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金莲的发型-第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情场面也复活了,山鬼曾经在楚山楚水间采摘灵芝(“三秀”),排遣久待情人不来的烦愁。当《洛神赋》中的“我”来到洛河畔时,看到的正是那个在不知多久以前的荒远年代里曾经发生过的场景:一个幽灵般的女影满怀着爱情,在荒泽中采摘灵芝,等待心上人的到来。与山鬼不同的是,山鬼久待情人而不来,洛神却终于把情人等来了,好像是在千百年前一个讲到一半就停下的故事,此刻又被后人接起,讲了下去。
从某种程度上讲,《山鬼》和《洛神赋》,正像同一个故事的前半段和后半段。仿佛数百年前的那一场拦腰中断的爱情在这里又复活了,并继续进行了下去,通过《洛神赋》,我们看到了山鬼一旦和她的情人相逢所必然发生的结果:面对大自然神秘力量化身的女神,凡人不可避免地要被她绝对的美所征服,发生强烈的爱情。然而,女神立即就让凡人直面到死亡的危险,她要求他放弃脆弱的生命,与大自然的永恒力量结合。
出于对生的留恋,凡人的反应当然是退缩和逃避。看到自己的爱情遭到拒绝,女神顿时露出了不那么温柔的面目。她怨恨了,她惆怅了,可是她表达怨恨和惆怅的方式是电闪雷鸣,兴风作浪,并且挟持着凡人进行了一次东纵西驰的水上长游,让凡人充分领略一回自然界中不可知力量的威力无比。幸而,洛神与山鬼不同,山鬼来自于造化,像天地一样,是一种自然的生成,与人异类殊途,彼此是一种根本对立的关系。而洛神曾经是人,曾经在做人时与“我”相爱过,于是,在一阵大怒之后,她忽然想起了曾经有过的爱情,最终把“我”给轻轻放过了,用的则是当年山鬼自我安慰时所使用过的理由——“恨人神之道殊兮”。凡间的男子这一回算是靠了旧交情,走后门逃了一条命。
这好像也反映出中国神话演变的一种趋势,随着自然日益被人开发利用,自然力量在人们眼中就日益丧失了原有的神秘不可知色彩,人们对自然神的态度竟变得亲狎怠慢。神灵在《山海经》中是那么的怪诞莫测,在楚辞中是那么的诡异可畏,到了汉末以后,却渐渐丧失了威严。在《高唐赋》中神秘恍惚的神女,到了《洛神赋》中,已经可以说情通融了。及至唐代,这些男神女神的官署衙门,连同地狱中的判官殿,竟是人间官府所能有的腐败也都一应俱全。在近代的川剧《白蛇传》中,桂枝罗汉和法海更是敢在如来佛座前吵吵嚷嚷,鸡一嘴鸭一嘴地争吵,靠了旁的蛤蟆精之类来拉开,才不至于动手。
第四章 鉴赏第44节 想念梦幻的桂旗(4)
五
洛神在激动的时候,发出哀厉的长吟,呼唤来了历史上文学作品中出现过的、与她一样因爱情而失意的同性伙伴。“从南湘之二妃,携汉滨之游女”,楚辞和《诗经》中咏唱的对象,在这里携起手来,一同感叹对爱情的渴念。这时,我们才恍然发现,竟有这么多的爱情女神是与河流有关。
闻一多先生早就指出,在《诗经》中,水是性的象征,鱼与水象征着性的结合与和谐。实际上,盛满水的河流在《诗经》中则更是如饥似渴的性欲和潜在的性能力的象征,而渡河则象征着一次性体验的完成。《诗经》中处处呈现着这样的表达:
子惠思我,褰裳涉溱。子不思我,岂无他人?(《郑风•;褰裳》)
实际上,以河流象征性,而以渡河象征性交,这一传统千百年来始终存在于民间文化里。例如《白蛇传》里“借伞”一折,白娘子与许仙初识的理由,就是要搭他的船渡过西湖,一路以阴以雨,多少有些像山鬼当年等待情人的情景。直到近年,有一出曾经演遍全国的湖南花鼓小戏,情节就是讲一个乡村少女独自出门,来到渡口,碰上少年船工:
女:请问,是哪一个送我过河去哟?
