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82-2049,相信中国-第5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东南亚、印度和阿拉伯世界的贸易都十分巨大,由于阿拉伯商人是当时中国与其他地区贸易的主要中间商,因此阿拉伯人在沿海一带很多,以至泉州港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港口之一,阿拉伯人在此聚集了很多,泉州至今仍有许多清真寺。并且,当时的阿拉伯人拥有世界上最好的航海技术和造船技术,阿拉伯人也将当时一流的造船技术传进中国,这为郑和的舰队带来不少的技术、航海知识、航海地理等,而郑和七下西洋又成为中国航海史上辉煌的一页。
至清王朝,像郑板桥这样的文学、书画作者就有许多,一本《红楼梦》成为流传百世的佳作。
在1839~1949近百年间,表面上中国战乱不断,民难深重,但对中国思想界,实则是又一次大思考,大借鉴的时期,像魏源、严复、梁实秋、胡适、陈独秀、曾国藩、张之洞等都是各种思想的主张者,对中国传统思想既是一次冲击也是一次变革,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世界后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中国:独一无二的文明体系(4)
与此相比,希腊在被罗马征服后,它的文明就再也没有恢复过;罗马在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后,罗马帝国逐渐走向衰败,它的文明也像散落的珍珠一样分散到了欧洲各地,罗马城从此也只是成了一个缅怀罗马昔日光耀的历史之城,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成为欧洲人的政治中心;同样地中海周围的诸文明尽管此起彼伏,但都没有成为持续不断的文明,这些文明也都不是由一个文明之源发展出来的,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科技中心像走马灯一样在地中海周围轮转。
中国尽管拥有众多的朝代,但大多朝代的交替实则属于政变性质,如唐与宋的交替,秦汉的交替等,多是由于内部矛盾激化而形成的权力转移,这样,中国实际在大多数时间里是一个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国家,这一点在人类众多文明中是唯一的。这也是由于中华文明没有像欧洲那样分成许多的文明体系及亚文明,中国成功地吸收了无论是侵入的还是渐入的各种文明,同时抛弃了负面因素,始终维持了一个完整、有效的文明整体的生命力,所以才能保持中国几千年文明的不间断。
●语言:传神而非传声
汉语是世界唯一还在大规模使用的表意文字,历经了千百年的锤炼,它已经形成了一种稳定的信息承载体系,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韵味、美学特征和凝聚性。
与拼音文字相比,汉字显得复杂得多,这对婴幼儿的早期智力开发有莫大的好处,将音、形、意融于一体使学习者易产生众多的相关联想,中国人的智慧和这种文字有着十分奥妙的联系。
在稳定性比较方面,汉字显然比拼音文字稳定得多,汉字是一种表意文字,笔画结构的变动意味着含义的变动,所以一般情况下,大部分汉字结构十分稳定,不会轻易变动,除非刻意地简化,相比之下,拼音文字是一种记音文字,这样因语言的不同而产生拼法不同的情况很普遍,如英语是伴随着英国殖民者的扩张而流传世界各地的,短短的几百年时间,英国、美国、印度等国家的英语就产生了明显的区别。表音文字的特点就是因音而记,如拉丁字母,即可以用来书写英语,也可以用作拼音,英语实际上大部分源自法语,就是法语变种。而汉语在朝鲜和日本都通用,日语和朝语发音和汉语有很大的区别,但文字是相通的,同样,中国有许多种方言却只有通过书写的文字才能理解,这样就最大可能地保持语言文字的稳定性,也就同样有益于保持民族的同质性。
尽管在历史上中国曾多次面临异族的侵入,但在语言文字上却始终如一,并且因这种文化载体的稳定性和其丰富的想象体系而同化了许多民族。相比之下,在欧洲向世界殖民时,许多殖民地都采用了殖民者的语言,如非洲、南美、东南亚等,甚至像印度这样的文明古国在今天其官方语言仍是英语,殖民浪潮过后,中国实际上是唯一没有被西方同化的国家,你能想象得出,如果今天中国的官方语言是英语的话,我们的国家会是什么样吗?如果你了解到当英语成为香港、新加坡这样的地方的官方语言时,民众生活中讲得仍是汉语时,你就会知道汉语的生命力有多强了。
汉字和拼音文字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标记方式,汉语是一种视觉语言,两个互相听不懂对方说话的人可以看得懂同一本汉语书。在今天,除了中国地区外几乎所有的国家都在使用拼音文字,甚至像日本、韩国都设计出了自己的拼音字母,似乎拼音文字一统天下的时候已经来了,果真如此吗?
