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养心的妙药 >

第35章

养心的妙药-第35章

小说: 养心的妙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抢购浪潮中,最先断货的是消毒液和药皂洗手液等物品,然后是昨夜上架的方便食品和所有的碳水化合物,比如挂面饼干点心和任何一种粗粮。鸡蛋当然也在第一时间就告罄,香油黄酱包括话梅瓜子奶油糖也在横扫之列。    
      到了23日的下午,人们在米面柜台前排起长队,很多商场打出限购的牌子,大米等食粮,最多每人只能买20斤。    
      据北京商委的同志们讲,自1989年那场风波之后,北京已经14年没有出现过大的抢购风潮了,这一次的抢购,具有更多的特点。    
      一是抢购的数量大。过去肩扛手提,能够搬回家的物品还有限,现在很多人家有了汽车,交通工具的进步让人们抢购起来胃口大开,胆子也更壮了。    
      二是席卷速度非常快。假如说若干年前人们还靠着口口相传交换情报,那么这一次,手机电话移动短信满天飞,信息战让抢购如虎添翼。    
      听说有一位下岗工人抢购了200袋食盐。当被问及这么多的盐都是自己吃吗?他嘿嘿一乐说,我能吃得完?那还不早就变成了燕八虎?(民间传说,老鼠吃多了咸盐,就变成了燕八虎,即蝙蝠。)    
      这是一句自嘲,但自嘲之下也埋着某种日后才见分晓的狡猾。既然自己吃不完,这么多的盐打算如何处理呢?让我们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揣测一下这位抢购者的内心,如果北京疫情不止,真的陷入了封城和配给的状况,他手中作为生活必需品的这箱食盐,奇货可居,也就成了小小的金矿。    
      北京市商委在4月初根据广东2月份出现抢购的前车之鉴,先把底下的情况摸清楚了。这就好似〃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心里有了底,对策就有了基础。4月18日,做出了保障物资供应的紧急预案,包括各大百货商场和大卖场的通风消毒措施,还有对垃圾和卫生间的防护等等。    
      面对着4月22日下午出现的抢购苗头,各商场接到的指示是加大上货力度,要保证货架子不能空。但是,面对23日更大的抢购风潮,各个超市的库房已经告罄,仅有的货物往架子上一摆,瞬息间就空了,好像单薄的沙包倒入汹涌的洪水,只打了一个旋,就看不到踪影了。23日下午,商委将情况报告给市委书记刘琪,3点钟电视里播出新闻,起到了安定人心的作用。    
      23日晚,北京商委向商务部和国家8部委紧急求援。国务院给予了北京极大的支援。从黑龙江调集了50节车皮,每节车皮装载着60吨优质大米,共计3000吨,合6百万斤大米,连夜赶运北京。针对缺口最大的方便面,天津方面在当夜11点30分,组织了100多辆车,装载着3000集装箱方便面(共计30万箱),送往北京。每个司机只发2袋榨菜4个馒头充当干粮,车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当早上6点半,天津的商委主任李泉山带队,这些方便面到达北京的时候,北京商委的同志前去迎接,激动的几乎掉下泪来。    
      也许是因为地利,天津给予了北京人民更大更快的援助。在大批方便面抵达北京的同时,天津更支援了200吨大米,20吨面5吨油10吨挂面,这些宝贵的物资清晨到达北京,10点钟就上了超市的货架。    
      那些时光,北京的居民只要打开电视,就会看到北京新闻播发面粉厂如何加班加点地磨面,库房里有多少堆积如山的必需品在整装待发。商委的同志们安排满载食品的大货车,在各个居民小区的周围游弋,有点耀武扬威的意思,当然是为了稳定民心,用事实说话看,我们有多么丰富的物资储备!    
