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

第93章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第93章

小说: 大方广佛华严经净空法师第601-800集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念佛三昧下手,功夫深了就入普贤三昧。所以这个三昧的体、相、德用我们要懂,尽心尽力去学习。
  『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这就是「示现诸境门」。清凉大师说:「然安立言,总有三种,一者世界,安立依报。二者圣教,安立妙义。三者观智,安立谛相。皆法界藏,显示现前。」法界藏就是法界藏身。第一个是世界,安立依正庄严,安立依报,从三昧安立的。「安立」怎么讲法?有许多人疑惑,这个世界我们凡夫观察天体的运行,日月、九大行星在空中运行都有轨道、都有秩序,一点都不乱;再往深处去观察,太空当中许许多多的星系、许许多多的银河,距离我们是以百万光年来计算的,为什么它们这样有秩序,一点都不乱?「这一定有个人在安排」,於是就想到上帝,大概总是上帝安排的。我们在这里懂得了,谁安排的?普贤三昧所出生的。普贤三昧是真正的正受,是真正的性德流露,它怎么会乱?要了解宇宙人生真相,要读《华严》,要亲证宇宙人生真相,你要入普贤三昧,这部经不可思议!「圣教,安立妙义」,这个圣教直接来讲就是指《大方广佛华严经》,宇宙全体、虚空法界刹土众生,微妙之义理都在圣教里头,这是佛说的。「观智」,那是我们做学生的人,「安立谛相」,谛是理,相是事。我们有观照的智慧,你才明了圣教里的妙义,你才能够悟入法界的事理。你要没有观智,你不能够入,观智重要!圣教是老师,观智是学生这一边的。
  大师在《钞》里面告诉我们,他说这是解释经里面「十方所有诸安立海,悉能示现」,「上摄受法界,即言终归此故。此能现者,文影略耳。皆自此生者,皆归此故。故知万物依地而生,终归於地。」最后这是用地来比喻普贤三昧,记住前面我们所说的,这经上讲的,普贤三昧能出生、能出现「三身、三土、三智」等等。就好比大地上面这一切的生物,是依大地而生,最后还回归大地;这个比喻就说明虚空法界刹土众生是一切诸佛、毗卢遮那法界藏身所生所现,最后还归法界藏身。就如同大地上所有一切生物,最后还是要终归大地,一个意思!说明世界的安立,「十方所有诸安立海」,在毗卢遮那法界藏身统统能够示现。所示现的别忘了,前面说过的,影像!这是教导我们,你可以欣赏、你可以受用,你不能执著,你执著就错了。不但执著是错,分别也错了;分别是所知障,执著是烦恼障。好,今天时间到了。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六四七卷)  2002/03/14  澳洲净宗学院  档名:12…17…0647
  诸位同学,接下去我们看经文:
  【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能令一切国土微尘,普能容受无边法界。】
  这两句是「内外含容」,解释大定名称当中的「藏」字,如来藏身,解释这个藏字。这也就是「依正含容门」,内外含容一对,说明「内含因果智力,外令尘容法界,由尘全依法界藏现,同真性故。」我们来看这一段经文里面的大意。『含藏一切佛力解脱诸菩萨智』,这是内含,佛是果,菩萨是因,清凉大师讲「内含因果智」,外面能令「尘容法界」,这是理事无碍的境界。为什么微尘能够容法界?清凉大师在这里说得很好,「由尘全依法界藏现,同真性故」,性没有大小,性没有内外。这两句共成一门,这一门就是一对,这一门叫「依正含容门」,这一对就是「内外含容对」。这些真实教诲,我们读了之后,不能够麻木不仁,难道一点点感动都没有吗?经文真的是字字句句给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真相,宇宙人生是自己不是别人,宇宙是自己的依报,人生是自己的正报,《华严经》没有讲到自己之外。这个意思一定要能体会,体会得才得到真实的受用,恢复自己本性的德能,正知正见、正念正行,我们在一生当中不至於犯过错。
