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名著电子书 > 明报·大家大讲堂 作者: 钱穆等 >

第12章

明报·大家大讲堂 作者: 钱穆等-第12章

小说: 明报·大家大讲堂 作者: 钱穆等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同样的道理,现代化理论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也是西方的,更是美国的。包括中国在内的许多国家,在寻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也是不知不觉中沿着西方的现代化观念来建立自己的社会结构和文明秩序,譬如孙中山先生提出的三民主义,用的是什么语言?五四时期提出的民主与科学,用的是什么语言?其实根本就是欧洲启蒙运动的语言。因为当时,除了西方的模式之外,并没有其他的现代化模式。然而,到了20世纪后期,情况发生了变化,亚洲、特别是东亚开始现代化,而且相当成功,日本、韩国、新加坡,也包括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都迅速形成了现代化社会。这就出现了一种新的假设:不是讲现代化就是西方化吗?不是讲西方模式将要扩张到全球吗?可是现在出现了一种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模式,这是不是预示着将来的现代化构架中,可能出现不同的文明群落呢?当今世界,现代化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课题,一方面是西方的文明不断地世界化;另一方面,在这个世界化的过程中,又发现有多种文明秩序出现的可能性。老实说,在若干年前,你本来是没有资格这样讲的,但是当你的现代化已经相当成功之后,你忽然发现:我们为什么不能和他不一样呢?我们并不比他差呀!于是,我们现在讲到现代化,除了讲西方的现代化模式之外,又提出了另一个观念,那就是全球多元的现代化,既是全球的,又是多元的。 
  现代化可以有不同的样式   
  东方的崛起,世界的现代化格局增加了一个新的参照系,现在亚洲的一些领导人越来越多地强调〃亚洲价值观〃,譬如新加坡的李光耀、马来西亚的马哈蒂尔,我们也提出了〃中国特色〃,等等。这些说法的出现说明了什么问题呢?第一,说明现在人们对现代社会的文化模式到底应不应该完全像西方,已经产生了疑问;第二,说明亚洲各国的人对保持自己的文化模式,并使之加入到现代化社会之中,已经产生了自觉。好了,这就涉及你刚才提到的保留自己传统文化的问题了。 
  我们刚才讲到,当西方的现代化模式扩张到世界各地,会使各地的本土文化受到严重侵害,这实际上也就是对各地的文化个性的一种消减,结果是让世界各地全都变成一个模样。当然,现代化的确有些共性的东西,是现代性所共有的。比如我们现在到世界各个城市去旅行,会发现各地的机场都差不多,无论是香港、东京,还是纽约、巴黎,机场的格局、标志、都是差不多的。这就是现代化机场的共性。但是,现在许多非西方的新兴城市的面貌也差不多,这就有些问题了。怎样才能让我这个城市和别人不一样,这就要靠文化来发挥作用了。试看,即使在欧美这个相当同质的文明区,他们的城市都还是有个别的品位、性格与气质,这就是个别文化造成的文化多元性。区别一个文明群落与另一个文明群落的不同点,关键在于文化。 
  同样的道理,当世界上许多相对落后的国家开始走向现代化时,每个国家几乎都开始了一种对自我文化身份的重新肯定。每个国家都有一个身份,文化也是一种身份。过去,西方的大国有力量,亚洲的许多国家原来总是被殖民化统治的,现在这些国家也要寻求一种真正的文化身份的重新认定。这是从国际层面上讲的。从国内的层面看也是一样:过去你这个社会是男人统治的,现在女人也要求身份的重新认同;过去你这个社会是白人统治的,现在黑人也要求身份的认同。总之,过去的情况是,一个为主,其他都是不重要的。现在是那些其他的部分,弱势团体也好,被压迫团体也好,或者〃被遗忘〃的团体也好,都开始了文化的自觉,都在寻求文化的认同。所以,在现代化的层面上,一方面是现代化的全球化,另一方面,正是在全球化的过程中,出现了文化多元化的可能性。也就是说,多元的文化认同开始要求某种多元的秩序安排。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中国文化在未来的现代化进程中,不仅应该得到它应有的文化身份,而且应该发挥特有的魅力,这就是寻求〃另类现代化性〃的问题。   
  〃文明冲突〃即将发生?   
