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立夫家事-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已经隔绝几十年,国共两党还是应该实行第三次合作。为此,陈立夫曾经以“总统府资政”的名义,秘密地向中共中央发出信息,希望毛泽东能够到台湾访问。只不过当时大陆上正在搞“文化大革命”,陈立夫的努力没有结果。然而,陈立夫还是很积极乐观,虽然没有得到大陆中共反馈的信息,他又在香港报纸上公开发表了他写的文章《假如我是毛泽东》。
在该文中,陈立夫希望毛泽东、周恩来能够到台湾访问,与台湾国民党领导人谈判,并要求毛泽东“以大事小”,不计前嫌,重新进行国共第三次合作,以便完成祖国的统一大业。陈立夫还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态,他希望海峡两岸要加强接触和联系,为了促进“用中国文化统一中国”,更应该大力开展两岸文化交流。
1988年8月,当台湾《中国时报》记者采访他时,陈立夫说,希望在有生之年能看到中国的统一,希望海峡两岸的政府和人民都积极为祖国的统一创造条件。同月,陈立夫在会见台湾“中国统一联盟”的代表时,他表示希望联盟能够为中国统一多作贡献。他认为,如果海峡两岸能够通过合作而达到中国的统一,中国必将在世界上壮大起来,发挥很大的影响。
当接受台湾《联合导报》杂志的记者采访时,陈立夫又一次希望海峡两岸要加紧接触,加深了解。他还说,假若邓小平先生请他去大陆谈一谈如何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话,他一定去。但是他又说,台湾的“三不政策”使他出不去。“文化大革命”之后,特别是1978年12月,中国共产党召开十一届三中全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重新走上正确的轨道。在台湾问题上,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首次放弃使用“解放”这个词,提出“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实现统一大业”,并采取一系列积极的措施,力图解决台湾问题。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发表讲话,申明对台湾的态度和看法。
第三部分:坦言谈统一最根本的途径
1979年1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和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为台湾统一问题提供了契机。在这期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告台湾同胞书》,宣布:“在解决统一问题时尊重台湾现状和台湾各界人士的意见,采取合情合理的政策和办法,不使台湾人民蒙受损失”,“我们寄希望于1700万台湾人民,也寄希望于台湾当局。台湾当局一贯坚持一个中国的立场,反对台湾独立。这就是我们共同的立场,合作的基础……希望台湾当局以民族利益为重,对实现祖国统一的事业作出宝贵的贡献。”为了表示诚意,《告台湾同胞书》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已经命令人民解放军从即日起停止对金门等岛屿的炮击。
1979年1月13日,邓小平在对台问题上表示:“用什么方式解决台湾归回祖国的问题,那是中国的内政。按照我们的心愿,我们完全希望用和平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因为这对国家对民族都比较有利。”随后,在1月31日,邓小平再一次说:“我们力求用和平方式来实现台湾归回祖国和完成祖国的统一……问题是如果我们承诺我们根本不使用武力,结果只会使台湾当局根本不同我们谈判和平统一,这反而只能导致最终武力解决问题。”当然,使用武力只是针对台独势力而言,和平统一才是最根本的途径。
1981年9月3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阐明了台湾回归祖国,实现和平统一的九点方针政策:
一、建议举行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国民党两党对等谈判,实行第三次合作,共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双方可先派人接触,充分交换意见。
二、建议双方共同为通邮、通商、通航、探亲、旅游以及开展学术、文化、体育交流提供方便,达成有关协议。
三、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并可保留军队,中央政府不干预台湾地方事务。
四、台湾现行社会、经济制度不变,生活方式不变,同外国的经济、文化关系不变。私人财产、房屋、土地、企业所有权、合法继承权和外国投资不受侵犯。
五、台湾当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担任全国性政治机构的领导职务,参与国家管理。
六、台湾地方财政遇有困难时,可由中央政府酌情补助。
七、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愿回祖国大陆定居者,保证妥善安排,不受歧视,来去自由。
八、欢迎台湾工商界人士回祖国大陆投资,兴办各种经济事业,保证其合法权益和利润。
九、统一祖国,人人有责。我们热诚欢迎台湾各族人民、各界人士、民众团体通过各种渠道,采取各种方式提供建议,共商国是。
