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夫家事-第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果从陈立夫的祖父这一代算起,他的祖父陈延、父亲陈其业、陈立夫以及陈立夫的子、孙,加起来已经是五代人,加上家人相处融洽,陈氏家族确实可以说是和睦昌盛。照这样说来,真的已经达到眷苍公陈延所说的“五世其昌”了。
第一部分:世家之后陈立夫的二叔陈其美
1。蒋介石的大哥
陈其美,字英士,生于1877年,是陈立夫的二叔。与温良恭俭让的大哥陈其业及兄弟陈其采相比,陈其美似乎多了些绿林好汉般的色彩。早年,陈其美也在乡间读了几年书。凭他的聪颖,成绩也颇为不俗。
少年时期的陈其美,可以说是一个聪颖而机警的孩子。陈其美的弟弟陈其采曾经讲过这么两个故事:陈其美八岁的时候,和其他孩子们一起到野地里去玩,大家调皮捣蛋,用火点着了一大片的枯草,一个小孩不小心,大火烧到了他的衣服。年幼无知的孩子们见到这个情景,都吓得面如土色,纷纷逃离,可陈其美看到后,马上跑上前去,迅速把被火烧到的孩子推倒在地,然后自己奋不顾身地扑在他的身上,用自己的身体将孩子的火压灭,一场可能的灾难由于陈其美的勇敢而避免。
另一件事是,陈其美十岁的时候,和孩子们一起驱赶着马到湖边小岛的空地上去玩,忽然一匹马朝着陈其美狂奔过来,其他的孩子大惊失色,目瞪口呆地吓在那里。可陈其美非常从容地跑了十步之后,快被马追到时,忽然趴在地下一动不动,狂奔的马失去了方向,有些犹豫不决地回转身,陈其美看到这种情况后,急忙起身狠狠地向马打去,马折转身跑回了马群,而陈其美与孩子们也幸免于难。
这两则故事的真实性如何,今天已无从考证。但国民党的史学家们对此深信不疑,在国民党统治时期,这两则故事还被收入了小学国文课本之中。1985年,台湾金兰出版社出版的《陈其美》,更就此事发挥说:
骇人听闻的事件迅即传遍邻里,陈其美因为私自携带火柴,出城放野火而挨了父母一顿骂。可是里巷轰动,父老议论,一致认为陈其美的胆识俱壮,应变有方,要比宋朝的司马光打破水缸,救出溺水玩伴还要更胜几分。吴兴城里的父老诸姑、少年子弟一概认定陈其美聪明绝顶,卓尔不群,将来一定大有出息。果不其然,以英士先生知名于世的陈其美,在十八年以后的辛亥(公元1911年)那年,便奋起沪滨,光复上海,出任民国第一任上海都督,终于由他在东南的一木擎天,作中流之砥柱,方使辛亥革命,终底于成,中华民国,从而建立。
陈其美少年这种快乐而无羁的生活并没持续多久,由于家庭经济状况日益拮据,使他中辍了读书——中举——做官这一传统的荣宗耀祖之路。当他15岁时父亲因病去世,经济状况更是每况愈下,据说有一年除夕,家里过年非常困难,继母杨氏只得褪下了腕上的镯子变卖,才算度过了年关。陈延在世时,已无力供养三个儿子同时读书,因此打算让长子其业、幼子其采读书,让其美继承父亲衣钵,习商贾之道。父亲去世后,陈其美不得不中断了学业,到石门县的一个典当做学徒。
在那个时代,当学徒是一种非常受苦的生计。每天,陈其美早起晚睡,烧茶煮饭、做菜洗衣等,还要伺候老板、账房先生们吃饭,等他们吃过之后,陈其美才吃一些残羹剩饭,如果有不周到的地方,还受到他们的打骂。但是,陈其美还是咬紧牙关,任劳任怨,完成任务。在习商之余,陈其美经常阅读报纸,十分关注世界大事、中国国情,对清政府的腐败,极为愤慨。在致亲友的信中,他“痛言清廷失败,须人民自图振作,二十年后方能重振国威,洗雪国耻”。并力劝弟弟其采东渡日本求学。