男:当然是我送你过河去喽!
这表面上天真无邪的日常语言,实际上却是充满暗示的彼此挑逗。接下去,便是一男一女载歌载舞,表现二人如何一同乘船过河,那实际的意思,当然是不言自明。
因此,《洛神赋》中,洛神携“我”乘神舟进行了一次东涉西跋的畅游,“越北沚,过南冈,纡素陵,回清阳”,也可以理解为对神人间一次长时间而异常热烈的性爱经验的隐喻。
然而,对性的渴望不一定总是能够满足,于是,就出现了“汉上游女”的形象。在《诗经》时代,春天,青年男女到水边聚集游玩,借着这个机会接触、恋爱,乃至野合。所谓“游女”,本是指这种来到水边恋爱的女性,但是,不知为什么,有一位男性在汉水边爱上了一位这样的“游女”,却不能与她结合,而且眼看着这位女性嫁给了别人。大概在当时对婚姻的观念已经比较严格,对已婚妇女已经有贞洁的要求,与已婚妇女发生私情在道德上已经不被允许,于是,这位失恋的男子发出了回响千古的感慨: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周南•;汉广》)
男子形容“游女”与自己之间的距离阻隔,就像汉水一样宽广,不能游泳到另一岸;就像长江一样长,乘筏子也难以横渡过去。短歌的悲伤和绝望打动了世世代代人的心,于是,“汉上游女”也成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爱的象征,反复出现在文学里,她似有情似无情,来去无定,飘忽迷离,不知所终,留给人的只是失落和感伤。
实际上,山鬼—湘妃—高唐神女与汉上游女是两个并行的象征,前者象征着性的热情、诱惑、神秘,由之生发出对大自然神秘存在的困惑;后者则象征了性的渴望和苦闷,并且引申为对人生意义的怀疑。《洛神赋》正是对这两个文学母题的再一次重新演绎,两个古老的原型形象在洛神身上融合为一体,楚辞和《诗经》两个伟大的文学源流在这里犹如两条大河一般浩浩荡荡地交汇在了一起,贯注着中国文学的汪洋大海。
山鬼与汉上游女两个原型的融合,实际上奠定了后来一切爱情神话故事的基调,在后世的故事中被一再地重写、演绎。最有趣的大概是《牡丹亭》,在这一个故事中,男女主人公互为对方的“高唐神女”,彼此进入对方的梦境,给对方一次恍惚而丰美的性爱体验。但是,在故事的前半部,主要情节的安排表现为对传统故事原型的一次性别倒置,处在“高唐神女”和“汉上游女”位置的,是一位男性柳梦梅,而女主角杜丽娘则充当了楚王的角色。“游园”一折,无疑是又一场高唐梦,随后杜丽娘重回花园找寻旧梦而不得的一折,则是《汉广》一歌的一次重写,让一位女性唱出了对性的渴望和性的苦闷。在“似这般花花草草由人恋,生生死死随人愿,便酸酸楚楚无人怨”中,我们依稀听到了“江之永矣,不可方思”的对人生怨望之情的回声。然而,到了下半部,性别角色又置换了回来,杜丽娘成了山鬼式的女鬼,在荒芜的花园中徘徊,借着月色窥望书房中烛光里的阳世情人。古老神话原型在《牡丹亭》被游戏般地错置、变形、嫁接,再恢复原态,达到了一种特殊的奇异效果,如梦如幻。
然而,随着新文学的兴起,这一切好像多多少少地被现代了的中国文学家忘记了。在我们的文学中,如今到处都是博尔赫斯的影子,我们模仿魔幻现实主义,崇拜卡夫卡,称赞《大师和玛格丽特》,但是又有几人记得云梦泽的桂旗,汉水滨的悲歌?如果一个民族独自的梦幻都死灭了,它又如何定义它自己?然而梦想是不肯被轻易忘记的。在余华《世事如烟》的结尾,少女被几个成人野蛮地强奸之后,唱着歌,慢慢走入江水之中,这时,我们看到古老的幻想依稀残留,不绝如缕。
第四章 鉴赏第45节 空中一朵雨作的云(1)
空中一朵雨作的云
《高唐赋》以它在序文中所讲的一个神秘故事而著名,故事说,在古老得不知多久远的年代,楚国的一位先王到高唐之地周游,在休息时梦到了一位神秘的女性,二人发生了一场神人间的男女之情。而这位女性是谁呢?原来她是“朝云”,是长江三峡中的雨云的化身!她每天清晨都在巫山上空缱绻流连,到了黄昏便化作一阵疾雨,沐浴着长江及其两岸的山林。