之后不久,胡耀邦公开邀请蒋经国等台湾当局党、政、军方面的高层领导人和各界人士,希望他们亲自来大陆和故乡看一看。并表示,愿意谈和不想谈都行。胡耀邦还说,蒋家在老家奉化的茔墓已经修葺,庐山美庐也保持完好如初,其他在台国民党高级官员的老家和亲属也都妥善安置。
1982年7月,廖承志向蒋经国写了一封公开信,表示“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并希望蒋经国能领导国民党和共产党和谈,实现两党第三次合作,完成祖国的统一,共同振兴中华。
1992年2月,陈立夫的著作《四书道贯》由中国友谊出版公司出版,全国政协副主席程思远对此书大加称赞,还为该书作序。程思远认为,《四书道贯》的出版,有利于台湾与大陆的文化交流,有利于促进祖国和平统一。
大陆高层领导人对台湾的讲话和措施,使陈立夫备受鼓舞,他看到了祖国和平统一的希望,随着年岁的日益增长,陈立夫也开始逐渐放弃用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思想,并有了新的看法。
1981年1月,陈立夫为王恩诚主编的《中国向何处去》一书作序。在序言中,陈立夫曾经提出,他希望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序言上说:中国近百年来思想之演变,由传统进行现代革命化之改革运动,始自洋务运动,中经戊戌变法、维新,而成辛亥革命。每一运动虽有其时代背景而成败不一,唯其中心思想皆以中国传统思想之仁政为原动力,以救国救民为目标。故前此数十年,虽以内忧外患,相继不绝,政局未能稳定,人民生活困苦,而立国精神,尚未尽丧……余固确认三民主义统一中国有其必然性,犹表之与影,答呼之与响,无可置疑,惟视国人努力何如耳。
陈立夫提出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论,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他认为祖国的统一是大势所趋,并看到了中国人的立国精神。但是,他没有看到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局限性,他所倡导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也是不可能的。然而,陈立夫提出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却得到了台湾当局的肯定。1981年4月,台湾国民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通过决议案,将“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列入国民党的政治纲领。“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在台湾社会上也有一定的响应。1981年11月,台湾300多各界人士在台北圆山大饭店举行研讨会,讨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议题,还决定成立“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大同盟”。
在此期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许多重大的变化。1984年,根据“一国两制”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和英国两国政府于9月24日签订了关于1997年7月1日收回香港的协议;同时,中国政府又和葡萄牙政府签订了关于在1999年12月20日收回澳门的协议。香港和澳门的问题得到妥善解决,台湾问题再次引起人们的注意。
第三部分:坦言谈统一长期低息贷款
随着形势的发展,陈立夫统一中国的思想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88年7月14日,国民党在台北召开第十三届中央评议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会议期间,陈立夫联合34名中央评议委员,又提出“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以投资共同实行国父实业计划,建立自信,并以争取大陆民心,以利和平统一”案,这就是著名的“陈立夫提案”。
在这个提案中,陈立夫等人认为:“中国之统一为台湾海峡两岸及海外全体同胞之共同愿望,故仅为时间问题。”但是,“中国的统一必须以由中国人以自力达成之,非第三者所愿成所能助成者。”对于实现祖国统一的具体思路,陈立夫等人表示:“谋求统一,必先建立共信,有了共信,自信乃生。自信生,自会团结统一。”“中国文化为建立共信的最佳条件”,因此以中国文化作为实现祖国统一的基础。
陈立夫等人还设想了实现祖国统一的途径:在自信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台湾的科技潜力和大陆的人力、物力资源,取长补短,“共同成立国家未来计划经济委员会”,双方进行经济合作,消除二者的敌对行为,以此为基础,通过“政治整合之协商”,最后达到海峡两岸全面合作,从而实现两岸统一。陈立夫等人还认为:“惟若统一有望,有限度的接触,则不可避免。”这样才能建立自信。陈立夫等人在提出“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议案之后,又提出向大陆提供50到100亿美元的长期低息贷款。
