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2-2049,相信中国-第2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崛起之路中国机会(4)
美国自冷战结束后,就立刻调整其全球政策以适应新局势,一方面它要迅速填补前苏联解体后在世界各地留下的真空地带,如1991年的海湾战争;另一方面就是寻找新的目标,防止出现第二个前苏联。在第一个方面,美国通过一系列的外交活动、经济手段和战争方式,一直在努力巩固它获得的每一个滩头阵地,并逐渐向纵深发展,如通过科索沃战争控制欧洲的中心地带——巴尔干地区;通过阿富汗战争进占中亚地区;通过北约东扩不断向俄罗斯施压以获取更多的战略空间。在第二方面,美国在冷战结束之后不久就不断推出《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历史的终结》等书,意图很明显,就是为新冷战制造理论基础,继续运用其传统的遏制思想。这种遏制战略早在二战还没结束就已经被丘吉尔、罗斯福等政治家认识到。当斯大林在欧洲地图上画下一条红线之后,这种思想也就开始了。遏制理论的基础就是以庞大的经济基础为后盾,以强大的军事力量为保障,综合地在经济、政治、军事、科技、教育、国防、宣传等各个方面同对手展开竞争,逼迫对手不得不在各个方面都面临压力,从而达到让对手的资源配置日趋走向不合理,从而引发其内部的矛盾激化。美国凭借雄厚的国力和领先的劳动生产力,迫使前苏联为了赛跑不得不超负荷地运转,这样总会有体力透支、实力见底的一天,杜勒斯的这种遏制理论确实十分有效,作为一个大政治战略,它运用得也十分成功。
中国很明显被美国认定为下一个目标之一。其一因为中国是没有在冷战中倒下去的为数不多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并且显然它还是其中的中流砥柱,这实际是在告诫美国,美国并没有完全赢得冷战;其二在冷战后的时代里,中国从文明和思想上就表现得一直和美国离心离德,与传统的资本主义国家大相径庭,虽然中国可能不是目前挑战者中最强的一个,但它是目前发展势头最强劲的一个,并且总是和美国有不同的声音,这就令美国有了最直接的感觉——中国是潜在的挑战者,那么,美国的遏制战略该应用到谁的头上就显而易见了。
现在问题的关键就出来了,那就是美国会对中国施以什么样的遏制战略?
是同对付前苏联一样的模式吗?
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特点,是什么呢?
月有阴晴圆缺,事实上月亮从来没什么变化,它总是圆的,只是地球挡住了太阳光线而已。美国的遏制战略总体和本质上也不会有什么大的变化,变化的只是形式。以导弹防御计划为例,遏制战略是一种核武器威慑下的阴影战略,这一点美国方面也十分清楚,那么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实际上就是一个一石二鸟的计划:首先它可以从现实的角度大大抵消来自中国的核导弹威胁,这样就形成了美国既有矛又有盾,而中国却只有矛没有盾的状况,结果可想而知,中国核导弹的战略威慑效果会大大降低,这样美军在世界各地,尤其在中国周边地区的活动会更加肆无忌惮;其次,美国实施导弹防御计划会形成一个军备陷阱,别忘了,前苏联就是在这种军备陷阱中失败的,也就是说美国制造了自己的盾后,对手出于战略平衡的需要不得已也要制造一个盾牌,但要知道,这个盾牌可是价值不菲。事实上,目前就是美国对其庞大的预算需要,也是要三思而后行,这笔庞大的军备支出,在美国国内也同样存有非议,而中国、俄罗斯甚至欧洲要想保持已有的核平衡也就只有建造自己的盾牌,但无论从技术上还是资金上都很困难,这就置中国、俄罗斯于左右为难的地步,美国对此可谓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当然,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也同样有有利的一面,它有利于美国的军工企业发展,刺激科研投入,并从而引发新一轮的经济增长,促使科技突破,并带动民间科技的发展等,如今天遍布世界的互联网就是源于美国五角大楼为保持核战状态下信息通畅的一项计划;今天的GPS卫星定位系统也同样出于军事目的,但这些对世界有利的方面,首先是对美国有利,美国不仅可以借此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还可以利用自己在这些方面的优势地位控制世界。
在美国实施国家导弹防御计划的同时,作为遏制战略的其他组成部分,如针对中国台湾问题等,美国在冷战结束后不断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向台湾出售大量先进武器的做法就是其遏制战略的一部分,一方面它可以赚取大笔的台湾军费,另一方面希望促使中国也同样在军备上作出大笔开支,美台关系在冷战结束后迅速升温,台湾独立势力的强化都和美国直接相关;同样,在南中国海、西藏等问题上出于同一个战略目的的牌也是一张接一张地出手。
对此,中国该怎么办呢?
简单应付吗?
不予理会吗?