  这一句跟我们讲的智慧是什么智慧?解脱之智,佛果地上的解脱、菩萨的解脱,没有智慧你就不能解脱。解是对烦恼讲的,烦恼,《华严经》里面讲的好懂,妄想分别执著,好懂。妄想就是一般大乘经教里面讲的无明烦恼,分别就是尘沙烦恼,执著是见思烦恼,讲见思、讲尘沙、讲无明不太好懂,讲妄想分别执著好懂。定,诸位要记住,能伏烦恼,智能断烦恼,所以你有定,定不开智慧,那只是伏而不是断,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因定开慧,你的智慧开了,烦恼就断了。其实告诉你,烦恼并没有断,烦恼转变了,智慧一开就转烦恼为菩提,烦恼变质变成菩提智慧。烦恼没有了,所以叫断;转变成菩提,所以叫生。六祖惠能不是讲吗?「弟子心中常生智慧」,这是他对五祖说的。他为什么能够?我们在经教里面得到这个讯息,知道这个道理,他的定起了作用,定生慧,因戒得定,因定开慧,他智慧开了。智慧开了,这三种烦恼他都转过来了,转见思为正觉,转无明为正等正觉,他转过来了。所以叫转烦恼为菩提、转生死为涅盘,没有生死,只有涅盘。
  涅盘是什么意思?涅盘是不生不灭。生死是生灭,转生灭为不生不灭,你说这个多自在!什么是定?说个老老实实的话,浅而易懂的话,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就定了。你为什么不定?你心里头有牵肠挂肚的事情放不下,心里头有事,你哪里来的定?没有定。我们要想得定,这个定是什么?就是外不著相、内不动心。定不是叫你天天盘腿面壁,不是那个意思,盘腿面壁是没事情干,跟一切众生没有缘。佛家不常讲吗?「佛不度无缘之人」,跟众生没有缘,那怎么办?可以盘腿面壁。达摩祖师到中国来,他这个法跟人没有缘分,所以在少林寺面壁九年,遇到慧可,找到一个传法人,找到一个知音。这个道理一定要懂,如果有缘,有缘就得要接引众生,虽接引众生还在定中,跟面壁没有两样,你能体会到这个境界吗?他的身为大家服务、为众生工作,忙得不亦乐乎,他的心如如不动,他的心一丝毫挂碍都没有,跟达摩祖师面壁没有两样。只是身的造作那个形状不一样,心没有两样,确确实实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真功夫!
  所以有缘,儒家常讲兼善天下,兼善天下是什么意思?为天下众生服务,尽心尽力。没有缘的时候独善其身,为什么?你想替人服务人家不要、拒绝,那就是达摩面壁,独善其身。面壁也是示相,也是做出给大家看。他做什么样子?做放得下,做出身心世界一尘不染,他做出这个样子给人看。谁能看得懂?慧可看出来了,接他的法;一般人没有这个智慧,看不出。所以无论是动、是静,无论是自行、是化他,没有一样不是示现正等正觉的形象。这种形象,世间人愚痴看不出来,诸位要晓得,还有九法界众生,众生愚迷,九法界里头依旧是有聪明人,不定在哪个法界。你要问,那个聪明从哪里来的?那是无量劫积集的善根福德因缘,他们看到。诸佛菩萨、祖师大德种种示现,对象全是九法界众生;我们一般凡夫起心动念、言语造作,我们要问与九法界众生有没有关系?给诸位说有,你不要说是你起心动念没人知道,中国谚语里头常讲,「举头三尺有神明」,神明是什么?不同维次空间的生物,他们有许许多多灵性比我们高,能力比我们强,千万不要瞧不起他。
