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人大抗战-第2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40年9月10日,由行政院决议:“成都市长杨全宇免职,遗缺由余中英继任。”
蒋介石以兼四川省主席名义发布《为实施粮食管理告四川省同胞书》:“经这次告诫以后,如果还有囤积居奇或藏粮待价而不遵法令出售者,一定以妨害民生,扰乱社会论罪!”蒋介石同时呼吁全省民众“体谅国家困难”,发起踊跃捐献军粮爱国运动……
杨全宇被送交军法总监部严办。军法总监何成认为杨全宇购囤粮食不到1000石,不够死刑的条款,判死刑确实冤。然而粮价仍暴涨,囤积之风愈刮愈烈。蒋介石下令:将杨全宇以囤积粮食之罪处死,借人头以平粮乱……
宣判时军法官问杨:“有没有什么话给家里说?”杨全宇说:“我妻子快临产了,要一张纸写个字条。”字条交熊觉梦带回,上面只写有:“给即将出生的婴儿取名贤生。”
12月23日,杨全宇被枪毙。由军事委员会到处张贴布告:以杨全宇为戒,胆敢囤积居奇,定从严惩治!
杀了杨全宇,国统区囤积居奇之风有所收敛。但供应仍严重不足。“陪都”国民政府先后决定,对重庆和川省大中城市的居民、国家公职人员、教师、学生及其家属的粮食和其他主要生活必需品煤、油、盐、布等物资,实行公家计划定量供应。同时,宣布粮食由中央直接统管。成立全国粮食管理局,由卢作孚当局长。
这些措施虽然强硬,但天不作美,严重的旱灾使粮源近于枯竭,前方将士的军粮和政府机关、学校、工厂用粮四处告断。全国粮食管理局只得再在四川这只已快被挤干的“瘦牛”身上再挤血奶:增加四川的定价派购黄谷450万石,以解燃眉之急!
在这种最艰难的情况下,四川广大民众为支持前方抗战,可说竭尽全力。下面是当时的许多措施:
四川省政府精简机构,裁减冗员。1938年1月17日,省政府颁布《四川省节食运动实施规则》11条,要求节约粮食以持久抗战,其中第2条规定:“各专员及各县市长,应以身作则,并督励所属各级公务人员、保甲人员及学校学生(家属在内),实行一日两餐……”
10月14日,省府再度公布《四川省粮食节约实施办法》10条,提出掺和杂粮做饭,严禁制售精白米,不准以米麦烤酒、熬糖和喂牲畜……
1941年1月16日,成都市政府发放出征抗日军人家属优待费,每户法币20元。2月9日,四川军管区在成渝两地成立抗属示范工厂。2月18日,四川省各界出钱劳军运动筹备委员会成立,成都党政、工商各界出钱40万元劳军。4月17日,因饥荒发生“吃大户”事件,市府严令保甲人员切实劝阻,如每甲有5人以上、每保有10人以上参加聚众吃大户的,以该保甲长是问。
4月26日,成都市6000余户抗属,因米价高涨,生活困难,省府拨面粉1万斤救济……5月17日,四川省优待出征军人家属事业委员会成立,事业基金为330万元。5月18日,四川省捐献军粮委员会据各市县分支会报告,1940年共收献谷41924石,捐代金80。7万元。
7月1日,成都市贫民统计约10万人,分35处发售平粜米,以资救济。 10月2日,发放本市出征抗日军人家属秋季优待金,每户20元……
但粮价仍在飞涨,怎样才能解决这个火烧眉毛的大难题呢?
