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59-先贤之信-第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产权保护、合同体系、宪政体制,这一切都是人类文明智慧结晶。中国的转型需要将这些好东西尽数纳入,但中国的转型也包括了伦理的转型。中国的现代文明不仅要建立在“术”和“制”上,更要建立在终极的道的基础上。《先贤之信》给我的最大启示是,这一伦理资源的富矿根本不是有些人津津乐道的秦始皇之后的专制文化,而是先贤时期的信仰文化。那才是五千年中华清澈、明亮、生生不息的文明之源!
《先贤之信》 一根源
最危险的人群就是那些断离了自己文化根源的人。
英国文豪GKChesterton(1874…1936)
森林里,最高的树,根系最为深广。树从它的根吸取营养,根深植于大地,将树固定,使树不致倾倒。树越高大,根越深广。人类自身的根基也是如此——在现今动荡、变幻万千的世界中,我们存有的历史根基可以巩固我们。明白我们的过去,以及我们是谁,是认识我们人生意义的第一步。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越来越对追溯家谱感兴趣,花很多的时间和精力来重续家谱的原因。我们向下挖掘可以发现许多重要的历史情节,这些情节帮助我们更多的明白我们的过去和现今,使我们更有信心面对未来。这一章是一个旅程的开始,引导我们进入古希伯来与中国历史中,而这些历史让我们对过去的真理明白后,对将来会更有信心。
口传
在人类出现的早期,书写尚未发明之前,也就是文字历史记录出现之前,是口传的过程,由某人用口头传述某个历史事件的细节给另一个人,如此一个人一个人地传下去,这对历史的流传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现今所拥有的文字历史记录,是通过以下四个步骤流传下来的发生远古的真实事件:
(1)事件的发生。
(2)事件被讲述、再讲述、如此重复的述说以至于广为人知。
(3)事件在人们的脑海中有固定的模式,因此能以相同的方式被传述。
(4)最后,事件以文字方式记录下来。
这些口传的传统和叙述可信吗?从历史事件发生的开始,到它们被记载下来,这期间经过漫长的口头相传的过程,因此人们通常会怀疑它们的可靠性。本书中所涉及的一些关于圣经和中国的资料属于此类。这些资料并不是完全不可靠,现今的批判主义学者也承认现存的古代历史记录其核心是真实的。
《先贤之信》 一神话,传说,或是历史?
为了能让读者清楚理解本书的观点,我们有必要先辨析人们对以下几个基础概念的理解,即:神话、传说,和历史。如果弄不清这三者之间的区别,真正的历史事实就容易被混淆。
神话:是叙说的故事,起源通常无从考究,它们表面上是描述在过去某一不确定的时间发生的某个似乎是真实的事件。神话是围绕着不寻常的事件或离奇的情节编织的。以我们目前的理解力来评断,它们不可能发生。例如有个神话说在尧帝统治期间,天上出现十个太阳,尧命令优秀的弓箭手羿射掉九个。同样,女娲用五彩石头补天也难以置信。这两个神话是众所周知的,却不会有人认为它们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在公元前300年从来没有关于女娲的记载,也没有其它的神话记载能早于这个时代:它们同时出现在后来的某个历史时期。我们的常识告诉我们这些神话不可能是真实的历史事件。
传说:是人们对知道的真人真实加以修饰美化或夸大宣传而形成的故事。例如:美国传统故事,乔治•;华盛顿小时侯砍樱桃树,然后承认错误的故事是家喻户晓的,虽然这个故事并不一定真实地发生过,但大家对华盛顿这个人的存在和他美好的品德的是公认的,无庸质疑的。还有一些同样的中国故事,如端午节吃粽子,就是起源于对屈原的纪念。这位为人们所景仰的爱国大诗人,在流放途中对国家前途绝望,投江自杀了。老百姓为了保全屈原的尸身不被鱼类吞吃,纷纷向江里投掷米团,如此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的传统。虽然这段轶事并不一定精确无误,但屈原的存在和他伟大的爱国精神在传说与史实之间是没有争议的。
神话与传说的区别在于前者虚构的,而后者则有历史的可能性。我们有理由相信尧帝是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并能指出他生存的历史年代为公元前2357…2258年,但有关他生平的文字记载,某些部分看来只能是传说了。尽管我们很难将传说中的史实与后人的杜撰分开,但仍能从已经确认的历史中得出可靠的结论。例如我们可以确认,尧帝是一个贤德的统治者,随着时间的推移,他被公认为是其他统治者应该仿效的榜样。