  动物有灵性,植物有灵性,山川大地有灵性,天地鬼神那就更不必说了,一切依正庄严这里面跟我们人类是相似的、差不多的,有觉有迷。像我们人当中,有一些人有很高的觉性,有一些人非常愚痴。动物里头有,动物里头有一些灵性高的,甚至於高过我们人类,不是没有。植物里头也有高灵性的,我们盖房子,砍了一棵树,有树神,树神来跟我们沟通。我们在这个地方做地基之前先去洒净,这就是鬼神跟我们沟通。洒净这个仪式他们从来没见过,非常陌生,他们喜欢什么?喜欢祈祷。那以后我们要是兴建工程,我们两种都做,先祈祷后洒净。砍这个树的时候,把树移走,树神要求,三天前我们给这棵树祭祀,他说三天时间太匆促了,希望能够提升到一个星期,好!我们知道澳洲这个地方的人,他们的习俗、他们的动作都很缓慢,这个地方地大人稀,人有福报,没有竞争的心,知足常乐。所以你看他们所有动作都很缓慢,要树神搬家要七天前通知他,他说三天前他们感到太匆促了,合情合理。
  我们住在这个地方,一定要受到当地人的欢喜,要受到当地鬼神的拥护,我们身心才安稳。你们住在这个地方的人身心不安,一天到晚疑神疑鬼,有道理!不是没有道理。我们这么多年来,对於九法界众生的体验相当深刻。我的工作没有别的,就是在摄影棚里面讲经,尤其是我们选择的《华严》、《法华》、《楞严》,净宗的五经一论,得到九法界众生的欢喜,也得到这些神灵的拥护。我们一定要很认真努力,不辜负诸佛菩萨,不辜负祖师大德,不辜负一切神灵。我们同学一定要很认真、很努力的学习,我们一定要放弃一切分别执著,对佛法要有信心。我在此地建立这个道场,教导大家修学,你对我也要有信心;没有信心,你在这个地方居住,你就有过失。什么过失?你的时间浪费了,你的精力浪费了。到哪里去求道?古来祖师常常指导学人,你要想你自己的学业、道业有成就,在现前这个世间,你对哪一个道场、哪一个老师具足信心,你到他那里去,你就有成就。为什么?信心第一,「信为道元功德母」。你对这个道场没有信心,对这个老师没有信心,你跟他干什么?道场再好、老师再高明,即使是佛菩萨再来,你对他不相信,你在他会下你的时间空过了,你一无所成!
  印光大师告诉学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利益,十分诚敬得十分利益」,这个诚敬就是对法门、对老师。诚敬从哪里生的?从信心生的。我对他没有仰信,怎么可能生起诚敬心?仰是仰慕,信是诚信,我们也常讲信仰,我信你我才仰慕你。信仰从什么地方观察?从你修学的心态。这个心态里头最重要的,是你有没有依教奉行。清凉跟我们讲解《华严》,提出四个大纲:「信、解、行、证」,这是我们亲近老师求学的四个根本的原则。我学《华严》,我对这《华严》信,不怀疑,我对老师相信,不怀疑。信有了之后,一定求解,求解这叫正信;如果信了不求解,跟诸位说,这个信叫迷信。迷什么?迷里头的意思,我没有解,我不能行。所以能解,这个信有理论的依据,我不是盲从,这个信称为正信。虽有正信,你的习气烦恼很重,佛法你听懂、能理解,你做不到。为什么做不到?敌不过自己的习气,日常生活当中还是烦恼当家。随顺烦恼,不随顺圣教,所以虽然是正信,你不是真信。
  什么是真的相信?做到了,这里有行。所以信解行证头一个信,我还没有解,我想求解,这个信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强信,勉强的相信。如果勉强相信,你根本就不想求解,成天来混日子的,那是属於迷信。很希望求解,还没有能够开解,这个信是强信,强信跟迷信的差别在此地。解了以后马上就要做,这从前章嘉大师教给我的。他跟我讲,佛法你懂一句你做一句,你懂两句你就做两句,这样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方东美先生讲的人生最高的享受;你要不落实,哪来的最高享受?你得落实。如果不能落实,换句话说,解也是空解,它不起作用。解起作用就是落实、做到,做到之后,你才证明了,从日常生活当中、处事待人接物里面,证实你所理解、证实你所仰信,信解行合而为一,「一而三、三而一」,这叫做证,在这里面把自己的境界不断的向上提升,这个道理要懂。
