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情毛泽东-第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际俏颐敲刻焱抢锱埽笔鼻把氐绫ê芗保昝鳌暗雀础钡暮芏啵苑讲还鼗枰砩掀鸩莸缥姆⒒厝ァM侵飨诟吹缟吓ⅰ胺⒑笏椭臁⒘酢⒅堋⑷卧摹薄T诘绫ㄉ希癆”代表急电,三个“A”就代表特急了,而在西柏坡时,电报最急的达到过五个“A”。因此,毛主席常常是几昼夜不休息,有时一个小时就起草两三份电报。
指挥三大战役是主席军事思想最光辉的一页。我感受最深的一点就是毛主席作为战略家的指挥艺术。战役准备阶段是主席最忙的时候,了解敌我形势、兵力安排、征求前方指挥员意见,反复研究形成正确的战役部署。下达批示时,电报上仍说明“这样是否适当,即告”。充分尊重前方指挥员的意见。而当战役打响后,毛主席反而轻松了,放手让前线指挥员大胆果断行事,“应因地制宜,一切按情况决定”,在淮海战役总前委成立后要求“临机处置一切”“不要事事请示”。一个战役胜利后,毛泽东总要亲自拟贺电,同时又在思考下一仗的打法。
五十七年前,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战斗的经历,刘长明至今历历在目,离休后刘长明把这一段经历写进了他的书中,他希望毛泽东的军事思想及其伟大的人格,能够永远激励后人。
第四部分访问 刘松林 上
刘松林原名叫刘思齐,是革命烈士刘谦初与革命老人张文秋的女儿,也是毛主席的干女儿。1948年在西柏坡;二十六岁的毛岸英与十七岁的刘松林开始交往,并逐渐产生了感情。不久,毛泽东得知了他们的恋情。毛泽东很高兴自己的儿子能与干女儿结合,于是正式地和张文秋谈了儿女婚事,但在毛岸英提出要和刘松林马上结婚的时候,毛泽东却没有同意。
毛泽东的理由是刘松林不满十八岁,不到规定的结婚年龄。毛岸英对父亲说,其实也差不了几个月。毛泽东严厉地回答:“差一天也不行。”直到1949年的10月,刘松林到了法定的结婚年龄,毛泽东才允许他们结婚。在刘松林的记忆中,毛泽东是一位慈父,张文秋是一位严母,毛泽东给他们更多的是慈爱。
结婚的那天,那个晚饭,我们很简单的,就两桌饭。当时因为主席要开常委会,晚上,就把几个常委请来了,吃一顿饭,然后还有他们的夫人一块吃了一顿饭,常委他们就去开会了,所以这顿饭呢,实际上都是毛岸英安排的,海参什么的都没有,就是腊肉啊,腊鱼啊,就是主席家乡的那些。现在看起来就是很普通的一顿家常便饭,这个是毛岸英安排的,所以主席在宴会上特别高兴,就说这都是岸英自己安排的。吃完饭了,大家都去开会,常委开会,我和岸英就准备离开。我们的新房不在中南海,在岸英工作的那个院子里面。岸英就害怕回去以后他们同事闹新房什么的,他就怕那个,他就带着我,他说我们去到那个,当时叫紫光阁的地方,我们到那里看电影去,我说好。我们俩就跑去那儿看电影。那是个星期六,星期六晚上都有电影。我们俩去看了一场电影回来,回来以后,这边的会已经开完了。然后,我们就向主席告辞。告辞的时候,主席就在他的房间里拿出一件大衣来,黑色的大衣,旧的。他说,这件大衣就送给岸英当结婚礼物。看我站在旁边,没有礼物给我,想了想说,哎,晚上,你们两个盖,思齐也有份了嘛。就这样,这就是主席送给我们的礼物。
尽管很简单,我总觉得好像岸英在我和主席之间,他一个手抓着主席,一个手抓着我,所以我们通过岸英这一条(线),通过他的身体,通过他的心,我和主席是连在一起了,是永远的一家人了。
