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林徽因 >

第6章

林徽因-第6章

小说: 林徽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几天为你们聘礼,我精神上非常愉快。你想从抱在怀里的“小不点点”(是经过千灾百难的)一个孩子长到成人,品行学问都还算有出息,眼看着就要缔结美满的婚姻,而且不久就要返国,回到我的怀里,如何不高兴呢?今天北京家里典礼极庄严热闹,天津也相当的小小点缀,我和弟弟妹妹们极快乐地玩了半天。想起你妈妈不能不待数年,看见今日,不免起些伤感,但她脱离尘恼,在彼岸上一定是含笑的……

  婚礼只要庄严不要侈糜,衣服首饰之类,只要相当过得去便够,一切都等回家再行补办,宁可从中节省点钱做旅行费。

  你们由欧归国行程,我也盘算到了……


婚后游欧洲

  梁启超像中国无数父母一样“望子成龙”,但他对孩子的爱既具传统特色,又有现代意识。

  在生活上,他无微不至地关爱着孩子;在精神上,他循循善诱地引导着孩子;在学业上,他高标准地要求孩子。他平等、民主地对待孩子,尊重他们对生活、事业的选择,为他们的成才提供可能的一切条件。他无所不在的思想情感力量,潜移默化地引领着梁家下一代的人生道路。他写给孩子的信是我们洞悉那一代学人心灵世界的窗口。

  梁任公给自己心爱的孩子写这些信时,已经重病缠身。他因便血于1926年初在北京协和医院开刀,切除了右肾,手术后未查出病源,便血仍然时轻时重,稍一劳累就会长时间的尿潴留。但他从来都以非常达观的态度对待疾病,对儿女更是“报喜不报忧”。他一如既往地读书、写文章、做学问,还制定了许多长远的写作规划。

  1928年2月12日,快过春节了。从医院回家过年的梁任公,在写给思成的信中,仍是满纸殷殷的牵挂和疼爱:

  思成,得姊姊电,知你们定三月行婚礼,国币五千或美金三千可以给你,详信已告姊姊。在这种年头,措此较大之款,颇觉拮据,但这是你学问所关,我总要玉成你,才尽我的责任。……

  今寄去名片十数张,你到欧洲往访各使馆时,可带着。投我一片,问候他们,托其招呼,当较方便些。你在欧洲不能不借使馆作通信机关,否则你几个月内不会得着家里人只字了。你到欧洲后,须格外多寄些家信(明信片最好),令我知道你一路景况。

  1928年3月,林徽因和梁思成相恋5年后,在加拿大渥太华举行了婚礼。当时思成的姐夫周希贤在这里任中国驻加拿大使馆的总领事。因为在加拿大买不到中式的婚礼服,徽因又不愿意穿着千篇一律的西式婚纱,她就自己设计了一套旗袍式的裙装,特别是头饰,更是别出心裁,冠冕似的帽子两侧,垂着长长的披纱,既古典又富于民族情调。帽子正中的缨络,美丽而别致。这也许是她一生所追求的“民族形式”的第一次创作尝试。

  婚后,他们踏上了欧洲的旅途。他们来到了巴黎。徽因上次和父亲到欧洲,还是个小姑娘。不同国家的景物在记忆中交织成了一片斑斓的色彩。这次和思成一起同游,那许多著名的建筑从教科书上还原了,放大了,贴近了,有一种“温故而知新”的亲切感。

  正是巴黎明媚的春季。经过一个阴冷潮湿的冬天,好像全巴黎的人都来到了春天的阳光下。宽阔的香榭丽舍大道两旁,高大的乔木绽出了新绿,阳光在稀疏的枝叶间跳跃,洒下一地斑驳的光影。

  卢森堡公园旁,是一家挨一家的露天酒吧,有人喝着咖啡看报纸,有人品着葡萄酒,几个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正谈论着什么,书和讲义随便地堆放在餐桌上。那几位一定是刚从画室出来的艺术家,他们的衣着上还沾有颜料和油彩。一家酒吧播放着轻快的华尔兹舞曲,有人随着音乐跳起舞来,一对恋人拥吻着,仿佛这世界上只有他们两人……