的确,中国目前可打的牌不多,能选择的战略也有限,简单应付显然不行,美国是一个应对冷战的老手,它有丰富的经验。不予理会吗?也不可取,这有时有违中国的国家根本利益,如台湾问题就不可能放任自流,那么,中国就没什么选择吗?当然不是,从历史而言,中国历经数千年的风雨,强盛时、衰弱时都曾有过,中国并不是一个任人摆布的国家。中国必须也要有一个行之有效的反遏制战略,这个战略参考的模式就是冷战,因为无论什么样的遏制战略,它的基本原则和手段都没有什么本质区别,同时坚持我们自己既定的战略,这样中国才会在压力中寻找到机会。仅就中美关系而言,我们无法向诺查丹玛斯那样准确预测将来的每一件事,但也许我们可以从楚汉相争这样的历史事件中得到一些启示:中美现在的状态非常类似于楚汉相争时期,刘邦退居四川,项羽雄霸天下,但最终结果却是楚败汉立。
与印度构建和平关系是中国的另一个课题。中、印两国是两个可比性较多的大国,又有领土矛盾存在,所以在领土问题没得到解决之前完全消除对方的疑虑是不大可能的;而印度与巴基斯坦间的矛盾又是不可调和的,所以,中、印、巴三角关系中,印度是孤立的一角,中国则是处在相对有利的一面,况且,印度最近也已经开始将注意力集中到了国内的改革和建设上,所以它再次鲁莽地发动第二次中印战争的可能性也不大。
在“9。11”事件后,阿富汗一下成了世人关注的焦点之一。其实整个伊斯兰世界一直就是热点不断,从耶路撒冷到坎大哈到处都有热点新闻。中亚地区自前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势力大幅向后撤,因而这里实际上是处于一种暂时的真空状态,俄罗斯、美国、中国在这里进行着剪子、石头、布的游戏。俄罗斯力图恢复其在中亚的传统影响力;中国因西部边疆问题对此也颇为重视,不断促进与中亚国家的友好关系;而美国自冷战结束后,相比之下因国力高出中国、俄罗斯甚多,其凭借强大的军事力量和经济力量也一直努力在中亚地区排挤中国和俄罗斯势力。“9。11”事件又使美国大举向中亚渗透有了良好的借口,目前,美国已经在这片前苏联势力范围地区拥有了几个军事基地。即使这样,中国也不必对中亚地区担心过多,一方面中国的力量也在逐渐增强;另一方面,中国和俄罗斯及中亚地区共同开展一些合作,并形成上海合作组织这样的地区国家组织,这就有利于协调彼此的态度,消除矛盾。这种地区组织是基于互信、合作的基础之上的,如中国和中亚五国及俄罗斯就曾在边界地区相互减少驻军一事上达成一致,这样在中亚地区爆发和中国有关的战争的可能性就非常少了。同时,尽管中亚地区资源丰富,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势力活动频繁,但只要中国量力而行,不作过分干涉,相信美国在这一地区渗透带来的威胁会减少到最低,不致卷入到美国设置的中亚漩涡中。
这样,环顾四邻,能和中国直接发生冲突的地区尽管确实存在,但只要中国处理得当,中国总有机会赢得和平。其实,无论是在周边的何处,都有一个线索,那就是美国的影子,也就是说,从东方的日本,到南中国海,再到印度、中亚地区都有美国的势力存在,中国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冷暖与中美关系的阴晴有着直接的关系。
也就是说调整好中美关系也就在很大程度上调整了中国和周边邻国以及世界其它主要国家的关系。中美关系一直存在着一个底线和一个上线的区间,底线是中美都尽量避免发生面对面的直接冲突,更力图避免由此引发的战争,上线是中美关系无论发展到何种程度都不可能成为美英那样的关系,中美关系就是在这个区间内时而跌入谷底,时而跃上高峰,如1996年台湾危机的时候就是中美关系跌入谷底的时刻;过去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候,也曾使中美成为事实上的战略盟友。
在毛泽东思想中,有一条与对手较量的非常重要的一句话——有礼、有利、有节。其实,这句话非常符合人性竞争的应有状态,物极必反,做任何事情都不可能做到绝对,这和中国传统的中庸思想也不谋而合。按照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这也确实是保持在矛盾斗争中掌握主动权最好的原则;同样,在处理中美关系或和印度、日本这样的国家关系时也同样具有指导性。中国在传统中并不缺乏谋略,也从来就是一个谋略大国,对处理政治关系有着丰富的经验,年轻的美国在这方面其实还有许多要向中国学习的地方,而我们目前缺的就是时间——和平的时间。
其实人生也是时时刻刻处在这样的状态中:机会与压力同在,没有完全意义上的安全和幸福,只有相对的和平。如前所述,我们基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国在未来的20~30年中也许会拥有一个相对稳定、安全的周边环境,从国际战略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一、核武器在未来仍是最重要的制衡工具;
二、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计划要真正进入实用状态还需20年以上的时间;