第五部分 抗战主要的物资支撑第14章 中国抗战最主要的物资支撑(5)
吃“观音土”也要先交公粮
《孙子·军事篇》上说:“军无粮则亡”。民间自古也有“天子不差饿兵”和“兵无粮而自散”等俗话。
1937年11月后,抗战军兴。山西省当时大军云集,粮价不断上涨。各路军队拿钱买不到粮,遂发生军队索粮之风。一是向各县政府和民众以官价强购粮食,形同估逼,使军政、军民关系紧张。二是军队派出士兵向人民沿门哀告,请求卖粮助军,形同乞讨。当时川军李家钰部是几千里外来的杂牌军,中央和阎锡山都不管,于是川军就更可怜,众多士兵如叫花子一样,几天难获一饱……
1939年,山西省政府首先将田赋收钱改为征收粮食,即所谓“田赋征实”,慢慢解决了军粮问题。1941年后,面对巨大粮荒,国民政府决定在全国各省推行“田赋征实”。
田赋改征实物,关系抗战命运。蒋介石1941年9月7日从重庆发出的“虞电”称:
“省政府应负责严厉督饬各级主管下员加紧催收,务于3个月内将征购粮食征收足额。其能努力依限完成者,优加奖励。其怠玩失职致误限期者,应严于撤惩。如阻挠征购及从中舞弊者,不论其人地位如何,就地以军法从事!”
四川省政府各部门印发了各种宣传小册子、传单标语、文告。中小学师生、各级行政人员,都在进行宣传鼓动,说明交粮是为了抗日、为了不当亡国奴……这大大启发了民众的爱国主义觉悟。
10月中旬后,省府各级官员还先后分赴各县宣传和督饬征粮。于是,各县县长到乡镇催促,各乡镇长督饬保甲长,保甲长督催到户……省府还通过各县参议会对各县士绅宣传,请其带头交粮。各县监察委员也带头完粮。川康绥靖主任公署通令川康各军:凡军官有粮田在册的,都要率先交粮!
国难当头、吃饭要紧。各种宣传和措施效果明显。1941年11月中旬,粮食部长徐堪说:“粮食部成立于粮食问题极为严重之际,‘征实’而后,得以渡过难关。非惟军粮完全解决,且有余粮供应公粮和作控制粮价之用。缺粮省份,中央且予调拨,使不感恐慌。”
国民政府想尽一切办法来维持庞大抗日军队和后方人民的粮食供应。除“田赋征实”外,又实行“征借”,就是向农民借粮食,来平抑粮食价格。四川无论在“田赋征实”和赋外增购粮食方面,远较各省为多。
1938年10月后,黄河、长江、珠江流域产粮区都成为沦陷区,全国粮食紧张万分。前方将士和后方民众的粮食,主要依靠四川供给。四川省政府制定措施,奖励耕垦,还号召节约粮食,很多地方军民都“实行一日两餐”……
仅1941年至1945年,四川共征收稻谷8228。6万市石,占全国征收稻谷总量的38。75%、稻麦总量的31。63%……这么多粮食,是四川这只“瘦牛”身上挤出的血奶,是四川百姓勒紧裤腰带奉献出来的。
每年9月16日开征以后,在四川各州县都能看到这种感人画面:在山区蜿蜒石梯或在平坝田坎小径上,无数面呈菜色、衣衫褴褛的农民为交纳粮赋,肩挑、背负或推着“鸡公车”(独轮车),络绎不绝于途,艰难地把粮食运送到各场镇、县城征收处……催人泪下的生动事例,难以尽述。
1941年秋,四川省田赋管理处长甘绩镛行经南、潼道上,在一处茅草房前歇脚,问一个老农民:“今年收成和生活情形咋样?”老农回答说:“老天爷不作美,我们经常以苕藤菜叶和杂粮充饥。” 甘绩镛又问:“粮食不够,还给国家纳粮吗?”老农民说:“我应缴的粮食都缴了,左邻右舍都是这样的!”
甘绩镛又问:“你们自己都填不饱肚子,还有啥余粮缴公呢?”老农慨然说:“军队去前方打仗,吃不饱肚子,就是有条命也无法拼啊……只要能打胜仗,赶走日本鬼子,能过太平日子,我们老百姓暂时吃苕藤树叶,也有想头,比起日本人来抢我们好多了!”