历史:是在对原始史料的客观评估基础上,对各编年史实记录进行研究。历史是真实可信的,历史记录的是真人真事,历史既有口传留存下来的,又有书面记录的。历史是探讨过去发生的真实事件;不附会添枝加叶的传说。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犹太历史还是中国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都被记史者忠实小心地详尽记载着。只是犹太历史比中国历史记载得更详细,且以上帝作为记载的核心。今天人们所了解的中国最早的历史,是孔子(公元前551…479)编纂的,而系统的中国历史的记录由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约公元前145…85)开始编写,他的《史记》记载了从公元前二十七世纪的黄帝到汉代的漫长历史。(在他之后的各朝代都继续效法他的记录方式,集成了中国文明发展过程中最有权威的史料。许多历史学家认为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的中国最早的历史(公元前2953…2205)是传说,尽管书中的人物是真实的,但其故事可能被夸大了。
与神话不同,古代中国历史和犹太历史中的许多许多的夸大其辞是出于我们世界观的偏见,这就导致了我们今天很轻易的认为这些历史是夸大的和不可信的。例如许多人认为史料中记载的人类的寿命,尤其是犹太人始祖和中国古代帝王的寿命被夸大了,他们比现今人的平均寿命七十岁,要多四十到五十年,这些长寿现象有些可信的解释。本章的后半部分将提供圣经中的始祖们长寿的依据的参考资料。
现代考古学和天文学不断地证实犹太历史和中国历史记录的总体准确性。商代(约公元前1765…1122年)甲骨文的发现,证实了孔子在他的书籍中记录的历史大部分是真实的。中国上海市前市长(1946…1949),历史学界的权威人士吴国桢这样说道:“我们很有理由认为《尚书》的前部分记录可以作为可靠的历史史料。”200多名中国大陆的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天文学家、物理学家和研究中国史前文物和档案的学者,经过了五年详尽的研究,于2000年提出了新的确据,他们的研究发现,他们有足够的证据证明,曾被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是传说的最早期的朝代确存在过,而且这些朝代的社会文明,城市的规模都是相当发达的,具有先进的文化。
《先贤之信》 一古老的历史记录可信吗?(图)
为什么犹太人和中国人口传和文字历史的大部分内容是可靠的?近期的各种发现,确认了某些古老文献的总体可靠性,这些历史文献的作者,为准确描述当时的重大事件,投入了毕生的努力。加上古时人们因长寿而保存的记忆,形成了三大因素,为本书奠定了基础—— 古籍的可靠性 现代人总是认为自己比过去的人聪明;知道的更多,这种因骄傲产生的观点是没有根据的。许多当代学者假设许多古籍,包括中国和希伯来的古籍是不可靠的。希伯来文的旧约圣经可靠性,已有许多作者给予了足够的认定,所以在本书中,将集中探讨中国古籍可靠性的问题。 过去因为缺乏足够的考古证据,许多学者认为,中国文明最早期的历史记载不过只是神话和传说、而决非史实。因此,早期中国历史被称为“传说时期”。鉴于学者们习惯性的见解,可靠的历史记载只能追溯到商朝与殷朝,即公元前14…12世纪。更早时期的朝代被认为是神话,原因是学者们认为缺乏足够的证据来证实那些朝代的存在。但事实恰恰相反。二十世纪初,甲骨文的发现彻底改变了上述观念。 1899年发现第一批的几百片骨头——刻着文字的龟板和牛肩胛骨——在后来的几十年中,又有150;000块带文字的甲骨出土。它们是无可辩驳的证据,说明早在4;800年前就有丰富的书面文字了。这些甲骨文的主要内容是记载占卜的事件,同时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历史细节的记载,确认并填补了历史事件和人物之间的空白。在此以前,一直被学者们视为不可靠不能作为准确的历史记录的神话与传说,变成了真实的历史。吴国桢兴奋地在他的《中国遗产》中记录了这一发现: 从这些刻文中,我们可以重新认识商朝的30位统治者及他们相互的关系。令人惊奇的是,记载的事件的前后秩序、人名的记录与《史记》记载的事件与家谱完全吻合……此外,通过对甲骨文的深入研究,《史记》中一些以前无法解释的事情,现在似乎变得可以解释了。 吴所说的《史记》是中国第一位历史学家司马迁研究了当时所有的古籍后,编纂而成的权威性作品。虽然司马迁采用过的古籍,现在已经部分遗失,但他的大作《史记》是研究中国历史最基础的文献资料,即便现今也是如此。 吴国桢在他《中国遗产》一书较长的附录中,有力地论证了许多这些可追溯到远古的书面记录的可靠性。可以总结出下述的观点: 1)包含较复杂或高深的哲学思想的作品,按逻辑来说它们的写作日期应该较晚。举例来说,中国哲学最基础的“阴阳五行”金木水火土之说,一定比研究五行关系以及它们的优劣之势的文献要来得早。 2)随着考古的新发现;过去由于内部相互冲突,被认为不可靠的,现在证实为真实的历史。 3)有人说孔夫子在编撰《尚书》中的历史文章时,大量地改变了史实,将帝王理想化,为的是配合他对政治理想的教导。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因为他撰写文章的取材,在当时是非常广泛的流传,孔子若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做这样大的篡改,在当时肯定会被发现,很快就露出破绽来;况且,孔子所引用的文献,有一部分至今仍然存留,也易于查考。 