恐怕不尽然,视觉标记符号和听觉标记符号本来就是不同源的标记符号。实际上,这相当于手和脚的分工,今天汉语影响比较小,但绝不等于说这种文字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几乎是在无限膨胀,人类有一天会发现这种视觉标记符号的优势之处。
用最小的代价换取最大利益这个原则永远是衡量手段优劣的标准,用最简单的表达手段表达最大的信息量也同样是社会发展的方向之一,我不知道是否有人做过这样的测试,即用最标准的英语将《红楼梦》完完全全的清晰表达出来,然后再比较一下汉英两者所用的信息量谁大呢?中国古汉语往往数百字就能表达出意境颇丰的内容来,用今天的语言来翻译其篇幅则往往要大得多。也许,令人产生一种误解,即古汉语是如此书写,但未必那时的人就是如此说话,因为,书写者的目的就是用视觉文字记录下内容,看者是通过眼睛在读,而不是嘴。
今天,计算机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工具之一,而这种工具实际上只认0和1两个字,人类需要许多不同记录符号,英语的26个字母今天是键盘的主角,但视觉文字中就未必不能成为未来的主角。
●人本位而非神本位
“主管教他所爱的每一个人,鞭打他所接纳的每一个儿子。”
正如这句出自《希伯来书》中的一句话一样,无论是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都是由一位万能的神来包容一切,支配一切,人间的爱恨情仇都是在他的掌握之中。
宗教的产生和它存在的意义似乎不难理解,汤因比在其《历史研究》中有很好的论述。
“其实,人性是大自然的一部分,也是我们所知的最难控制的领域。但是,正确认识和有效控制这一领域却是最重要的事,因为人性包含着的力量比我们已经驾驭的任何无生命自然都更存威力。人性在人类情感中的理性化表现为人的意志,而人的意志决定着如何使用这些被驯服的无生命力量。无论人类在征服大自然的路上的如何改进,只要人类不能进一步控制自己的人性,人类就依然听命于大自然的摆布,而人性是不能像大自然那样由集体行动来控制的。”
“人的情绪,意识和意志都不是集体性的,而是个人的情操。每一个社会成员的内心精神生活都是为了控制自我而不得不进行精神战斗之战场。”
世界后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中国:独一无二的文明体系(5)
“宗教的一个明显特征是,它是意识的产物。人对他所生活的世界只能局部地理解和控制。这是一个很尴尬的处境,但他又不能脱离这个世界,只能尽力而为。在这种环境中,他只能努力对不可认知的事物做出猜测,与不可控制的事物达成妥协。”
“宗教的任务就是试着制作一幅关于神秘的终极图像,以便使人能够达到与它的和谐。”
与此同时,宗教确实是人性固有的,不可剥离的情操,这种看法也广为流传,因为自人类有了区别于动物的意识后,就有了宗教,这似乎验证了宗教与生俱来的性质。其实人本身就有二重性,是生于自然界的生命,和其他动物一样,是一个生物体,却又超越动物,拥有动物无法相提并论的精神意识。人是社会中的一员,与社会是不可分离的,但每一个人又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尤其是在自我的精神世界,更是如此。人类拥有知识,但却似乎永无止境,无论这种知识拥有到何种程度,都不能完全解释人类自身的迷惘。
也就是说,人类在征服自然界的过程中进展很快,但在调整自我内心精神世界,用理性完全代替恐惧、情感等方面进展缓慢,宗教对解释自然界的物理性方面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而明显地在退步,如哥白尼的“日心说”就最终取代了“地心说”,但在人类以自我为中心的内心世界中,宗教的地位好像始终无人能代替,在世界广大的地域内,三大宗教几乎拥有遍及全球的影响力。
然而,在宗教的海洋中不是完全没有岛屿,宗教还没有完全淹没一切,这个孤岛就是中华文明所控制的领域内。
之所以说它是宗教海洋中唯一的孤岛,是因为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中,人本精神一直在宗教精神之上,这里一个有趣的现象。
在中国的神话中,有两个众神之主,如在西游记中就有玉皇大帝和佛祖如来两个,佛祖如来尽管在法术上显得比玉皇大帝大得多,然而却尊重玉皇大帝的权威。玉皇大帝是实际的统治者,显然,玉皇大帝代表的是世俗的主权,佛祖如来则只是一个宗教领袖。
与欧洲基督教会拥有的至高无上的权力不同,中国皇帝的继位不需要任何一个教会组织给予认同,也无需哪一个主教来进行加冕仪式。尽管中国的皇家学说理论也说“君权神授”,但这实际上只是一种手段,是为了便于统治的实施。