第五部分 抗战主要的物资支撑第14章 中国抗战最主要的物资支撑(6)
盐亭县有一位老人,是清朝的廪生,家中十分贫寒。盐亭县开征粮食那天,白发苍苍的老先生亲自送稻谷到征收处缴纳。他逢人便劝导说:“国家没有粮食,咋叫前方将士打仗啊。我们老百姓要多交粮,支持抗战。”
有一个老农妇,儿子在前方抗战,她该上粮赋,但家无余粮,生活困苦万分,又无可变卖的东西。她就把自己养的一只心爱的猫儿卖了,换得几升谷子背到征收处交纳。有人听说此事后,问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她说:“儿子在前方打日本,他爱国,我这个当娘的也要爱国啊。他在前方抗战,我们在后方才能过清静日子,所以我要上粮。”听者为之动容。
川北很多县的农民都克己奉公,他们说:“我们是吃惯了杂粮的,愿吃杂粮;前方要米,我们就缴谷子。” 剑阁县有一粮民也说:“我们吃得差点不要紧,前方军队要吃好点,把兵养得壮壮的,才好打日本!”
1941年,达县魏城镇收成不好,但民众仍踊跃纳粮。他们多是将出产的红苕、花生等农作物卖了,再买稻谷缴纳。还有卖家产、甚至卖耕牛换谷缴纳的……
创办台湾高雄四川同乡会的杨义富老先生,出生在四川渠县。他晚年曾写过一本文情并茂的回忆录《四川轿夫》,下面是他家关于交纳粮赋的回忆:
“这里不仅仅是景色天然,民风也是十分淳朴。忆及儿时约1941年间,正值抗日战争打得难分难解之时,东南半壁山河已先后沦陷日军之手,故乡又连续苦旱三年。真是天灾人祸纷至沓来,辛辛苦苦一年眼巴巴的收成,刚好只能够缴‘公粮’,可是我们没有半句怨言,如数缴给了公家,一家八口只是望着空空的箩筐大哭一场。可怜的母亲拖着一双‘三寸金莲’,一跛一颤地跟在父亲身后,隔两天去‘佛显圣’大庙后面,排队挖回白色的‘观音土’,掺和着少许玉米粉,先让孩子们果腹,剩余的才是他们两位老人家吃。其他左邻右舍,家家户户亦莫不如此。宁愿自家饿得半死,也从不欠缴公家的一分一厘‘公粮’!”
“饿得半死”吃“观音土”,也要先交公粮!杨老先生的回忆,真让人潸然泪下……
许多军人家属也模范带头。1941年,第三十六集团军总司令李家钰的夫人在家乡蒲江县,首先将应上的粮赋共630多石稻谷全数交清,又将私人仓库让出来存储公粮。各县不少士绅、名流,也都倡先纳粮。据有关方面统计,省城和各州县踊跃纳粮的知名人士达1000人以上。许多历年公粮不好收的县份,也变为好收了。素称“地瘠民贫”的偏远西康省(原属四川,抗战前夕建省),各族民众也全力支持抗战。早在抗战初起的1937年11月,西康著名藏族人士刘曼卿就组织“康藏民众抗战赴难宣传团”赴藏宣传。部分僧俗民众捐献氆氇110多匹,委托宣传团制成军用背心,分送抗战将士,以“表示遥远后方之康藏民众自动敬慕抗战将士热忱”。西康省民众把最好的粮食上交,以济军用。以康定为例,全县藏汉农民每年把近2000市石(每市石280斤)上等粮食运进县城缴充军粮……
四川人民交纳粮食,始终十分踊跃。四川老百姓节衣缩食,以自己瘦弱的身躯,支持了伟大的抗战!当时有幅漫画《责任》,就是极生动的写照……
第五部分 抗战主要的物资支撑第15章 350万川军64万多人伤亡(1)
国民政府的“征兵”概况
抗日战争以前,中国并无征兵制度。1933年夏,国民政府军政部长何应钦派兵役科科长朱为等四人去日本考察兵役制度。朱回国后,奉命拟订《中华民国兵役法》原则性草案十二条。但抗战前,《兵役法》并未实行。1937年6月,兵役科扩大为军政部兵役司。
抗战前的中国现役正规陆军有170多万人,多达200个师(包括独立旅、团等),但良莠不齐。至全面抗战展开,在武器精良、训练严谨的日军面前,中国军队伤亡奇重。
