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次中篇-第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莲花戒大师作
喀觉译
丹增嘉错仁波切讲授
悲智学佛会整理
梵文云:跋瓦纳乍玛
藏语云:修次中篇
一、前言
从今天开始在正觉大塔(菩提伽耶)旁,难得有此殊胜因缘对你们讲法。首先讲「修次中篇」,之后是「菩提心赞」,梵文和中文都有翻译,而且也有多种语言的译本。「修次中篇」最主要讲空性的道理--「空证智慧」,也就是「中道」!
修次中篇
「修次中篇」是莲花戒大师所著作,他是一位具善巧以及成就的大师。在西藏「修次中篇」是一部非常闻名,同时也是很具价值,十分重要的著作。透过「修次中篇」,能使我们对于佛法的概要,有更深的体会以及了解。倘若我们是佛教徒,却不了解佛法大致上的架构,将无法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从「修次中篇」的空性道理,再透过「菩提心赞」(宝炬论)的内容来实行。接著讲佛子行三十七颂,这是无作贤所作,共有三十七句偈颂,是我们应该学习的佛子行。
我是从萨迦的桑吉仁波切,得到「修次中篇」的传承。桑吉仁波切是从拉萨的桑耶寺,天钦仁波切的上师处,得到「修次中篇」的传承。他的上师是宁玛的上师,那时正在思维「修次中篇」的内容。至于萨迦仁波切,如何得到「修次中篇」的传承,我们不清楚。只能肯定桑吉仁波切,从宁玛上师得到传承,再传给我的。佛子行三十七颂,是从噶举的咕驽仁波切得到传承,咕驽仁波切是从佐千仁波切得到传承的。
这几天我主要讲,「修次中篇」与「佛子行三十七颂」。也会以很扼要的方式,为你们口授,主办单位要求的「心经」传承。还有念诵「菩提心赞」,以及做简单的解释。我是在噶举的咕驽上师处,初闻佛法时,听到这部「菩提心赞」(宝炬论)的,我的传承大致如此。接著我想为你们口授,宗大师所作「缘起赞」的传承,以缘起道理礼赞佛陀身、语、意三功德,因为佛陀了解「性空缘起、缘起性空」的道理,所以赞叹佛!此传承是从昆努的格西得到的。「缘起赞」及「了义不了义经」的传承,现在已变得很稀少了,尤其在西藏的卫藏地区。这几天我们可以互相研究讨论!这里的负责人员,准备的非常齐全,虽然是帐蓬,从外面看不是很雅观,但是能够挡风遮雨、遮阳光就可以了,我为他们的准备周到,说声谢谢!
在此地传法的缘起,是因为正觉大塔乃佛陀成道之地。大家有此难得的机会集聚一堂,思忆佛陀的功德,以及追随佛陀曾经走过的路!这是最重要的。应该如何追随呢?了解佛法的内涵,依教奉行!我个人不是很精通佛法,但我会把所知道的,尽量为你们解释说明。我努力以清净意乐传法,也希望弟子们,以清净意乐听闻。假使如此,将是清净的佛法事业,功德圆满!希望大家互勉互励。首先念皈依祈祷文,主要礼赞佛陀。接著忏悔、回向、念心经、文殊师利菩萨礼赞文,以及供曼达拉。刚刚念诵的皈依发心,是调伏自己的内心,发心为一切有情圆满菩提,以很强烈的意乐,让自己生起菩提心!「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皈依境是佛法僧三宝,主要的皈依对象是法宝。「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菩提心是希求菩提之发心,具足利益他人以及无上菩提,二种希求之发心。「直至菩提我皈依」,是非常强烈、长久性的皈依、未证菩提之前都要做到。思维若证得圆满的佛果位,就能如实地、真正地利益一切有情众生。「诸佛正法众中尊,直至菩提我皈依,我以所行施等善,为利有情愿成佛。」此偈包涵智慧与福德两种资粮,但主要是福德资粮(六度万行),即以布施等一切善功德,回向无上菩提!为了圆满自利与他利二事业!如此思维,就是很强的皈依心」。