在如何面对人的内心世界,是人类无论那一个社会都要面对的问题,人的内心世界支配着人的行为。对统治者而言,如果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来解释内心的各种问题,则容易引起社会上的动荡,对普通人而言,也需要一种“信仰”用以诠释心中的疑问、恐惧和情感。非常值得人们思考的是,中国的儒家哲学在这方面实际上代替了宗教,以至儒学也被称为儒教,儒家思想中强调的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内圣外王”,强调一个人应首先从自己的内心修为开始,先修身之后才能治国,修身养性是儒学的起点。尽管儒学也不能完全解释人从何处来,神是否真正的存在这种问题,但这部分问题却由佛教、道教等来作了很好的补充。也就是说儒家思想占据了人内心世界中的主体部分,而佛、道等宗教弥补它不足的一部分,这样,内心的主体地位中,儒学通过三纲五常、哲学先圣的言论等做了内心存在的应有标准,这在很大程度上成功地抵制了宗教对内心世界的侵入,所以,在中国历史上,宗教势力从来没有成为政治的主体,中国也从没有成为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
●人人都是现实主义
在国外评论中国的时候,总是喜欢把中国和印度相对比,也的确,这两个国家可比之处甚多。在谈到民众的对外部世界的认同感时,有这样一句非常形象的话。
“中国人拥有的是一个封闭的社会、开放的心灵,而印度拥有的则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封闭的心灵”。
这是指中国在自然地理上相对与世隔绝,并长期处于一种闭关锁国的状态中,对外部世界在政府层面上多采取一种保守的自卫形式,但普通民众则实际非常渴望与外部世界的接触。在明朝,就是由于统治者担心出现叛逆而断然采取海禁政策。实际上,中国南方沿海地区非常希望和东南亚、印度,甚至地中海地区进行贸易,那时航海船队已经非常庞大而先进——郑和的船队比起哥伦布的船队来,一个是充满了帝国威风,一个则显得那么寒酸简陋。
而在印度,尽管它受英国殖民统治影响沉重,但它在历史上是佛教、印度教的发源地,由此可见它的宗教土壤相当浓厚。统计调查显示,在印度人的内心世界中,对外界的沟通渴望程度明显要比中国人低得多。在甘地领导的“非暴力不合作运动”就带有非常浓厚的宗教色彩——甘地更像是一位苦修僧,一位有道高僧,而不像是一位政治家。甘地和孙中山同为开创新国家的领袖,但甘地更符合一位精神领袖的形象,他所领导的这种“非暴力不合作运动”也颇有宗教运动的精神,这与基督教徒早期受到迫害时的形象一样,希望以一种至诚的、坚忍的精神来换取政治自由,这与那个年代世界范围的急风暴雨式的革命形成鲜明的对比。
“人天生是以自我为中心”,这句话绝不是简单地指自私自利,而是客观现实,饥饿、寒冷、情爱、欲望等这些都是只有自己一个人可以感知,别人的同情绝不能替代,因为别人吃饱了是感觉不到的。
在浪迹天涯的海外华人中最能体现中国人这一现实主义原则,华人在海外时,无论在哪一个国家,一般是不参与当地的政治活动的,他们往往非常看重这样一个进取程序,即第一步是站稳脚跟,首先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然后是第二步,尽力扩大自己的根基,将生意做大,或在自己的领域内继续向前发展;第三步才是在可能的情况下进行支持或否定某一政治派别的活动。一般来说,由于中国人历经数千年的封建压力,早已养成了现实主义的生存原则——只有先生存下来,才能谈得到其它事情。中国人并不是不思考哲学问题,中国反而有着异常丰富的哲学论述,但对普通民众而言,也许他们更赞同亨利?伯格森那句话,“哲学上的批驳往往是浪费时间。正确观点会自动取代错误观点,用不着我们费心批驳别人,它本身就是最有力的批驳。”⑤在中国人这里,人性中的善与恶的手段运用是最为灵活的——在今天,中国民间社会中造假行为的泛滥实则就是其中表现之一,这时世界大公司会说“这不公平”,但对备受外强欺凌的中国百姓而言,不过是你用强权,我用模仿而已,彼此彼此,西方诸国谁的发家史中没有包含各个殖民地的血汗呢!英国殖民者以鸦片来榨取中国人的白银,中国人为什么就不能还以颜色呢?富人订立的规则当然有利于富人,穷人只能违背这种规则的不公平来寻求历史的公平。
实际上,这也正是中国人的聪明所在。中国的这种普遍性现实主义实际上是儒家思想世俗化的体现,并非“劣根性”浓重,而只是真正适应生存,丢掉了一些虚伪,更好地发挥个人能力,在西方思想中,个人主义是受社会推崇的,然而,实际上中国人在个人主义这方面的认识丝毫不亚于西方人,中国人是更接近生存原则的人。
世界后现代文明与中国传统中国:独一无二的文明体系(6)
“在中国,与文化统一性一样重要的是,各个时期都存在惊人的政治上的统一。这一点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可以解释为:是由于中国文明,这个唯一在任何时候都未产生过祭司阶级的伟大文明,具有独特的现世主义。固然,皇帝也是祭士,他是为了所有臣民的利益而向苍天献祭,但是他履行的宗教职责比起他的统治职责来,始终居于次要地位。因而,存在于欧亚其它文明中的教士与俗人、教会与国家间巨大的分裂,在中国是不存在的。中国也没有与印度史诗相当的东西,因为印度史诗包含玄学,其内容多与个人的灵魂得救有关。这种对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