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宰相与帝王 >

第11章

宰相与帝王-第11章

小说: 宰相与帝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仆人又问:“大夫要回家吗?”晏子说:“我的君王都死了,怎么能回家呢?治理百姓的人,岂能只为凌驾百姓之上,应该以国家的大业为根本;做国君之臣,哪能只为饭食,应该以侍奉社稷为根本。所以,国君要是为社稷而死,做臣下的就应该为国君而死;国君为社稷而逃亡,做臣下的就应该为君出逃;倘若国君为自己的私事而死,不是国君宠爱的亲信,谁能为君王而死难,为国君而逃亡呢?况且,有人因恨自己的国君而把他杀了,我为什么要为此而死,为什么要为此而逃,又怎么能回家呢?”    
    当时,庄公的尸体还在崔杼的家里,晏婴就要求看望。崔杼家的门开了,晏子走进去。崔杼说:“你为什么不去死?”晏婴回答说:“灾祸发生时,我不在,灾祸结束时,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去死?况且我还听说,将追随国君死亡看成高尚行为的人,是不能够保全国君的;把随国君一起死亡当作高尚道德的人,是不能够建功业的。我难道和国君的私婢一样,非得自缢以从国君吗?”说完,晏子袒露左臂,头缠丧布,坐下来,把庄公的头放在自己腿上哭起来。人们认为崔杼一定会把晏婴杀了,崔杼却说晏子是百姓敬仰的人,放了他可以得到民心。晏婴才得以不死。    
    庄公死后,景公即位。景公是个才能十分平庸的帝王。然而,景公并非一无是处,他能够接纳谏言。知错改过,任用贤能之士,算得上是一个有德无才的帝王。    
    一次,齐景公去巡游,他面向北方,望着齐国,十分感叹地说:“呜呼!要是古人都长生不死,那将会是怎么样的状况呢?”晏子说:“我听说,从前上天认为人死去是好事,对仁义之人来说是永久的安息,对不仁的人来说是永久的制裁。假如古时的人都不死,齐国的丁公、太公还统治着齐国,桓公、襄公、文公将辅佐他们,大王您恐怕只好头戴斗笠,身着短衣,手拿农具,在大田之中弯腰劳作,哪还有这样的闲情逸致去担心死呢?”景公觉得晏婴实在太不会讲话,很生气,脸都变了颜色。    
    没过一会,梁丘据驾着六匹马拉的车子飞奔而来。景公问:“是谁来了?”晏子说:“是梁丘据。”景公问:“你没有看见人,是怎么知道的呢?”晏婴说:“大热天赶着马车飞奔,重者马死,轻者马伤,不是梁丘据又有谁敢这么干!(因梁丘据得宠于齐景公,他做什么事齐景公都不会怪罪,所以才这么说)”景公说:“梁丘据与我最为默契和谐了。”晏子说:“这只能说是相同,不能叫和谐,所谓和谐应当是君甜则臣酸,君淡则臣咸,互有补偿,以求完美。梁丘据是君甘亦甘,一味奉承,以顺为正,怎么称得上和谐呢?”景公觉得晏子是故意在找自己的麻烦,又气得脸色大变。    
    过了不久,天色将晚了,景公看见西面天空有颗彗星,就召来大臣伯常赛祭祀,以消除彗星带来的灾难。晏子说:“不行,这是上天的示意。日月周围的云气变化、风雨异常、彗星出现等等,都是上天看到世间将有变化,用这些作为凶兆,来警告不敬之人的,来提醒人事的。大王若是振兴文教,接受劝谏,广修德政,即使不派人祈祷,彗星也会自动消失。可现在你饮酒作乐,不修朝政,还亲近小人,宠爱优伶,厌恶礼乐法度,排斥圣贤之士,哪里有空闲对付彗星呢?您即使能通过祈祷除掉这一颗彗星,也将还会有新的彗星出现。”这次,景公听了气得说不出话来,脸色铁青。    
    晏婴在一日之内就三次指出齐景公的过失,这就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一日三过”。


第二部分:女人身上的权力阴谋晏子与齐景公:青史中的美名与佳话(2)

