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

第12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第12章

小说: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翻身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对于三个月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件困难的事。家长看到孩子学翻身时艰难的样子,往往会随手帮孩子一下。这对家长来说是举手之劳。殊不知,家长帮了一次,就使孩子的神经系统少了一次指挥全身协调动作、克服翻身困难的机会,对孩子神经系统的发育就产生了一次消极的影响。因此,在孩子翻身时,只要没有危险就不要帮他,让他自己翻,一次翻不过来,就让他多翻几次。要相信孩子总是可以靠自己的力量把身体翻过来的。

    事例3:让孩子自己学爬

    爬行对于成年人来说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而对一个七八个月的孩子来说却是一件困难的事,凡是留心观察过孩子学爬的人都能体会到这一点。孩子往前爬行,要用眼睛看清前面的情况(这是视觉和大脑协调工作的结果),决定爬到什么地方去(这是大脑中决策系统工作的结果),然后再通过四肢的协调动作(这是大脑中运动控制系统工作的结果)才能爬到想要去的地方。因此,有人将爬行称为“感觉运动协调活动”。爬行是通过大脑指挥视觉、四肢和全身协调动作完成的,对神经系统的发育有特殊作用。

    1997年6月9日《报刊文摘》刊登了摘自《中国医药报》的文章,题目是“卫生专家提醒年轻的父母,当心孩子感觉统合失调”。文章说,有一种疾病叫“感觉统合失调症”,这种病多发生在3~10岁的儿童。患这种病的孩子通常智商正常,对外界事物的反应也没有问题,但上课时注意力容易分散、不易集中;阅读时经常跳字,抄写字时经常漏字、漏行、出格,有时只写半个字或将笔画颠倒;有的动作不协调,显得笨手笨脚;也有的独占性特别强,孤僻不合群,常常无缘无故地发脾气。目前,许多教师和家长尚不了解这种病,孩子在学习和交往中出现了上述“症状”时,往往认为是孩子不听话或粗心大意造成的。结果,孩子出现了上述的“症状”,老师找家长,家长训斥孩子,有的甚至打骂孩子。由于家长和老师没有搞清楚孩子出现这种“症状”的根源,打骂、训斥孩子,不但不能解决问题,反而会使孩子的问题进一步恶化。

    造成“感觉统合失调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有孕期胎位不正常、早产、剖腹产、婴幼儿时期活动不足、对孩子过度放纵和干涉等,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孩子在婴儿时期爬行不足。治疗感觉统合失调症的一种有效方法是,为已患这种疾病的孩子提供进行“感觉运动协调活动”练习的机会,说白了,就是给孩子补上婴儿时期没有爬行够这一课。读到这里,读者应该知道让孩子多爬行的重要性了吧。

    搞清楚了让孩子爬行的重要性之后,再来说说如何让孩子爬行。让孩子爬行要注意两个问题:第一,少给干预,让孩子自由地、尽兴地爬;第二,保证孩子的安全。

    孩子爬行,最好在地上。在地上爬行与在床上相比,有明显的优点:①不会从床上掉下来,安全;②地面比床面宽敞,孩子活动范围大,爬得痛快。

    让孩子在地上爬,要把暖气片、家具腿等有棱角、尖角的东西用发泡塑料或其他柔软的东西(如用旧布包住棉絮)包好,以免划伤孩子。把孩子够得着的空电源插座用胶布贴住、粘牢,以免孩子触电。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一、少给帮助多让劳作(7)

    为了让常贺在地上爬,常启先生家专门腾出了一个10多平方米的房间,在地上铺了纯毛地毯。纯毛地毯的优点是厚实柔软、防潮性好;缺点是:①地毯里面容易藏匿灰尘和细碎颗粒物等污染物,纯毛地毯更是如此;②纯毛地毯的毛比较硬,容易扎着孩子。为此,常启先生在地毯上铺了一层毛巾被。铺毛巾被有两个作用:①把孩子和地毯隔开了,防止孩子接触地毯上的污染物和地毯扎着孩子;②毛巾被可以经常洗,保证孩子在洁净的“地面”上爬行。做完了安全措施之后就可以放手让孩子在地上爬行和玩耍了。为了吸引孩子爬行,常启先生还在地毯上放了一些玩具。常贺刚开始学爬的时候,只在铺了地毯的房间爬,后来在客厅爬、在家里的各个房间里爬。要让孩子自由地爬,不要限制他,孩子自由了,会越爬越高兴,越爬越愿意爬。

