宰相与帝王-第15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老百姓深深地被岳家军的这种精神所感动,情愿自发地替岳家军带路送粮,并随时报告敌情。
从1134年起,岳家军的大本营进驻鄂州(今武汉市武昌区),前后达7年之久。鄂州地处长江中游,控扼南北,襟带长江中下游诸城镇,是宋朝的战略要地。岳家军屯驻于此是很有战略眼光的。但宋高宗也从此如芒刺在背,如此一个军事重镇,让一个手握重兵的将领来镇守,即便岳飞本人毫无野心,谁能保证他的部下也毫无野心呢?
1134年1月,金朝与大齐国(由金兵扶植的以刘豫为皇帝的伪政权,俗称伪齐)的李成合兵五十万大举进攻南宋,攻陷襄阳府及唐、邓、随、郢、汉阳等六州郡。偏安杭州的南宋政权岌岌可危。这时从江州移军鄂州的岳飞于2月上书宋高宗,主动请战,北击襄阳伪齐军。3月,宋高宗下达了收复襄阳的圣旨,岳飞从鄂州北上襄阳,在1134年5月首先围攻郢州(今钟祥)。
战斗一打响,岳飞亲自率众登上城头,占领合城。此役旗开得胜,歼敌七千余人。然后兵分两路攻取随州。岳飞部将牛皋以精兵出击,活捉伪齐知州王嵩。岳飞儿子岳云手持双锤登城,获得“勇冠三军”的殊荣。接着,岳家军与伪齐军在襄阳郊外决战,击败伪齐十万大军,伪齐大将李成出逃,襄阳得以收复。7月23日,岳家军收复唐州。8月,攻克信阳。不到三个月就收复襄阳等六郡,取得了南宋王朝建立以来第一次大反攻的胜利。
之后,岳家军时而从鄂州调至江、淮去抗击金国大将兀术和伪齐的南侵;时而调至湖南去剿平杨幺的起义军。1135年秋,岳家军从湖南返鄂州,一直图谋北伐。不凑巧的是,1136年3月,岳飞的母亲病死在鄂州。以孝子著称的岳飞扶灵柩至庐山,奏请解甲守孝。但金兵和伪齐军三十万人大举南侵,宋高宗坚持要岳飞速回鄂州军营,岳飞在悲伤中“移孝作忠”,返回鄂州大本营。1136年7月岳飞再次北伐,统军到达襄阳,打击附近的伪齐军。岳家军长驱直入伪齐统治区,与南宋统治中心相距千里,后方粮饷供应不及时,到1136年年底,已成无援孤军。在这种情况下,岳飞只得统军返回大本营。
南宋政权当时不给岳飞足够的粮饷,也是意在牵制岳家军。宋高宗在执政中一直追求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畏敌避战,因此,对岳飞的北进主张从未真正同意过。岳飞是一位赤血忠胆的爱国之士,萦绕在心头的是收复旧山河,彻底打败金兵伟大愿望。
但是岳飞“收拾旧山河”的拳拳报国之心并不被宋高宗所看中,宋高宗反而起用卖国投降的秦桧为宰相。1141年,秦桧受命代表宋高宗接受金朝劝降,承认金宋间为君臣关系,宋为金之藩属,并举行了受降仪式,正式签订了“绍兴和议”。
宋高宗和秦桧的投降行为遭到岳飞的坚决反对。为破坏议和,岳飞在1140年从鄂州出发,进入京西路,攻克颖昌(许昌)、陈州(淮阳)、郑州、洛阳、郾城、临颖,兵锋所指,捷报频传。岳飞在郾城时上奏高宗,要求诸路军队“火速并进”、以直捣黄龙府。但高宗和秦桧却连连发出金牌,要岳飞班师后撤。岳飞只好撤军回到鄂州,自己则带两千亲兵前往杭州向高宗禀报情况。岳飞的战功、抱负、操守、作风都是堪称名将风范的。但是宋高宗和秦桧却不能相容,首先是迫使岳飞班师后退,然后是解除兵权军职,接着是投入监狱,严刑拷打,最后在1142年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杀害了。
岳飞确实是一个英雄,但却是一个悲剧英雄——因为他的皇帝姓赵。当年赵匡胤“杯酒释兵权”的成功案例,几乎成为后代帝王摆弄枪杆子时必读的参考书——联系历史上桓温北伐、刘裕北伐给朝廷皇室带来的恶果,可以想像岳家军挺进中原时,高宗如坐针毡的情状——于是皇上反击了,以天下为己任的岳飞,于是死在以天下为私产的皇上手里。岳飞是忠臣,但在高宗心里,枭雄刘裕乃至他老祖宗赵匡胤的阴影却始终不散。后来曾国藩自动将湘军交给清廷,不能不说有“历史的借鉴”因素在内。