  现代化的全球化趋势,促成了一种世界不同文化进行对话的基础。承认世界的多元性,有助于真正实现世界的统一。中华文化从20年代被看不起,到90年代看不见,现在急需进行一次新启蒙,这是中国的文化人必须承担的责任。 
  问:金教授,您在第一部分讲到〃亚洲价值论〃,倒使我联想起西方学者提出的〃文明冲突论〃。自从美国社会学者亨廷顿发表他的《文明的冲突》以后,在全世界引起了相当大的争论,尤其是东方各国对此反应强烈。这主要是因为,他认定未来世界的冲突将主要是所谓〃文明的冲突〃,而他把东方的儒家文化,也就是以儒家文化为代表的中国文化,当成一个假想敌,认为到21世纪,儒家文化将构成对西方文化的主要威胁。这套理论当然是以西方为中心的一种看法,值得重视的是,它还有可能被某些西方国家用做制定政策的依据。那么,我们怎么办?是不是也要制定一个政策来与之抗衡?我们中华文化体系中,哪些部分可能是对抗的?哪些部分可能是可以对话的?哪些部分是可以与西方文化融和的?这些问题实际上是关系到未来的21世纪中华文化的走向,以及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大课题,很想就此听听您的高见。 
  答:你又提出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同样不好回答,但是我很愿意试一试。哈佛的亨廷顿提出〃文明冲突〃的命题以后,已经引来了许多批评。我自己对这个观点对与不对暂且不谈,但是这个命题提出之后能在世界范围内引起这么大的争论,其现实意义本身就在其中了。 
  我相信西方是在看到了东方的现代化成就,看到了亚洲国家提出的〃亚洲价值论〃,看到了伊斯兰国家提出的伊斯兰价值观之后,才感到所谓〃文明的冲突〃的。而〃亚洲价值〃的提出,同样是针对着西方式的现代化的。比如李光耀就提出,我们新加坡不能完全像西方那样,西方的家庭问题、社会问题很多,我们要尽量避免。于是就提出了一个〃亚洲价值〃。这个问题的提出,就标志着在西方的现代文明结构里面,大家发现了许多问题,即使在西方社会本身,也已经出现了很强烈的反现代主义因素。而当这种模式扩张到全世界之后,其他社会同样感觉到它有很多弊端,产生了许多不好的东西,于是,也产生了强烈的反现代化倾向。由此可见,人们一方面在追求现代化,一方面又在反对现代化,这两方面的倾向几乎是同时出现的。正是在这个时候,亚洲人提出了一个〃亚洲价值〃,公开声明:〃我们不要像西方。〃起初很多人就笑了,〃你们简直是在开玩笑,你们自己搞出了问题,倒说是我们西方的东西不好,这不完全是遮羞布吗?〃其实,〃亚洲价值论〃的提出至少包含着两层内涵,一个层次是说〃你这个东西并不是最好的,也不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这是对西方的挑战,是对西方现代性、也就是对〃西方现代文明即是普世文明〃这一声称的挑战;另一个层次是说,当亚洲人的现代化进程达到相当程度之后,他们开始有能力反省〃哎,我们自己本来有些很好的东西,为什么不可以考虑保留与发扬呢?〃 
  我们不是不要现代化,而是觉得应该把自己的某些好东西参与到现代文明秩序的建构之中去,把我们的社会安排得更加合理、更加文明。老实讲,西方对亚洲的声音,本来是不屑一顾的,但是当亚洲在世界舞台上变得越来越重要的时候,西方便开始感到东西方的文化可能要发生冲突了。我相信亨廷顿的理论,也是在这种大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人家反对得是不是有道理?我们本身的文明秩序是不是也有问题呢?〃正是在来自外部世界的批评中,西方文明也不得不开始修正自己的某些固有的观念,比如说,以前一讲现代化,就是指西方模式。人们习惯于把世界划分为〃西方和非西方〃,那么,包容着很大一块世界的〃非西方〃,就变成了一个〃另外的东西〃。而现在人们发现,对这个〃另外的东西〃再不能忽视了,它跟西方一样的重要,西方对其他地方,已经不是居高临下的关系了,而是必须开始一种真正平等的对话。固然西方文明对世界的现代化贡献很大,但是现在你也有必要看看别人的做法是不是更好一些,说不定你还要向别人学一些东西呢。 
  这就是说,现代化的全球化趋势,促成了一种世界不同文化进行对话的基础。在这里,我随便插进一段题外话,你或许会有兴趣:在80年代,西方出现了一种思潮,就是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很复杂,不容易讲清楚,但是如果勉强讲,后现代主义,也可以说是一种后现代社会的文化,是一种不是运动的运动。后现代主义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一种文化的多元性。现代文明如果从启蒙运动讲起的话,那文化的〃单元论〃,比如自由、民主、平等、博爱等等观点,都是从启蒙运动发源的,并且相信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可是,后现代主义则与之相反,它强调异质性、特殊性,扬弃现代社会理论中的〃大论述〃(grand 
narrative),不相信〃现代性〃可以达到人类从贫穷、无知、偏见中解放的目的。   
