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爱在左,管教在右 >

第2章

爱在左,管教在右-第2章

小说: 爱在左,管教在右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阿明爸爸妈妈的欢喜并没有持续太久。因为妈妈是高龄产妇,又没有按规定作产前筛检,所以阿明在出生后才被发现与别的孩子有些不一样。一岁多时,他被医师确诊为中重度智能不足,除了学习迟缓和有行为能力上的障碍之外,还有语言上的困难。
  当时我在综合医院里的儿童心理卫生中心工作,当阿明父母由所在地的卫生所转介来中心就诊时,正好分配由我来为他进行行为治疗。我第一次见到阿明时,他才刚满3周岁,那天早上的情景我至今仍然历历在目。
  由满头大汗、笑容非常憨厚腼腆的父亲背着进来的阿明,身上穿着胸前有个米老鼠的红色T恤衫和白色短裤。他的眼睛又黑又大,睫毛很长,鼻子很塌,几乎看不见鼻梁,干干净净的头发被整齐地梳成旁分的小西装头。他的脸圆圆短短的,第一眼看上去就像只活泼乖巧的小哈巴狗。阿明的妈妈也是个老实腼腆的乡下人,我知道他们为了要来台北看病,清晨5点就从家里出发,所以阿明妈妈的手上还拎着大大小小、由花布包着的保温壶和保温饭盒。
  从那天之后,阿明每个星期三早上就由爸爸背着来中心接受治疗,妈妈也无一例外地在后面默默地跟着,手上拎着大大小小的花布包。虽然阿明是个生活几乎完全无法自理的孩子,可是每次来我的治疗室时,他都穿着不同颜色的米老鼠T恤,梳着干净漂亮的小西装头,像个刚洗完澡的乖巧小哈巴狗。
  我对阿明的行为治疗,主要是帮助他培养起一些日常生活的自理能力,例如,懂得向妈妈表示要大小便、能自己用勺子吃饭,以及会说简单的话等等,当然也包含为阿明作将来面对其他小朋友的好奇、嘲笑甚至欺负时的心理预防。我们的进程很缓慢,几乎用了两个月的时间,才让他学会稳稳地拿起勺子往嘴里送食物。
                  第10节:阿明的故事(2)
  就在我们的治疗进行了大约半年之后,一天早上,我刚进办公室,还在研读当天准备会面的个案资料,突然听见办公室外的走廊里传来踢踢踏踏的奔跑声,然后,就见到阿明的爸爸满脸通红、泪如雨下地背着穿着黄色米老鼠T恤、梳着小西装头的阿明冲进来,嘴里不断地大喊着:“他会叫阿爸了!他会叫阿爸了!”被这个景象震惊得一时间完全不知道该作何“正确”反应的我,泪眼蒙眬中,只听见阿明还在兴奋地不断叫着:“阿爸!阿爸!” 
  最终,我还是没有守住作为一名专业心理治疗师应该有的“同理但不同情”的原则。我全身震颤地抱着同样也全身震颤的阿明爸爸妈妈,我们一起圈抱着阿明,又哭,又跳,又笑,完全无视已经在治疗室里等了我很久的个案和主任极不高兴的目光。
  那天之后,我还是在每个周三的早上为阿明作行为治疗,但是我发现自己的心情已经变得很不一样。阿明的治疗进展开始影响我的情绪,甚至其他孩子的治疗进展也会波及我的情绪。至此,我知道是该离开这个岗位的时候了,因为我已经完全无法再以专业同理的客观态度去面对一个受苦的孩子。面对他们,我的心会很痛,会很受伤,而我这样的情绪,对孩子的治疗来说,是非常不恰当和不具有建设性的。
  因此,我逃离了,逃到那些已经具有行为能力、已经能保护自己的大孩子们身边。
  今天,我选择在这本书一开始的时候就告诉你们这个故事,是希望能用阿明的故事来表达我对教养孩子的态度:“很多时候,有些父母只能卑微地祈求孩子健康正常;而已经拥有健康正常孩子的父母,应该因此而懂得感恩,并懂得去享受它。” 
                  第11节:一些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1)
  第3章 左脑的功课——一些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
  让我们先用理性的左脑,来了解几个很关键的、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和理论。我知道这些理论看起来有些枯燥甚至吓人,但明白它们以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看待孩子的角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而这些微妙的变化也许正好是孩子最需要也最受用的。所以,我还是要说明它们。不过,我会尽量试着用比较简单轻松的方法来深入浅出地介绍;而你,也一定要耐着性子读完它。
  至于读完之后,我们要怎么去理解这些理论的意义,又如何将它们应用于和孩子的互动中,我就要请你先静下心来,自己去解读和思考了!