    后来,齐景公的宠臣梁丘据死了,景公召来晏子,把这件事告诉了他。景公说:“梁丘据忠诚而且爱我,我打算给他办个隆重的葬礼,为他修一座高大的坟墓。”晏子说:“我冒昧地问一句,梁丘据忠诚和爱戴大王的事情,可以让我听听吗?”景公说:“我有所喜爱的玩赏之物,主管官员没能为我备办好,梁丘据就尽其所有来供给我受用,因此我知道他的忠诚;每逢刮风下雨或黄昏夜晚找他,他必定会向我问候,所以我知道他爱我。”    
    晏子说:“听了您的话,我回答就会得罪您,不回答就是没有尽到做臣子的责任,又怎敢不答呢?我听说,做大臣的只把精力放在国君身上,这是不忠;做儿子的这样对待父辈,就是不孝;做妻子的这样对待丈夫,叫做嫉妒。侍奉君王应当遵循的准则是:劝导国君亲近其父兄,对群臣要讲礼义,对人民要有恩惠,对诸侯要讲信用,这才是忠;做儿子要讲的道德是:钟爱兄弟乃至于钟爱父母长辈,对于下辈要仁慈,于朋友要诚恳,讲信用,这才是孝;做妻子应该有的品德是:使各位侍妾都被丈夫喜欢,这才叫不妒。如今,举国的百姓都是您的臣民,而只有梁丘据自己竭尽全力爱护您,那么爱护您的人为什么如此之少呢?全国的财富都归您所有,而只有梁丘据用他的私财供君享乐以示忠诚,那么,忠实的人为什么又如此之少呢?这难道不是梁丘据妨碍了您的视听吗?”    
    齐景公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便感慨地对晏婴说:“如果不是您说,我还不知道事情已经严重到这个地步呢。”于是就打消了原来的想法,修明政治。于是,齐国变得大治。    
    实际上,晏婴的为相之道仅仅是以柔克刚,他只能用阴柔和缓的办法来阻止齐景公的一些很不适当的行为,至于更多的,他恐怕就做不到了。    
    有一次,齐景公整天饮酒,喝得大醉,神志不清,过了三天才能醒过来。晏子十分担忧,就去见景公,问道:“大王是不是因为喝酒太多病倒了呢?”景公很不好意思地说:“是的。”    
    晏子说:“古人饮酒,喝到心情舒畅也就行了。所以,男人们不能因为群聚欢乐而妨碍了办理正事,女人们也不能因为群聚而影响了做手中的活计。古代的规矩,男女一同聚会,轮流敬酒应当不过五次,超过了就要受到处罚。当君王的,当然就更应该身体力行,要为民众做出表率,这样才能在外没有人对国家的政治表示不满,在内没有人敢于胡作非为。如今您一日饮酒,三天卧床不起,外面对国家的治理抱怨不已,身边的近臣则趁机在内胡作非为。您这样做,对于那些依靠法制自我约束、自我防范的人,是将鼓励他们任意妄为;对于那些希望得到奖赏和称赞而以此自勉的人,是将诱使他们懒得行善。如此下去,君王背离了德行,百姓轻视赏罚,那就要失去立国之本,所以希望大王一定要节制饮酒。”    
    景公是个十分贪图享乐的人,他叫人修了一个名叫西曲的大水池。池塘里的水很深,塘边建起一座高大的房屋,房屋的横梁上刻着龙蛇,立柱刻鸟兽,十分豪华。    
    景公上穿花团锦簇的礼服,下穿白色绣花的袍裙,一身五彩斑斓,腰带上缀满了玉石,头戴帽子,披散着头发,面向南站在那里,一副趾高气扬的傲慢神态。晏子来见景公,景公问道:“您是不是知道,当年管仲辅佐桓公称霸时是什么样子的呢?”晏子仰首不答。景公再次问道:“当年管仲称霸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呢?”晏子说:“我听说:只有精通水性的人才能与龙蛇为伍。现在您在横木上雕龙蛇,立柱上刻鸟兽,也不过就是为了建造一座房屋而已,哪有心思经营霸王之业呢?您炫耀居室的华美,炫耀衣服的美艳,一身衣服五彩俱备,腰缀玉球,披头散发,也不过一间房子就能包容的了。您身为一国之王,万众之君,却不务正业,一心用在邪门歪道上,君王的魂魄早已荡然无存了,还拿什么来图谋霸王之业呢?”    
    景公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惭愧,就走下堂来,来到晏子身旁;不好意思地说:“梁丘据、裔款告诉我这所房子修好了,我这才私下里套上这身服装,实际上是想与梁丘据开开玩笑,我现在就去别的屋子换下这套衣服,听从先生的指教,如何?”晏婴说:“梁丘据、裔款二人迷惑大王,让大王做些邪恶无聊的事情,大王哪里知道实情呢?再者,如果伐木不去其根,再生的枝条还会长出来的,大王为何不就此除去他们二人,以使今后您不再受他们迷惑呢?”    
    景公听完后,虽然觉得晏婴的说话有点过分,但细细一想,觉得晏婴也是为了国家,才这样说话,也就没有追究晏婴的责任。    
    后来,晏子去世了。景公闻讯后从宫室走出来,背过身去,流着眼泪说:“唉!当初我和先生游公阜,先生一日里三次指责我的过失,如今还有谁会这样规劝我啊!”    
    晏婴之所以如此被景公看重,并一再地迁就他,是由于他对国家和社稷有一颗忠心和一腔热血。这一点也是他敢于作为宰相的职责所在。身为宰相,不是考虑自己的安危,也不是考虑帝王的名声,而是顾及国家和社稷,这才是宰相所应有的的品质。