    遗憾的是,许多家长不懂得爬行对孩子生长发育的重要性,怕爬行弄脏衣服、弄脏手,限制孩子爬行;怕孩子到处乱爬出危险而不让孩子爬行。

    事例4:让孩子自己学走路

    孩子学走路要先学站立。站立不仅要有能支撑全身重量的腿力和脚力,而且要有保持身体平衡的能力。腿力和脚力来自肌肉和骨骼,保持身体平衡则是由大脑控制肌肉和骨骼协调动作才能实现的。教孩子学站立,家长不要在孩子的前面,要在孩子的背后。这是因为孩子对教他走路的人有一种依恋之情,教走路者在孩子的前面会引发孩子依赖情绪,影响孩子的坚强意志的形成。

    常启先生教孙子常贺走路就是在常贺后面教的。常启先生蹲在常贺的背后,双手扶在他的腋下,让他两脚平行,分开一肩宽,站好,两眼朝前方。扶着孩子站稳之后,慢慢地把手松开,试探孩子是否能站稳,如果站不稳就重新扶住孩子。教孩子站立要奉行“少给帮助多让劳作”的原则:孩子歪斜一下不要紧,不要立马扶他,要等到孩子倒下时再去扶。扶孩子的目的不是不让孩子倒下,而是不让孩子摔着(这样做是保护孩子而不是帮助孩子),只有让孩子倒下了孩子才能体会到失去平衡和掌握平衡的真谛,他的大脑才能更好地受到掌握平衡的训练。教孩子站立不可急于求成,能否站住不是主要的孩子站得住是不成问题的,只是早一点、晚一点的事。,使孩子的大脑多经受锻炼才是主要的。

    孩子学会站立之后就要学迈步。迈步时只有一条腿支撑体重,要求孩子有更高级的掌握身体平衡的能力。教孩子走路要实行“少给帮助多让劳作”的原则,让孩子自己学走路。教孩子走路最好不要多人参加,一人即可。人多了会使孩子分散集中力、无所适从。家长要在孩子的背后扶住孩子站稳,然后轻轻地把手松开,让孩子自己站稳了。孩子站稳之后家长不要说话,也不要有什么表示,要继续在孩子的背后保护孩子,让孩子自己往前走。孩子第一次往前迈步是十分艰难的。有的孩子刚一迈步就摔倒了。这时家长要及时保护孩子,不要让孩子摔倒在地上。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保护孩子不是不让孩子倒下,而是不要让孩子摔到地上。孩子第一次倒了,要把孩子扶起来,亲亲孩子,同他玩一会儿别的。待孩子充分放松之后再试着重复以上的动作。如果孩子不愿意继续学了,不要勉强。学站立、学走路是孩子的本能,他现在不愿意学,过一些时间之后肯定还是愿意学的,家长用不着着急。有的孩子刚试着迈步很害怕,想蹲下。这时要给孩子以安慰和谅解,如两手架着孩子,让孩子放松放松,练练腿力。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一、少给帮助多让劳作(8)

    教孩子迈步往前走,最好让孩子在没有人帮助的情况下,一步一步地往前走。孩子一个人孤立无援地往前走(家长在孩子的背后,孩子是看不见的),看上去是非常艰难的,孩子的腿往前一迈,身子会有歪斜,一般情况下会摔倒。孩子倒下时要及时地扶住,保护孩子不要摔倒在地上。就这样,倒了再练,练了再倒,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孩子就慢慢地学会走路了。孩子学会走路之后,通常就不愿意别人扶了。不让扶,是孩子争取人格独立的表现,是好事,应该支持和鼓励。