  心理定式
  ——发挥“信任”和“期望”的美好力量
  心理定式又叫做“心向”,或者也可以叫做“期待效应”。它指的是:主体对一定活动的一种预先的心理准备状态。主体会根据这种预先准备的心理状态,来决定活动的方向,并且据此反映在活动的过程和结果中。
  有一个非常有名和有趣的实验可以说明这个现象。这个实验是由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罗森塔尔(Robert Rosenthal)在1963年设计的,实验的目的是试图证明“偏见”的力量,而这个力量是会影响学习结果的。
  在这个实验中,他把参加实验的学生分成两组,并且各给他们一组智力和体力表现完全相同的大白鼠,请学生们教这些大白鼠走迷宫。但是在实验开始之前,他故意告诉其中一组学生,他们分到的大白鼠是经过精挑细选的,不仅脑子聪明,体力也非常好;然后他又告诉另一组学生,他们的大白鼠是准备淘汰的,因为在评选中,它们都表现出了体力和智力上的鲁钝反应。
                  第12节:一些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2)
  结果,学生们在实验室里用相同的时间和方法教大白鼠走迷宫之后,发现被认为是聪明伶俐的那组大白鼠走迷宫的速度,要比被认为是鲁钝愚笨的那组大白鼠快得多,而且在学习能力上的表现也强得多。
  这个实验的结果当然不出罗森塔尔的意料。他对这个结果的解释是:这可能是因为实验者对聪明的大白鼠怀着比较高的期望和信任,因此在训练的态度上比较友善、和蔼;而另一组因为内心先带着偏见,所以对鲁钝的大白鼠表现出粗暴、不耐烦的态度,因而影响了大白鼠的学习情绪,并进一步影响了它们的学习能力。
  为了进一步证实这个“偏见会影响学习结果”的假设,1968年,罗森塔尔和他的同事雅格布森来到了一所位于美国中部的小学,他们从这所小学的一至六年级当中,各选出3个班级的学生来参与实验。首先,他们给这些学生作了一个叫“预测未来发展”的测验。测验结果出来以后,他们又从参与者中随机抽取了一些学生的名字,然后把这份假装是有“优异发展可能”的名单交给了老师,还煞有介事地一再叮嘱老师们不要把名单外传出去。
  8个月后,罗森塔尔和雅格布森又来到这所小学,召集了上次所有参与实验的学生们作了一次智能测验。结果发现,在那份随机抽取的假名单上的学生,他们的智能增长比其他同学要快一些,而且最重要的是,他们在情绪的表现上也显得活泼、开朗、求知欲旺盛,和老师们互动积极,感情深厚。
  罗森塔尔对这个结果的解释也和上个实验一样。他认为,虽然拥有名单的老师们始终把名单藏在心里,但掩饰不住的信任和期待,会通过眼神、笑容、声音以及肢体语言来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使这些学生对自己更加自信,对上学也更有动力和兴趣。
                  第13节:一些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3)
  这个实验结果,就是教育心理学上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或叫做“期待效应”。当然,它给教育界带来了巨大的反思,让老师们理解,我们的信任和期望,以及对待学生的态度,其实是影响孩子学习成果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不过,在这里我想特别指出的是,“罗森塔尔效应”可以是正向的,但也可以是负向的(想想那些被诬陷为劣等的大白鼠和不在优异名单上的学生们)。此外,中国现行的小学教育,因囿于客观现实,并不像欧美国家那样一个班级当中只有十多个学生,所以我们如果期望老师们能理解“罗森塔尔效应”的威力,对班上几十个学生一视同仁,在现实上是有一定难度的。