第二部分:女人身上的权力阴谋诸葛亮与刘禅:鞠躬尽瘁的忠贞贤相(1)

    中国人向来注重政治理想甚于政治成就,这更多的与中国人注重人格品行修养有关。这点,现代为政者不可不有深刻的体会。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贤明的下属辅佐平庸上司的情形都普遍存在,在这种情形下,下属的能力与个人修养就显得更为重要。    
    自春秋时齐景公开设左右相的官职以来,各朝代大都设置臣相、宰相、相国等官职或类似于臣相的官职,作为辅佐封建君王的最高行政长官。历朝历代的为相者,加起来可能有数千人,然而其中建有功业、能称之为名相者则屈指可数。如果把那些臭名昭著这也列入名相之中,能称之为贤相者则寥寥无几。有人将春秋时期的管仲、蜀汉时期的诸葛亮、宋朝时期的王安石、明朝时期的张居正同列为四大贤相。在他们之中,能长期得到世人称颂而又为广大百姓所熟悉认同的,恐怕要数诸葛亮了。    
    诸葛亮和刘备的关系,是君臣关系的典范。然而,刘备死后,诸葛亮所面对的后主刘禅则是一个无德无才的人。在如何处理和无德无才之君的关系方面,诸葛亮的行为堪为后世的楷模。    
    从某种角度来看,无德无才可说是刘禅的优点,因为他能遵守先主遗诏,凡事都委托给诸葛亮,宫中府中之事概不过问,使得诸葛亮能够一心一意地办好政事,而不受刘禅的任何制掣肘。    
    因此,诸葛亮大权在握,虽名为宰相,事实却肩负帝王之职。然而,诸葛亮遵守刘备“兴复汉室”的嘱吒,竭心尽力地辅佐刘禅,做到“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正是他的高尚之处,也是他的智慧之处。    
    诸葛亮执政后;首先要办的第一件大事是恢复与东吴的外交关系。刘备死后,东吴一方面继续向魏称臣;一方面尚未拿定如何处理与蜀国的关系。于是,诸葛亮派尚书邓芝出使东吴,说服孙权与蜀联合,与魏断绝关系。    
    当时,南中诸郡在刘备东伐之时,受东吴策动而叛乱,严重威胁蜀汉朝廷。诸葛亮执政后,与东吴恢复邦交,切断了南中的外援。经过两年调养,诸葛亮上书后主,决心平定南中叛乱。    
    建兴三年(225年),诸葛亮率大军兵分三路征伐南中。在此次战争中,诸葛亮对叛军首领孟获采用攻心战术,七擒七纵,使其心悦诚服、平叛战斗结束后,诸葛亮吸取“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经验,将南中四郡分为六郡,叛乱中心建宁郡被分得最细,起用大量土著大姓为官吏,达到不留军队、不运粮草,又能治理该地的目的;征调南中“青羌”万余家入蜀,以其青壮年组成骑兵五部,号称“飞军”;设立庲降都督,掌管南中军政。一切安排就绪后,诸葛亮率军回到成都。    
    两年后,诸葛亮上《出师表》于后主,率军至汉中,准备北伐。他先在汉中练兵约一年,然后北攻。南安(今甘肃陇西)、天水、安定(今甘肃济川)三郡当即降蜀。魏明帝亲赴长安督战,以曹真督关右诸军,采用以防守为主的战略。蜀军先扬言要由斜谷道进军县,并使赵云、邓芝率一军据箕谷(今陕西褒城西北)为疑军,诸葛亮率主力西攻祁山。参军马谡领一军为先锋,驻街亭。马谡指挥不当,大败于魏军,丢失街亭。蜀军失去前进的据点,只好退回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上书自贬三级,以右将军身份行丞相之职。    
    建兴六年(228年)冬,魏军三路攻吴,关中空虚。诸葛亮再次率军北伐。蜀军此次出大散关,围攻陈仓二十余日不下,粮尽而退。随后,诸葛亮第三次率军北伐。蜀军西向,取魏武都、阴平二郡而回。诸葛亮复任丞相。