  徽因挽着思成的胳膊漫步,她禁不住叹息道:“多好啊,他们好像只活在此刻的幸福中,为春天,为音乐,为爱……”

  思成扭头轻轻地在徽因耳畔说:“我也觉得非常幸福,那是因为有你,有这一时刻。”


在巴黎

  他们来到了从教科书上烂熟于心的巴黎圣母院,这是早期哥特式建筑的代表作。

  圣母院的平面是横臂很短的“拉丁十字”,整体呈向上伸展的态势。进门后中厅和左右侧廊围成半圆。立面很美,上层楼塔高耸,下层有三座尖拱门,中层是镶嵌着彩色玻璃的玫瑰花窗。中层的横壁上,刻着法国历史上28位国王的雕像。一排装饰尖拱把左中右三部分联系了起来。他们所站立的中厅宽12.5米,却高三十多米,厅上部也交织着尖拱,整个空间给人以竖高的视觉感受。

  思成细细地“读”着这座建筑,他对徽因说:“这样的建筑要用心灵去体验。垂直向上的结构,表现了对崇高目标的渴望。狭窄高峻的建筑空间表达了上帝的高高在上以及人的渺小和无足轻重。

  “你看光线,在这里起了多么重要的作用。顶层的窗户多,面积大,所以教堂的上部光线明亮,下部则是神秘的昏暗。宗教关于尘世黑暗和上帝光辉笼罩天国的思想,在这里得到了直接的体现。”

  徽因低声说道:“有人把哥特式教堂,比做一位祈祷的少女,这少女双膝跪倒在地,双臂伸向天空。她在向上苍祈祷什么呢?”

  思成轻声应道:“我想,她在向上苍诉说人生是多么短暂,人类是多么渴望无限和永恒。”

  他们站在文艺复兴时期米开朗琪罗的“挣扎的奴隶”面前。

  徽因说:“米洛的维纳斯失去了双臂,给人的却是和谐、自在、舒展的感觉,让人体会到自信和稳定的情绪。而‘挣扎的奴隶’看上去肌肉发达,高大、孔武,却呈现出强烈的扭曲和挣扎,完全是悲剧性的表达。”

  思成点头同意道:“罗丹最喜欢的一尊雕像名叫‘微笑’,那尊雕像没有头,没有别的部分,只有围着短短兽皮的运动着的腿,罗丹认为这尊雕像用形体和肌肉表达微笑,比眼睛和嘴表达得还充分。像这样用抽象的形体来传达感觉和情绪,就已经很接近建筑和音乐的意蕴了。”

  徽因笑嗔道:“你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说什么都能扯到建筑上去。”

  思成调皮地笑了:“说真的,这些天在欧洲到处看到的都是人体雕塑,我在这里学到的人体结构,比在宾大上几年美术课学到的还要多。”

  徽因大笑起来:“这可都是些好几百年、上千年的老爷爷、老奶奶啊!”

  他们走出展厅时,思成返身对着雕像微微一鞠躬道:“老爷爷、老奶奶们,再见!”

  离开法国前往意大利。

  他们依偎着坐在火车上,默默地向巴黎告别。塞纳河波光粼粼流经全城,林阴路旁的露天咖啡馆撑开了鲜艳的大伞,报童一边跑,一边叫卖着当天的报纸,姑娘的头发和丝巾在微风中飘扬……巴黎的空气中,有一种独特的成分,是迷人的鲜花和葡萄美酒?还是那自由的精神和浪漫的气息?

  他们走出罗马车站,正是黄昏时分。夕阳照耀下的罗马古城,色彩犹如油画般地凝重。


在意大利

  在意大利乘车前往旅馆的路上,徽因开始激动起来。特别是经过那些她和父亲曾逗留过的地方时,她一一指点着叫思成看———这是美丽的尼亚迪斯喷泉,这是格雷教授讲过的马修斯·奥尔琉斯圆柱,这是马尔斯广场的方尖碑……古罗马的建筑呈现出令人震惊的宏伟壮丽,表达了他们对现实物质世界的热爱和占有欲望。

  圣彼得教堂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1506年开始建造,1626年竣工,历时120年才完全建成。