第三部分:不懂权力潜规则的代价张居正与明神宗:权力潜规则面前的弱者(1)
修改或挑战规则的人,往往不愿和他人妥协,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和其他人的隔阂,而他们自己也要为自己不顾众意而修改或挑战规则的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者牺牲他人,或者牺牲自己。
在中国历史上,规则是无处不在的,大到国家的制度、文化观念,小到一家一户的约定俗成的规矩,都是规则。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规则可能不符合后来的情况,或者当初制定时就有其错误的缺陷。但是,要修改或挑战规则,就必须先说服已经适用了旧规则的人。而是否能说服他们,就要看修改或挑战规则的人是否能够妥协了。
事实上,修改或挑战规则的人,往往不愿和他人妥协,这也就造成了他们和其他人的隔阂,而他们自己也要为自己不顾众意而修改或挑战规则的行为付出一定的代价,或者牺牲他人,或者牺牲自己。
明穆宗在位的时候,大学士张居正因为才能出众,得到穆宗的信任。1572年,穆宗死去,明神宗即位。穆宗遗命张居正等三个大臣辅政。明神宗即位后不久,张居正成了首辅。张居正根据穆宗的嘱托,真的像老师教学生一样,辅导年仅10岁的明神宗。他编了一本有图有文的历史故事书,叫做《帝鉴图说》,每天给神宗讲解。神宗看到这本书很高兴,兴致勃勃地听张居正讲解。有一次,张居正讲完汉文帝在细柳劳军的故事,就说:“陛下应当注意武备。现在太平日子长了,武备越来越松弛,不能不及时注意啊!”明神宗连忙点头称是。
又有一次,张居正讲完宋仁宗不喜欢用珠玉装饰的故事。明神宗就说:“对呀,做君王的应该把贤臣当作宝贝,珠玉有什么用呢?”张居正见10岁的孩子能说出这样的话,很高兴地说:“贤明的帝王重视粮食,轻视珠玉。因为百姓靠粮食生活,珠玉这类东西饿了不能充饥,冷了不能御寒啊。”
张居正对神宗教育十分严格,神宗把张居正当作严师看待,既尊敬,又惧怕。再加上太后和宦官冯保的支持,朝政大事几乎全部由张居正做主。张居正是明朝的一个能干的政治家,他掌握实权以后,就大刀阔斧地在军事、政治、经济几方面着实作了一番整顿。
那个时候,沿海的倭寇虽然己经解决,但北方的鞑靼贵族还不时侵入内地,成为明王朝的很大威胁。张居正把抗倭名将戚继光调到北方,镇守蓟州(在今河北北部),戚继光从山海关到居庸关的长城上修筑了三千多座堡垒。戚家军号令严明,武器精良,多次击败鞑靼的进攻。鞑靼首领俺答表示愿意和好,要求通商。
张居正奏明朝廷,封俺答为顺义王,一面和鞑靼通商往来,一面在边境练兵屯田,加强防备。以后二三十年明朝和鞑靼之间就长期没有发生战争。北方各族人民的生活也安定多了。当时,黄河年久失修,河水常常泛滥,大批农田被淹,影响农业和运输。张居正任命专治水利的潘季驯督修黄河水利工程。潘季驯修筑提防,堵塞决口,使黄河不再泛滥,运输通畅,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
以前,由于朝政腐败,大地主兼并土地,逃避税收,引起豪强地主越来越富,国库却越来越穷。这次,张居正下丈量土地,经过清查,查出了一批被皇亲国戚、豪强地主隐瞒的土地,这一来,使一些豪强地主受到了抑制,国家的收入也增加了。在丈量土地之后,张居正又把当时各种名目的赋税和劳役合并起来,折合银两征收,称为“一条鞭法”。经过这种税收,也多少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第三部分:不懂权力潜规则的代价张居正与明神宗:权力潜规则面前的弱者(2)