第二部分:女人身上的权力阴谋诸葛亮与刘禅:鞠躬尽瘁的忠贞贤相(2)

    在这一时期,诸葛亮与李严的矛盾成为引人关注的焦点。本来,他们两人同受刘备托孤,共为辅臣。直至建兴四年(226年),两人关系还比较好,诸葛亮在与孟达的信中还称赞李严。但不久,李严写信给诸葛亮,建议他利用掌握朝政大权的便利,像曹操那样晋爵封王,接受“九锡”,这样李严自己也能捞到若干好处。    
    诸葛亮对此非常生气,在回信中狠狠地批评了李严一通。不久,诸葛亮在即将伐魏前,调李严带他所辖的二万军队来镇守汉中。李严却讨价还价,要诸葛亮从益州东部划出五郡设立江州,让他当江州刺史,致使调动未成。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也就妥协了。    
    建兴八年(230年),曹军欲三路攻蜀,诸葛亮再次要李严带二万军队到汉中坐镇,李严又讨价还价。诸葛亮即作让步,任命其子为江州都督督军,接替李严调走后的工作,李严这才执行调动命令。    
    建兴九年(231年),诸葛亮第四次伐魏,命李严在汉中负责后勤供应,李严未及时筹集到粮草,便写信给诸葛亮说皇上命令退兵。诸葛亮退军后,李严又欺骗朝廷说此次退兵是为了诱敌。当诸葛亮回来后,他又故意惊问:“军粮已经够用,为何突然退兵?”于是,诸葛亮在上朝时拿出李严的韦信为据,与许多将士一道签名上表,弹劾李严,将他罢免为庶人、流放到梓潼。    
    建兴十二年(234年)十二月;诸葛亮第五次北伐;以大军出斜谷;据五丈原(今陕西岐山县南四十里)。此次出兵,事先与东吴约好同时攻魏。但东吴迟迟不发兵,迄至五月,孙权才派陆逊、诸葛瑾率兵屯江夏、沔口(今湖北汉口),进攻襄阳,孙权自己则率大军围合肥新城。对此,魏明帝的策略是先挫败东吴。他亲率水军东征,令西守的司马懿坚守不战,让蜀军粮尽自退。当孙权得知魏主的意图后,认为已方成了主战场,吃了亏,即令全线撤军。在西线,诸葛亮鉴于以往的教训,分兵屯田,打算久驻。    
    这年八月,诸葛亮突患急病,暴卒于前线,时年54岁。在病重之际,诸葛亮还心系国家大事,他上奏后主,将朝中后事托付给蒋琬。将军中大事托付给姜维和杨仪,授予退军密计。诸葛亮去世后,姜、杨遵嘱密不发丧,有组织地整军而退,兵队追军做出反击行动。等蜀军退到安全地带后,才正式发丧,从容退入汉中。诸葛亮在生前留下遗嘱:“葬于汉中定军山,就在山坡上挖一个坟,坟坑可装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