  来这里参观的人很多,其中有许多虔诚的教徒。大厅中,圣彼得塑像的脚趾几百年来在信徒们的亲吻中变得漫漶一片,圣坛下烛光摇曳。无数人在喃喃祈祷,双手合十,眼含热泪。

  这座大教堂是文艺复兴时期建筑艺术的代表作。

  中世纪,古稀腊、罗马的艺术被视为异端。始建于文艺复兴鼎盛时期的圣彼得教堂,运用了古希腊、罗马神庙的建筑艺术,以取代哥特式建筑浓郁的宗教色彩。古希腊、罗马神庙建筑的主要特点是集中式平面和穹隆式屋顶,风格单纯,逻辑简明,富有纪念性,与哥特式教堂采用拉丁十字平面造型,处处尖塔耸立、复杂多变的风格完全不同。

  思成飞快地在速写本上勾画圣彼得教堂著名的大穹顶:穹顶从平面到顶端高达一百多米,被设计者拉长为椭圆形,周围一条条有力的拱肋强调着它;穹顶鼓型基座的廊柱与拱肋一一对应,相互关系清晰明了;大穹隆周围是四个小穹隆与之呼应,突出了它的统率地位。整个穹顶造型饱满,呈现出昂扬的气势。

  徽因一边看,一边叹道:“真可惜!这么宏伟美丽的造型被讨厌的大厅遮挡了。”

  圣彼得教堂的大厅设计很蹩脚,是建筑史上比例不当的著名例证。

  徽因和思成用一下午的时间参观了西斯廷教堂,那里以米开朗琪罗的天顶画而闻名。尽管他们以前不止一次地从画册上看到过这些画作的局部或全部,可当他们站在西斯廷教堂的天顶画下,却不能不感到强烈的震撼。

  这是以《旧约·创世纪》故事为题材创作的一组天顶壁画。

  壁画距离地面有二十多米高,由九幅情节连续的主题画构成。

  壁画的规模之大是前所未有的。在整整四年零三个月的时间里,米开朗琪罗每天爬上高高的脚手架,弓着腰,仰着脖子,眼睛望着天顶作画。当这个大工程完成后,他很长时间直不起腰来,一直保持着弓腰仰头走路的奇怪姿势。

  徽因拉着思成的手,仰着头慢慢地在大厅里挪动着脚步。……天地鸿蒙,上帝造人,亚当苏醒,大洪水,男女预言家……雄浑的画面呈现出英雄主义的气质和力量。

  后世的人说,壁画中先知耶利米的形象就是米开朗琪罗自己的写照。他头发蓬乱,白须垂胸,低着头,骨节粗壮的手支撑着下颌,似在俯视,又似在沉思,显得苍老而沉郁。人们似乎能感受到他的痛苦和忧伤像山一样压了下来……

  徽因和思成交流着感受。他们理解了文艺复兴为什么会发源于意大利,这里古典文化的土壤实在是太深厚了。


游子回家

  在异国的晴空下,两个年轻人想家了。

  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从这个城市到那个城市,他们行踪不定,去留匆匆,很长时间没有收到家里的信,也很长时间没有给家里写信了。不知国内的情况怎样,不知父亲的病情如何,不知回国后能不能找到合适的工作。想起行前父亲信中的叮咛,内疚和牵挂涌上他们的心。一路上,钱花得很快,他们商量着缩短行期,尽快回北京去。

  在中国驻西班牙公使馆,他们收到了两封从北京寄来的信。任公一直在治病养病,给儿女写信是他病中排解思念的方式。

  在信中,父亲告诉他们,思成的工作已经确定了下来,已接到东北大学的聘书,月薪265元。父亲专门说明,这是初任教教员的最高薪金,暑假一结束就要开始上课。他说:“那边的建筑事业将来有大发展的机会,比温柔乡的清华园强多了。但现在总比不上在北京舒服,我想有志气的孩子,总应该往吃苦路上走。”