  后现代主义又和后殖民主义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这就开辟了一个比较开放和比较多元的理论框架。这个理论的核心是说,没有哪一种理论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没有一个东西是全球都要效法的。后现代主义认为现代已经终结了,这个看法我个人并不同意。但是它提出的不能用启蒙运动以来的那一套观念和方案来改造全世界的观点,我认为是后现代主义对现代主义的一个很致命的批评。后现代主义的产生,也可以看做是西方反现代倾向的一种表现。上面我们讨论的只是一种理论之所以产生的大背景。下面我们回到论题的本身,那就是究竟未来的各大文明之间会不会发生冲突?具体到我们的中华文明是不是真像西方学者所说的,将不可避免地与西方文明发生冲突?对于前一个问题,我以为并不能够作出肯定的回答,因为这里面涉及各国利益等等极为复杂的问题。但是,对于后一个问题,我们却可以作一些讨论,因为我们在这一点上比较有发言权。 
  中华文明是个开放系统   
  严格讲起来,中华文明本来就是一个非常开放的系统,但是中华文化也有一种〃自我中心〃的倾向,不能说一点都没有扩张性。但是从文化发展史上看,中华文化的扩张性往往表现为它的强大吸纳性,只要你的文化是与我能够相容的,我们就都认为是好的,可以互相融和。如果没有这种强大的吸纳性,中国以前也就不会形成四面八方蛮夷戎狄全都和睦相处的局面了。不过,中华文化的吸纳性往往把外来的文化最终融入华夏文明之中,使大家都成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从这个角度说,它也确有某些扩张性在里面。然而,看看中国的历史,相对于西方文化而言,我们中华文化绝对不是一种侵略性的文化,它绝对是一种可以与人平等相处的文化。几千年来,中华文化不停地学习外来的文明,包括学习西方的文明。近一百年来,更不惜忍痛抛弃了许多自己宝贵的文化观念,来接受西方的现代化洗礼。这个学习过程是很痛苦的,因为我们是被西方的枪炮打败了,才不得不向西方寻求自强的道路,所以我们很委屈、很难过。我们在一步步承认别人文化价值的同时,也在一步步地对自己的文化进行反思,乃至于把自己文明中不符合现代化要求的部分舍弃掉。具有如此的文化传统,它怎么可能无端与别的文化发生冲突呢? 
  当然,中华文化目前也向全世界提出了一个文化身份的认同问题,这是在中国的现代化已经取得了相当的成就、已经进行到了相当高度的情况下,才提出来的。而且,我们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已经有了说服别人的资本,其本身也具有一定的价值。中国的儒家文化,不光在中国,而且在东方的其他国家,都显现出异乎寻常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再加上道家、佛家等等,其影响力越来越为世人所瞩目。而这些文化,在中国都是可以平等相处的,又怎么会去侵害别人呢?所以,我想中华文化没有理由一定跟西方文化发生根本性的冲撞,就像亨廷顿所预言的那样。 
  从香港的现实情况来看,也可以证明这一点。我认为,中西文化在香港融和得相当不错。这是什么道理呢?因为香港有强烈的国际化性格,这并不是说中国文化在这里没有文化身份的认同,而是说大家共同创造的一种东西,大家都可以接受,这是在一种不知不觉的交涉和对话中自然形成的。在这个形成过程中,西方和中方的很多东西,在很多层面、至少在现代化的层面上,常常是可以结合的,没有什么问题。这个事实是不是可以解答这样一个问题: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不同的文明既有可能出现冲突,也有可能实现融和,重要的是看你怎样运作。 
  当然,在现代化过程中难免会有摩擦,会有不同。你把中国一百年的历史翻开来看一看,西方一直是在压着东方嘛。中国开始并不承认是西方文化压倒我们,只承认是西方的枪炮压倒我们,当时我们还不知道在枪炮的背后还有个文化的因素。但是今天呢?当我们也参与到现代化的进程里之后,我们才发现,西方有些很好的东西,我们应当学习;然而我们也发现,他们本身也有很多毛病,而我们也有一些优秀的文明可以贡献。假如我们讲得比较现实一点的话,中国近50年的发展,1949年毛泽东宣布〃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是一个大的转变,从国家独立的角度说,是可以这样说。但是,从经济的角度看,还不能表明中国真正站了起来。倒是邓小平搞了改革开放之后这十几年,中国的经济潜力突然迸发出来了。这个进发的过程,即使纯粹从经济角度讲,也是相当惊人的。这种巨大的经济潜力迸发出来,是最容易使西方看到的一个现实。当今世界,一个国家的独立,最容易被看重的是经济,经济的背后带出来的才是文化。我们在本世纪初面对西方文明的时候,也是最先看到他们的经济力量了不起,然后才连带着看到背后的文化。所以,当中国的经济力量迸发出来之后,使得许多西方人开始有些不正常的惊恐。 
  你刚才谈到某些西方政府可能把〃文明冲突论〃当成了制定政策的依据,老实说,美国一些人讲〃中国威胁论〃,就属于这一类。这种论点的提出,其实表现的正是美国的一个霸权心态。中国的发展,不只是中国向美国的现代性挑战,实际也是向美国的文化霸权挑战,因为现代性是与文化紧密联系的。这个挑战不一定是血淋淋的,譬如说,对你的做事方式,我们不同意,这不一定是武力性的,但也是一种挑战。我想中国在未来真正需要的是一个和平的格局,中国已经同世界结合得越来越紧密了。中国加入联合国就是进入了世界政治体系,相信很快就要加入世界关贸总协定,那就是进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在世界的大家庭中,一定要承认有相同也有不同,就是要在合而不同的前提不共存,那就只能是承认多元性。承认世界的多元性,对于真正实现世界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