这次各地信徒云集,包括西藏流亡的难民、还有外国人,大都为听法而来。能在殊胜的圣地讨论佛法、是让我们积福的珍贵因缘,我非常的随喜此净罪积资的机会。我个人认为,只有追随佛陀的智慧,才是个精进的比丘!我非常欢喜,佛陀所指导的深奥道理,因为仔细探讨研究,会发觉佛法中所涵藏,更微妙的道理。它有广大的思维空间,可以让我们深思;真正去实行时,发现确实对我们,有实际上的帮助。佛陀在此出世,也在此成就佛道,我们应该好好保护圣地。当然,有很多人来朝圣,也有很多人想维护和改善环境,印度中央政府,曾有计划的负责维护此地区,目前还在改善当中。
所谓「法」是建立在内心上,并非靠外境、外缘去改善调伏的。我们所讲的「佛法」,不是建立在天空上;回教也不是存在于教堂或者字面上,说到基督教一定想到十字架。所以当我们讲到「教法」、「宗教」时,会认为是外境的事物,这是错误的。真正的教法,是建立在内心上,未调伏的心,使之调伏,并非由外力去改变。跟随佛陀之后,内心是否渐渐改善、步步进展?假使有,就是真正得到佛陀的加持。若教法无法改善你的内心,那表示你学错了,佛陀也无法加持你。世亲菩萨曾说过,教法分为「教正法」及「证正法」。教正法是由讨论及听闻而修习。真正的教法是证正法,是由闻思修而学习,建立在内心上。证正法是--戒、定、慧,教正法是--经、律、论。透过佛法的道理,如何得到真正的法?以戒定慧三学,在心灵上建立真正的法。当我们听到佛法时,一定要想到属于内心,而不是指外在的佛像、经典、念珠。念珠非属于真正的佛法,外道婆罗门也拿念珠持咒。许多先辈大师曾经讲过,假使念太多咒语而未调伏烦恼,小心你的指头断掉?有时候甚至还会念到一百美金、二百美金……!
现代人太注重佛像,看到黄金铸造的佛像,就觉得很庄严殊胜;看到泥巴塑成的佛像,就轻视它,其实太注重外表,不是好现象。以佛像外表(金,银……)学佛,是世间八法,不是真正学佛,而是在造业。虽然穿上法衣、口才一流,但所做所为还是在造业。因此真正的佛法,是指未调伏的心,透过对治力调伏,未生起的功德,透过对治力使之生起。让自己的过患减少到最低,让自己的功德增长到最高,如此才有益处。我们要即身成佛,是非常困难的。应该以实际的修行,昼夜不断、经年累月、多生多劫串习,慢慢地去除内心的过患,建立圆满的功德。「乃至有虚空,以及众生住,愿吾住世间,尽除众生苦。」有如虚空般众多的有情,未度尽之前,绝不成佛。这种心力是我们需要的。
一般人性急,都想快速得到果报。甚至有上师,以灌顶来解决一切的困难,而弟子们,竟也相信这种谎言,双方合作灌顶仪式,当上师出了问题,弟子们就责难上师之不当。学佛最主要目的是什麽?在凡夫地的我们,是没有任何的证功德,要让自己生起道功德,才是最主要的目的。假使能调伏内心,不只自己快乐,也能使别人得到快乐。
我们现在所得到的暇满人身,并非是最圆满的。有暇满人身,并不代表具有人生的意义。真正人生的意义是--调伏内心,需要长久的苦行去证得。我们要共同努力,拟定一个长久的目标,经常串习,才能达到究竟圆满。我们无法快速得到证量与道功德,但如果脚踏实地、努力修习,就可以积集资粮。运用长久时间学习「道次第」,对我们来讲,是没有差别,因为若不学习,你还是在轮回!时常思维成佛的道次第,是非常重要的!
