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次中篇-第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菩萨藏》亦云:「凡未闻此菩萨藏法数,未闻圣法毗奈耶,仅执三摩地以为足,随我慢势力,将堕我慢中,不能脱离生、老、病、死、哀伤、呻号、痛苦、忧愁、诤斗,、六道众生,不脱轮回,不能尽脱苦蕴。了知彼已,如来告曰,随顺由他闻,将由老死脱。」
轮回的痛苦,包括生老病死等苦蕴之因,皆由无明而产生,为业和烦恼所控制。六道众生,若不能脱离烦恼,就不能脱离轮回,应听闻善巧上师的空性教授,依此脱离轮回生死城。
以是故,欲断诸障碍,出生遍净慧,当住奢摩他,当修智慧。如《圣宝积经》亦告云:「住戒证得三摩地,得三摩地修智慧,以智获得清净慧,以清净慧戒圆满。」
以奢摩他为基础,再以证空毗钵舍那,断除诸障碍烦恼。由持清净戒而得定。由定产生慧。空证现量是真正的道谛。在家居士以五戒为基础,出家众以沙弥戒、比丘戒为基础。有了戒体就会遵守学处。接著以正念、正知判断有无违背学处,以正念警惕自己,以正知辨别善恶。如:伤害别人时,因为具正念而起警惕心。因为具正知而中止加行意乐。
及知即判断力,具有辨别是非之能力。正念是由随顺听闻正理、如理思维,忆念意识正确、不违背学处。譬如讲话或背诵时,靠先前意识之亿念,此乃正念的作用;另有一意识,辨别忆念有无错误,此意识是正知。正念正知随时存在,持守学处时,若有正念正知,能避免违背学处,因此很重要。有正念正知的警惕心,不至于放逸、懈怠,甚至梦中亦如是。长时串习正念正知,意识容易安住于所缘境。以正念持戒,再以正知辨别,意识有无持境,有无散乱。正知应当灵活,反应要快。学定时,虽然能安住于所缘境,但内心不专注、无力、空洞,此时仅有住分,缺乏明分与专分,专注力量不强,所缘境看不清楚。修禅定需具足三要件:(一)住分、(二)明分、(三)专分。透过戒体,不断串习正念正知,再以意识缘念,就容易专注于一境。
不遵守戒律很难学习禅定。因为无法得到标准的正念正知,放逸的人无法专注一境,内心会马上往外散乱,即使坚持坐下去也会很累,因此持戒是得定的基础。总之戒能远离向外散乱,定能远离内心散乱。证得奢摩他的殊胜功德,是身心相续能随意任运。证得著摩他及毗钵舍那时,想缘一境,马上可以任运安住所缘境;安住之后,也可以任运观察究竟性质,此乃止观双修之殊胜。如:水往地面散开流,力量不大,如果集中在一个水桶里,再往下倒,力量就大了。同理,目前我们的心是散乱的,若以奢摩他与毗钵舍那的力量,收摄内心并安住于一处,再以智慧辨别所缘境的性质,将会更清晰明了。是故,依戒生定、依定生慧,欲证胜义菩提心,需要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双修。
《圣大乘修信经》亦告云:「善男子!若未近主智,我不说诸菩萨信大乘,如何出生大乘。善男子!以此法数,如是,菩萨信于大乘,成为大乘,皆可也。当知彼一切,皆以无散心,正思义及法而出生。」唯以离奢摩他之毗钵舍那,瑜伽师之心境,将成涣散,如处风中灯,将
不坚稳。
倘若不了解空性,菩萨们无法对大乘产生坚固的信心。因此修学大乘的菩萨,不能散乱。若无止观双运的空正见,无法得到解脱,因为无法专注于所缘(空性),好比风中灯,不稳定、不坚固。