张居正花了十年努力,进行了大胆的改革,使十分腐败的明朝政治有了转机。国家的粮仓存粮充足,足够支用十年。但是这些改革自然触犯了一些豪门贵族的利益。他们表面上服从,背地里却对张居正恨之入骨。在张居正执政的第五年,他的年老的父亲死在江陵老家,按照封建的礼法,他必须离职守孝三年。但是张居正怕一离开,正在进行的改革就会受到影响。因此,让儿子奔丧,自己则留在京城任职。这一来,就有不少人抓住张居正父死不奔丧的事,大做文章,纷纷向明神宗上书弹劾,有人甚至在大街揭贴告白攻击张居正,闹得满城风雨。后来,明神宗不得不下令,若有再反对张居正留任的将一律处死,攻击才平息下来。
张居正的权实在太集中了,明神宗渐渐长大,反而闲得没事干,就有一批亲近的太监在内宫用各种办法给他取乐。有一次,神宗喝醉了酒,无缘无故把两个小太监打得半死。这件事让太后知道了,马上把明神宗找来,狠狠地责备一顿,还叫左右拿《汉书•;霍光传》叫神宗读。西汉霍光辅政的时候,不是有个昌邑王刘贺即位后,被太后和霍光废掉皇位了吗?现在的张居正的地位就像当年的霍光一样,神宗想到这里,虽然心理有些害怕,但对张居正的厌恶也油然而生。
后来,张居正做主,把一些引诱神宗胡闹的太监全部赶走,太后还让张居正代神宗起草了罪己诏(皇帝责备自己的诏书)。这件事虽然过去了,但是明神宗对张居正,己经从厌恶发展到怀恨了。
1582年,张居正病死。明神宗亲自执政。原来对张居正不满的大臣纷纷攻击张居正专横跋扈。第二年明神宗竟把张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后来还派人查抄了张居正的家。张家子孙十几人,被关在屋子里活活饿死。大儿子被拷打后自杀。张居正的改革措施,当然也遭到破坏,刚刚有一点转机的明朝政治又走上了下坡路。
平心而论,张居正非常有才干,但是人在权力中心待久了,自然变得非常得意,他的相权无形中已经开始侵蚀皇权,万历皇帝虽然怕他,但心里却恨他。
记得有一位史家曾言;商鞅车裂,吴起箭穿,王安石凄凉的晚年。历史上的改革派,一个个下场都不太妙,其原因是什么?是因为这些改革派没有独立的人格,仅仅是皇帝的臣仆,他的权力是皇帝赋予的,等到哪天皇帝先他而走,他就必死无疑;等到哪天皇帝厌恶他,他就难逃厄运。
张居正虽然堪称中国历史上有数的几个政治家之一,但他很多专权树党的做法令皇帝也很是厌恶。比如,皇上已经到了亲政的年龄,张居正仍不甘心放权,这就是得意忘形,失去位置感,所以他死后的悲剧也不是偶然的。正如曾被张居正逐出朝门的原兵部侍部汪道昆所归纳的:“张公之祸是在所难免的。这个中缘由,乃因为张公欲有所作为,必揽大权在手。而这大权非是别人,乃当今天子之权!张公当权便是天子的失位,效忠国家意味着蔑视皇上!功高震主,权重遭忌,此即张公无法逃脱的必由之路。”
不过,张居正利用自己的位置和时间,从容地进行了整饬,使本来濒临危局的明朝,又多维持了几十年,这也算他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否则,恐怕挺不到天启、崇祯两代,万历皇帝自己恐怕早已成为亡国之君了。
第三部分:不懂权力潜规则的代价鳌拜与康熙帝:皇位中透出的魔力(1)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明确自己的职责和权力范围,真正做到各司其职。有些时候,假如越出了自己的范围,即使是出于好意,也可能引起别人的不满。要是故意越俎代庖,为自己谋取利益,那就可能引发更大的争端。
中国文化从本质上说是权力文化。
皇位是宝座,它把人变成神。
皇位又是魔椅,它把人变成鬼。
为了皇位上的权力,曾酿成了无数悲剧,也因此使他成为最敏感的话题。在争夺权力的刀光剑影中,既便是小孩也毫不示弱。不信?请看看康熙小皇帝是如何擒鳌拜的吧!