    孩子学走路时,家长一定要注意保护,不能摔着孩子。保护方法是跟在孩子的后面,猫下腰,双臂张开成弧形,护在孩子躯干的两侧。经验证明这种方法是很安全的。

    孩子学走路是一项全身运动,眼睛要往前看,腿脚要往前迈,胳膊要支撑着掌握平衡,腰部也要用力配合才行。孩子学走路是在大脑指挥下完成的。0~3岁是人的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孩子学走路不只是对腿脚的训练,重要的是对大脑进行训练,使大脑发育得更好,使孩子变得更聪明、更有能力。

    常启先生用以上方法教常贺走路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常贺是一岁过了几天开始学站立的,到一周岁过一个月时就能稳稳当当地走路了。从学站立到学会走路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

    教孩子走路,各家有各家的教法。有些做法是不正确的。判断做法是否正确的标准有两个:①能否保证孩子安全;②是否有利于孩子的大脑多经受锻炼。

    有的家长怕孩子摔着,不敢让孩子自己站立,始终扶着孩子学走路。

    有的家长,孩子还没有学会站立就让孩子学走路。爸爸在孩子后面架着孩子站住,妈妈在前面引逗,拍巴掌叫“宝宝快过来!”、“宝宝快过来!”孩子被叫得兴奋起来之后,迫不及待地要到妈妈那里去。这样,孩子就连走带跑、趔趄地“走”到了妈妈的怀里。他们不厌其烦地、一遍又一遍地这样教孩子走路。这种做法剥夺了孩子练习平衡的机会。这种教法也可以教会孩子走路。但是,与前面讲的方法相比,孩子的大脑受到的锻炼比较少。

    还有人为了不让孩子摔着,孩子学走路时用带子把孩子的上半身拴住,在背后留一截带子攥在手里。这样,孩子要摔跤时一拽带子就把孩子拽起来了,不论孩子怎么走也摔不着。这种方法受到不少人的青睐。其实,这是一种非常不可取的方法。原因是这种方法剥夺了孩子学习掌握平衡、独立学走路的机会,孩子大脑锻炼的机会少。

    事例5:让孩子自己爬起来

    孩子学会走路之后,很愿意自己走路,不愿意别人牵着。自己走路就免不了摔跤。孩子稍大一点,会跑了,也会跌跤。摔倒了,如果不是摔得很厉害,家长就不要管,要让孩子自己爬起来;同时家长要给孩子以鼓励,说:“宝宝真勇敢,不怕疼,自己爬起来!”孩子也许听不懂家长说的什么意思,但是孩子会从家长说话的语气和表情中受到鼓舞,会自己爬起来,而且不哭。家长都希望孩子坚强,希望孩子遇到挫折时不屈不挠、奋勇向前。孩子的坚强意志不是家长希望出来的,也不是家长说教出来的,而是通过点点滴滴、实实在在的劳作练出来的。有的家长在孩子摔跤之后赶紧把孩子抱起来,嘴里还不停地说:“摔疼了吧?宝宝勇敢,宝宝不哭,宝宝乖!”家长这样做是不合适的。首先,孩子摔倒了之后,让孩子自己爬起来才能体现出孩子的勇敢精神,立即把孩子抱起来就否定了孩子的勇敢精神;其次,家长说“宝宝不哭”会使孩子觉得自己很可怜,本来不想哭也得哭起来,再说“宝宝乖”也就没有用了。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一、少给帮助多让劳作(9)

    有的家长很有意思。如果路上有什么东西把孩子绊倒了,会朝着绊倒孩子的东西夸张地猛踩两脚,嘴里还说:“我叫你绊(倒)宝宝,我叫你绊(倒)宝宝!”这样对孩子是没有好处的,会助长孩子的“报复”心理。遇到这种情况,家长应该对孩子说:“宝宝下次多注意,走路多看着点儿脚底下。”家长都希望孩子有好品德。好品德大多数是通过生活中的一些细节,一点一滴地积累起来的。为了教育孩子,家长应该处处留心自己怎样做才对孩子有利。

