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4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4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像你们从许许多多地方到「图文巴净宗学院」来,有人从东方来的,有人从南方来的,有人从北方来的,有人从西方来的,有人自己开车来的,有人走路来的,有人坐摩托车来的,有人是坐公共汽车来的,还有人坐火车来的。来的方向不一样,你来所用的交通工具不一样,你的方法手段不一样,到达目标是一样的。这才真正明白佛所说的「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不管你从哪个方向来,不管你用什么交通工具来的,到达这里不都一样?都到了,「法门平等,无有高下」。决定不能分别「这个方向好,这个法门好」,那你错了。哪个是最好的法门?哪个是最好的方向、最好的工具?看你自己住在哪里。我住在东方,我不必说我要跑到南方去绕一个大圈,我才能走到,你从东方走一样,就路回家,不要绕圈子,直截了当。门门大道,都通达法性。
  所以会修行的人在哪里修?就在现前生活环境当中,不必改变,就在现前工作之中,不必要换个工作。无论是哪种生活方式,无论从事哪一个行业工作,统统都能证得法性,统统都能成就究竟圆满的佛果,关键就在你会不会。如何让我们这些不会的人也能会,唯一的手段就是讲经说法。释迦牟尼佛为我们示现讲经说法四十九年,所以你要想契入境界,你不讲经说法不行。哪个菩萨不教化众生?不教化众生的人不是菩萨。你出了家,人家尊称你法师,师是老师,为什么称你法师?你以佛法教导我。法的根本是什么?法性。你要是帮助我契入法性,我尊称你是法师;我证得法性,是你教我的、是你指导我的,你是我的老师。对我们自己,我们自己晓得法是我们的老师,我依法为师,修因证果;我依法教人,帮助别人,帮助别人修因证果,这是法师的意思。如果我们有法师之名,没有法师之实,叫冒充法师,假的不是真的。所以,既然出家了,拜释迦牟尼佛作老师了,我们自己这个身分是释迦牟尼佛的学生,是佛的弟子,我们不能认真努力修学、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佛弟子、不能做一个名副其实的法师,问心就有愧了。
  印光大师,你看他老人家这个遗教,他的署名「常惭愧僧」。惭愧是什么意思?对不起自己是惭,对不起大众是愧。我做得不够好,我居法师位,我做得不够好。印光大师可以说在最近一百年当中,第一个人!找不到第二个跟他一样,他的德行、他的学问、他的事业。他一生的事业弘法利生,真正做到弘护正法,是我们末法时期的典型,是末法时期的模范。我们要不能够认真向他学习,我们还走什么路?他老人家的遗教我们要念念记在心上,时时依教奉行。
  
  法喜菩萨偈颂第六首:
  【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光明靡不周,名称悉远闻。】
  这首偈是从用上讲的,无去住而能够普周法界。「无住」、「无生」,大乘经论里面佛讲得最多,都是从一切诸法本体上说的,所以经上常常讲。清凉大师在这个注解里面,引用许多经论来做例子,细说无生之理。《维摩经》里面讲「不二」,《楞伽经》里面讲「一切不生」,《中论》里面讲「不生为论宗体」。傅大士讲的尤其是明了,我在上面曾经提醒同修们,傅大士这首偈子我们要好好记住,他说:「佛法以无生为体,无著为宗」,无著就是无住,「忘想为因」,这个忘是把它忘掉,也就是离心缘相。「涅盘为果」,这个忘想,实在讲就是妄想分别执著这个东西要离开,这是因,大菩提涅盘是果。
  这首偈一开端『无住亦无去,处处皆见佛』,这是唯恐我们听了佛的话,著了相,著了言说相、著了名字相,又著了心缘相,你就把佛这首偈的意思错会了,万万著不得!我跟诸位说的「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是怎么个住法你要懂得,你要是有「住」这个念头就错了。这个「住」是诸佛如来他们所证得的,这个证得不是情见是智照,他们的智照与性体、与性德融合成一个,住是这个意思。唯恐我们错解了,以为佛有个住处,我们现在有个住处,住在图文巴,住在净宗学院,有个住处。六道众生对於住处是非常重视的,我们一般人讲居住环境、生活环境,有这个念头就有住处了。我们跟人见面常常会问「你住在哪里?」都会有个住处。佛没有住处,佛无住,你看看佛经上展开第一句:「如是我闻,佛在」,不是说佛住,他无住。他住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佛的家在哪里?尽虚空遍法界。所以你不能叫他住,你不能讲他有家,你只能说现在在哪里,「佛在」,那个字意思很深。