  所以,我更希望对“罗森塔尔效应”的认识能落实到父母或家里其他成年人的身上。因为孩子和我们相处的时间更多,而学龄孩童能够寻求认同的对象,除了对他们影响至深的老师之外,家长也是责无旁贷的。
  习得性无助
  ——把通往理想的长路切割为可以努力迈上的阶梯
  “习得性无助”是我们在面对有学习困难的孩子时,常会用到的专业诊断词汇。它指的是个体在经历了某种学习之后,因为不愉快的情境经历,而在情感和认知行为上表现出的消极的特殊心理状态。有两个实验可以说明这种特殊的心理反应。
  在第一个实验中,实验人员将一只跳蚤放进敞着口的玻璃杯里,结果跳蚤没一会儿就跳出了杯子。来回几次之后,实验人员又将跳蚤放回了玻璃杯里,可是这一次,他在杯子上加了一个厚厚的玻璃盖子。跳蚤以为这次还是可以轻而易举地跳出杯子,可是没想到它跃起时却被盖子给弹了回来。跳蚤不死心,又奋力地往上跳了几次,可是每次都被牢牢盖住的杯盖给重重地弹回来。
                  第14节:一些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4)
  最后,灰心丧气的跳蚤就再也不想跳了,即使实验人员把玻璃杯盖挪开,又试图引诱它再跳,可是再跳起来的跳蚤,也只跳到了和杯口保持一段安全距离的高度,就再也不去尝试往上跳得更高了。
  另一个实验是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心理学教授塞利格曼(Martin E。 P。 Seligman)的那条有名的狗。塞利格曼把狗关在一个上了锁的笼子里,并且在笼子边上安装了一个扩音器。只要扩音器一响,笼子的铁丝网就会通上电流,电流的强度足以让狗感到痛苦,但不会伤害它的身体。
  刚开始,扩音器响的时候,被电到的狗会在笼子里四处乱窜,试图找到逃脱的出口。可是在试过几次都没有成功之后,狗就绝望了,放弃了挣扎。虽然扩音器响了,还是有电流通过,但狗只是躺在那里默默地忍受痛苦,而不再极力逃脱了。
  于是塞利格曼把狗挪到了另一个更大的笼子里,笼子的中间用隔板隔开,一边通电,一边没有通电,但隔板的高度是狗可以轻易跳过去的。塞利格曼把另一条从来没有经过实验的对照组狗,和先前的那条实验狗一起关进了通电的一边,当扩音器响起,笼子通电时,对照组狗在受到短暂的惊吓之后,立刻奋起一跳,逃到了安全的那一边。可是那条可怜的实验狗,却眼睁睁地看着伙伴轻易地跳到笼子的另一边,自己却卧倒在笼子里,再也不肯尝试了。
  我知道这个实验听起来十分残忍,对爱护动物的人来说,更是残酷到不可思议。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实验结果对照到自己的孩子身上,就会发现往往我们对待学习成就比较低的孩子,就和对待那条实验狗一样残忍。
                  第15节:一些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5)
  在学校里成绩不佳、表现不好的孩子,就像那条被关在笼子里的小狗一样,曾经奋力跳跃,试图还击,可是当发现自己力不从心,或电击的力量远远超过自己的力量时,可能就会“习得性无助”地放弃挣扎和努力。他们可能选择认同自己的无能,自暴自弃,默默忍受失败的痛苦;也可能因此向下修正自己可以到达的高度,宁愿选择较低的成就,以避免再次受到失败的打击。
  所以,我们是不是能重新审视给孩子定出的标准,并且试着帮助他在到达目的地的路途中,多切割出几个经过一定的努力就可以迈上的阶梯?