  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十住菩萨修十波罗蜜,初住修布施波罗蜜;十行菩萨也是修这个法门,初行位的菩萨也修布施波罗蜜;十回向菩萨还是修这个法门,这十门功课,第一位初回向菩萨也是修布施波罗蜜;到十地菩萨还是修这个法门,初地修布施,二地修持戒。你们想想这个味道,课程没有改变,但是里面内容、境界浅深不一样。初住菩萨修的布施境界小,初行菩萨学的境界比他扩充;到初回向的时候,那境界就更大;到初地菩萨,那个布施就尽虚空遍法界。这就是说明佛法从开始到圆满,科目相同,我们明白了,永远不断在提升。诸位千万不要学呆了,这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一个次第、一个次第往上提升,不是的,都在日常生活当中。念念提升、天天提升,不是一年提升一次、十年提升一次,那你就搞错了。天天提升,念念提升。要知道这十门,文殊菩萨所代表的十波罗蜜,一就是一切,不是说初住菩萨只修布施波罗蜜,其他都不修了,那你就错了。
  这十个科目以一个为主,以九个来辅助,所以说「一即是多,多即是一」。布施里头没有持戒,布施不圆满,有欠缺;布施里头没有忍辱,这布施有欠缺,布施不圆满,少一个都不圆满。持戒是守法。我们这个道场,每一个星期六我们都举办一次温馨晚会,照顾这个地区低收入的居民,这是布施。要不要持戒?要,持戒就是要办得很如法。来参加我们晚宴的当地的居民告诉我们,我们的晚宴做得太丰盛了,像过年一样,他们不希望每一个星期过一次年。偶尔这样办一次可以,常常这样办,他们就提出意见了。我们一定要懂得当地的风俗习惯、当地的人情,所以应该怎么办?家常便饭,他们欢迎。把他们看作自己家人一样,而不是把他们当作客人,把他们当作自己家里人,这才有温馨,这都是属於持戒这一部分。所以我们用家常便饭来接待他们,要跟他们亲切交谈,这是布施温馨。
  每一个星期六,家常便饭里头可以加一个菜,这个可以,这个菜特别供养。这个菜是谁加的?一定是有一个施主,我们同修很多,哪一个愿意当这一个星期六的施主,只要你送一个菜来,不要多,我们一次晚会只接受一个施主供养。你要想供养,你轮到下一次,你向厨房说明,这一个星期六我来供养一个菜,这样好!有一个菜他们能接受,如果说好的菜太丰富、太多了,他们吓得以后都不敢来了。所以决定遵守这个地方的风俗习惯,尊重他们的意见,尊重他们生活的方式,这是持戒波罗蜜。我们很有耐心把这桩事情做好,到我们完全上轨道了。我现在等美国那边有几位做素菜做得非常好的同学们,他们如果来了,我们厨房里面工作人员增加,有这个能力了,我们的温馨晚宴每天都有,便利附近低收入的居民,我们照顾他们的生活。
  这些居民都是年老退休之人,平常没有人照顾,我们要为他们设想,要换个立场来设想。假如我是他,年老、无依无靠、孤苦伶仃,我希望有人来问候我,我希望有人来慰问我,我希望有人来照顾我,我今天就要照顾这些老人、慰问这些老人、帮助这些老人,这是佛教导我们的,孔老夫子教导我们的。我们是圣贤的弟子,做弟子的本分就是依教奉行,不是口里头说说,口里说说有什么用处?做出来!看看我们将来有没有大福报,如果有更大的福报,我是很想建一个退休村,我会照顾得面面周到。我这个念头将近三十年了,我没有把这个念头舍掉,还是常常想著。有福大家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5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