1902年春天,陈其采从日本士官学校毕业回国,向陈其美讲述日本的情况,认为日本能很快富强起来的原因,在于“变法维新、振兴实业”,这给陈其美教育很大,他想到自己在这家当铺做学徒已有12个年头,如今只从第12名学徒升到第3名,就是再熬三年学徒满师,也不过是终身坐坐柜台,打打算盘而已。终其一生,只能见闻孤陋、天地狭窄,难施其抱负。第二年,即1903年,陈其美辞去典当铺的职务,只身来到上海,在同康泰丝栈担任助理会计。那一年,他27岁。到上海以后,陈其美一边在同康泰丝栈做事,一边结识革命同志,上海在当时是救国革命运动的中心,也是新学运动的中心,各方英雄豪杰云集这里,革命民主思想风起云涌。许多革命志士奔走呼号,组织集会,进行宣传反清革命活动。在上海,陈其美刻苦学习新知识,结交很多革命党人,如秋瑾、徐锡麟、谭人凤、张静江等人,并和他们一起参加革命活动。加上他行侠好义,为别人办事又很热心,所以很快便在上海结交了各路的朋友。在陈立夫的回忆录《成败之鉴》中,对陈其美的侠义是这样说的:
他的慷慨好义,饶有古侠士风,在朋友间也是有名的。譬如有一次,天津的李六更,母亲卧病,二叔和他并不是很熟的朋友,但他既有困难,又找上门来,于是就以济人之急的心情,毫不犹疑地送了他一百元。他的疏财仗义、好交朋友,使得在上海各个阶层,都有很好的人望,其中包括红帮和青帮里的人,也都成了他的朋友。陈立夫:《陈立夫回忆录——成败之鉴》,正中书局1994年版,第19页。
1904年,陈其美进入理科传习所,研究西方科学知识,他“闻见益广,识见益宏,革命情绪,深植其基”,并因此感叹:“商贾征逐末利,何补于国家的危亡。”于是陈其美放弃商业救国的理想,在其弟陈其采的帮助下,1906年,陈其美东渡扶桑,先入警监学校,后入东斌学校学习军事。
第一部分:世家之后踏上了归国的征途
这年冬,陈其美首次结识了孙中山,并加入中国第一个全国性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从而正式走上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参加同盟会后,陈其美更加广泛地结交中、日志士。因其古道热肠,许多人成了他的莫逆之交。在这些人之中,蒋志清(即蒋介石)便是其中的一位。蒋志清比陈其美小十岁。他于1906年4月东渡日本,在那巧遇了陈其美。对陈、蒋的相识,《蒋介石与陈立夫陈果夫》里有这样一段描述:
有天早晨,陈其美起床后,前往东京的西片町散步。在走到一处小树林边,忽然看到一位二十几岁的中国青年在舞剑。陈其美见那青年长方脸、直鼻梁,面貌生得很英俊,立即产生了想结识的想法。于是走上前去一问,才知道他是清廷派往日本的官费留学生。可是不久,蒋介石便肄业东京清华学校并回到国内。是年冬,蒋赴保定肄业于陆军部全国陆军速成学堂,年终应考留日陆军学生获选。1908年,蒋介石再次东渡日本,入振武学校研习军事。由于清廷留日学习陆军名额有限,并且要求很严,像蒋介石这样的留日学生可谓凤毛麟角。因此,陈其美对蒋志清颇有些另眼相看,加上两人又是浙江同乡,关系很快便亲密无间。不久,两人又结识了另一位在日本留学的士官学生黄郛。由于三人志趣相同,经常在一起议论天下大事,关系也日渐亲密。在陈其美的提议之下,三人义结兄弟,陈其美为大哥,蒋介石最小,为小弟。三人还互换了兰谱,盟约称“安危他日终须杖,甘苦来时要共尝”。蒋介石还特将誓言刻在两把宝剑的柄上,作为礼物,分送给两位盟兄。1908年,由于陈其美的介绍,孙中山先生单独约见了蒋介石,并吸收他加入同盟会。对于孙中山与蒋介石的相识,目前有至少四种说法,浙江大学的杨树标教授认为,两人相识于1907年。