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毛泽东亲自把自己的长子毛岸英送到了战斗前线。1950年11月25日;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打响的第一天,志愿军总部遭到敌机轰炸,毛岸英不幸牺牲,为新中国献出了二十八岁的年轻生命。毛泽东失去了他的大儿子,而结婚刚刚一年的刘松林也永远失去了她的丈夫。毛泽东怕刘松林接受不了这残酷的现实,在两年多时间里,他一直没把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告诉刘松林。因为毛岸英去朝鲜的时候,刘松林正在病中,他担心刘松林的身体受不了这样沉重的打击。刘松林每次到中南海来看毛泽东都要问岸英有没有来信,这对于毛泽东来说无疑是一次次感情的煎熬。毛泽东在刘松林有了心理准备之后,找机会把毛岸英牺牲的实情告诉了刘松林。听到这个噩耗,刘松林悲痛欲绝。毛泽东泪光闪闪,强忍悲痛安慰她说:“岸英去了,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
岸英牺牲以后,他多了一份心事。他觉得直接和我谈,特费事。他要照顾我,又不知道我心里都想的什么,情绪会怎么样,都不知道,所以他很想了解我的思想动态。有一次在中南海院子里的大树下,是夏天,很热,我拿着大蒲扇给他扇,后来,他又拿了一把蒲扇。那一次谈了四个小时,把家里五个牺牲的烈士从头到尾细数了一遍。并说了岸英许多童年趣事,有时还哈哈大笑。看到主席那么平静,我怎么也不相信岸英会出什么事。后来,我想这是他在做铺垫,为告诉我岸英牺牲的消息做铺垫。
毛主席告诉我岸英牺牲的消息以后,我要求回到我自己的母亲那里去,毛主席同意了。但是在我临离开的时候,他给了我他平时用的那种绿色的安眠药,给了我三粒安眠药,让我拿回家,说睡觉以前你吃一颗,你这一晚上就可以比较安静地睡一个觉。
但是我拿回去以后,我母亲她就有一个印象,就是说吃了安眠药对人脑子是不好的,它的副作用就是会伤害大脑的记忆这些东西,所以到后来我睡觉的时候就找不到我的三颗药了,我记得我回去以后躺在床上,就把三颗药放在我的枕头底下,但是后来就没了这三颗药,没了那三颗药,我怎么翻天覆地地找都找不到,所以我那一夜根本就没睡着,就是通宵的,通宵失眠。
所以后来我问母亲,我说那三颗药是不是你拿了?她说是她拿了。所以我觉得最能体谅到我的感情的还是毛泽东,因为我母亲她只是想不要让我脑子受到损害,但是她没想到感情的压力比脑子的损害要大十万八千倍。
……
一转眼毛岸英牺牲快十个年头了,刘松林却还是孑然一身,毛岸英在她的心中挥之不去。看到二十好几的刘松林总是孤单一人,毛泽东不断地给她做思想工作,劝她早日解决自己的个人问题。
第四部分访问 刘松林 下
大概是1958年,因为我是1957年从苏联回来的,一年多以后他就提到这个问题了。他一直希望我能有新的生活,但我当时确实没有那种心情,就觉得毛岸英一直在我心里走不出去,他走不出去就想不了别的。主席就跟我做工作,做了很多工作,他就说人总不能这样一个人过一辈子嘛。成家立业,有家庭、有孩子,是人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他就总动员我,总做工作,他还是传统的观念。一个女孩子应该在三十岁之前成家立业,他也希望我能在三十岁之前再结婚,快点更好。一直到1959年的春节前后吧,后来我就提出了,我要去给岸英扫一次墓。我就说,因为他生不见人 ,死不见魂。我总得看见埋他的地方,我的心才能塌实下来。他就同意我去扫墓去。那个时候岸英已经牺牲十个年头了。