以是,不生极明智慧光。故当依似此二。彼故,《圣大涅槃经》亦告云:「诸声闻众,不见如来种,三摩地强烈故,智慧微劣故。诸菩萨众,虽见然不明。智慧强烈故,三摩地微劣故。如来遍照一切,奢摩他及毗钵舍那相应故。」以奢摩他势力,如灯不为风动,心不为妄分别心风所动摇。以毗钵舍那,尽断恶见垢,不为诸余所乖离。如《月楼经》所云:「以奢摩他势力无动摇,以毗钵舍那将如山般。」故当住彼二而行瑜伽。
必须依奢摩他和毗钵舍那,产生的空正见,才能正对治,轮回的根本无明。「如来种」,即如来佛性或佛的法身,如来遍照一切,即究竟法身。佛的智慧法身(究竟法身),唯有诸佛,才能以现量了解,不是菩萨的现量,可以了解的。智慧法身的现量,唯有诸佛具有。至于「如灯不为风动」的作用,是由奢摩他所产生.毗钵舍那的作用是,当智慧坚定后,再以奢摩他,「断尽恶见垢」,不曾被其他的逆缘,所干扰破坏。
以密教而言,分四部: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一般瑜伽部以下认为,毗钵舍那是修观,但是宗大师说,无上瑜伽部是修止观。修无上瑜伽(深明不二智慧、空乐不二智慧),在深明不二智慧,或缘空三摩地时,唯有止观。但是显教及密宗瑜伽部以下认为,毗钵舍那属于修观。
于彼最初,一时,瑜伽师问:「其以安乐,迅速成办,奢摩他及毗钵舍那,当渐依奢摩他及毗钵舍那资粮。彼中,何为奢摩他资粮?」谓住随顺处、少欲、知足、尽断锗杂务、尸罗清净、尽断贪等妄念。
奢摩他和毗钵舍那需要双运,但是此二者的修行次第,首先是要证得奢摩他。而且奢摩他和毗钵舍那,是因缘和合而产生,因此因缘要齐全。住在不喧哗、安静的地方,个人要少欲、知足。所谓不满足,是有了还想要,断除不满足就是知足。
彼中,当知随顺处,是具五功德者,谓无劬劳能得衣食等故易得;人不凶恶,未住怨敌等故处所善;无病之地故地良善,友伴具戒见同故友伴善;日间无众多人故,又夜静声寂故具足善。
若问:何为少欲?谓无增上贪著众多、上好法衣等。若问:何为知足?谓仅得粗陋法衣等,常能知足。若问:何为尽断诸杂务?谓尽断买卖等恶事、与在家出家众太亲近、行医、星算等。若问:何为尸罗清净?谓于二戒,不违越其自性及遮制罪学处。放逸彼时,速速追悔,如法而行。
「二戒」,因为是大乘经典,所以指别解脱戒,以及菩萨戒。何谓「不违越其自性」呢?罪行分两种:一、无论有无受戒,只要造作恶行,就是造业。二、唯有受戒者才有的罪。由于放逸而破戒时,应速速追悔,马上以四力作忏悔。
有谓声闻戒中,他胜罪不准还净,然若彼亦具追海心,并具尔后不再犯之心,分别观察以何心造彼业,彼心无自性故,修一切法无自性故,当说其戒,唯是清净。由圣者未生怨之追悔清净,而当了知。是故,当精勤修无彼追悔者。
罪业本身是无自性,善业也是无自性,造业者也是无自性;以如此方式思维,是相当强而有力的忏悔。
作意贪等,其此世、俊世众过患,断寻思彼等。同样,轮回实事不论可爱或不可爱皆是,彼等一切,皆是坏灭法,毫不坚固。彼等一切,必然无长耽搁,终将舆我分离,我又何以于彼增上贪著等。思维而修故,断除一切寻思。
以贪而言,无论今生、后世、生生世世,部会受到伤害。此处主要指,贪今生的五欲,会使你的心散乱于世间的五欲中,对于修禅定是很大的障碍。不仅如此,还会破坏今生、后世……水久的一切利益。轮回等世间法,都是坏灭法。
「彼等一切………断除一切寻思。」是属于奢摩他的部份。
若问:何为毗钵舍那资粮?谓依圣士夫、遍寻多闻、如理思维。若问:于彼,当依何圣士夫?谓多闻、词明、具悲心、忍厌倦者。