明天,为你们传愿心仪轨;后天传授菩萨戒,根据「菩萨地论」戒品所讲的菩萨行。之后,为你们传千手干眼观世音菩萨灌顶,不动明王灌顶,长寿佛灌顶。
二、正释
佛法的真正起源地是在印度,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讲的,称为「经」,印度的许多大师研究的著作,称为「论」。经由这样的承续慢慢流传。目前佛陀经典,已翻译成藏文的大约一百卷;印度大师所写的论典,翻成藏文的有二百多卷;经和论总共有三百廿五卷,这是西藏佛教的基础。因此译任何经典时,都会写「梵文云」或「梵语曰」,表示这部经典,是从印度流传下来的,然后再写上「藏文云」。由「梵文云」与「藏语曰」,可以了解,当代大译师,具有很大的功德。他们以详细完善、精确无误的翻译,圆满指导我们。翻译之后,并不是马上出书,还要请印度的班智达修改,互相讨论之后,才出这部「修次中篇」的。
何谓「修」?就是反覆串习、修习。我们应该以何种方法调伏内心?改善内心?必须透过佛法的道理去改善。但并非马上可以达到效果,需要长期串习努力。当我们听闻教理时,第一次听觉得很困难;第二次听时,觉得比较简单;第三次、第四次听时,就觉得愈来愈容易了。这就是串习、薰习。譬如我们时常愤怒、嗔恨一个人,当看到此人,就会产生很强烈的忿怒心。这时应该想--我不应该对他产生忿怒心的,我不应该这样发怒。一次又一次的薰会,自然而然不会对此人,产生很强的嗔恨心了。以此串习的力量,调伏原本非理作意的过患。
以身体而言,刚开始做一个动作时,会觉得很困难,但是天天做同一动作,就不会觉得困难。这就是长久的串习、薰习所得到的结果。同理,「心」也是如此。每个人都想离苦得乐,但被心所控制,心又被烦恼控制,即使不要痛苦,因为不知痛苦的因何在,无法突破,唯有承担痛苦。快乐的因又不积聚,所以无法得到快乐。
「修」的意思,放弃往昔对烦恼的串习,换上新的串习,不再被心控制,心也不再被烦恼控制。假使长期,把心保持在善的一面,去串习、薰习,心自然而然变成善的;长期远离烦恼的串习、薰习,来改善内心,叫做「修」。
「修」,就是内心与善法相应的串习。所以必须多多听闻,什麽是真实的情况,以听闻的善法,内心反覆的思维,需与真理相应。不只听闻,生起定解之前,先要观察,如果不相应,就无法对真理生起信心。完全相信真理之后,知道生定解的胜利,不生的过患。修的次第分为二,一是观修,一是止修。观修,就是反覆的思维观察。产生定解之后,把心安住于此,称为止修。一般人对著境,内心就产生起伏,这是习气造成的,不加以观察,就执著为真实。如果不照修的次第,先修难的,后修易的,将无法达到我们追求的目标。前前所修的内涵,是后后的基础,次第正确,就容易成办所愿。
这部「修次中篇」、并非在介绍历史。虽然目前我们所学的是因明学,但是听闻解释之后,依照所得的答案,配合日常生活的作息去实行,可以调伏内心,得到圆满成就。「修」也有修的次第,如证得菩提心之前,必须先生起大悲心,大悲心是生起菩提心之因,有固定次第的,因此称为「修次」。
「虔诚致礼敬文殊孺童尊」,著作论典之前,先礼敬自己的本尊,可以减少障碍。「修次中篇」主要讲空性的道理,属于论藏的一部分,解释慧学的论典。
「修次」分三篇:初篇、中篇、下篇。「修次中篇」,主要的内容已有注释,因此我时常念诵,这次以解释「中篇」为主。
兹略述诸随大乘经藏轨理者之修持次第。此中,欲极速证得一切种智,当具寻思,现前精勤于能得彼之众因缘。