    事例6:能不抱就不抱

    以上所介绍的教孩子翻身、爬行、走路和让孩子自己爬起来的方法,都是由常贺实践过了的,效果都很不错。常贺发育良好,身体特别结实。他非常喜欢在房间里推着他的小椅子来回跑,从客厅推到卧室里,又从卧室推到客厅里,一推就是几十分钟,有时推个把小时。他家住在4楼,常贺2岁多了之后,上下楼梯都是自己走。一次幼儿园的老师打电话来说常贺发烧了,让家长把他接回来。奶奶到幼儿园时,老师说烧到了摄氏392°(腋下)。奶奶摸摸常贺的脑袋很热,说:“奶奶抱常贺回家吧。”

    常贺说:“常贺自己走,常贺自己回家。”

    就这样,常贺从幼儿园走回了家,还上了4层楼,硬是没让抱一步。应当说这是与平时对孩子的训练有关系。常启先生家有一个习惯,孩子不让抱,就让他自己走。常贺所在的班是托班,有30多名小朋友。老师说:“别看常贺看着不胖,可他的肉瓷实,抱起来显得特别沉。这个班里顶数他抱着沉了。”老师还说:“有的孩子看着胖,可是肉不瓷实,抱起来就显得很轻。”每位家长都希望孩子有一个健壮的身体。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你就少给孩子帮助,多让孩子劳作吧。舍此,你的孩子是不会健壮的。孩子可能很胖,但是暄胖;孩子也会走路,但更愿意抱他走;孩子跌倒了,会委屈得没完没了;孩子可能发育没有问题,就是经常闹病。

    事例7:让孩子自己收拾东西

    让孩子自己收拾东西对培养孩子的责任心是十分有效的,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勤奋、自信、自尊、负责的品质。

    每个孩子或多或少有一些玩具。孩子玩完玩具之后,家长要教孩子把玩具收起来放回原处或指定的地方。玩具是孩子的。他有权利玩,也应该有义务收拾,不能只管玩,不管收拾。要让孩子从小就懂得权利和义务是相辅相成的,这次没有收拾好,下次就不能玩。可能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小,做不了。这是不对的。一般说来,孩子会走路了,能把玩具找出来,就具有把玩具放回去的能力,而不用等到孩子会说话了才要求他收拾玩具。这是因为孩子会说话之前就已经有了理解力、记忆力和模仿力。这时的孩子虽然不会说话,但他可以听懂大人的话,可以做一些简单的事情。

    让孩子收拾玩具不能是说教式的、命令式的,要采取示范的方式。家长要边说边做,时间一长孩子就学会了。家长要为孩子准备装玩具的器具,譬如,把小人书放在盒子里;稍大一些的布娃娃、汽车之类的玩具放在大一点的纸箱子里;积木、跳棋、围棋、扑克之类的小玩具放到买来时所带的盒子里。让孩子收拾玩具可以培养孩子爱劳动收拾玩具对孩子来说就是一种劳动。、爱整洁、负责任的品质。常立和常民小时候玩过的积木、跳棋、扑克,过了30多年了,现在还在,又拿出来给常贺玩了。孩子做事容易形成习惯,越小越容易形成。家庭教育在很大程度上是养成习惯的教育。

第四章 好孩子是这样教出来的 一、少给帮助多让劳作(10)

    孩子的鞋、衣服和其他东西最好放在固定的地方。常贺不到3岁的时候,就知道把自己穿过的鞋放在他房间靠墙的地方,排成整齐的一排。

    孩子再长大一些之后,自己的东西越来越多了。例如,外出捡的漂亮的小石子、收集的一些小画片等。这时家长最好给孩子准备一个收藏东西的地方。这也是对孩子的一种尊重。孩子通过家长对他的尊重会觉得自己长大了。

    孩子大一些要和家长分床睡觉,再大以后要和家长分房间居住。这时家长要教孩子自己叠被子、自己收拾自己的房间。

    孩子上学之后要让孩子自己收拾书包。

    有一位妈妈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