陈立夫等人提出的“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提案,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这个提案有力地冲击了国民党长期坚持的“三不”政策,表明陈立夫放弃了原来提出的“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主张,并积极倡导祖国和平统一,主张经济合作,政治协商,建立共信。尽管在提案中还有一些不恰当的提法,但是,从总的说来,这个提案有利于海峡两岸的和平统一,符合两岸人民要求和平统一的愿望,合乎历史发展的潮流。陈立夫首创的“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论调,奠定了他在海峡两岸关系上的特殊地位,因此他被台湾媒介奉为“促进两岸交流与和平”的“基磐”。后来,陈立夫又当选为“海峡两岸和平统一促进会”的名誉会长。因为这个提案主张在一个中国的前提下国共两党以谈判促进和平统一大业,因此,陈立夫赢得了海峡两岸对他的共同尊敬。
陈立夫等人的提案公布之后,尽管遭到台湾当局的否定,但是在台湾岛内外还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效应。台湾岛内外和海外人士对这个提案反映普遍良好,已是垂暮之年的陈立夫,在大陆和台湾再次成为新闻人物。
1988年8月22日,台湾《中国时报》发表题为《陈立夫谈构想,希望重新统一》,副标题为《“三不”或“四坚持”莫如中国文化有力》。文章写道:国民党元老陈立夫表示的,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建立共信”案是个人的一个天真构想。他认为,现在海峡两岸,若透过合作而达到中国统一,中国必将在世界壮大起来,发挥无比的影响力。
陈立夫是在会见“中国统一联盟”代表时做上述表示的。“统联”派代表往访陈立夫先生,希望他就“中国文化统一案”举行演讲说明会。陈立夫以他所提此案政府不赞同为由,婉拒了“统联”的邀请。陈立夫及多位国民党“中评委”,月前曾于国民党十三全会时,提出来如果中国大陆当局能郑重宣言复兴中国文化,重振四维八德,以替代“四个坚持”,放弃武力犯台,则政府可以考虑,以外汇资金50亿至100亿美元贷款支援大陆经济建设。
今年89岁的立夫先生最近接受《联合报道》杂志的访问,访谈中还曾坦率地表示,假如中共大陆的邓小平请他去谈一谈“如何以中国文化来统一中国”的话,他一定去。他相信他有一套方法去说服邓小平。此举据悉曾引起陈立夫的秘书和家人的郑重否认。
陈立夫在接见“统联”代表时,特别赠送来访者一本《联合报道》,对他曾表示可以与邓小平谈谈的话,从他特别仔细校对文化一两个错别字,以及赠予别人参考的动作看,似乎他不否认愿和邓小平见面,也承认里面所有已表达的他的观点。不过,在问到陈先生如何愿意为中国统一问题,到大陆与邓小平会谈时,他客气地说:“三不”政策使他出不去。
陈立夫曾经在上一届国民党全会中提出“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的方案,此案被国民党中央采纳,但中共却不同意,认为“不合时宜”;此即构成他思考以中国文化统一中国的新方案,因为他认为三民主义是中国文化的结晶。不料,新案海峡两岸都认为“不够实际”。
陈立夫最后特别向“统联”的代表感慨指出,他的一生从来都是为着中国的统一、中国的命运而奋斗,他真希望有生之年,看到中国的统一。
8月28日,台湾《新闻》发表了陈杰夫撰写的《反共老人要做联共先锋?》,文章这样写道:最近真是陈立夫风光的时候,自从他在国民党十三全大会提出经援大陆的和平统一方案之后,国内报纸纷加反映,甚至“国民大会”,“监察院”里也有人以“立夫案”为指标而大谈统一新策;这位公众形象是长年满口孔孟,“道贯高中”中国文化教材的89岁反共守旧老人,一下又跃居为“和平统一”的急先锋,激进的程度真让国民党开明自居的当权晚辈们瞠目结舌……
第三部分:坦言谈统一两岸互信合作
到底陈立夫在他这垂暮之年还想做什么呢?接近他的一些CC派立委都不得说他年纪太大,脑筋也不灵光了,怎么可能再度出马?大搞国民大会召开临时会的滕杰等人,从早年的“力行社”以来,似乎也是和他不对头的,怎么可能拥戴他。但是,陈立夫再度风光的意愿又是那般狂热:他的儿侄辈赵耀东只是有个构想,准备拿台湾钱去借给大陆,他就兴致勃勃地自撰3000字左右的经援大陆的方案,从四维八德讲到海峡两岸共同成立“国家实业计划推行委员会”,而且在开会前亲自一一找人联署,开会期间手边还不时拿着案文,逢人散发,直到这两天,赵耀东已经觉得这件经援大陆提案,必须静下来检讨检讨的时候,陈立夫似乎仍然兴致勃勃。
从他早年撰写的反共文章似乎很难理解这位和共产党缠斗数十年老人,怎么如今竟会百般“容共”。他对记者说,他的“经援”提案是完全基于“爱和同情”而提出的,巨额贷款不是收买大陆民心,而是希望以台湾有余济大陆不足,发挥同胞爱,协助大陆人民脱离贫穷困窘。以前的陈立夫强调“中华文化是共党的第一号敌人”,现在的陈立夫虽然也强调,光辉灿烂的中华文化为国共建立共信的最佳条件。但是,过去的陈立夫说中共是“暴政,暴政必亡”,中华文化复兴一定成功,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他是第一个提出来了这口号的)一定胜利。现在的陈立夫虽然也说这些口号,但是胸怀是爱和同情的,尤其,手段不是反共抗俄,而是拿着台湾纳税人的钱去贷款给他过去所控诉的敌人。过去他真是反共反得铿锵有力,现在他似更“联共”联得理直气壮……
再看参与提案的其他国民党中央评议委员,均是国民党元老,包括赵耀东、蒋纬国、谷凤翔、刘广凯、王叔铭、刘阔才、曾虚白、张宝橱、陶百川等党政军特各界名人。过去这些人大多以保守、顽固反共著称,现在却参与联署这一“大胆”、“开放”的提案,尽管其目的、动机各有不同,但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