据说会见之时蒋介石备受孙中山先生的称赞,夸奖他是个“很难得的人才”。但也有人认为这是后来一些御用文人为美化蒋介石而杜撰的。但无论如何,蒋介石投身同盟会,认识孙中山是陈其美介绍的。蒋介石对这位早期的恩人和挚友也经常夸赞,自诩为陈其美“第二化身”蒋介石:《祭义兄陈英士文》,见《陈英士先生纪念集》,台北1977年版,第5页。陈其美早年的一些密友,例如张群、邵元冲、吴忠信等人,以后都成了蒋介石政权的骨干。
东京当时是留日中国学生的革命中心。留日学生多主张以鼓吹、起义、暗杀三种方式进行革命,陈其美也赞成这种主张。加入同盟会后,他就立即联络同学在东京组织了一个军事体育会,“热心倡率,从者甚多”。在陈其美留学日本的两年中,以孙中山为首的民主资产阶级已经完全放弃了改良的主张,开始在全国各地点起革命之火。惠州、钦州、镇南关、皖浙等等地方,革命党人纷纷举行起义,但由于力量对比悬殊,都纷纷以失败告终。在激烈的斗争形势面前,陈其美已无法安心读书,1908年春,在同盟会的委派下,踏上了归国的征途。
2。青帮老大
3。光复上海
4。上海都督
5。肇和起义
6。惨遭暗杀
1。求学之路
1。1求签上学
1.2.少年时绰号“老太婆”和“道德经”
2。老蒋“伙伴”
2。1初识蒋介石
2。2蒋介石的救命恩人
2。3纵横洋场
2。4为蒋招兵买马
3。“教父”生涯
4。主政江苏
4。1。导淮入海
4。2。太太不得干政
4。3平时见面要鞠躬
5。进军金融界
第四章
1.初涉人生
1.1和尚的奇遇:滴水也能穿石青年时期的陈立夫
1。2上海滩的穷学生
1.3北洋大学的高材生。
2。远渡重洋
2。1留学美国匹兹堡大学
2.2美国史可兰敦煤矿唯一的中国人
3从政之初
3.1蒋介石的机要秘书
3.2蒋介石的贴身心腹
4。中统后台老板
4。1调查科首任主任
4。2。用软刀子杀人
4。3。反省院政策与细胞政策
5.独立王国——中统局
5。1.由调查科到中统
5。2.独立王国——中统局
5。3.庞大的特务机构
6.最阴毒的特务组织
6。1。中统的训练方法中统对中共的研究
7.中统的衰亡
7.1.与戴笠结怨
7。2.中统的衰亡
第五章
1。独辟幽径
1。1与苏联和谈
1。2谈判使者
2抗战时期的教育部长
3“对付共产党,我什么都不怕”
3。1劝毛泽东信仰三民主义
3。2与周恩来正面交锋
4。风雨飘摇中的立法院副院长
1。没有陈其美就没有蒋介石
2。蒋介石报恩,一手栽培二陈兄弟
3。西安事变中站错队
4。权力之争与二陈受到限制
4。1以派制派,蒋介石玩弄权术限制CC
4。2蒋陈失和抗战结束后,蒋陈之间的关系随着国内形势的变化,渐渐降到了冰点。
4。3无可奈何,仓皇赴台
5一朝见弃,辗转于台美之间
5。1陈诚:“陈立夫是个混蛋。”
5。2黯然离台
5。3新泽西州的养鸡人
1:陈氏已接受哥伦比亚大学之聘书,前往讲学半年;
2:陈氏养鸡事业,经历数年之艰苦经营,已经脱离险境入于康庄道上。且因能自造皮蛋与咸蛋,获利颇不鲜,故不必急求脱手。
5。5重新赴美
6。回台定居,与蒋和好
7。老蒋临终抚立夫
8与蒋经国、蒋纬国的兄弟友情
第二部分:忠心跟随蒋介石忠心跟随蒋介石