4)有人认为某些远古史料是后人假冒古人之名而写,理由是文章的风格与写作者生活年代的文风相似,因此不是可靠的史料。这是由于研究者必须要把远古的文章翻译成他同时代的人看得懂的文字,才能把远古的历史再现出来,使人明白.但是,虽然文风变为后人的风格,重要的是,远古时代发生的历史事实没有被歪曲. 最终,吴国桢欢天喜地地拿出了十九世纪汉学家麦都忠博士(Dr。WilliamHenryMedhurst)的著作。麦博士是第一个“承认《尧典》,这篇孔子所编著的《尚书》中的第一篇,在其文本中带有古籍的明证”。1981年,麦博士的发现引起了在美国受过教育的天文物理学家余光超博士(H。K。C。Yee)的注意。余博士用天文学的方式,通过对比星宿的中文名称,从现在纪年与古代纪年的岁差中考证,证实了《尧典》中所描述的天象,其发生的年代“确实是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这样就有了合理的确据,建立古代基础历史文献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因此,天文学确认,尧帝与禹帝的统治时期是在公元前2200年和公元前1953年之间。 同样的,几百位中国专家参与了1995…2000年的关于夏商周历史年代表研究的计划。他们总结说,最早为人所知的朝代——夏朝,从公元前2070年到1600年,存在了大约470年。其后的商朝,专家们将它分成早期(公元前1600…公元前1300)和晚期(公元前1300…公元前1046)。专家们也找到了确认商朝后期十二位帝王的统治和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所有十三位帝王的统治的证据。 此计划的首席历史学家李学勤说:“我们现在有理由相信夏、商朝的祖先们建立并发展了一种比我们先前所想的更精深的文明。”——摘自英文版《中国日报》。 涉及此计划的专家们,在九大类及四十四个题目上做了研究。考古学家们考察了北京、河南、河北和山西的十五个地点。历史学家研究了几十个古代铜制器皿的年代来确定古代统治者的年限。语言学家搜索了近四百本古代中国年鉴和有关的书籍,找到了记载天文事件的线索,指出了早期的王都地点。天文学家们研究了几千年前的天体现象,并将其数据与现代日历相对照,找出了夏商朝统治者在位的大体年限。物理学家对商朝和西周出土的带有甲骨文的动物骨片和人骨片进行了碳测试验,从科学角度证实了其他学者们得出的关于历史时限的结论。
《先贤之信》 一历史的见证人(图)(1)
虽然上述这类发现,已经有足够的证据支持古籍的可靠性.但还是要承认历史记录可能会被人有意歪曲,因为利己,或坚持个人见解而改变史实,导致历史记录不真实或不可靠。 为避免这个缺陷,在本书中采用两大民族、也是众所周知的、最古老文明的记载来相互印证。在这两种文化中,都强调个人的品德,即信德,胜于外在的行为表现。大家普遍接受《圣经》是道德的标准。同样,中国古籍也表明了极其相似的道德标准和是非判断,并要求人民遵循。例如:《尚书》把商朝的败亡归咎于最后一位暴虐,凶恶,奢侈,贪婪的统治者。《尚书》又极其赞赏尧、舜、禹这些正直、态度敬畏的帝王们的良好品德。伟大的哲学家老子说: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老子敬畏上天,称之为道,虽不认识上帝,他对道的理解与圣经相当接近。在这段话中,老子表示:道代表上天,也就是至高者,如果不离开天道所代表的原则,那么道德、仁慈、正义和相关的礼仪自然就同时存在,一旦君王背弃了天道,那么他就只有依靠个人的道德来治理国家,如果他连道德也失去了,他还剩下一点仁慈(同情)来维持治理国家,要是连同情也没有了,或许还有一些正义感,连正义感也没有了,所谓的礼仪就是个空壳子了。因此礼仪只是一种形式,没有天道的充实,形式是不起作用的。 《圣经》中的见证本身就能在很大程度上说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例如:在摩西传讲的十诫中,第九条诫命是:“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人”。这样,《圣经》作者和编纂家们就不太可能一方面推崇道德和正直,一方面自己却故意歪曲事实。相反的,许多《圣经》作者为了持守他们的信仰,遭受迫害、蒙受巨大的损失。因此,远古的典籍很重要的一点,是作者们记载历史的目的是要见证事实,把历史的真相传递下去。
《先贤之信》 一历史的见证人(图)(2)
在中国历史上也有一些这样的人。其中一个典型例子是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公元前105年,司马迁继承父业,撰写一部正规的中国历史。但是,在他完成这部巨著之前,为受到冤屈的李陵将军辩护,得罪了汉武帝。司马迁被汉武帝判了死刑,当年免死的唯一办法只有选择被阉割,这对男性是生不如死的侮辱。但司马迁却选择了宫刑,蒙受了极大的痛苦和羞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