岸英是1950年牺牲的,到1959年,十个年头了。主席就说,你还得有一个人陪着去,让你妹妹陪你去,这时候主席就派邵华陪着去的,又安排中南海警卫处的沈同带着我和邵华两个人去的。去的时候主席给我们约法三章:第一个,来回的路费和开销全部由他的稿费里出;第二个,就是到了朝鲜以后不要惊动朝鲜官方;第三个,就是这些活动不要见报。
去了以后扫了扫墓我们就回来了,从平壤到桧仓还是挺远的,要走好几个小时,我记得当时来回一整天。后来朝方根据我送的花圈,他看出来是毛岸英的家属来了,所以他们问大使馆说是不是,因为这个也没有什么不好承认的。后来朝方就说要招待,还是都谢绝了。后来,朝方说这样吧,我们用民间组织行不行,用民间组织的形式招待的,后来就派了朝方妇联的一个负责人。说不是官方,还是官方。
刘松林在毛岸英的墓前泪如雨下,十年来堆积的忧伤一下子全部释放了出来。悲伤过度的刘松林病倒了,毛泽东很快获悉了刘松林的病情,就给她写信,嘱咐她打起精神,早日战胜病魔。
我们扫完墓到三八线去,我觉得可能也是人的情绪太波动了,免疫力就低下了。我感觉就是嗓子疼,因为原来经常闹咽炎嘛,我就没在意,我以为就是咽炎发作了呢,烧个一天半天就会好的,结果没好。大概有一个月,我那个时候病得很厉害;整个人的情绪特别不好,主席给我写了一封信,就让李银桥送到医院去的。
抬头写的是“思齐儿”还是“娃”我记不得了,其中就是让我养病什么的,但是有八个字我到现在还记得,就是:意志为主,医药为辅。我就觉得他真的是说到我心里头去了,主要就是人的精神有点崩溃了。回北京以后,我根本就没有回家,直接从火车上下来就上医院了。我记得好像一直住到过了五一才出院。出院以后才见到主席。
从朝鲜扫墓归来,刘松林对毛岸英的感情依旧难以释怀,对自己的个人问题始终犹豫不决。毛泽东给她写信,敦促她早日找个爱人成个家。在1961年6月13日的信中,毛泽东写道,“女儿,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毛泽东的屡次开导使刘松林开始重新面对生活。不久,她与空军学院强击机教研室的教员杨茂之相识并相爱。1962年初,刘松林与杨茂之结了婚。
结婚之前,主席知道有杨茂之这么一位同志以后,他曾经去了解过,通过组织系统了解过。然后告诉我这个人不错的,很好的,意思我要交往的话可以放心地交往。到我们结婚的时候,我记得我去告诉他,我们是1962年的2月中旬结婚的。1961年的年底,我去告诉主席这个消息,我准备明年2月份结婚。他当时非常高兴,就把他刚刚新做的一首诗写给我了,就是《咏梅》,另一幅字是《三打白骨精》,这两幅字我一直留到现在。还有就是,我跟他说了以后,他当时好像叫叶子龙还是叫谁,给我送来三百块钱,还说他也不知道送我什么好,就给我拿点钱,让我自己买我需要的东西,就作为他送给我的礼品。
我觉得我对毛主席的感情还是很深很深的。因为我从小没有父亲,几乎是我妈妈一个人把我带大的,父爱对我来说是很珍贵的,而且我也切身感觉到了,主席对我的照顾已经超出了一个公公对我的关爱,而是一个亲生父亲的关爱。不仅仅是亲生父亲的,而且是一种非常慈祥的,想得非常周到的这么一种爱护。
即使毛主席哪怕是一个普通人,是一个老工人,我也绝对不会忘记他。作为一个国家的领袖,他的担子那么重,年岁又那么大了,他对我的一分爱,对我来说应该就是十分了。因为他不是一个普通的人,他对我的爱我觉得一分就是十分,所以我觉得我这一辈子不可能忘记他。
我活了七十多岁了,在这个世界上最关心我、最爱护我的人就是毛泽东。他对我的关爱甚至超过我的母亲。
第四部分访问 马武义 上