圣土夫是具足多闻、词明、具悲心、忍厌倦者。「多闻」,学习大小乘教法,精通教理、遍寻多闻、如理思维。「词明」,善巧引导。「其悲心」,具有大悲心。因有大悲心,所以善巧地引导。「忍厌倦者」,已精通一切学识时,不可随己欲,想说法才说。
「若问:于彼,何为遍寻多闻?谓凡薄伽梵所宣之十二部契经,了义或不了义者,恭敬谛听。似此,《圣解深密经》告云:「随欲不闻圣者语,是毗钵舍那障。」
大乘认为佛陀所讲的经,分了义和不了义两种。但是小乘认为佛所说的经,一定是了义经。何谓不了义经?佛陀因为某些因缘、某种目的,善巧地引导众生,称为不了义经。唯识认为,能以词义安立的经典,就是了义经,不能以词义安立的经典,就是不了义经。但是中观认为,了义是空性之意,不了义是指世俗谛。因此讲空性道理的经典,就是了义经,讲世俗的经典,就是不了义经。局何世俗是不了义、空性是了义?世俗所见是一种假相,不包括本身究竟性质的涵意,实际上的性质,并非如眼识所看到的世俗相,因此是不了义。真正具足事物本身性质和涵意的,唯有空性。空性不是眼识所看得到的,它是属于胜义,是事物的究竟性质,所以称为了义。因此「所宣」,分为了义和不了义。同样地,「能宣」的经典,也分为了义经和不了义经。所宣空性了义的经典,称为了义经;所宣世俗不了义的经典,称为不了义经。「修次中篇」主要诠释中观,因此以中观的定义为准则。
彼经云:「毗钵舍那,是由闻思所成之清净见因出生。」《圣无爱子请问经》告云:「具闻生智慧,具慧息烦恼。」
在此毗钵舍那,是指证空现量的毗钵舍那,是由闻思空性,所成之清净见因而出生。
若问:何为如理思维?谓凡了义经藏,或不了义经藏等,当善抉择。如是,菩萨若无碍,于所修者,将得专一决定解。若非如是,则如乘车抵岔路口人,于疑处,不得专一决定解。
首先听闻,背诵科判,不一定全部背,但主要的科判要记住,才能了解大致上的架构。之后学习,先了解修行的大纲、重点,才会生起信心,也比较容易学习。为能了解佛法精髓,依止上师很重要。尚未依止前,先观察上师,是否精通教理?是否能讲出完整的佛法内涵?假使上师不精通佛法,你跟著学,也是不会有成果的。因此学习经典,要努力精进,免得老大徒伤悲,后悔不已!现在有机会学习,应该紧紧把握!因为闻、思非常的重要。
瑜伽师于一切时中,断鱼肉等,非不相顺,当定量而食。似此,菩萨积聚所有奢摩他与毗钵舍那资粮,当以彼入修。
「断鱼肉等」,不只是鱼的肉断,其他的肉不断。而是断不净食,不只一般肉类,最好连洋葱、大蒜、蛋、酒、茶之类都要尽除。外国人最怕胖,却大饮大食,像我们藏人定量而食,刚好够营养。有些人认为过午不食,是为了减肥,其实非也。在达兰沙拉的宫里,有位管理佛相的人,曾经跟我说,早上多吃一点,因为早上会不会起来?是—个问题。中午会到哪里去?是否有饭吃?是一个问题,所以中午多吃一点。晚上睡觉会不会醒来?是一个问题,所以晚上多吃一点。
彼中,瑜伽师正修时,最初,为圆满诸所有事,行大小便已,于无声询荆棘意处,作意思维:「我当安置一切有情于菩提心要。」且以欲现前拔济所有众生之思,令大悲心现行。五体投地,顶礼安位十方一切佛菩萨众已,于面前,盛设佛菩萨之画像等,或余者亦可。