这个神奇的故事曾经引起后人的诸多疑惑不解。特别是儒生们,不明白何以要让堂堂的君王在梦中与来历不明的神女发生情爱之事,于是,每每抨讥其为迷离恍惚,荒诞不经。然而,这个荒诞故事是如此的美丽迷人,又让人欲舍不能,千百年来,始终盘绕在中国人的心头,以致人们一提起《高唐赋》,就会首先想起其序文中的这个著名故事,而对它的其他部分忽略不计。“巫山云雨”成了男女偷情的代名词,人们已经懒得追究隐藏在这个故事之后的喻意了。
作者宋玉在这里真的仅仅是在讲一个偷情的故事吗?如果是这样,我们又怎么解释这一长赋一开篇就展示出的雄奇气势?——楚王和宋玉站在云梦泽畔的高台上,眺望遥远的高唐峡的巅影,忽然看到了一片奇异的云。它先是呈现为一片雾气,袅袅从峰屏嶂影间升起,在高天中凝成了云朵,迅速变幻出万千形状,像是在游戏,也像是在发散诱惑的魅力。
这云影像是无声的召唤,勾起人们的好奇,就像大自然中所有奇丽壮观的现象一样,它自然而然地引发出人的困惑感:它是什么?它意味着什么?它对人有着什么样的意义?在古代人天真的思想中,造化让这样奇美的现象出现,一定是要向人昭示什么的吧。这正是楚王所发的疑问,于是,在他的追问下,宋玉讲述了那个古老的传说,雨云化身成神女来与楚人的先王幽会的故事。对我们后人来说,这只是个故事,但是,对于楚人来说,这却是他们民族的神话,是他们祖先传下的历史。这里重要的并不是什么男女之情,而是以隐喻的方式,讲述楚人的先民如何与楚山楚水之间获得了默契与和谐,如何得到了自然之神的关爱和保佑,人和自然,就像一对恋爱的男女,亲密缱绻,彼此依恋。几乎所有民族都有类似的神人交合的神话,而楚国是一片多雨和多水的土地,水在这里无所不在,统治着一切,也哺育着一切,还塑造着一切,因此,在楚人的神话之中,大自然最伟大力量的具体体现,就是水,是云,是雨,于是代表大自然向人类允诺幸福的,当然也就是云雨之神,而水、云、雨阴柔缠绵的形象,又让人自然地把它的化身想象成美丽的女性。
只有理解这一点,我们才能明白《高唐赋》正文中那一长段洋洋洒洒的文字的意义,也才能感受这段文字的力量。古老的传说让楚王愈发产生了好奇,他问宋玉,本王我是不是可以像先王那样,也去朝云所在之地一游?言下之意其实是,他也想来一次先王那样的艳遇。宋玉说,可以呀!楚王问,那里是什么样子?宋玉回答,那里——高唐峡——是无比的高峻,无比的深广,它孕育万物,其神奇丰富,不可想象。于是,在楚王的要求下,宋玉开始描绘高唐峡的气象,由此,才进入了赋的正文。原来,这篇长赋的主体,是意在赞颂三峡,歌颂神女的家,她日日夜夜,流连徘徊,眷恋不去的地方,我们也因而有幸一窥两千年前长江三峡一带的风貌。
显然,在宋玉的时代,这里还少有人类活动的痕迹,因此,对于楚人来说,三峡也还是一片充满未知的神奇之地。也因此,我们得以在中国文学中看到了一片尚未被人类打扰的大自然,这种原始状态的自然界是早已远离中国人而去,以致我们已经忘记它在中国大地上曾经的存在了。然而,阅读《高唐赋》,让我们惊觉到这一片土地昔日是何等的物种丰富,资源广饶。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土地,原来是一片造化赐福的山水啊!文章讴歌了高唐的各种形态,这一段文字的瑰丽奇异,是只有生活在湿润丰盛有如亚热带的森林湖泊间的楚人,才能写出的。其中让人印象最深的描写之一,是在形容山坡上林木的茂郁深秀之时,作者刻意描述了树枝随风摇动之声的感人力量。无数细小枝条的摇响交汇在一起,高低相和,竟然有如音乐般宛转多变,以致让人类听得不由自主地悲从心生,并在这大自然吟出的无词之歌中,对人生的苦境产生更痛彻的体悟。什么样浩大和美妙的天籁,才能有这样神启一般的力量!