  这是1928年的7月,再有一个多月学校就开学了。徽因、思成结束了漫游,从苏联乘火车回国。

  三个多月的游历,他们漫步在欧洲大陆,这是他们第一次相伴远游,也是平生惟一一次真正的漫游。这是他们永结同心的蜜月,也是他们与建筑学结下终生不解之缘的蜜月。

  在以后漫长的岁月里,这些人类最优秀的文化艺术精魂,一直如同空气一般弥漫在他们的文化素养里,流淌在他们高朋满座的客厅中,给他们判断事物以独立的审美眼光,为他们所从事的事业竖起了衡量的标准。

  在徽因走过的日子里,经历了鲜花着锦般的美好,也经历了战乱、困厄与病痛。无论身处何种境遇,她都能保持诗意葱茏的情怀和境界,保持宠辱不惊的风范与胸襟,这不能不追溯到她早年所接受的教育和识见。

  火车一路东行,车窗外是西伯利亚无边无际的森林、湖泊和原野。鄂姆斯克、托木斯克、伊尔库茨克、贝加尔……

  一个个远东的车站留在了身后。徽因、思成在中苏边境换乘了中国的火车,车头冒着黑黑的煤烟,过哈尔滨、沈阳,到了大连。

  他们一路上无心逗留,从大连登上一艘日本轮船,直抵天津的大沽口,冒着盛夏的暴雨,于黄昏时分乘上了从天津开往北京的火车。

  游子回家了。

  这是他们日思夜想的亲人,这是他们魂牵梦萦的北京。

  行走在他们熟悉的大街小巷,听着柔和悦耳卷舌的北京话,看着皇家庭院金色和蓝色的屋顶,遥望西山、玉泉山淡淡的剪影……还有洋车夫们的殷勤,街坊邻里的客气,一切都让他们温暖和感动。

  他们一一拜望了居住在北京的亲戚,到西山祭奠了长眠在那里的思成母亲李夫人。尽管长旅归来,十分劳顿,尽管国内随处可见的混乱和贫困使他们产生了精神时差,可重归故国的欢乐压倒了一切。

  回到自己的家,他们漂泊的心有了栖息地。


年轻的先生

  他们的住房修整一新,所有的用具都是王姨为他们重新购置的。每天清早一起床,思成最小的弟弟、不满5岁的思礼就闹着要去找二嫂,天天挨着徽因不肯离开半步。梁家宽敞的宅院里,充溢着喜洋洋的气氛。

  徽因、思成随着弟弟、妹妹们称王姨为“娘”。思成告诉徽因,这个大家庭多亏了娘,父亲才有祥和安宁的环境著述、教学,从事各种社会活动。徽因、思成都很尊敬和爱戴这位善良、能干的庶母。

  在欧洲拍摄的照片冲洗出来了,徽因对家人一一讲述着照片上的名胜、建筑、风土人情。她对任公抱怨道:“你瞧,思成多可气,这么多照片,他就没好好给我拍过一张。人都是这么一丁点儿,他是拿我当scale(标尺)呀!”任公望着眼前的儿女,呵呵地笑着,笑声里全是慈爱和满足。

  这期间,任公的身体时好时坏,思成和徽因的归来,给了他莫大的慰藉,病中的他显得格外有精神。给女儿思顺的信中,他讲述了思成、徽因到家后的情形:“新人到家以来,全家真是喜气洋溢。初到那天看见思成那种风尘憔悴之色,面庞黑瘦,头筋涨起,我很有几分不高兴。这几天将养转来,很是雄姿英发的样子,令我越看越爱。看来他们夫妇身体都不算弱,几年来的忧虑,现在算放心了。新娘子非常大方,又非常亲热,不解作从前旧家庭虚伪的神容,又没有新时髦的讨厌习气,和我们家的孩子像同一个模型铸出来。”

  东北大学的前身;是国立沈阳高等师范学校和公立沈阳文科专科学校。1922年,省长王永江倡议筹建东北大学。他辟出沈阳市北陵一带五百余亩土地,拨出款项,依照德国柏林大学的图纸;开始了学校的建设。

  1923年,东北大学正式成立,张学良就任校长。他启用了一批年轻人,用几年的时间,对学校建制进行了扩充和革新,在原来的文、法、理、工四科的基础上,设立了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