「五体」,头、两手掌、两膝盖。「五体投地」,不一定是大礼拜,跪拜也是手掌、额头、膝盖都会碰到。大礼拜最整个人趴在地上,能伸多长就伸,行大礼拜时,不能睡觉,想睡觉,站起来再睡。睡觉不是大礼拜。跪拜时,额头一定要碰地,假使不方便礼拜时,可以用合掌,以恭敬的手势,也是礼拜之一。当然手掌一定要碰地,除非残废或特殊情况。至于合掌的方式,两个大姆指一定要往内,大姆指代表法宝、法身,外形像如意宝,代表色身。以密教而言,有不共的象徵,因此合掌时,一定要做这样的手势。礼拜时,合掌先在额头,之后在下巴,胸部;或者先在顶部,之后额头、下巴、胸部。有许多的解释方式,圆满的礼拜,姿势要特别注意,比较恭敬。
礼拜的对象,最好是如来像,也可以用观想作礼拜。至于佛像,不能以分别心与差别心去对待;不可依「像」的历史年代、质料粗细等,分别对待。此乃错误观念。假使没有佛像,「或余者亦可」。亦可摆一颗石头当佛像,作礼拜。当年密勒日巴修行的地方,没有任何的佛像,他本身衣服也很破烂,但是却可以即身成佛,最主要以意乐及思维,观想而证悟的。一般肮脏的地方,或肮脏的墙壁,不要贴佛相,应该选择庄严乾净的场所;或则贴上又撕下,撕破了,这些行为对佛相是不恭敬的。
于彼等,尽力供献、赞颂、忏悔己罪、随喜所有众生善行。于极柔软舒适垫上,双足结至尊毗卢遮那佛之全跏趺,或半跏趺亦可。眼勿太张,亦勿太闭,垂注鼻端。身勿太弯,亦勿太仰,端身笔直,当内住正念而坐。
次,双肩平衡,头勿太低太高,且勿偏下方。从鼻至脐,端直而住。齿唇自然而住,舌抵上牙龈,气息内外游走,勿令出声,或粗猛或不调。务必令出息、入息无感觉,徐徐任运而转。当如是作。
于彼最初,当暂修习奢摩他。止息散逸外境已,持续缘于内,自然运转,安住具足喜悦轻安之心性,即所谓奢摩他。
学定时,如果座垫柔软舒适,可以坐得较久,而且不会有身体上的障碍,比较容易学。金刚跏趺座即全跏趺,就是双盘。至于半跏趺即单盘。有些人修定或者修行时,一定要闭上眼睛,其实不一定。刚开始,完全地闭上眼睛,看起来好像在修定,内心较会有感受,但是慢慢会散乱。最好的方式是不要太张,也不要太闭,垂注鼻端。假使内心一直安住于所缘境,慢慢地把注意力全摆在心上,虽然开始时会看到东西,但是不会受到外境的干扰。倘若完全闭上眼睛,一方面容易睡眠,另一方面容易散乱。当然有些修持,可能会看前方或者看天空。但是以一般而言,应是「眼勿太张,亦勿太闭,垂注鼻端。」我们也开玩笑的说,外国人的鼻子又高又长,不如中国人扁鼻子。比较容易修行。
「身勿太弯,亦勿太仰,端身笔直」,抬头挺胸,肩膀平衡,最好鼻端与肚脐垂直。手势为手心向上,左手在下,右手在上,两个大姆指轻轻相挂(结手印、三昧印),主要看自己方便,放下亦可,但是大姆指一定要相抵触。牙齿和舌头自然轻放,吉尖轻微抵上颚。「当内住正念而坐」。若无法端身笔直,脚放轻松亦可,最主要专注于所缘境,远离外物散乱的心,或者远离内心散乱称为「安」。「安住」即安住于所缘境,亦即「止」,就是奢摩他。
缘彼奢摩他时,任何伺察真实,即为毗钵舍那。如《圣宝云经》所云:「奢摩他乃心一境性,毗钵舍那乃正分别寻思。」
当奢摩他缘境时,任运伺察事物的究竟性质的智慧,就是毗钵舍那。当奢摩他缘空性时,不完全依「止」安住所缘境,必须再加以修「观」辨别空性。因此奢摩他与毗钵舍那,并非由所缘境为差别,而是依作用,奢摩他的作用,是安住于所缘境,毗钵舍那的作用,是辨别所缘境的性质。
前面提过「修」是串习、薰习,「修」之前应先了解对象,再长期串习,才会有所进展。如果不了解无常的性质,而去观想无常,对无常不可能透彻明了的。如果失了解,无常具有刹那、刹那幻灭的性质,不是无法改变的常法。内心对无常,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