  这是就后面这两句说的,「法性如虚空,诸佛於中住」,怕你误会,心里执著佛有个住处、分别佛有个住处,所以告诉你法性如空,无所住。何况体无生,「无生而生,生而无生」,你要能体会这个意思,生跟无生,无生跟生,是一不是二。这是自性本来具足的作用,没有任何条件、没有任何理由,我们想「它是什么道理?」这个「什么道理」,是我们自己起了分别妄想执著,它的真正道理你永远参不透,你去研究是用心思去思惟,达不到。这个事实真相佛在经上用一句话说:不思议解脱境界。这就是一真法界,这就是极乐世界,就是华藏世界。
  你要怎样能够契入?不思议就契入。不思,离妄想;不议,议是说,离分别执著,所以佛法常讲这个事情「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心行处灭是不思,言语道断是不议,不思议。不思议,你就解脱了;你有思有议,你没有解脱,然后你才晓得这个习气是多深!天天我们在讲不思议,还是思议,思议不思议,把不思议变成了思议,这个麻烦大不大?这种功夫要很长的时间不断往上提升,就是渐渐放下,一年放下一点,年年不能中断,一世放下一点,生生世世不中断。佛法常讲凡夫修行证果是无量劫、三大阿僧只劫,你听了不要分别、不要执著、不要打妄想;如果你听了之后,是分别执著又打妄想,那这个时间是没有止尽的。佛说这个话,真正的意思是说离妄想分别执著之难,这是真正意思。
  对六道众生来讲、对九法界众生来讲,也确实是事实,众生里头绝大多数放不下。口里说放下了,实际上一丝毫都没有放下。所以我们要让这个功夫进展,没有别的,天天说、天天听,听多了说多了,阿赖耶识里面种子多了。长时薰修,我们这个习气增加了,慢慢它就产生力量,这个力量自自然然就放下了,不再分别执著。遇到一切人事都好,你才真正能够随缘,恒顺众生。能随缘、能恒顺,你就得自在。为什么?心清净,保持心地的水平,不让它起波浪,於是不知不觉渐渐就把情见转变成智照,这个时候你自己会觉得功夫得力了。就像惠能大师一样「常生智慧」,六根接触外面境界生智慧,不生情见,智慧就是智照。六根接触外面境界不生烦恼,不会生自私自利,不会生名闻利养,不会生起贪瞋痴慢,不会生起享受五欲六尘,它不会生,心永远是平静的,所以它生智慧。跟水一样,平了,不起波浪。我们今天实在说从哪里用功?功夫怎么用法?学著在一切境缘当中,境是物质环境,缘是人事环境,不被境界所影响。不为境界所影响,这是功夫,境界影响不了你。为什么?你看破了,所有一切境界都是梦幻泡影,虚幻不实。你在这里头何必去争它,何必一定要怎样要怎样,没有如此必要。一切都随顺,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恒顺众生,随喜功德」,大家说好就好。
  我今天早晨还跟几个同修说,要学尊重别人,即使是一个家庭,夫妻儿女在一起生活,你这是一家人,你是做个家长,家里面无论什么事情,日常生活当中,今天中午我们吃几个什么菜,你这家里不管是四个人、五个人,提出来「我们今天吃什么好不好?」这个话很温馨、很温暖。你虽然是家长做父亲的,你尊重你的太太、尊重你的儿女,他们听了那个感受不一样。如果独断专行,我想怎样怎样,我要怎样怎样,不与大家商量,是可以,你家人那个心不一样。这些地方布施恩德、布施恩惠,同时教导你的家人,将来他长大了,他也有家庭、他也有事业,事业,一个团体,或者是公家的团体、或者是私人的公司,你有许多员工你作老板,你从小就接受过良好的教育,你这个老板会对你所有员工都照顾到。
  佛经说偈仪式里,「承佛威神,观察十方」,那个观察大众是统统照顾到,不是只顾自己一个人。我喜欢怎样怎样,行不通!我喜欢怎样,他喜欢怎样,各人的意见不和,团体就破坏了。你看看古今中外成功的领袖,绝不执著自己的成见。自己虽然有很好的作法,他也把它遮盖起来,问大家有什么好的意见、有什么好的方法。有人提出来跟自己相接近的,实在讲也没有自己这个好,自己可以达到一百分,他那个可以达到九十分,我用他的不用我的,采取他的,再给他略加修正,这是高明的领袖。别人才乐意为他献策,才会常常为他的事业著想,为他尽忠、为他效力。为什么?尊重别人。如果处处独断专行,别人都不如我的,结果变成孤家寡人,没有一个人会替你出主意,没有一个人真心为你效劳、为你服务,你怎么会不失败?