马武义出生在河北省献县的一个农民家庭。1945年,15岁的马武义经过三个月的长途跋涉,到达了他心中的圣地—延安。四年之后,在解放战争胜利的炮声中,马武义做梦也没想到自己竟然成了毛泽东身边的卫士,并在开国大典的历史时刻,亲手帮毛泽东整理衣装,送他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那一天,在我的心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为那一天正好是我值班,我帮着主席准备行装。主席要参加这么重大的国事活动,仪表上当然要讲究讲究,好配合庄严的仪式。吃过午饭,我趁主席午休的时间,先把主席的皮鞋擦亮,再把主席的绿呢子套装熨平烫好。主席的皮鞋是到香山后刚做的,绿呢子套装还是用延安时期就珍藏的旧呢料,专为开国大典裁制而成的。到了下午一点钟,我准时把主席叫起来。十月初,北京的天气已经比较凉了。主席早上起床的时候,就把一件羊毛衫穿在了身上,那衣服胳膊肘处的两个大补丁非常惹眼。那是在西柏坡的时候,胳膊肘处磨出了两个窟窿,韩桂馨同志用旧袜子头补上的。我拿来毛裤,要帮主席穿上。不知是不是因为紧张呢,主席两条腿往裤腿里使劲一蹬,脚就从膝盖处的大窟窿里穿过去了。实际上,在西柏坡的时候,就发现了膝盖处的两个窟窿,可窟窿太大,韩桂馨没找到那么大的袜子头,就没有补。毛主席就这样穿上了,他还问我怎么样。我当时就乐了,我说主席你的腿从那两个窟窿里跑出来了。主席也乐了,是吗?我说,你坐在那里看不见,毛裤的下半截都吊在腿后边了。主席坐着不动,好像是说那有什么不可以!我说,主席这样可不行,上不了天安门。他说上不了,不能上天安门?我说不能,他说那好办,推倒重来。
有谁知道1949年10月1日,在天安门的城楼之上,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毛泽东在庄重朴实的绿呢子套装里面,穿着一套打了两个补丁,露着一双膝盖的毛衣毛裤,宣布了新中国的成立。
我陪主席登上了天安门城楼。城楼上云集了四十多位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都是党内党外的高层人物。天安门前面的广场上,几十万人欢声雷动。可是在这个时刻,除了我,又有谁知道主席穿了一套破旧毛衣裤登上了张灯结彩的城楼?这个不为人知的秘密,在我心里说不清是酸楚,还是敬重,可能两者兼而有之。我想这个事呀,除了毛主席,不会有第二个这么做。我估计不会有第二个人,穿着这么一套破衣服上天安门,面对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从1948年到1958年,马武义照顾毛泽东的生活起居整整十年。在这十年中,留在马武义记忆里最深刻的是什么呢?
在我的印象中,主席最爱吃肘子。但是保健医生建议说不要吃那么多,因此,一般来说,一周给主席吃一次。当然一个肘子,主席一次并不能吃完,他就说给我留着。不光是肘子,别的菜剩得多了,他都告诉我们,这个给我留着,下次再给我拿来。可一个是医生不让多吃,再一个是苏联医疗专家绝对不准我们给主席吃剩东西。那可怎么办呢?我们就想了一个办法。到主席吃饭的时候,如果是他忘了,我们就谁也不提这件事,让它不了了之。如果他问起来呢,我们就说我们给吃了。他一听说是我们吃了,他就不说话了,也不吭声了。
主席爱抽烟,按他自己的话说,吸烟比吃饭还重要。北京医院的周泽昭院长,最反对主席抽烟。有时候,主席出去散步,或者爬山,只要坐下来休息,就要抽支烟。周泽昭就在边上劝他,你别抽烟了吧,少抽点儿吧。劝他几次,他也不说话,照抽不误。有一次,周院长多说了几句,他有点不耐烦了,有一点火了。他说,你看列宁、斯大林他俩谁抽烟呢?周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