也许是陈其美这层特殊的关系,也许是从小便崇敬这位“蒋三叔”,也许是传统思想的根深蒂固。几十年来,陈立夫与哥哥陈果夫两人可谓对蒋介石忠心耿耿,没有丝毫的二心。可以说即使到了行将就木之际,蒋介石仍然在他们心中无人可以取代。陈立夫在自己晚年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我确信曾经追随一位伟人,从事国民革命的大业,打倒军阀,统一中国,击败日寇的侵略,赢得抗战最后的胜利,废除不平等条约,将次殖民的中国变成了世界五强之一,并奠定宪政基础——在整个国民革命的过程中,我只是接受这位伟人的领导,我的贡献极为微薄……
辛亥革命后,清帝被赶下台,皇帝没有了,传统的君臣观失去了依附,三纲五常也随之动摇,陈立夫的兄长陈果夫便根据形势的需要,创造发明了一套关于“一个党、一个主义、一个领袖”的理论,蒋介石为此非常欣赏,并且将其推广于整个国民党内部。但蒋心里也明白,那只不过是骗骗一般人的空洞的说教,在错综复杂的民国环境中,忠诚成了蒋介石选择部下的首要标准。相对于忠来说,才只是次要的标准。蒋介石曾有两位重要的军事幕僚何应钦与杨杰,何是庸碌的应付之才,杨却是杰出的军事家,杨极端看不起何,两人关系紧张,犹如水火。但蒋介石最后还是选择了无才但相对比较忠诚的何应钦,至于像汤恩伯、胡宗南等并无多大才干的军事将领,完全都是由于有所谓对蒋的忠诚,才得以晋升为国民党的高级将官。
陈立夫跟随蒋多年,心里完全明白蒋的这种标准,于是,在民国时期的中国,尽管军阀、党派林立,各种斗争残酷无情。蒋介石的政治生涯也是几起几落,但陈立夫始终为蒋介石鞍前马后,摇旗呐喊,充当其最忠实的部下与打手。因为他明白,只有这样,他们才能以不变应万变,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1927年4月12日,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的政变,这意味着不仅分裂了国民党、阻碍了北伐战争的乘胜推进,而且污染了三民主义的旗帜,使得欣欣向荣的国民革命中途夭折。从长远看,他还严重地销蚀了国民党既成的进步性,正在把一个由孙中山缔造的革命组织演变成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反革命组织。在这一行进的过程中,蒋介石自己从进步走向反动,堕入罪恶的深渊,而陈立夫也紧紧跟随蒋介石,宁愿走到历史和人民的对立面。在上海清党期间,周恩来曾去找过陈立夫,向他打听宵禁口令,周恩来原以为凭着五四时期缔结的友情(当时陈立夫在天津北洋大学,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大学),陈立夫未必让自己难堪,不料,陈立夫反问周恩来:谁需要口令?周恩来不能说,陈立夫就一口回绝了。当时,周恩来对陈立夫的表现十分失望,半是愤慨半是讽刺地说道:“你真够厉害。”陈立夫的心中此时只有蒋介石,他根本不怕得罪周恩来,因为他知道周恩来正“在闸北指挥工人”,一旦“得到了口令,晚间可以通行无阻,用工人来扰乱”政变,那就麻烦大了。陈立夫用自己的行动践履了他对蒋介石的“竭尽智能、接受指导”的诺言。
四一二政变之后,汪精卫等在武汉也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宁汉在反共问题上达成了一致意见。可汪精卫操纵着国民党的中央,他不愿向蒋介石称臣,同样是李宗仁、白崇禧为首的新桂系,在帮助蒋介石发动政变,建立南京之后,也开始居功自傲,开始对蒋介石专制独裁、排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