  古人有两句话讲得很好:「做事难,做人更难」。古今中外做大事业成功的这些大人物,你看看他们的优点、他们的长处,没有别的,做人好,我们佛法讲法缘好、人缘好,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他的事业当然很顺利成就。佛法的教学,重点我常常讲,佛教我们三桩事情:第一个教我们人和,人与人之间怎样和睦相处,决定要互相尊重、互相敬爱、互助合作。虽然讲个互,从我本身做起,我不等待别人尊敬我,我先尊敬他;我不等待别人照顾我,我先照顾别人;我不等人家帮助我,我首先全心全力帮助人,这是菩萨法。
  第二个,怎样跟自然环境相处?要用真诚的爱心照顾到环境。最接近的环境是我们自己的房间,我们自己住的房间,有没有把它收拾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这都是佛法。自己房间收拾好了,大厅里面、餐厅里面、厨房里面,主动的赶快去做,帮助你的家人,自己带头这是菩萨,跟到后面做的那是众生,菩萨带头。统统都做好了,这个家整整齐齐、干干净净,再看看你的兄弟姊妹的房间、父母的房间,如果还没有收拾好的,帮助他们收拾。菩萨是要做一切众生的榜样、模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师是师表、表率,范是模范。世出世间的学问都讲求实学,实学是活学活用;学了没有用处,恭维你,说得好听一点,你这是玄学,学了没有用处。所学非所用,你学它干什么?浪费你的时间、浪费你的精力,在日常生活当中派不上用场。
  我很小十几岁在学校念书,我对於学校的功课不重视,所以我每逢考试,及格而已。我的老师都知道,老师也非常爱护我,我的校长问过我,「你可以拿到高分数,你为什么不拿?」我向校长报告,我只要及格年年升级就好,我绝对不会留级这就可以,我要高分数干什么?因为我遇到考试答这个考题,我自己算大概算到六十七、八分,我就交卷,我不做了。我考试从来都是头一个交卷,老师看了我的卷子都摇头,为什么?不肯做,我只及格就可以。真的从小「於人无争,於世无求」,我把这个看得很淡泊,不重视。我所重视的在哪里?读书。我在图书馆读书,我跟我老师讲,学校里排的课程没用处,我学不到东西。我在图书馆读我自己想学的东西,这个东西我学了我就有用,对我有真的好处。我著重实学,我搜集了不少食谱,我会做菜,我做了我自己能吃,我还能照顾别人。我能够看建筑图,盖房子的这些图我很喜欢看,我自己可以盖个小木屋自己住,我懂得怎样选材料。我不是将来作建筑师盖房子给别人住,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我自己能照顾自己,所以从小我们接受这个训练。以后出家,老和尚常常讲出家人三把刀:剃头刀,自己会剃头;剪刀,衣服破了自己可以缝补;菜刀,下厨房样样都能干。你没有这三把刀,你就不够资格做出家人。尤其是个大的寺院,在从前大的寺院都是住几千人,那么多人生活,你要统统把他照顾到,你要不认真努力学,怎么行?学,这就是培福,福慧双修,这有福了。
  这一段经文告诉我们不著相,不著相慧在其中。菩萨道就是福慧双修,在哪里修?一切时一切处,『处处皆见佛,光明靡不周』,《华严经》上尤其讲得透彻。毛孔、微尘,正报最小的是毛孔,依报最小的讲微尘,佛说依报,这里面十方诸佛刹土,一切诸佛都在其中转大法轮。一毛孔如是,所有毛孔都是如是;一微尘如是,所有微尘皆如是。这个境界我们见不到,谁见到?法身菩萨见到。我们修礼敬怎么修法?敬人,念念当中不要忘了别人。如果这个事情是与大众有关系的,徵求大众的意见,这是尊重别人。你尊重别人,别人就尊重你,你不尊重别人,人家也不尊重你。凡事要商量,不能独断专行。再好的事情因为你独断,人家心里就难过,这样变成吃力不讨好,你真正替别人做,别人不感激你,不但不感激你还恨你,就差那么一点,少了尊重。在我们十大愿王讲,少了礼敬,你不懂得礼敬。你服务得再好,做得再周到,人家心里不高兴。你的事稍微做得不圆满、欠周到,但是你的敬意很真诚,别人欢喜。你有小小差错误失,人家不会见怪你,不一样!
  所以,什么是真学问?通情达理,对待人情世故你通达、你明了。佛教处处对於情理法都讲得非常透彻,不是世间学问能够相比的。读经如果读得再多,你如果不解义,你不得受用;解其义,不能落实也是枉然。「处处皆见佛」,这个地方可不能著相,著相就错了。『光明靡不周,名称悉远闻』,这两句不难懂,前面都跟诸位细说过。你的智照,用我们今天的话说你的智慧、你的德行、你的教诲影响深远,远是影响十方,深是影响三世。第七首:
  【无体无住处,亦无生可得,无相亦无形,所现皆如影。】
  这是完全为了怕你著相,所以用否定的方法,让你在这里面细心去体会。佛法里面常说「法性如空」,哪来的住处?法的体无生,体尚且无生,哪有能生?哪有所生?把前面「佛身无有生,而能示出生」否定了。否定不是不承认,佛说否定的意思是教你不执著,你不执著、不分别你才真正见到事实真相,就是宇宙人生的真相。宇宙是虚空万物的缘起,人生是生命的缘起,这两大问题你解决了。这个在世间一切科学、一切哲学、一切宗教千万年都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佛为我们说出来,说出之后要我们自己去证明,这是佛法教学最高明的地方。佛不是说他怎么说我们就怎么相信,不是的,要我们证实,证实他所讲的完全是事实真相,没有错误。要如何才能证实?离心意识,也就是离妄想分别执著。这个方法,「不思议解脱」你就证得了。证入这个境界,佛说这个境界是本有的,不是从外头得来的,《楞严经》上讲的「圆满菩提,归无所得」,那个菩提就是智照,智慧观照到究竟圆满,你才晓得事实真相本来如此,绝对不是从哪里得来的。
  智慧包括一切众生是平等的,本来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5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