在原始之美得到极力铺陈以后,人的影踪终于出现了。这时,作者宋玉回到了人类自身,也回到了人类的历史。通过他的讲述,我们和楚王一样得以知道,昔日先王的那一次遨游,实际是楚先民的一次大规模的出猎。然而,先民在打扰大自然的时候,态度是郑重和尊敬的,巫师们汇集在一起,奉上隆重的祭品,举行了敬拜众神和太一神的仪式。仪式之后,楚先王才发动仪仗,奏起音乐,让人类的文明进入这片亘古不变的高山深林,然后展开一次集体的围猎。那时的大自然也是慷慨的,让人类——它最宠爱的儿女——几乎不费什么力量,就满载而归。
赋中在这里没有明说,但我们读者已经足以明白,楚先王那一次与神的交会,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发生的。于是,在这里,宋玉话锋又是一转,用进谏而实为教训的口气说,楚王,你如果想要会见高唐神女,一定要满怀敬畏,要郑重其事。不仅如此,你还要努力做一个贤君,这样自然就会得到神的保佑,获得神的力量和智慧。这时,全文的主题才昭然呈现出来,“巫山云雨”故事的意义其实也不言自明了。三峡,这一片造化的杰作,是一种神秘、丰饶的自在,而女神正是这一自在的源泉和驱动力量,是它的化身、象征,她的无限伟力,乃是人类生存的前提。人类只有对她满怀尊敬,才有可能与她达成和谐,获得她的佑助。
这个奇特的故事,实际凝缩着祖先们在争取生存的漫长而艰苦的努力中获得的宝贵认识,他们用神话这一比喻的方式,把这一经验代代向下传递。然而,实际的情况是,随着文明的进步,人类显然是迅速忘掉了那些古老的智慧。三峡经过人类一代代的开发,固然早已不复是宋玉所讴歌的那片云雨往复,幽密莫测,千林争秀,万木竞长,禽兽出没,虎啸猿啼的神山圣水,“巫山云雨”故事的寓意也被人们遗忘,以致在很长时间里,竟然被当作一个意涉淫亵的故事来玩味!
第四章 鉴赏第46节 空中一朵雨作的云(2)
人间的天堂与地狱
假如人间有天堂,啊,它就在这里,它就在这里,它就在这里!——这是当年偶然读到过的两句诗,印象中,是出于一位古代阿拉伯诗人的诗作。在阅读《洛阳伽蓝记》的时候,我的第一反应,竟然是立刻想起了这两句残诗。
《洛阳伽蓝记》这部书似乎在市面上不容易见到,我自己是在寻觅已久之后,才在最近终于到手了一本。于是,也就拖延到今天,我才有缘在孟元老的汴梁,吴自牧的杭州,张岱的西湖,刘侗的北京之外,终于结识了杨衒之的洛阳。读张岱的散文,让人会恍然以为自己也是一个清闲士大夫,在西湖的四季中晃来晃去;《东京梦华录》、《梦粱录》则回荡着一千年前的喧嚣市声,繁闹快乐;至于《帝京景物略》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