三、美国尽管会在未来30~50年里继续保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但众多强国共存的事实将促使国际基本格局向多极化演变;
四、不排除局部战争爆发的可能,但像第二次世界大战那样难以控制的战争没有多少可能性,所以,纵观整个国际局势,中国应该会拥有一段相对安全发展的时期。
但是同样,这种安全环境不是上帝的无偿赠送,它是需要小心驾驭才能得到的。“树欲静而风不止”——来自大洋彼岸的季风不会停止在中国海岸边,大洋彼岸是一个刚刚赢得冷战、正在登上权力顶峰的国家。二战后,美国和前苏联共同拥有了超级大国的地位,而冷战结束后,美国则达到了唯我独尊的顶峰,接下来它要做的和每一个登上权力顶峰的人一样,就是要努力遏制每一个它认为可能出现的挑战者,以维护这种世界主人的地位。
崛起之路中国路线图的设想(1)
●大战略构想
无论哪一个国家,在任何时期它都会有一个长远的大战略构想,就象是任何一艘航行在海上的船都必须要有一个航向一样,否则会引起发展中的盲目和混乱。
自然,这个大构想不能是随意的设想,而是要综合考虑国家目前所处环境、国际的大趋势以及国内主要问题等几个方面才能决定的,如战后的日本国家发展构想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形成的:
1。日本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以日美同盟为基准,政治上要在美国方面制定的新宪法内,军事上以美军要求为准;
2。将国家重点放在经济上,政治保持低调;
3。待经济实力达到大国水平后,再全力谋求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
反观日本自战后到今天的发展就可以清晰地看到日本一直在稳定地执行这一战略,经过20世纪60~70年代的迅速发展,日本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经济大国。在这期间,尤其是在冷战期间,日本一直遵循日美同盟这一条原则,在政治上以美国的对外政策为基础,制定适合日本的政策;在军事预算上一直保持1%这个低百分比的做法(近几年才突破这个限制)。同时,日本也不失时机地抓住美国亚洲政策中的不足之处,借以大力发展日本的力量,如在朝鲜战争中,日本就争取到大量的美国订单,对当时日本凄迷的经济状况而言,这无异于雪中送炭,这相当于一次大规模的经济援助,对日本恢复战后经济起了极大的帮助作用;并且,由于美国在亚洲失去中国、朝鲜和越南等地,日本、韩国成了美国直接对抗东方阵营的前沿阵地,因而感到有必要恢复日本的部分军力——如同美国在欧洲支持德国复兴以对抗前苏联一样,日本也就不失时机地重建日本自卫队。尽管日本制定了1%的军事支出预算(这确实是一个低百分比)限额,但日本也清楚,随着日本经济的不断扩大,这个百分比的绝对数额也会随之增大,当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超越前苏联成为第二经济大国后,这个百分比的基数就变得非常庞大了,在日本近些年突破1%的界线后,其军费开支也就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军费支出国。日本突破1%的界线实则也成了日本开始实现第三步战略的标志之一——近年来,从日本谋求安理会常任理事的席位、向海外派兵、开始对亚洲局势发表自己的言论等种种活动来看,日本已经开始行动了。当然,日本不会一蹴而就地实现它的第三步战略,目前,日美同盟仍是日本制订对外政策的基础,日本成为一个完全独立自主的国家尚需时间,但这也只是时机问题了。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发展构想,只不过这种构想因国力的不同和周边环境的不同而对世界的影响也不同罢了。如德国的构想就要符合构筑大欧洲这个大设想,德国的目标就是成为大欧洲的领导力量;而南非的国家构想就是首先解决国内延续多年的种族问题,之后,再使南非成为非洲大陆的中坚力量,促进南非对非洲事务的发言权和影响力;同样,英国的大构想就是既保持其传统欧洲主要国家的地位,又保持和美国的特殊关系,以求左右逢源,既能在欧盟内拥有权利,又能对美国的政策施加影响。当然,英国也清楚,它不可能恢复大英帝国昔日的辉煌了,但它希望它仍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之一。
一个国家的大构想只有在符合国际形势和国家利益的基础上才能对国家有利;而相反,一个不符合现实要求、一味随心所欲的以自我为中心的构想则要么成为别国的标靶,要么成为他国扩张的借口——萨达姆政权就把二者结合起来了,它既成了美国的标靶,又成了美国控制波斯湾的借口,海湾战争的后果人所共知,伊拉克战争则彻底结束了萨达姆小帝国。
还有东南亚地区,在二战后的一段时期,东南亚各国的经济都显得那么欣欣向荣,平均年增长率达到了6%以上。这种增长其实是有一个大背景的,美国出于冷战需要拉拢东南亚国家,而东南亚国家也不失时机地要求美国向东南亚开放更大的市场,以促进东南亚地区的经济发展。美国出于战略需要,答应了东南亚的要求,这导致东南亚对美国贸易连续多年出现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