      在中央的支援和各省市的无私帮助之下,北京的抢购风潮被平抑了下去,到了4月24日,市面已基本恢复正常。我4月25日到了一家超市,所有的物品应有尽有,惟一让我不满足的是,我想买鸡蛋,但自由市场的鸡蛋是4元一斤,较平日上涨了125%,超市里没有普通鸡蛋,只有10元钱一斤的〃绿色鸡蛋〃。我虽然明知绿色是个好东西,因为钱包的厚薄,还是更喜欢前两天只卖2元一斤的普通鸡蛋。    
      几天以后,自由市场的鸡蛋价格回落到2元钱一斤,并继续下跌,后来到了1。8元一斤。当我和无数百姓为之欢呼雀跃的时候,我所居住的楼下的一位老太太叫苦不迭。在抢购风潮起于青萍之末的时候,她以老年人的敏感和防范心理,一下子买了20斤鸡蛋。如今,她的鸡蛋再不是自豪的资本,变成了〃鸡肋〃。天渐渐热了起来,鸡蛋放不住了,价钱要是再落下去,老太太快要捶胸顿足了。    
      有人在抢购中大发国难财。平日卖42块钱一袋的面粉,在黑市上卖到了50元。粮油市场的商贩,买家车载斗量,就成全了他们,有人在几个小时之内,多赚了几万元。据说白萝卜能防SARS,那天白萝卜的价钱炒到了9块钱一斤,有小贩当天从卖的白萝卜身上赚到了1万块钱。    
      好了,我们现在已经对席卷北京36小时的抢购风潮有了初步的了解。    
      为什么会发生抢购?我们只要分析一下抢购物资的品种,对这个问题就有了答案。    
      抢购并不仅仅发生在中国,在那些战乱纷起的国家,抢购几乎成了家常便饭,一有风吹草动,小民们第一个反应就是抢些物品聊以度日。即使是在美国,9·11之后,一些城市也出现了抢购。抢购的东西具有美国特色,是矿泉水和枪。日本是一个例外,日本多灾,但日本民众在灾后,很少出现抢购,他们有条不紊地安顿自己的生活,很有定力的样子。    
      灾难和未知产生了恐惧,人的第一个反映就是逃避和自保。当受到种种限制,让逃避变的难以实施的时候,囤积生活必需品,保障自己的基本生存水准,得以维持生命,度过灾难,是为人的本能选择。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那对老夫妇的抢购是可以理解的。    
      我看到过被打开的鼠洞,噢呦,为了过冬,一窝老鼠可以储存上百斤的豆子和粮食,密密匝匝如同排列谨严的国库。可见储物备荒,是动物的本能。我在国外,住在一位80多岁的老奶奶家里,有一天,她很神秘地让我去看她的库房,在车库的后面。我走进后大吃一惊,物品之丰富,赛过一个小型超市。最令人惊骇的是她自制了无数瓶酱番茄酱草莓酱蓝莓酱菠菜酱……花红柳绿地装在模样古怪的瓶子里,好像一只只竖起的怪眼,看着来客。    
      这都是我亲手做的,配方是我祖母传下来的。她很自豪地说。    
      这么多的东西,您什么时候吃呢?我不禁替她发愁。    
      她用镶着白内障边儿的浑浊眼珠,嗔怪地看我,逼我觉察自己问了一个极其愚蠢的问题。〃下大雪的时候,我就会吃它们。〃她说这些话的时候,咂着嘴,好像一只老松鼠。    
      我知道她的衣食住行都有养老机构照料,上一分钟瘫倒在家,下一分钟就会有医护人员上门照料,连她家门前的花草都有人定期来修剪,完全不用如此备战备荒,但她的认真和决绝让你说不出任何反对的意见。    
      这种储备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我看到过一本描述苏联卫国战争时代的故事。说的是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整个城市被封锁了,大家陷入饥饿和寒冷的重重包围之中。很多人饿死了冻死了,但有一家人神奇地活了下来,七八个孩子毫发无损。究其原因,是因为这家的妈妈有一个热爱储藏白糖的习惯。在她家的院子里,有一个巨大的罐子。即使在平常日子,女主人也会用白糖把罐子填的满满的。灾难降临的时候,妈妈每天从罐子里挖出一勺白糖抹进孩子的嘴中。正是依靠这罐子白糖提供能量和热量,这一家人才熬到了列宁格勒突围的日子。在饿殍堆中挺了过来。    
      这就是人的灾难中存活的诀窍,这诀窍藏在无数人的潜意识当中,一遇风吹草动,就复活起来,主宰着人们的思维和举措。    
      人们就这样迎接着狙击着灾难。甚至可以说,在人类千百万年的灾难史中,只有那些最能趋利避害未雨绸缪的种类,才获得了更多存在的机会,今天生活着的人们,就是他们的后代。在我们的血脉里,天然流淌着在灾难面前自保和脱逃的本领。    
      然而社会进展到了近代。随着文明的发达和科学的昌明,人们聚拢到城市,有了上千万人口这样的超大型城市。如果说过去的传染病还是以村落为单位在传布,火灾还是以一栋栋房屋为界限在蔓延,今天这概念已扩大了亿万倍。以世界卫生组织的旅游警告和疫区的发布为例,警告是以整座城市为基数,北京香港多伦多,而绝非某城的一个胡同或是一道街市。    
      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北京从只有200万人口的城市,发展成了今天具有1300万人口的大型城市,我们的生活方式是否也相应地发生了变化?    