  投射作用
  ——避免“想当然”的主观偏见
  “投射作用”有可能是日常生活中我们在不知不觉的情况下最常表现出的心理机制。在心理学上,它是指个人将自己的思想、态度、愿望、情绪等个性特征,不自觉地投映于外界事物或他人身上,进而造成认知上的影响。
  从前,我在我的婚姻治疗室里面对有婚姻问题的配偶时,就常发现“投射作用”是造成沟通障碍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如果夫妻双方都频频启动这个先入为主的机制(不过凭良心说,沉陷在感情中的女人比较容易犯这个错误),沟通时就会你说你的,我听我的,结果虽然谈了半天,却谁也没弄明白对方的意思。
  父母在面对孩子时,尤其是面对孩子的课业学习或技能学习时,因为彼此之间权力的巨大失衡,也很容易由上对下启动这个自以为是的心理机制。
  美国有一则关于这个心理机制的寓言故事是这么说的:在一间漂亮的、四面都是落地玻璃窗的大房子外面,有一只小鸟很想进到屋子里。每天它都锲而不舍地往玻璃窗上撞,可一直没有成功,而且每次撞完之后,这只可怜的小鸟都会重重地跌落到窗台上。其实,那一大片落地玻璃窗的旁边明明就有一扇开着的窗户,可小鸟总是闭着眼往玻璃上撞,完全没有发现那敞开的窗口。
                  第16节:一些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6)
  路人看见小鸟笨拙的行为,都难过而嘲笑地说:“你看,那只笨鸟,难道它不知道旁边就开着扇窗吗?它怎么能这么笨呢!” 
  有一天,有位老先生拿着望远镜出门,无意间把望远镜的镜头对准了小鸟。当他从望远镜里仔细地观察了那只笨鸟的行为之后,才愕然发现,原来那只每天闭着眼撞玻璃窗的愚笨小鸟,其实并不是想进屋子里去。它其实是在快乐地啄食黏附在玻璃窗上的小昆虫,并且满足地躺在窗台上享受美食呢!
  我很喜欢这个寓言故事,因为在我处理的很多具有偏执性行为或情绪困难的个案中,不管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常常都会遇到学生和家长就要学什么而产生争执和矛盾的情况。“我知道他很聪明,但他就是不好好学!”“我知道他有兴趣,但就是故意和我作对!”“我是他妈妈,我难道不知道他喜欢什么吗?”……我自己是个母亲,也当然希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但问题是,我们心目中的蛟龙或彩凤,是不是也正是孩子心目中所希望成为的龙凤呢?
  有一个在管理学书籍上常常被用来解释沟通技巧的真实例子,我很想在这里再述说一遍,好让你对生活中因投射作用而产生的“误解”有更清楚的认识。
  有一次在美国一档脱口秀节目中,主持人林克莱特采访了一个小男孩。他问:“你长大以后想做什么呢?”小男孩不假思索地回答:“我要当飞行员。” 
  林克莱特为了考验这个小男孩的反应速度,也为了增加节目效果,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大海的上空时,突然所有的引擎都熄火了,那个时候你会怎么办呢?”
                  第17节:一些有关发展心理学的重要研究(7)
  小男孩想了想,回答说:“我会告诉飞机上的所有人都要系好安全带,然后我会背上我的降落伞跳出去。” 
  小男孩说完这话之后,观众席上立刻嗡嗡地响起了不同的声音,有的人被他的童言童语逗得哈哈大笑,有的人为他的胆小自私摇头叹息。但在这些声音稍稍平息下来之后,观众却突然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