抗战越来越残酷,兵额需要量也越来越庞大。千百万热血中国人前仆后继,甘愿以血肉之躯去筑就新的长城!于是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开始大规模征兵。
抗战开始后,四川省政府以保安处长兼办兵役业务。当时成立补充兵训练处6个,壮丁验编处1个。截至1937年底,全川交拨壮丁已达103837名。
1938年6月1日,四川省军管区司令部成立,全省在7月1日成立6个师管区。具体征兵则由所属区、乡(镇)、保、甲负责执行。为解决征兵中各种纠纷,又在各县(市)乡(镇)设立“兵役协会”,由地方公正士绅担任;同时并设“免、缓役审查委员会”、“出征军人家属优待委员会”等,协助地方推行役政。
中国军队(尤其是川军等“杂牌军”)后勤救护人员极少。战斗残酷,战场上的官兵有时是很可怜的!一场仗打下来,伤员众多,轻伤者血肉模糊自己走到后方裹伤,残肢断臂的重伤员,多遗弃战场而被敌寇杀死。本书前文“滕县保卫战”等章节,曾谈到许许多多川军重伤员,既无人救护又不愿辱国,最后哭着骂着互相引爆手榴弹自杀……这样的场面何其惨烈!
为尽量避免此类事发生,国民政府军委会后来令各省成立固定担架兵团,以抢救伤员。四川省军管区在抗战不久后,就在川组成了20个担架兵团,开赴前方……
1938年9月武汉、广州沦陷,中国抗战转入最艰苦的持久阶段。战争烽火从黄河流域发展至长江、珠江流域。中国增加至11个战区,参战陆军部队已达200个师。经多次重大战役,伤亡官兵越来越多,而沦陷地区越来越大,可以征兵的区域愈来愈小……
于是,大后方四川的征兵任务越来越加重了。
1939年2月1日,军政部兵役司再扩大为兵役署,署长为四川人程泽润。行政院规定将兵役行政(包括优待征属、抚恤等项)的考绩,列为占县(市)长行政考核评分的百分之九十。这对四川这个征兵重点地区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兵役体制,包括征集、训练、补充三大项。各县(市)长是该地的征兵官兼国民兵团团长,负征集、训练壮丁之责。
为使前方将士安心抗战,政府制定了《出征军人家属优抚条例》。四川省政府遵照此令,决定以各县(市)历年所存稻谷作为优待征属经费的主要来源。
实施优待有以下规定:
一、 对出征军人发放一定的安家费及优待金(谷)。军人服役期间,每年三节(春节、端午、中秋)发给家属优待金(谷)。为免受物价波动影响,规定以实物发放。同时还规定:凡征属应缴之稻谷,予以免派;缺乏劳力之征属,其田地应指定专人代耕;征人子女求学,应予救济补助;出征军人之婚姻,应给予保障(列入法律条文)……
二、 实施生产优待:省政府拨出专款设立征属工厂,使征属们入厂习艺,增加劳动收入。先后在成都、遂宁、泸州、重庆、万县等地,设置织袜、制伞、糖果、纺纱等小型工厂多处……此外,还规定“征属有优先加入其他公营或私营工厂工作之权利”。
1940年,蒋介石亲自主持召开全国第二次兵役会议。会议决定:
一、将兵役管区由原来的军、师、团管区三级制,改为军、师管区两级制。四川省由原来的6个师管区,增加为成茂、渝江、叙南、荣威、嘉峨……共22个师管区。
二、 新划的师管区,绝大部分都配属于前方的各野战军,以各野战军的副军长或师长兼任师管区司令。
这一改进,大大减少了征兵的阻力,更好地避免了原兵役系统贪官污吏虐待壮丁、克扣伙食医药费等弊端。壮丁直接到野战军补充兵团,有较合理的士兵待遇,能认真受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