      如果灾难来临,你抢收你自留地里的庄稼蔬菜,这很正常也是无可非议的。但是,如果抢购的是公共供应商的物品,在你捷足先登可以用钞票购买大量物品的时候,这种举动的合理性就受到了某种质疑。    
      无疑,它是合法的。买大量粮食和食油的钱是我挣来的,不是抢来或偷来的。一手交钱一手交货,谁也无可指摘。但是把这样的采购行为放到一个上千万人口的国际化大都市的框架之中来考虑,不再像一百年前那样简单。    
      人们也许很容易就把这和政府的职责联系起来。为什么不更多的储备,以应付可能发生的突然事变?诚然这想法有它的道理,有备无患吗?我看政府在处理危机的时候,也主要是走的这个思路。比如在抢购浪潮最凶猛的时候,政府有关机构赶快调拨大量物资,电视画面上不断出现的都是物资供应充分的画面。那潜台词是:咱们有足够的储备,居民们你不用担心……    
      这个思路诚然是很宝贵的,而且起到了很好的安抚民心的作用。但这绝非是惟一的路数。举个例子。鸡蛋是民众生活的必需品。在有关机构的预案中,始终有着保障北京市民有鸡蛋吃这样一个项目。在80年代的时候,这个保障是表现在食物上,也就是说,在北京若干个冷库中,储存着大量的鸡蛋。它们到底有多少呢?那时候,每年一共要储存300万斤鸡蛋。这不是一个小数目,鸡蛋又是易脆易腐败的物品,存在库里,隔一段时间就要除旧迎新,鸡蛋本身的价值并不高昂,但这笔保管和呵护的费用就不在少数。从1976年的唐山大地震到1989年的春夏之交,北京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储备着。也许是多少年的安稳松懈了大家的斗志,从某一年开始,北京不再储存鸡蛋,而是变成了除存钱。这里面的变化严格讲起来,是不能等同的,因为鸡蛋是可以吃的,但钱是不可以做鸡蛋羹和甩袖汤的。在账上,有一笔鸡蛋款,但一斤鸡蛋的收购价不超过两块钱计算,300万斤蛋款是600万元。    
      SARS来了,鸡蛋抢光了。600万元钱救不了市场,北京急忙向河北求援,但平价鸡蛋的恢复供应,可能是在所有物资中最后恢复正常的。    
      有关机构痛定思痛,决定仍旧储存实物的鸡蛋,无论花多大的代价,也要把真正的鸡蛋摆在那里,以备不时之需。如今这个计划已经有条不紊地开始实施了。那么,北京究竟储存了多少鸡蛋呢?告诉一个小秘密足足有100万斤。折成鸡蛋是多少个呢?    
      以前的鸡蛋小,一斤能合上9到10个,现在的鸡蛋大,一斤也就8个,好了,这样就可以算出,100万斤鸡蛋就有800万个鸡蛋。也许有人会说,这么简单的事情,谁不知道啊?    
      问题就出在这里。800万个鸡蛋不是一个小数目,要是堆在一起,就是巍然的一尊鸡蛋山。但是,请不要忘记北京有多少人口。超过1300万人口的城市,如果来分餐这800万个鸡蛋,那每个人只能分到少于三分之二个鸡蛋。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做这种小学生的算术,是想说明保障物资的供应固然极为重要,但如果民众的心理得不到安抚,对此没有一个坚强的神经和充分的信心,那么需要储存多少才能满足大伙儿的需要呢?比如我认识的那位老人,她一下子就买了20斤鸡蛋,照如此购买力设计,1300万人,就会买下2600万斤鸡蛋,合2。6亿斤,是不是很吓人?全中国的母鸡都努力生产引吭高歌〃咯咯哒〃,也解不下北京的围啊。    
      在灾难的时候,要有物质的东西,也要有精神的东西。物资要储备,心理也要储备。就像一个国家有它的综合国力一样,一个人一个城市,也要有他的综合心理能量。这就是临危不惧镇定自若,这就是风雨如磐淡然处之,这就是在顾及本能的同时也惦念他人,这就是在绝望中不放弃希望,在希望中不妄自尊大,这就是珍惜自己的生命也珍惜他人的生命。    
      抢与不抢都有理。对一个发展中的巨大的城市来说,对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文化传承的民族来说,在灾难中,不抢是上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