉得很讶异,出家人做了大和尚,做一辈子到老到死,怎么还不信佛?老师跟我们解释,我们才明了:没有做到。
  不要说别的没有做到,三皈都没有做到。「皈依佛」,皈是回头,依是依靠。佛是什么?佛是觉,从迷惑回过头来要依觉。真的,我们想想老师的话说得不错,一生他迷惑,他都不觉悟,所以皈依佛这一条没做到。「皈依法」,法是正知正见,正知正见的反面是邪知邪见,有几个人从邪知邪见回过头来依正知正见?皈依法这条没做到。
  皈依法怎么修法?我在讲席里头讲得很多,常常提醒同学们,放弃自己的成见,放弃自己的分别执著,随顺经典的教诲,那叫皈依法。我对人对事对物,我的看法、想法一定要以经典教诲为依归,这才真正皈依法。所以佛陀在世,我们以佛为师;佛陀不在世了,我们依靠什么?依靠法。佛陀不在世,三宝是法宝第一;佛陀在世,佛宝第一。我们没有皈依,连皈依都没做到,你怎么能谈得上信佛?「皈依僧」,僧是六根清净,一尘不染。想想看,我们的六根天天还是染污。
  三宝「佛法僧」,它的意义就是「觉正净」。觉正净反面是迷邪染,我们现在天天还是搞迷邪染,并没有从迷邪染回过头来依觉正净。所以三皈只是形式,没有实质。实质的三皈,是从迷邪染回过头来依觉正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