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病死,其第三子玄烨即位,他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康熙皇帝。
顺治帝死后留下的四大辅臣中,鳌拜位列最后,但他的权力野心最强,为了达到独揽朝政大权的目的,他竟使出种种鄙劣的手段去剔除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为了进一步擅权,鳌拜首当其冲要清除的便是与自己素不相合的四辅政大臣之一的苏克萨哈。
苏克萨哈,是满洲正白旗人。顺治时,因战功卓著授牛录章京世职,晋三等甲喇章京。后升至议政大臣。顺治帝临终,受遗诏辅政。虽与鳌拜有姻亲关系,但两人遇事常常意见不合,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感情上的怨恨。鳌拜常因苏克萨哈与之抗争而心中不快,苏克萨哈则对鳌拜的日益骄恣不大服气,两人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康熙六年(1667年),苏克萨哈乘“皇上躬亲大政”之机,向康熙表示请求辞去辅政大臣的职务,愿意前往守候先帝陵寝。苏克萨哈在此之前也曾多次表示要归政于皇上。当然,鳌拜对他的不断威胁而使他自己深感处境危险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所以,苏克萨哈想以退为攻,自己辞退下来,归政皇上,也迫使鳌拜放弃辅政大臣的权力。
但苏克萨哈未能料及他的这一举动,不仅未能制服鳌拜,相反却恰恰重重地刺痛了鳌拜,激起了鳌拜难以遏制的怨愤。他恶毒地进行反扑,居然纠集了遏必隆以及班布尔善等一群党羽,给苏克萨哈编造了24条大罪状,诬陷苏克萨哈“不仰体遗诏,以尽忠诚,怀抱奸诈,存蓄异心,欺貌主上”,“不笃行为政,任意乱行”。根据这些捏造所谓的罪名,鳌拜提出苏克萨哈已是罪大恶极应处以死罪。
康熙深知鳌拜等怨恨苏克萨哈,多次与他争是非,积以成仇,鳌拜遂与班布尔善等,构成罪款,必欲置之极刑。因此,康熙对鳌拜提出的错误要求,坚持不允。鳌拜为铲除政敌,绝不善罢甘休,竟然勒逼康熙依允,甚至“攘臂上前,强奏累日”,暴露出一副狰狞面目。
由于鳌拜大耍无赖,结果苏克萨哈及其长子内大臣查克思皆磔死,其余六子,孙一人,兄弟子二人被处斩,并没收其家产,妻子一并入宫,族人前锋统领白尔赫图、侍卫颜尔德也遭杀害,其他重要亲属人等均不能幸免,就连与苏克萨哈有关的二等侍卫占布挂等40余人也俱革职为兵丁。但鳌拜依仗权势排斥异己,杀害无辜,制造骇人冤案,以达到独揽大权的目的,这一罪恶行径仅可得逞于一时。
第三部分:不懂权力潜规则的代价鳌拜与康熙帝:皇位中透出的魔力(2)
鳌拜掌政期间,他广植党羽,排除异己,大力推行任人惟亲的路线。对于“相好者荐拔之,不相好者陷害之”。因而,一些卖身投靠,阿谀奉承之徒,都一一受到鳌拜的重用和提拔,并妄称其才能,强行推荐到要害部门供职。即使有些作恶无赖之辈,也得到“姑从宽免”的庇护。从中央到地方,鳌拜无不安插其亲信。这批实力雄厚的党羽,是鳌拜强有力的支柱。因此,鳌拜才敢于擅权跋扈,专横无忌。并常在康熙面前“施威震众”,事事凌驾于其他辅政大臣之上,他“办事不求当理,稍有拂