主要是为跟随大乘经藏,以及希求大乘的学者们讲的,以大乘道次第内容为主。大乘殊胜的原因是,无论在意乐、加行、果上,都比小乘殊胜!思维殊胜是发心,加行殊胜是六度万行,得到究竟圆满的佛果,就是果殊胜。因为具足意乐、加行、果三种的殊胜,所以称为大乘。
在此的大乘经藏,不是指经律论,而是指一般的经典。大乘所要追求的是佛果位,不只断除烦恼障,还要断除所知障,因此佛陀的智慧称为「一切种智」(通达一切)。为了要得到一切种智、一切遍知,必须具足众多因缘,所以要精进修持成佛之因。
如是,此一切种智,不可无因生。若是,一切时中,一切皆成一切种智,将成合理故。若无观待而出生,则任何皆不应有阻碍,以之,一切皆不成一切种智。如是,时而有出生灭亡故,诸实事唯观待于因,时而亦将有成就一切种智。非一切时,非一切处,亦非一切。彼故必定观待因与缘。彼等因缘中,当依诸无谬、无不齐全者。
佛陀的智慧并非无因而生,它是事法、有为法,所以是由因缘而产生。没有一法不从因而产生,这是法的规则,一切有为法,必须由因缘而产生。灭谛本身是无为法,但也是依道次第的修持而证得。佛陀的所有功德,都是由因缘而产生的。倘若佛陀不是由因而产生,而是无因生,就成为长久不变;否则,就是完全没有。假使有自性、独立产生,就成为永远有,不是暂时有。如此将无一众生可成佛,因为佛陀就是无始有的。这是缘起的道理。
佛陀并非无始以来就存在的,佛果位是由串习而证得,而且依同类因而产生。必须断除烦恼,及烦恼所留下的习气--所知障,才能成佛。由此可以了解,一切的轮回、一切的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是由因缘而产生,都是依同类因而产生。以有为法而言,以它的因来看,它是果;以它的果来看,它是因。因果本身不相违,但不表示此因必生此果;因为有因,是可成佛,但并不代表有因,—定会成佛!虽然有因,但透过外缘的力量,可能摧毁这个果,所以有因,并不代表一定产生果。但是果,必须由因才能产生的!「法」,分为有为法与无为法。—有为法是由因缘而产生,所以它的性质常常在改变,无为法不靠因缘,所以它的性质不会改变。
我们所学习的佛法,并非捏造,而是由「正量」去安立的,因此学习时,必须以清净的意识、正确的意识、不颠倒的意识去学习!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的烦恼,会使我们产生贪心及嗔心;这些贪心与嗔心是颠倒识,没有任何正量做为依靠,它是不正确、不清净的。但是了解无常、空性智慧、大悲心、忍辱或禅定……等,都是由正确,以及清净的正量来安立的。无始以来,我们以同一意识的续流至今,有部分意识是不清净的,有部分是属于清净的、正确的。我们所要断除的是不清净不正确、颠倒的贪、嗔、痴等执著。这是「所断」!所要取的是了解无我的智慧、空性智慧、无常智慧。这是「所取」!我们为何会轮回?由于颠倒识,也就是无明,使我们堕落轮回。
无始以来,由于颠倒识的伤害,我们需透过佛法的道理、才知道何者为正确的意识、正确的量。如何以清净的量,破除不正确与不清净的意识?心是唯明唯知的光明体性。了解实际的情况,即诸法的究竟性质时,这种智慧,即正确清净的量,自然会去除错误的颠倒识。当清净正确的证量,达到究竟时,就是佛陀的智慧。
因此,皈依佛是有道理的。导师释迦牟尼佛,刚开始也是跟我们一样,经过学习、串习,把未调伏的调伏,未了解的了解,以正确的智慧破除颠倒识,再慢慢地透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